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5881|回复: 59

★《般若境缘集-如何究竟成佛》校对修订稿(电子档)之『精校版』发布,欢迎下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9 22: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般若境缘集-如何究竟成佛》的内容几乎全部来自佛门祖师大德、法王上师的著述和开示,其区别于其他净土宗书籍的最大特点是融显、密祖师法王关于佛法、关于极乐净土法门的开示于一书,精辟、完备、不尚玄妙的内容将信、解、愿、行、证彻底阐明,堪称是披肝沥胆之说、金玉珠玑之言。禅净密三个法门之间有没有交汇点、为什么愈高深的法愈简单、为什么般若智慧离不开念佛、信愿与行之间的关系、念佛到底怎么念、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这句话到底如何理解、为什么无论修什么法门不回向求生净土不行……。无论对于真正认识佛法,还是对于真正认识净土法门,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从精度上来说,无论是对于有意学佛者、对于初学佛者、对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多看佛书者,还是对于已有一定基础者,特别是对于我们普通不跟师修学的大众,《般若境缘集-如何究竟成佛》一书都是值得一读的。乃至于对于已经较长时间学佛者,对于已经较长时间念佛者,如有时间,也很有必要一阅以作为参考。万法缘生,愿《般若境缘集-如何究竟成佛》一书能成为净土学人乃至所有学佛者真实成就的一个增上缘。

发布精校版的原因

《般若境缘集-如何究竟成佛》电子版,从澄空先生发心倡议,民间中医论坛佛弟子热心参与录入和初校,妙音居士师兄再校和修订,到今天精校版的正式发布,前前后后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为使在网路流通的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稿电子版尽量圆满,这期间妙音居士师兄一直在对书稿进行反复耐心的阅读和修订。为引导末学正确学佛,妙音居士师兄鼓励末学多读多学般若境缘集,我们在反复重读般若境缘集三校稿时,感觉三校稿的文字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少量错别字、用字不统一、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尽恰当等。末学和妙音居士师兄对于书稿电子版文字问题给读者师兄带来的阅读困难等问题表示真诚的歉意和忏悔并恳请大家的谅解!

我们反省三校稿未能避免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个人责任心不够强和语言文字方面能力所限造成的,另外就是当时希望尽早完成校对修订的心情迫切,对于在校对修订过程中较原书新增加的内容又疏于认真校勘,才导致了这些问题。因为网络资源的丰富和网络搜索的方便快捷、便于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所以新增的内容几乎全部直接取自网络,然而网络文字大都没有经过严格的校对,其文字原本就存在一些问题,在做境缘集的校对修订时把关注点和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内容上而忽视了文字,以致造成如此不应该存在的遗憾。

这两三个月来,妙音师兄带领末学一直在反反复复阅读、查找、校对、修改境缘集三校稿的文字问题,现已校对制作完成。虽然由于个人文字等方面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完全避免本次查找中的遗漏和校改的失误,但相信新发布的精校版会是一个真正更好的版本。对于不得不再次发布新版本,末学和妙音居士师兄再次致歉!真诚感谢诸多师兄的参与、信任、宣传!真诚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各位师兄能将此消息发到境缘集三校稿可能已流通到的地方,万分感谢!

=========================================

在微尘子师兄的主动帮助指导下,本次发布的精校版保留了word版本中的各种链接,目录跳转请使用Acrobat Reader中的书签(Bookmark)功能,书中各说明文字与相关的内容之间可以直接点击跳转,阅读起来会更加方便。在此特向微尘子师兄表示感谢并随喜功德!

诚恳希望大家下载本次发布的精校版以替代以前的版本,并将精校版介绍、流通到原版本已经流通到的地方。

本书再版序言中谈到,泛泛而读只能给自己增加一点知识,无益于戒定慧三学,无益于深入理解、体味法师大德讲解开示的真实义,一本好的修行指导书,需要反复用心阅读,才能深解意趣,受益无穷。在整理校对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诚哉斯言!


===========================================

《般若境缘集-如何究竟成佛》精校版下载方法如下:

1、126邮箱
登录126邮箱:borejingyuanji@126.com  (密码:jingyuanji),打开收件箱,将邮件附件中的《般若境缘集》(精校版)直接下载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中。

2、新浪邮箱
登录新浪邮箱:boruojingyuanji@sina.com  (密码:boruojingyuanji),打开收件箱,将邮件附件中的《般若境缘集》(精校版)直接下载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中。

(说明:以上两个邮箱是帮助流通本书的不知名的师兄设立的,在此特别表示感谢并随喜功德!)

3、民间中医网资料库中下载

下载地址:
般若境缘集-如何究竟成佛(精校—阅读版)
http://ftp.ngotcm.com/index.php?o=display;id=2337

般若境缘集-如何究竟成佛(精校—打印版)
http://ftp.ngotcm.com/index.php?o=display;id=2336

==========================================

下载说明:

《般若境缘集-如何究竟成佛》(校对修订稿)电子档妙音师兄制作了打印版和阅读版两个PDF版本,内容完全相同,只是为了便于阅读,阅读版做了放大书稿字体、缩小页面边距之类的段落和页面设置,各位朋友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下载。

如果选择到民间中医网资料库中下载,点击下载地址后,请按照红色“下载地址和下载技巧”进行下载;如果不使用下载软件,可以直接左键点击下载链接,然后在出现的文件下载框中选择保存即可;下载链接即『下载地址和下载技巧』左侧的彩色字『下载1』

提供下载的是书稿的PDF版本,阅读需要Adobe Reader软件,这里可以免费下载:http://www.skycn.com/soft/3076.html

==========================================

若欲了解《般若境缘集-如何究竟成佛》整理、修订、校对过程,请见: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7445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7525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7358

===========================================

《般若境缘集-如何究竟成佛》整理校对工作的顺利进行,是民间中医网、是净密禅房各位先生、师兄密切合作、共同参与的结果,借本次精校版发布的机会,再次诚恳感谢曾参与以及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般若境缘集》整理校对工作的各位师兄并随喜功德!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慈大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顶礼律、净、禅、密一切高僧大德!
顶礼律、净、禅、密一切高僧大德!
顶礼律、净、禅、密一切高僧大德!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本帖最后由 知恩 于 2007/6/1 09:1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3: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次所做的校改工作介绍如下:

1、蕅益大师的一段开示被错误地放在印祖语录(一)中,本次校对予以纠正,将其移至净土-般若篇中。

这段开示为:◎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也。(蕅益大师)

2、在净土-般若篇中增加一段关于弥陀印的内容:

◎在念佛堂里,一定是结弥陀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个大指拇指连接起来,这是弥陀印。手印就是手语,是表法的。(净空法师)

3、恋西大师即玉峰法师,将净土-般若篇中原注明为恋西大师的一段开示改注为玉峰法师,并将该段开示移至印光大师批评玉峰法师四大要诀的文字处。

这段文字为:◎于持名时,只要令声音不绝……只要信佛语,决定生彼国。(玉峰法师)

同时将玉峰法师关于念佛四大秘诀的开示增补在印光大师批评四大要诀的文字处。这段文字为:◎念佛四大要诀者,第一不贪静境,第二不参是谁,第三不除妄想,第四不求一心。只要至诚恳切,每日限定多少数,念到死,必定往生西方。当知每日限定多少数,念到死,即是至诚恳切,方可报答六方诸佛,劝赞护念之恩;释迦本师,恶世说法之恩;阿弥陀佛,大愿普度之恩。今人念佛,无此四诀,必定念不成功。一贪静境,必定以轻安静坐为奇特,极力持名为平常;一参是谁,必定以开悟聪明为奇特,见佛往生为平常;一除妄想,必定以别法巧念为奇特,老实记数为平常;一求一心,必定以一心不乱为奇特,开口散念为平常。以正为邪,以非为是,岂不颠倒之至。此四大病,稍有犯者,必难往生。(玉峰法师)(说明:“以正为邪,以非为是,岂不颠倒之至。”三句错误地把不除妄想、不求一心认定为“正”,把除妄想、求一心认定为“非”,失于偏执,这正是印光大师所批评的。见下段)

又将原黄念祖大德开示中一段关于不贪净境的开示移至此处,以便相关的共六段文字能够方便地互相对照参看。

这段文字为:◎正定在清净之中,就叫清净三昧。现在很多人,入定时稍有一点净境,得到一点轻安就喜欢,这就是染著,就要走上错路了。……应知清净三昧是无染无著的三昧。(黄念祖居士)

4、将原印祖语录中的一段印祖开示移至念佛回向篇中。

这段开示为:◎凡诵经,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印光大师)

5、在般若-净土篇的末尾增补了三段内容,如下:

◎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专持四重律仪,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土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以上八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彻悟大师)(说明:参看第69页之“于持名时……”六段和第282页之“修净业人……”两段)
◎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不保者,无他,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着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花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行策大师)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彻悟大师)

6、增补了四个说明,修改了三个说明,分别为:

(说明:波罗蜜意即到彼岸、圆满,即应以三轮体空之心修六度)
(说明:四十一品无明再加上元品无明也即根本无明或无始无明共为四十二,破无明为分证佛,破元品无明方为究竟佛)

在诺那金刚上师问答篇后增加说明:

(说明:阿弥陀佛即是净土法门的本尊,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即是净土法门的心咒,执持一句佛号即是在修净土宗的我即本尊本尊即我,所以修净土宗念佛法门无须观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老实念佛即可。参看第233页之“五宗八教……”一段)

在净土篇--般若篇中增加说明:

(说明:关于病、药和念佛求往生,以上七段应与第277页之“求生西方者”四段和第310页之“临终开示”互相参看)

修改前:(说明:定课以外尚应随时念佛)
修改后:(说明:定课以外在做不须专心、不须思考的事项时尚应随时摄心念佛)

修改前:(说明:宜由一助念人至他处敬告病人累劫冤亲债主不要障碍病人往生,并将助念功德回向给他们,回向文可参考第313页之“附……”。)
修改后:(说明:参看第301页之“九、……”,宜由一家属或助念团员至他处敬告病人的冤家债主不要障碍病人往生,并将助念功德回向给他们,回向文可参考第318页之“附……”)

考虑到由于历史上印度和中国地域不同产物不同导致对于五荤未能全部统一认定,目前佛门公认的五荤仅有葱、洋葱、各种蒜、韭菜,故对临终助念篇中关于五荤的说明作了修改:

修改前:(说明:五辛即各种葱、洋葱、各种蒜、韭菜、香菜、芥末)
修改后:(说明:五辛即各种葱、洋葱、各种蒜、韭菜。此外,芫荽(香菜)和芥末也最好不吃)
关于香菜不宜吃,可以参考妙祥法师的开示;关于芥末不宜吃,可以参考南怀瑾老师的著述。

7、将健阳乐住法王作开示的地点增补“净土”二字,成为:
健阳乐住法王开示(摘要)
(二零零二年一月讲于哈尔滨某净土居士道场)

8、在印祖语录(二)中增补一段:
◎(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对,不能为害。此乃佛经所说,决非虚语。讵于三月间,接到上海舍亲处来一讣文,系一极信佛之张太太,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听经。逢人必劝念佛吃素,心极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与某师兄,在马路上行走,为汽车轧死。后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后,其家子孙晓得,始去领归安殓。余闻悉之下,心中非常惊惶,至今疑惑不解。且佛会中人闻之,亦均不安。故特上书,恳求老法师开导,指示所以然之故。何以临终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说个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胜感德之至。) 接手书,知阁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从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其可决定者,为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为善而得恶报,乃宿世之恶业果报,非现在之善业果报也。汝等诸人,见此老人,得此果报,心中便有为善无福,善不足为之邪见,故致惊惶疑惑。其知见,与未闻佛法之人,有何各异。倘深信佛言,决不以此事,作此惊惶疑惑之态。以因果之事,重叠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古有一生作善,临终恶死,以消灭宿业,次生便得富贵尊荣者。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亲王有势力,往募,所捐无几,愤极,以斧于舍利殿前断其手,血流而死。即时,其王生一子,哭不止。奶母抱之游行,至挂舍利塔图处则不哭,离开又哭。遂将其图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则永不哭。王闻而异之,遂使人往育王问其僧,则即于其子生日,断手流血而死。彼王遂独修舍利殿。及年二十,宁宗崩,无子,遂令彼过继,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此僧之死,亦属惨死,使无常哭不止,见舍利图则不哭,人谁知此子,乃此僧断手惨死者之后身乎。此事载阿育王山志,光于光绪二十一年,拜舍利数十日,看之。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决不疑因果有差,佛语或妄。不明理,守死规矩,而不知因果复杂,遂致妄生疑议,总因心无正见故也。如所说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国)。由宿业故,身婴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曰,汝往昔劫中,多做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由汝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大唐国有僧,名玄奘,当过三年,来此受法。戒贤论师闻之,遂忍苦忏悔,久之遂愈。至三年后,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说其病苦之状。其说苦之人,哽咽流泪,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或将谓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无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及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

9、在印祖关于魔境和圣境的区分一段前增补: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著之心。

10、在临终一念往生篇末增补说明:(本篇内容摘自《临终一念往生》和相关的往生问答)

11、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校改
标点符号的校改难以一一说明,故略;

文字校改主要有:

规范的、地、得三字的使用;

规范作、做二字的使用;

规范像、象、相三字的使用;

有一处误为 阿尔陀佛 纠正为 阿陀佛;

安祥 纠正为 安

繁文耨节 纠正为 繁文节;

在印祖语录篇中按照印祖文钞统一至诚、志诚的使用;

计校 纠正为 计

合盘托出 纠正为盘托出;

勾消 纠正为 勾

只承 纠正为 承(祗:音zhi,尊敬的意思);

随业飘沈 纠正为 随业飘

不见亦了无所见。纠正为  不见亦了无所

固结胸中 纠正为 固结胸

担蔴弃金  纠正为  担弃金

垦切  纠正为

常时忆念 纠正为 时忆念

主师 纠正为 主

校彼一代所说仗自力法门 纠正为 彼一代所说仗自力法门

但以法门大而摄机广  纠正为  但以法门大而摄机

一则无善知识提持决择  纠正为  一则无善知识提持

无一人不受此法薰陶  纠正为  无一人不受此法

彼重理性,不务事务者  纠正为   彼重理性,不务事修

是以必须专趣于念佛一门  纠正为  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

将热水用旧布打湿 纠正为 将旧布用热水打湿  
      
等等。

[ 本帖最后由 知恩 于 2007/5/30 17:5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3: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学愚钝,读般若境缘集过程中多处内容即使反复阅读也不能领会祖师大德开示的内涵,邮件求教妙音师兄,以下是妙音师兄的详解内容。


◎观来书,可谓发大菩提心,以期自他俱利者。然曰自利心淡,利他心切,亦有语病。不能自利,断不能大利于他,二者当以不分亲疏为是。然利他正一愿而已,自利则必须竭尽心力。则自利一边,何可以淡,而妄学大菩萨身分也。

■紧接的后面四段就是解了。搜索黄老开示中的“自己还在水里头,头出头没,我想要把水里的人都救出来,这不成空话嘛!”一段,说明得更清楚。总之,如果自己没有真正救人的本领,却一定要好心去救人,结果是自己和等待救助的其他多人都会淹死,也就是都不能当生往生极乐,继续轮回无期,如果自己知道自己没有能力,现在也就是今生宁可不救人或只救近岸的自己伸手可及的人上岸,其他的人只好先不管了,自己赶紧练本领(也就是保证自己往生极乐),待自己有了本领(成了极乐的菩萨),再回来救人,不管当时没救的人在六道中那一道,都很容易就救拔成功了,这样救得反而又快又多。不然,如果自己和大家一起沉下去,三途一报百千劫,不但大家都长劫不能得救,而且可能没有人来救。如果自己救了自己,总会来救大家的。这也就是随缘做好事的意思,遇到了就随自己的能力去做,遇不到不去找着做,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己往生上。就像净空法师讲的,要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但同时又讲“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无事”,不是说不做好事,而是说应随缘而非攀援地去做好事,即使做了好事,心中也不要留印象,也就是习学三轮体空。所以法师们讲做好人做好事为大众服务是为了让我们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提心升起来,而不是让我们到处找好事做,而是为了让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不是一向专门做好事,而是随缘做好事(注意这是对大多数人而言的,如果有人发大心自己舍弃今生念佛的时间而为学佛的大众服务做护法,则是非常难得的,绝对是在做成就帮助众生成为极乐世界菩萨的大事业,就像临终助念和临终一念往生篇中说的,成就一人往生,即是成就一人做菩萨做佛,功德无量。这样的人,即使少有时间专门念佛,晚年专心念佛也决定会往生。所以也不是说要所有的人都只管自己往生,另外,如果自己首先念佛到了有把握往生的程度,再出来为大众服务,就更好了。还有一种大根机的人,即使日常事务繁忙,也不妨碍其修行,那就无妨同时自利利人了)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即今日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

■净土之境不现,即未能伏住烦恼故而不能感得弥陀接引往生,自然见不到净土之境现在自己眼前。未能伏住烦恼必然烦恼做主,烦恼业力必然呈现出六道的境界来迷惑自己(之境便现)、牵引自己到三善或三恶道中去,而自己又有贪嗔痴等烦恼,所以必然不能抵制所现境界的诱惑而投身其中(善恶道)了。因为迷惑了,迷失了自己,所以自己幻化出这些境界,然后自己又被这些自己所幻化的境界所迷惑。就好像一条狗去咬水中的另一条狗,它不知道那是自己弄出来的自己的影子。


◎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

◆问:这样以来,那些为劝人信佛老实念佛而写而传的念佛或感应或见闻等等都不如法么?都有过吗?

■答:这里应该不是指普通的消灾免难往生瑞相之类的感应,而是“胜境界”、可能会“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境界,比如在境界里认为自己已经证得了什么果位,成了什么圣人,有了什么样的神通道力等等,这样的情况往往容易错认,是绝对不能随便说的,把握得不好,就极易着魔,楞严经中讲得很清楚。对于念佛人,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境缘集中多篇都有讲到这个问题以及应对要领,相关内容搜索魔字就可以找到。普通的感应,比如念佛感应录中的种种感应,往生瑞相等,都可以说,但为了防止别人把心都放在求感应上,在什么场合说、说到什么程度、对哪些人说、说哪些感应,适当注意一下更好。不过基本上普通的感应可以说一说的。



◎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夜见白光,及虚空清白等境,乃心净所现,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拟,则成以凡滥圣矣!其过殊非浅浅。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

■如果念佛中见到佛的形象现在眼前,自己不知道这个佛相是真的佛现相还是魔变成佛的像现在自己面前,那就心中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金刚经中的偈语,以这种心态对待这个相,那么如果这时眼前的佛相更清楚更分明,则眼前的佛相就是真的佛所现的,反之,如果这时眼前的相反而模糊乃至隐没不显了,则这个佛相就是魔所变现出来的。魔也有神通道力,也能变成佛的形象,这正说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当然真的佛所现的相也不出皆是虚妄之外,但佛已彻证了这个真理,虽然虚妄但不妨碍现相。魔则完全相反,不明虚妄之理,企图以此惑乱人心,被人识破,就无处立身了。


◎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净土中人,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

■个人理解:不知宗旨,即不知道信愿行中真信切愿对于修净土法门的极端重要意义,不知道净土二力法门的殊胜;但依事相,即只知口中念佛号;如果不是真的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行门就可以感应佛来接引的微妙义理,那就会看着别的行门都有可以谈玄说妙的不可思议的道理,而去修其他的法门如参禅修密等,哪里知道,这样其他的法门修不成(自己根基不够),净土也修不成(对于净土三根普被、利钝兼收、潜通佛智的道理不了解)。净土中人,有的想参念佛是谁禅净双修,心不在求往生而在求开悟上,有的只是口念而信愿不真切,所以都不得要领。

◎我们修学大乘,目标在如何能会相归性。“性”是一,“相”是森罗万象,很多。怎样能将“多”归成“一”?一就是性,心性。“会相归性”,就是在相上见性。只要不着相,相原来就是性。所以,只要一切都不分别、不执著,哪一法不是真性,哪一法不是实相?由此可知,我们在相上见不到性,就是因为着相,执著法相、分别法相,错在此。因此从性上讲,没有生,没有不生。生与不生说不上,所有一切相对待的都说不上,这才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凡是说得出的,都是相对的。离开相对,怎么说法?不但不能说,也不能想。一想,想的对面有个无想,就是相对的法。想与无想都没有,才能见到性,才能见到实相。事上虽然认真努力不疲不倦的做,而心里若无其事,根本就没有想这回事。我们学佛,就学这一点,可是我们学不来。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总是起心动念,不可能心里若无其事,还认真努力将事都做好。我们很难想象得到。这种境界要慢慢学习,就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工作、处世、待人、接物,从这些地方学习。天天要穿衣服,天天要吃饭,学不着相,学若无其事,这才是真正的本事。这是清净。若四相具足,我、人、众生、寿者,则心不清净。自己若无其事,这是清净。“但蓦直如法行去”,一直这样做,不要起心动念,不要有妄想执著,就对了。“是人心中初不自以为信成就,初不自以为心清净”。这是真正修行人的心态,真清净。一直这样做,不要起心动念,不要有妄想执著,就对了。这是真正修行人的心态,真清净。(净空法师)

◆问:『事上虽然认真努力不疲不倦的做,而心里若无其事,根本就没有想这回事』,这个境界对末学而言简直就是神话

■答:咋这么没信心,信自信他的『信自』很重要,难道师兄对自己成佛没信心吗?后面不是说了吗,要慢慢学习。先学着做完事后不总惦记着,再学正在做的时候不急不躁,不思前想后,暂时学不来真的可以学着有点气氛也行,念佛能伏住烦恼就行,不需要断烦恼,所以并不需要完全彻底达到这种境界,但念佛进步肯定会感受到这种气氛。念佛念得有点进步应该就不会感觉这么神奇了。接下来一段不是说了吗,读经听经一定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师兄的问题就是起心动念了。听经时不要去用自己的思想去分辨经意,不要落入情绪之中。搜索境缘集中『大致不离此等现象』一段看一看,师兄落到哪一种情绪之中了。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包括不怀疑自己能成功能成佛。所以祖师大德都强调要信愿坚固,要信,不能嘴上说信,心里仍然不是深刻坚固的相信,仍然没有信心。生处转熟,熟处转生,需要信心,需要功夫也就是时间,但信心是第一重要的。

◎正念是无念啊!又怕你什么念头都没有了,那就变成无想定,又坏了,那果报在四禅天的无想天,那学佛就学成外道了。所以告诉我们无念是无邪念,这称之为正念。正念就是佛菩萨之念,与佛法相应。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染污的心起作用就是烦恼;他身心清净,智慧就增长了。坚持力从哪里生的?从智慧生的。他对于一切事理通达明了,毫不迷惑,所以他做事情能够贯彻始终。心清净、口清净、意清净,他的行为清净。念念觉而不迷。怎样能够超越六道轮回?怎样修能够超越十法界?他很清楚、很明白。(净空法师)

◆末学看到法师这样讲心里就很烦恼,觉得这么高深这么不可能,自己就什么希望也没有了,反倒不如不看法师的这些开解单纯了。好像只剩下灰心了。末学自己很清楚这样想很罪过但心里就是这样想的,也只好很诚实的这样报告师兄

■师兄对净土法门的信心还是要加强,不能说自己看到这种境界就灰心,要升起欣慕心、希求心才对,现在做不到是正常的,不然还学佛做什么。但自己的修行一定要从自己能理解、容易做得到的地方开始,先挑一两段自己还没做到但比较容易做到的开示作为开始,逐渐就有进步就接近自己原来觉得很难的境界了。但是最重要的,要念佛,念佛就是正念、净念,就暗合道妙。这么高深的境界就有高深的法门使我们能做到,那就是念佛,念佛可是高深的法,是看似简单做起来也不难但确是千真万确的高深的法。境缘集中净空法师说:般若如果不归到念佛上,就无法真正落实。所以,如果我们看到这一句,就能明白,讲般若是为了给教导大家老实念佛作铺垫的,也可以看出净土法门的殊胜了,这么高深的境界,通过念一句简单的佛号就可以做到,多么大的便宜事啊,让我们遇到了,一定不能错过。读经听经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一定要其它的都不想,连无念、正念等等名相也要在看过的同时就放下,一句佛号念念不舍,一切智慧、德能都在一句佛号中,一句佛号万法具足,就看我们念不念。般若境缘集就是帮我们认识万德洪名,劝我们念佛的。


◎“若心取相”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内,只要心有所取著,四相统统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既是凡夫,就是在迷位,在迷位,心不清净。由此可知,要想心得清净,必须统统都放下,一切俱舍,舍得干干净净。在此诸位要特别留意的,舍是心里面舍得干干净净的,不是事上舍,事没有障碍。障碍是心里面的染著,不必要去坏这些法相,即相离相。即什么?相在眼前。离什么?心里头不执著,这就是空有同时,即相不着空,离相不着有,空有两边不着,这是真正学般若,真正修学。

■就是在心里不执著,但事上还可以有可以做,也就是还可以做事情,不是说要清净就应该整天坐着什么也不做,那就是着了清净之相。只有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才是一相不着。法相---万法的相,绝对地离开了相也就无从谈本性了,因为相就是性所现的,本性是无相无不相。所以说不必坏法相。可以参照波与水的比喻。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问:惭愧,这是末学第一次见『深心』这个词,搜索了一下,多数用深心,也有用『身心』的,末学虽然不懂深心的真正含义,但觉得应该是用深心,请师兄顺便给末学讲解深心吧

■答:末学也不敢说能解,深心应该是包括了真心的含义,真实的心,而不是虚假的心,真正真实的心,必然是不停留于表面而是专一深入之心。大意如此吧。不过还是参考净空法师对于菩提心的讲解:

发菩提心是智慧,一向专念是功夫。什么是发菩提心?一般古大德讲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观无量寿经上讲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我们越听越不清楚。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讲得太好了,让我们很容易明了。他老人家说:“你诚心诚意求生净土,这一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才恍然大悟,许多老太婆念阿弥陀佛,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她不知道什么是发菩提心,她只晓得念阿弥陀佛。可是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她为什么能往生?原来她念念求生净土,这一念就是无上菩提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退成佛,一般菩萨都做不到啊!所以这是最殊胜的菩提心,我们有了这个心愿,一生当中只有这一个念头,只有这一个愿望。这一念,这一个愿望,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我们能够这样做,就是圆满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期望,这是真正的尊师重道,这是孝道的大圆满。一向专念,除这一个佛之外,我什么都不念,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我什么都不想。我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这就叫一向专念;这就是净宗所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只要能这样修行,没有一个不往生;这是把净宗修学的方法、秘诀,供养给诸位同修。

原文见:http://www.amtfamtf.net/jtzj/dzj/dzjdqs.htm     
      
可以这样理解:深心、直心、大悲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菩提心、真诚念佛心互相包含,实质上是一个心。如果我们坚持老实念佛,功夫深些了,就会都具足了。


◎净土宗怎么办呢?净土宗,人人不懂得,人人不能去。这还用说吗?人人不能去,佛为什么教我们上不能去的地方呢?又不懂,又不能去,叫我们学这个干什么呢?(李炳南教授)

◆问:教授说人人不懂得净土宗末学能看明白,这个不能去是何意啊,后面也看不出解释来。阿弥陀佛来接引了,不就是能去嘛,怎么说不能去啊

■答:因为是佛七时的口头开示,所以说的话也不是特别的严谨或有很好的前后照应,这里应该是说: 如果不懂得净土的道理,不知道有阿弥陀佛接引这个大便宜,仅靠自力,自己找着去西方极乐世界是做不到的。所以后面就解释接引佛的道理。 也就是先假设人们还不知道接引的道理,所以就断定人们去不了。然后接着说明接引的道理,就变成人人去得成了。


◎……念佛功德这么好,就是佛号包括了阿字。

◆问:常常见到省略阿字的说法,弥陀经,弥陀大法等等,本书就有很多处吧。教授这么说如法吗?末学这么问不知是不是罪过

■答:有疑问不是罪过,有疑问提出来问也不是罪过,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如果因为自己对于可靠的高僧大德的话有疑问就随意否定甚至告诉别人不要相信,就有罪过了,即使不是知名的高僧大德,如果自己不能肯定,也不要随意提出否定,除非自己对于自己的修学有绝对的信心,这时最好请教当代的高僧大德,即使自己没有条件请教,通常也会有别人请教,或者对于影响过大的错误的说法,高僧大德会直接指出其问题,这样自己也有弄清楚的机会了。我们看的佛经还是很少的,对于没见过的说法,不能随意否定,弘一法师还曾否定过密宗,但后来看过密宗的一些典籍后就赶紧忏悔改过了。所以,存疑可以,但不要随意发表不成熟的看法。对于真正的佛经的中的圣言量,即使不解,也要仰信才对。

直接称弥陀经只是一种省略的称呼,这样称呼并不等于是有意要表示阿字不重要。弥陀经中说彼佛“号阿弥陀”,所以应该还没有在念佛时只念“弥陀佛”而不念“阿弥陀佛”的吧。健阳法王和黄念祖居士都曾强调过阿字的重要,所以李炳南老居士的说法是没错的。对于阿字的重要性,应该是在密宗的典籍里(健阳法王说的声明学)讲述的,所以显教的净土宗对此没有详细的解释。

关于净土法门的开示讲解很多很多,但无非都是教我们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讲解开示的关键。


◎……《无量寿经》就是《华严经》,是《华严经》的精华。不仅释迦如来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一不是依这部经普度一切众生的!这部经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

◆问:众生只能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吗?不是有无量无边的佛国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有的法门都是度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吗?

■答:不是所有的法门都度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确是有无量无边的佛国可以去的。但是极乐世界是最殊胜的,最容易去的,去了所得到的利益是最大的,不然为什么叫 佛中极尊,光中之王 呢?真正给予众生最大真实利益的就是极乐世界,不然七佛之师的文殊菩萨为什么要为我们示现往生极乐呢?去了别的佛国,完全有可能在那里再生极乐国,因为十方佛都赞叹极乐,既然赞叹,能不介绍人去极乐吗?所以说诸佛都想都愿把众生送到极乐国是没错的,这样说来,一切如来都  希望  以净土法门度生是没错的。当然,如果有的众生不想去极乐国,想去并留在别的佛国也是没问题的,最终也是会成佛的,倒不是绝对只有在极乐国才能成佛,问题是能去别的佛国是很难的只有少数人能去,这一点黄念祖老居士讲得很清楚了。法门平等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众生最终成佛,而不是说所有的法门都是让人往生极乐,对于不想往生极乐的人,诸佛还有其他法门帮助他们成佛。但对于所有的广大众生总体来说,往生极乐的优势却是绝对的是其他法门无法相比的。从最终得以成佛来说,所有的法门,所有的佛国,包括极乐国,又都是平等的。


◎……但期深信不疑,则安养在此,若稍存疑虑,则须莲花化生,花开见佛云云。(诺那上师)

◆读来读去读不懂,有劳师兄开解

■末学试着解释一下,但不一定是原文的本意:如果对于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接引深信不疑,能老实念佛,那么虽然还是身在娑婆,但因为这念佛的心已经与佛融在一起,就等于已经身处西方净土一样了(极乐世界又称安养国),这样命终时往生极乐,也必然会直接花开见佛了。如果念佛时还对极乐和阿弥陀佛有怀疑顾虑,这样即使最终生到西方极乐,也只能是生到边地疑城,那样就不能直接花开见佛,而是要在胎狱中度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花开见佛了。

关于边地疑城要看无量寿经及其讲解。
  
还可以这样解:如果是大根机的人,可以通过净土法门达到不须等到临终即可取得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的境界,等于即身成佛;如果对于净土的信心不专一不深入,就不可能即身成佛,而需要往生到极乐后再修行成佛了


◆问:如来是佛的统称吗

■答:佛这个称呼侧重于讲佛的形象,如三千年前以人身形象出现于世间的释迦佛,好比我们说佛像而不说如来像,因为佛像表现的只是佛的形象。如来的称呼侧重表达佛的性,本性,真性,真性是无形无相,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来不去故,好像来了,又好像没有来,所以叫 如来。佛学词典中有解释,法师大德在讲经时也常会解释到这个问题。净空法师在讲经时有过解释,好像南怀瑾老师在金刚经中也有解释。

【如来】 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所有的佛都可称如来吗?
------所有的佛的本性是相同的,怎么称呼就看场合和要表达的目的了。普贤十愿中“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就是一个例子,对所有佛(包括众生这些未成佛)的礼敬是平等的,但要称赞则称赞与佛的真如本性相应相符的。

看:http://bookgb.bfnn.org/books/0155.htm  中对礼敬诸佛称赞如来的解释

搜到了南师的解释:http://asitisinheaven.spaces.liv ... 41140A81!1324.entry


◆问:末学出声念佛时,一口气念完换另一口气时,换气声听起来像叹气声,末学刻意注意过,可是避免不了,这是末学的业障么?

■答:虽说娑婆的一切都不离业,但不必什么都往业障上想,只是方法的问题。念佛时如果不为了连续多念几声而憋气,如果能小声念边念边呼吸换气就好了,就不会有太明显的换气声了。但总要有咽口水的动作,虽然咽口水的声音不显但口中的佛号会停,这时就保持心中仍在默念佛号就可以了,因为要的就是一心系念,重要的在于心。如果一时做不到边呼吸边念佛,也不要紧,换气时保持心中默念,时间久了应该就有改变了。平时尽可能不要憋气念佛,调整到自然从容地念最好。


◆问:师兄曾为人助念过吗?现实生活中末学身边连同修都难求,更别说助念团了,如果能有该多好。

■答:情况跟师兄一样。如有但自己不能端正认识也不一定好,自己有了依赖心就不好。别人助念是非常好的很重要的但总是不可靠的,再看临终一念往生篇中人人皆须预办的大事就应该认识到,自力的重要,自力他力都不可轻忽。如果念至生死自在,他力就不重要了,如果未到生死自在,他力就很重要,但那时我们可以找一个好的念佛道场去长住念佛,或者那时自己周围念佛的同修多了,助念团多了,也就不必担心此事了。现在,我们要重视的是自力。

另,释法藏法师说:◎平时、现在就做好往生准备,通知一来我就去。那还有什么可怕的,不管怎么死都不要紧,反正佛陀一定来接引我。有人帮念当然好,给助念者创造修炼做功德的机会,也影响和度化一些不信佛的人,无人助念也照去不误,因为佛的愿力不可思议。我随时愿意放弃我的身心,都在想念着阿弥陀佛;我和家人的戏完了,我要回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了。这才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真修行人的气质、风貌。   

以及:
◎只要你愿心在,临终这个好缘会自然集会而来,这个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缘随愿而来呀!所以我们要发愿,发愿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不要忘记念佛。


◆问:末学要有师兄这样的智慧该多好,让身边更多的人信佛学佛往生西方,末学连自己的亲人都劝化不了。

■答:情况跟师兄一样,基本上劝不动家人。家人是不反对,也听一听,但就是不肯拿出行动。缘分不到不要强求,别忘了黄老开示中建设佛化家庭一段后面的指向印祖语录和净空法师有关开示的说明。


◆问:末学知道这是缘强求不来,但末学也确实是太无能了,除了请书请经给人看其他什么也不会说不会做。

■答:干吗这么想呢?一者师兄接触得晚,二者孩子小时间少,何况佛学知识少一点对于修行成就往生极乐是一点影响都没有甚至是有好处的,没有所知障啊。不是故意让师兄高兴,末学真的有时为了脑子里总不由自主地想佛理而发愁,因为一思考这些就会越跑越远而忘了念佛了。师兄的羡慕和末学的思考都是烦恼,都是障碍,都要去掉。学老实,学愚。肯不肯学佛是缘分,不是仅靠嘴巴就能让人信的,大法师,连佛都不能让每个人都信和学,师兄的信和学也不是因为人家给你讲了三天三夜吧。有这个缘分不能不对他人宣讲佛法,不讲是不善,但也不能不随缘,不随缘是妄想执著。


◆问:请教师兄法王、上师、法师、活佛这些称呼有何区别

■答:末学虽然对这些称呼有个大致的概念,但也说不好,参考: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58312.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29814.html
http://aokll.spaces.live.com/blog/cns!1687DBF4B70584CA!107.entry

◎如果你念佛的时候也带有这种个性、特性的话,说不定你的清净里面含有一点嫉妒、你的光明里面含有一点傲慢,那就麻烦了。这种习性我们很难觉察、认识到,我们已经被无明和这种客尘所染污了,被无始以来所造的业力、烦恼所染污、所遮住了,我们很难很难了解到它、看清楚它。


◆问:『客尘』请师兄开解

■答:客是相对主而言的,主人是自己的真如本性,也就是真心,真心以外的都属于客尘,色声香味触法,还包括迷惑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东西使我们迷失了真如本性,主人让位,客人逞能了。参考:http://www.kangzheng.com/longyuan/fxwz62/wz62/17.htm

[ 本帖最后由 知恩 于 2007/5/30 17:5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3: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学学佛过程中心里所起的种种疑惑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也常常求教于妙音师兄,妙音师兄结合《般若境缘集》耐心反复地为末学开解。

在妙音师兄的启发下,从《般若境缘集》这本书的开示中,末学自觉在学佛的道路上有了些许的进步。以下是妙音师兄对末学所提问题的解答。每个人遇到的情况会各有不同,但愿发出来对于阅读《般若境缘集》或许多少能起到一点参考作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3: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能力,弘扬佛法、振兴中医这些很大很高远的目标并不是末学常常去想的根本目标和愿望,更不是末学能够去做的,末学想的最多的就是或许目前在努力做的这些对某个人某件事会有一些帮助,哪怕只是有一点点的帮助,末学这样的付出也值得,不然以末学的能力而言,末学如何去做利众生的事,如果不做这些具体事,末学的学佛是不是只学了个形式。还常常想『敦伦尽份』又该怎解,想末学主动去做的这些事超出了末学的本份吗,是末学的攀缘吗?末学自己学佛念佛和为大众做一些可能的有益的事,时间和精力上肯定会有冲突和矛盾,目前末学的取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后者,于众生末学当然知道自己的作用微乎其微不值一提,由此知道念佛和做事哪一个对自己更重要,末学还是不知不觉做了目前的这种取舍,根本原因是末学还不曾真正的认识佛信佛吗?末学一直是在世事里打转,就是想我们在人道,人道的事还是要尽力去做啊,这就是末学理解的敦伦尽份。或者这就是末学目前学佛的最大障碍吧。

『虽然佛法不废世法,但对尚在学地的人来说,世法、佛法难两全。人身难得,如果师兄深思祖师大德们的叮嘱,应该会理解末学的。能早日专心念佛,也是末学对师兄的建议和希望。』

师兄曾说过的这句话末学印象很深,但一直不能真正领悟,所以会有上面的疑惑,这个疑惑解了,末学目前学佛的障碍也就去了吧

『在心中放下世俗事、世间缘,认定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只有往生西方,才能真正解决一切问题!“修行须是铁汉”』

我们还是在人世,放下世俗事、世间缘,这一世做的又是什么,是尽人身的本份吗?

师兄教了末学这么多这么久,末学还是在这么简单的问题里打转转,末学以前不敢把这些疑惑说给师兄听,一来这个疑惑跟师兄教诲末学的针对性太强,二来末学知道自己学佛不专心,如果末学专心学了,这些问题应该不是问题,末学对自己很失望,没有勇气说,三来更怕师兄看到末学这么愚钝夹缠不清,失去教化末学的信心。



----孔子: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师兄还是抽出时间来学习佛法才是,靠自己思索走出迷宫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是要依靠佛陀,依靠祖师大德才行。

----关于学医,建议最好放弃,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好中医要比学佛还难,而且中医毕竟不是究竟之法。自己生病可以求医,但学佛修行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建议师兄还是静下心来参究佛理,先要认识人生到底有哪些苦,与疾病相比哪些苦更大更根本,轮回才是根本的苦啊。一个人一生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医和佛能同时学好,不妨同学,但想想我们能做到吗?还是要开智慧,认识到真正的苦,然后全身心去解决真正的苦,这个苦解决了,一切苦都解决了,这一点,医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且医药对于疾病治疗的能力终究不是无限的。对于一个尚在求学、确立自己的职业选择的精力和时间都不缺乏的年轻人来说,或者自己的职业本身就是医生,或者自己铁心改行做中医,如果能同时学好佛法和中医,当然是很好的。但是对于已经有了自己的稳定的工作,有了家庭和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时间和精力不再充沛的人来说,世法和佛法是难以两全的。了解一些中医的养生保健常识,了解一些伤风感冒等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或者再大致了解一些中医的阴阳学说、一点简易的自疗方法之后,还是要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学佛上才对。师兄对于色身虚幻的认识还应加深,对于山西小院的理解还应加深,般若境缘集中黄念祖大德有言:虽然念佛,却就是不相信念佛能治病(大意)。这就还是信得不够真。说这些不是让师兄有病不就医,而是建议师兄不要把有限的精力、短暂的生命放在学医上,而是放在如救头燃般学佛念佛上。末学对此也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共勉!

----自度和度人其实没有矛盾,但如果我们执著于形式,就会觉得有矛盾。比如在家里老实念佛,是不是在度众生?就是啊。自己未度,何能度人?自己度自己,就是在做度众生的事了。如果自己已经有把握往生,再出来把净土法门介绍给别人,当然这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但是每个人的修学成就不一样,不能说自己老实念佛念到底就不是度生,自度度人是不二的。般若境缘集中:老实念佛,本身就造福法界,是真正的功德无量。这句话师兄参究一下就明白了。还有黄念祖居士言:一个人念佛,他周围的一切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健阳法王开示中:一切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因缘的,和黄老讲的是一个道理。净空老法师讲:一个地方有人真正念佛,就会有佛菩萨保佑这个地方,地球上各地有真正念佛的人,就能推迟化解灾难。这就说明自己老实念佛和对外行善、宣传介绍佛法虽然形式不同,但同样都是在利生,也都是在自利。对于我们没有把握往生、没有能力系统完整地宣讲佛理的个人而言,还是老实念佛重要。我们可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或抽出一段时间随缘随力宣传介绍佛法,这样也是很好的,但老实念佛,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保证的。念佛是第一位的,其他是附带的次要的,只有深深体会其中的道理才行啊。如果自己有能力宣讲佛理且不会有什么错误,在此浊世发心舍己为人弘法利生,当然是最好的,但试问我们真有这个能力吗?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或能力不足。没有、不足就用没有、不足的方法,我们可以助印、流通经书,介绍、推荐好的佛教网站,然后就是老实念佛,在把自己念佛的功德回向给西方极乐世界的同时回向给当今佛门弘法利生的真正的高僧大德,祈愿佛力加持让高僧大德都能够久住世间,常转法轮,不就是自己在为弘法利生尽力吗?诵回向偈把念佛的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不也是弘法利生吗?即使生前没有向任何人介绍佛法,如果自己念佛往生了,殊胜的往生瑞相不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弘法利生吗?往生后乘愿再来,不更是真正的弘法利生吗?所以虽然说当下的宣传介绍佛法不是不需要,但我们也不能仅仅执著于当下而忽略了当生往生、乘愿再来的大愿。所以我们只认准、首要保证老实念佛,除此以外的事都随缘,都绝不攀缘。

参考境缘集中:
◎诵经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应繁多。总以随时随地持名为主,其它一切均是助行,不宜喧宾夺主。一切善行,一切功夫,一切境界,总不如老实念佛,念念相续。


------敦伦尽分,是指自己的本分事,孝养父母,维护家庭,做好工作,基本上就是这些,然后加上随缘随力介绍佛法给他人、帮助他人,也就是说后面所说的众善奉行是在随缘随力的前提下来做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话本身就有减少外缘的含义,否则念念向外驰逐,就会执著于外在的有相的然而是有漏的福善,而忽视了对治烦恼惑业的无漏心法的修学。对于普通学佛人来讲,不应忽视助行,但还是要注意适当减少外缘以保证念佛的正行才是,这样才能有修行方面的真实成就。否则念佛功夫不得力,靠什么来伏住烦恼成就往生大事呢?如果从大的方面讲,人生酬业---不明佛理的人就是被动地随业受报;明白了佛理、知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人道最易得度、人命无常的道理后,就应该明白自己今生的真正的本分事是脱离生死轮回,这一生最重要的是有把握往生净土。人身难得,今生不能往生,必然又入轮回,一入轮回,何日出头?又有何能力帮助他人呢?从长远看从根本看,还是自己得度后才能更好更真实地帮助他人。放下,一者减少外缘,二者即使是尘世间的本分事也应该在做的同时在心中要放下。关于放下这个问题,师兄多听多领会法师大德的讲解,或多领会般若境缘集就会更清楚了。

当然,放下不是说念佛人都应该绝对不做服务大众的义务工作而闭门念佛。服务大众是菩提心的表现,是很好的必要的助行,既可以帮助他人,同时自己也可以历事炼心,但是通常情况下也不要正、助倒置,不要让这个助行挤掉了念佛的正行。如果自己在保证足够的念佛时间以外还有一定的业余时间可以为大众服务,主动毛遂自荐服务大众并不是攀缘,但自己最好要有个计划,比如每天专心念佛的时间要大于服务的时间。如果自己念佛的正行长期受到严重影响,就有必要考虑在服务一段时间后在条件许可时暂时退出来专心学佛念佛。出家的法师大德可以作专职的弘法利生工作,对于我们普通根性的业余时间在家学佛的人,虽然不是说现在全身心服务大众临终就肯定无法往生,但要做到有把握往生还是要保证念佛这个正行不被过多挤占。人生无常!师兄想过如果一息不来,而又不能往生的后果吗?那时候我们靠什么帮助他人呢?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往生成佛,要成佛就要去掉妄想分别执著,一切的心行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向着这个目标才对。在净土法门来说,虽然要坚信信愿往生,但能做到伏住妄想分别执著而功夫成片才是最稳妥、最有把握的。目前能发心奉献自己,为大众义务服务,已经是非常宝贵难得的菩萨心行了,如果再多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参究佛理、修学净土,进一步深入体悟佛法的真谛,在真诚、慈悲之上更加以看破、放下,认识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然后清静、平等、随缘,在无住生心地做事的同时,老实念佛,就会烦恼日消,执著化去,体会到自在的气氛了。所以,要记得向心内求法,时时返观自心,把功夫用在念佛净意、消伏烦恼上。

-----参考境缘集中:
◎为什么往生消息都没有,障碍在放不下呀,看不破呀。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要放下。果然放下,你就看破了,也就是事实真相明白了。时时放下,心里面不能有东西存在着,“本来无一物”,修行人时时保持着本来无一物,心里多干净。放下是“应无所住”,后面还有“生其心”,生念佛求生净土之心。觉悟的生活就是菩萨行,换言之,从凡夫的生活回到菩萨的生活,但生活并没有改变,过去做什么行业,现在还做什么行业,所不同的,过去是迷,现在是觉。。。。。。无所住就是通通放下,一丝牵挂都没有,生心是生念佛的心,求生净土的心,这才决定能往生。弘法利生的心都不要生,随缘,那是我们附带做的,不是主要做的,主要是念佛求生净土。(净空法师)

◎为什么不能往生?虽然念佛,这个世间舍不得放下,许许多多人都是这样念佛,放不下。世间一切相,都是刹那九百个生灭的业因果报相续相,这种现象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放下的心是假的,所放的境界也是假的,一场空,凡是把东西放在心里,就是搞六道轮回。你的心什么都不要牵挂,单念阿弥陀佛,只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没有别的事,决定能成功。(净空法师)

◎古人以这个目标来衡量,称念佛法门为万修万人去,就是“功夫成片”是人人可以得到的。虽然说人人能得到,为什么我们得不到?我们念佛念了这么多年也没得到,这不是你根性的问题,而是你在方法上出了差错,你没有把万缘放下。你要想真正做到“功夫成片”,必须把世缘看淡,必须把它放下,你就会得到。世缘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放下,心里放不下,一点用都没有,是要你心上放下,事上不放下没有关系,事不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最怕的是心上放不下,事放下是错的,反而给人毁谤佛法的机会。所以,佛弟子做事比一般人更认真,更负责,事情做完了,心里决定没有牵挂,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这就对了。(净空法师)
(注意上段后面几句,对于我们普通根性的人来说,如果我们的事情总是做不完,怎能有时间专心学习佛理和念佛呢?念佛功夫不够,怎能做到事上不放下而心中放下呢?)

◎尊者密勒日巴说:“多学广闻无利益,汝应一意专心修,修持精粹心要法。” 为什么要修持精粹心要法呢?因为这个临死管用,临死不会后悔。你修的法与念的咒很灵,一旦临死用不上,岂不是会后悔吗?“汝应一意专心修,简行少事做庄严。” 行为愈简单愈好,事情越少越好,否则事情一复杂,根本没有时间修,纵然有一点时间想修持,在精疲力竭之余,念上几声佛也难以得力。换句话说,必须善于运用、支配自己的时间,要简行、少事、一门深入,好好认真修持,才能在佛法中获得真实利益。(黎振东居士)

◎未悟前,决不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古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 焉有心肠与人喋喋!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谈法,只是盲引众盲而已,不但无益于人,更是有害于己。因无知妄谈,难免轻师慢法之语,犯罪于趾高气扬之中,破戒在雄谈阔论之际,真是可怜悯者。

◎观来书,可谓发大菩提心,以期自他俱利者。然曰自利心淡,利他心切,亦有语病。不能自利,断不能大利于他,二者当以不分亲疏为是。然利他正一愿而已,自利则必须竭尽心力。则自利一边,何可以淡,而妄学大菩萨身分也。

◎欲利他,先须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譬如溺于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

◎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

◎凡夫修行,当发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则力能为者,勉而为之。不能为者,必令此心常存。则固于大乘之愿心,不相背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3: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学还很想请教师兄引导孩子读经典的经验。末学感觉自己实在是太失败了,到女儿听到末学读经典时就制止的程度,末学并不曾强制孩子也没有急于求成心,只是经常在很随意的时间和地点念给她听背给她听,末学都不敢订计划,即使这样女儿也很厌倦,末学都不知道该怎么往下进行了。孩子三岁半,一岁左右时开始念论语和三字经,后来又同时添加了弟子规,女儿从来都拒绝跟读,只是听,现在很多时候都拒绝听,唉!


■----师兄可以找其他小朋友读诵经典的录音放给孩子听,小朋友之间可能更容易引起共鸣和感染,也许会引发孩子的兴趣。另外,师兄如果诵地藏经,可以回向给孩子,可以将助印经书的功德回向给孩子,祈愿孩子善根成熟、增长;如果念佛回向其作用也是完全等同的,看师兄自己目前的修行方便了。境缘集中健阳法王不是说吗:念佛有很多不可思议。

虽然我们教育子女要尽心尽力,但不能强求,自心不应生烦恼执著。还是要随缘,不强求,就像境缘集中,印光大师说的,不能强按牛头喝水;净空法师说的,劝家人学佛不成,要反过来反省是因为自己修行还不好,不能给人做出好样子来,所以还要修自己;法师还说,要放弃对一切人事物控制占有的念头。如果感觉自己失败,就陷入人我烦恼中了,妄想分别执著具足啊。万事都是缘起的,师兄只是众多缘中的一分一缕,却想完全左右孩子,有违佛理。如果孩子是来讨债报怨的,我们不也是应该坦然接受吗?继续随缘教导孩子,但不要因此而烦恼就对了。

关于听经与念佛,应该这样理解:健阳法王所强调的念佛不可思议是肯定的,同时也是针对认为广学多闻才能开智慧而言的,不是说绝对根本不要读经,而是说读经、学习经文的义理能帮助开智慧,仅止帮助,通常并不能真的达到开智慧的效果;真正要开智慧,还是要通过一心称念万德洪名才容易达到,所以修行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念佛。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做到老老老实实一句佛号,那真的不用读经了,但反问自己,能老实念佛吗?如果还是不能真正老实念,心里还有矛盾,那还是有必要在念佛的同时读经,在读经、听经中明白义理、明白净土法门的殊胜、建立信心、帮助看破放下,只要读经不变成追求广学多闻,只要适可而止,最终回到老实念佛上就是了。

下面一段是境缘集中未摘录的健阳法王开示,可以参考
今天供养我绝对不收的,一分钱都不收,这个我不需要。如果你们有的话,我刚才不是讲了吗?你们这边有一个集体,你们放生多好,是不是。还有一个,我刚才讲过一句话是什么呢?最根本的我们修行啊,尤其我讲的道理,我们所领悟的这些东西,来源是什么?来源都是书,书籍,经书。所以印经的功德是最大的。对于我们来讲,最近的智慧是经书。阿弥陀佛的存在,如何证悟这个净土,这一系列的所有的这些道理和因果关系,都在经本里面很详细的。所以经本的加持和它的作用是无穷的。就是这样。

对于我们已经选择了净土法门的同修,一定要注意一门深入,一定要认识佛号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而老实念佛,不杂余修,参考境缘集中

◎莲池大师曰:专持阿弥陀佛名号,犹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胜持往生咒者: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胜持其它诸咒: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灵不测,大神咒也。一心不乱,断无明,见自性,大明咒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无上咒也。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无等等咒也。念佛胜余功德者:六度万行,法门无量,专持名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愿净业弟子,专其信愿,不二其心。古德多有原修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况原修念佛人,岂敢变其所守,而复他尚乎!

◎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无量法门,唯念佛一门,圆摄无外,圆满含摄了一切法门,没有不包的,一切法,什么禅定、什么密法都包括在内,一法就摄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病,赶紧念药师佛;有人死了,赶紧念地藏;没有钱用,赶紧修财神法;有点恐怖,赶紧修观音。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只为往生,不知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无量无边的妙用,不是那么机械。念佛一门,圆摄无外,悉皆具足。此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纳众流,悉无分别,如如意珠,能出生无量无边的宝,以满众生愿,故称如意之宝。能满一切的愿,它也没有什么减少,要什么给你什么,但如意珠是不是损失了什么?也不是,故又名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此妙叶大师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里说的。(说明:尽管如此,念佛的心愿一定要真的放在求往生上,不能放在求得世间利益上,否则不但不能往生,也不可能得到附带的世间利益)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23: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人最怕师心自立。……专念一佛尚可,废弃礼拜发愿等,则大错大错。(印光大师)

◎问:修显教净土者,命终时能否往生,以愿去不愿去为断之理,已蒙上师开示。请问命终时,应如何发愿,方可决定往生。
答:修显教净土者,临命终时,对于一切事务,不管它亦不理它,亦不问自身四大分离痛苦不痛苦(平时念佛精进者命终时不痛苦)。万缘放下,一丝不挂,将心团结为一,不使散乱,一心观想弥陀,求佛接引。如平时失足落海,求人援救;又如头发着火,扑救头燃之心一样,更要有坚固往生之自信力,我自信一定能往生,一定能蒙佛接引,果能如此发愿,无论何人一定往生。如稍存个恐怕自己功德不大,不能蒙佛接引之犹豫心怀疑心,则一念之差,心力散乱,不能往生矣。学佛恰如打仗之理相同,决心不坚确者,往往功败垂成。决心坚确不顾成败者,终获最后胜利。命终之顷,正如打仗者,判分胜负最后五分钟之有决心与无决心耳。我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并无东西南北方向之差别。有方向之差别者是凡夫心,我心万法具足,汝信得过自己是阿弥陀佛,念念向自心发愿,一定往生,一定成佛。但不可有疑心为最要紧。


◆上面问答中是关于临命终时如何发愿,末学想请教师兄像末学目前这种混沌糊涂的情况应该如何发愿,关于发愿末学日常具体应该怎么做。末学只是自己在心里想一定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这样就是发愿了吗?印光大师所说的废弃礼拜发愿具体是指什么呢?

■-------废弃礼拜,就是指废弃拜佛,这样就不能折服自己的傲慢心,对阿弥陀佛的恭敬心和对极乐的欣求心、思慕心也就升不起来,所以不可以废弃礼拜。废弃发愿,就是指不在每天念佛后在心中发往生极乐的愿,这样往往就模糊了自己念佛的目的,信愿之力不够真不够切,是否能往生也就成问题了。比如参禅的人念佛,不是为了求生极乐,他念佛是为了参 念佛是谁 这个话头,这样就必然没有发愿了,即使念到一心不乱,也不可能往生了。具体的发愿,就是像境缘集当生成就之佛法篇中所示,在每天念佛后以真诚恭敬心念诵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的回向偈,或者也可以念境缘集念佛回向篇后附的供选用的回向文(每天念一或两次即可,关键要真诚恳切)。 这样老实念佛、真诚诵回向偈,天天提醒自己,时间久了,自己往生极乐的信和愿也就会日渐真切和坚固了,他人所发所写的回向偈的愿就成为自己的愿了。而且,逐渐地这个愿就与自己所念的佛号结合在一起了,就像境缘集中祖师大德所说的,信愿行三者圆具。我们平时求生西方的信愿真切了,临终时刻只要一心念佛系念不断,就已经同时具足了信和愿,不必再另外发愿,也不必作观想,否则反而是夹杂了。

-----关于发愿:读了境缘集,师兄应该认识到,念佛往生是最大的最圆满的无所不包的真实之愿,其他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等等都是不圆满的愿,而往生大愿圆满含摄了这些小的不圆满的愿。因为大部分人刚开始认识不到,所以就希望读地藏经等回向并求得一些小问题的解决,但一者自己的感不一定真诚,故菩萨的应不一定很快现前,二者不明白可许则许的道理,因为自己所求的也不一定是对自己真好的,所以也不一定有明显的感应。所有的病痛、不顺利、不如意都是业力的作用,都是冤亲债主的障碍,所以只有选择消业最快的念佛(看境缘集即可明了),并回向西方净土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点一定要坚定不移,至于生活中的事情,不必求,业障消后自然该有什么样的变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四种感应方式: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就是自己没有明确去求,只是动了一下心、闪过一个念头。)   建议师兄专心念佛,其他父母健康、小孩读经等等问题都不再专门去想去求,就靠一句佛号解决所有问题(没解决是修行尚不得力、没到时候、因缘不具足,即使最终没解决也绝不怀疑,因为自己唯一的愿望就是往生),这样心才清净。回向发愿就用念佛回向篇后附的冤亲债主回向文,但可以将『敬告累劫冤亲债主』改为『敬告阖家累劫冤亲债主』。注意诵这个回向文的目的或用心要放在与生生世世的冤亲债主一起往生极乐上,不要放在求冤亲不要障碍自己的世俗生活上。

选择用冤亲债主回向文,目的是希望自己的冤亲债主都能认识到冤冤相报的后果和念佛的殊胜利益,与自己一同发愿往生极乐,而不是为了现实利益。往生极乐,是为了有能力进一步度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也就是回向文中的“见佛悟道、如佛度生” ,这一点应该清楚。剩下的就是老实念佛了,每晚真诚诵回向文一遍就可以了。

真诚念佛必然带来现实利益这个附带结果,这一点在境缘集当生成就之佛法篇的念佛十大利益中已说明,所以现实利益是必然的,但却不要执著现实利益,否则必然冲淡往生的信愿。生活的一些不如意何尝不是在消业障,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历练,何尝不是我们所得到的利益呢?况且我们没有智慧,所求也不一定是对自己最好的,所以还不如像净空法师说的:真学佛,真念佛,其他的一切都交给佛菩萨去安排,顺境逆境都是佛菩萨做出的最好的安排。
 楼主| 发表于 2007/6/2 06: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学今生常常为情所困,在物质上末学欲望很浅很淡很无所谓,独独这个情字(不是单指男女爱情),折磨煞末学也。昨天看到『纯情则堕』,虽然没有很明确的理解领会,但一时心里很悲观很无望…………


■-----师兄可以在境缘集中用搜索搜一下 情 情见 情计 妄见 身见 离念 这几个词,看看法师大德的开示。没有对人、事和生活的妄想、没有人我分别、没有对得失的执著,还会有世俗的感情吗?不会有了。世俗的情没有了、空了,极乐世界才能现前。种种感觉感情心情,只有娑婆世界才有,极乐没有,所以要离,修行就是个『离』,知道应该『离』什么、应该怎样『离』,然后去『离』就是修行。

关于情的问题,知道它的危害了就是离的开始了,这是急不得的。关键是认识到自己以前多生多世修行没有结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它害了。喜欢这个,喜欢那个,喜欢开心的感觉……乃至对佛像经书的贪爱……这些都是吸引自己堕落尘世的东西,想一想,这些情的背后是不是都隐藏着一个“我”的影子,即使是为大众服务后所带来的那种喜悦的感觉,如果总想那种感觉,也是因为有个我啊,没有我谁去想谁去感受这个情呢。你喜欢这个,就必然有其他你不喜欢的东西,所以只要有情,就有局限、有分别,有局限分别,就限制你障碍你。对某事物有情,就是有贪心,以绝对的标准来看,即使是看到苦难的人而真的动了恻隐之情,是不是也是贪心?替别人贪也是贪啊,因为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觉得别人得不到是苦的,这就是不明真相,这不就是自己还有贪心吗?如果自己完全没有贪心也就不会执著于强求别人得到什么世俗利益了。所以情后面还隐藏着“贪”。境缘集中黄老的“无情不能学道,情不空不能入道”就是说,没有对娑婆的厌离心、对极乐的欣往心、对众生的慈悲心就无法为求离苦得乐而修学佛法,但情不空就是没有做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你动情就是心住在某个事情上了,你就有住了,住就是你有贪心了,你不肯离开了,你以为有个什么可以 『住』、可以留恋、值得留恋了,这样你就离开了无为法,堕入有为法了,想得到解脱就难了。留恋就是自私,就是贪,就是想占有、控制---认为得到了什么,然后想保持它,保持在哪里?保持在“我”这里,虽然你可能根本就没意识到我自己,但那是因为你习以为常了,如果没有 『我 』的存在,谁保持它呢?当你觉得你的情是针对他人、为了他人、奉献给他人的时候,那个主角还就是这个『我』。所以,不为大众服务就无法拓开自己的心量,但是即使不贪恋私情,全都是对大众的关爱之情,也不成,因为不离开这个对大众的情则自己的心量就总是有限的、就难免有所『住』。这就是境缘集中说的修福不能离开修慧,不修慧就只能修有漏的福。情空了就是慧,情空了仍然修福,就是福慧双修,不修福也没处去修慧。------末学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自己都有点糊涂了,但愿不要害了师兄,如果师兄看了没有收获,是末学自己根本就不懂却强要卖弄的原因,那就当末学没写这些。

佛法讲的真理之一就是无常,世间的一切都是会破灭的,情,也是会破灭的,你在某事上关心了某人或某些人,使他感到愉快幸福,但这个快乐在他们那里能持续多久,不是很快就过去了吗?然后要保持这个友情、亲情、爱情、对大众的无私的关爱之情,就要继续维持,现在讲要经营,不经营就断了没了,这就说明它不是真的、不是永恒的。要经营就要操心,为什么要经营,就是因为对此有贪心而不能随缘,所谓的经营就难免投其所好,投其所好就难免不理智,这一操心经营哪里还有真正的自在和快乐啊,可是即使经营得好,也不能使他避免病、老、死,所以哪里使别人得到过真正的快乐,这就是无常,就是虚妄,就是肥皂泡。而且这样做虽然是可以让他暂时忘掉一些痛苦,感觉一些快乐,更能使他觉悟到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为他人付出,但根本上讲,这样做也有副作用,就是也迷惑人家,使人家觉得在这世间还挺好,使人家对所谓的幸福更加执著,使人家对这些产生依恋、执著和贪心。如果不同时介绍佛理给他人,便不能帮助人觉悟人世的苦空无常,更加无法真正解脱,迷惑麻醉人家,让人家因为一点小的快乐而不去思考病、老、死的无法避免。同样,人家给你的关爱,也是在迷惑你,增长你的贪心,让你去追求维持终将破灭的虚幻的感情,你放不下情,就是被别人的关爱所迷惑,同时你也在自己迷惑自己,这就是佛法说的相牵入火坑。你得到的都是假的,也就是最终得不到任何东西,可是还要为此动情,不是错了吗?所以佛法强调要开智慧,要觉而不迷,不迷就是不要被物、被情所迷。

所谓的情都是肥皂泡,终归破灭,而且当下就是虚幻不实的,我们之所以被情所惑,是因为我们自己已经入戏了,已经被情所骗,然后再去用情骗人,如果我们肯抽出身来,站在台下,站在高处,看芸芸众生,滚滚红尘,一幕幕的情戏,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今天是爱,明天就是恨,得到就喜,失去就嗔,纠缠不清,痛苦不堪,却又理不清、放不下。果真看破放下,才能知道什么叫逍遥自在(这个放下是心中要放下,不是只在形式上放下),才能演好人生这场戏,虽然演戏,我们心里却清清楚楚,不为剧情所迷惑。共勉!

可以参考一下境缘集中健阳法王开示中的一段话:
居士:……我们这个小道场念佛真是难得,难得大家护念,难得法王来此开示,真是慈悲加持,我们用语言无法表达对法王的感激之情。阿弥陀佛!法王:佛号不在情感上面,不用讲这些。

所以说出离心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世间的情中脱出来,但出离不是离开人群,不是冷若冰霜,我们对亲人大众的关爱一分都不减,而是在自己内心中认识清楚、离开虚妄的情,离开迷惑颠倒,在生活工作中以不动的真心去追求清净自在的真常、真乐。所以佛法最终目的是要人们开智慧,不开智慧就会像境缘集中黄老说的:

◎我们现在做慈善事业,现在,有的人做得很多,比如说幼儿园哪,敬老院哪,种种的,能让众生得到好处,甚至你一个人给他一万美金,他可以生活得很愉快。但是,这些不是他的真实之利啊!他寿命完了之后,又要轮回,后头的恶梦无穷无尽哪!你对于他没有帮助啊!所以我们要给他真实之利啊!……众生这个生死是苦啊。

做慈善事业,当然是在表现看破放下之理和落实慈悲关爱之情,同时也是以身作则断恶修善净化社会风气和人心的极其重要的行持,但根本上讲这个情不能给众生真实的利益,反而有可能更增加了众生对于世俗利益的执著、迷惑和贪求。(决不是说不做这些事情,但佛弟子不应在做这些善事时迷惑执著在其中而忘了佛法的教诲。这也是为什么佛法说 诸布施中法布施『最 』的原因,也就是绝不能离开修慧去修福。)

比如哭,为什么哭?还不是因为周围的人事让自己不满意了,自己的愿望没达到;即使是为了别人的不幸而哭,不也是贪吗,硬要自己或他人都在这个本来就是空苦无常的因缘果报的虚幻世界里万事如意,让不幸的人因为得到同情而增加对所谓 『幸福 』的执著,同时也是自己的坚固执著。所以离情的真实意,也就是离开得失之“心”,离开假的,去体悟、去证得 『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真心本性。不过千万要注意,这个离情是说自己在自己“心”中离,决不是说不再关爱他人,决不是说保持冷冰冰的表情,不是离群索居,而是智慧观察人生后内心中的必然选择,然后以无住生心的无缘大慈去与周围的人接触,不但要给与大众世间的快乐,还要给与大众真正的智慧和法乐。无住生心就是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境缘集中净空法师说的“随你的分别而分别,我自己心里没有分别”,就是随缘应对,就是像境缘集中黄老说的“三娘教子”那一段(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爱和恨都是情)的意思,就是人生本是一场戏,你在戏中动了尘世间的感情,真的入戏了,难免不被当作真的黄世仁而枪毙掉。套用境缘集中健阳法王的话,当你觉得在这里面有意义的时候,就是你已经糊涂了------当你觉得情这个东西挺好挺能给人带来利益呆在里边不想出来的时候,就是你已经糊涂了。不是说没有感情了,也不是不再关爱别人,而是因为自己的智慧已经开显出来,原来的感情已经升华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智慧慈悲之心,所以自己心中不会为了眼前虚假的利害关系而动情。情空后所表现的在别人看来是感情的表现并没有变化,还是自然地笑,但笑的用心变了,比如因为别人病愈后开心不已而随喜祝贺微笑,祝贺是真诚的,但自己心中清楚这不过是在为得了一个肥皂泡而高兴,这个肥皂泡将因为他将来某一天又得了另一种病甚至意外而破灭,也就是自己的心是定的,而不是随外缘而迁流波动的。

就像健阳法王说的:
所谓的希望就是贪。我们学佛人根深蒂固地有一个无常,了解空无自性的世间真理,这些烦恼就不存在了。比如:你在当下有很多烦恼的事情,你知道不过如此;你有一个不学佛的同事,你就知道他的语言、他的身体、他的心态来源于烦恼、分别、嫉妒,他不懂得这些都是无常的,他的真实面目你会看得清清楚楚。你不是以自我的立场去看:哎呀,他对我怎么怎么样,我我我,没有这些。看清楚了,你就不会生气,不会受到损伤。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这样我们就会常常是给人一个微笑,而不是心花怒放、非常开心,手舞足蹈的快乐,不会随意地哭了,哭也不会是无限伤心,痛苦不堪,撕心裂肺,怨天恨地。比如南怀瑾老师,在看到自己几十年未能谋面的母亲的遗物时,伏地痛哭,这是真心的,母恩难报啊,但南师的心中必然不是那种迷惑颠倒的哭,而是清清楚楚的内心平静的哭,哭是因为未能行孝尽人道,清楚是因为知道这是真实不虚的因缘果报,清楚是因为自己知道这样的真实又是空无自性的。我们因为没有认识到世间生活就是一场虚妄的梦,所以才会有执著妄想而动情,如果真的时刻想到自己在做一场虚无缥缈的梦,就不一样了。一切法得成于忍,因为妄想执著而想哭想笑时就猛想梦幻泡影,然后适当忍耐一点,就过去了,以后进步了,就在进步的基础上再忍一点,逐渐就不需要忍了,就清清楚楚了,这样妄想执著减轻了淡化了就不能再障碍自己的智慧了。(末学信口开河,但愿不是害师兄,师兄仍然可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千万不要过度强制压制,否则压制出病来反而害了师兄,如果以后师兄在哭和笑的时候,能感觉到自己的心在旁边平静地看着这个为了肥皂泡而哭和笑的人,适当地忍一点点就可以了。)情空的学佛人不是不关心别人,不理别人,而是自己内心中不再执著世俗利益了,随缘了,自在了。

最重要的,即使自己的情比较重,也一定不要悲观无望,否则这不又落入情中了吗?无情不能学道,如果无情,师兄可能还不会学佛呢,所以也不要反感痛恨这个情字,更不要对自己失望。只要信佛学佛,按照佛告诉我们的道理方法去做,就不怕做不到业尽情空,今生做不到业尽情空,也可以做到伏住情见而功夫成片往生极乐,那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如果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就是不相信佛所传授给我们的为我们量身定做的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净土法门,也就是不相信佛的智慧、能力和方便,那连信佛都成问题了,所以自信极端重要,信佛就要自信,自信就是信佛。然后,要老实,不要老是围着自己的想法、感受、感情打转转而忘不掉、放不下,要按照境缘集中黄念祖老居士说的,要放下众生的想法、感触、知见,换成佛的知见,要念念想佛、念佛,心中没有自己只有佛,因为自己本来是佛。另外,平时学习体会一下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道理,对于减轻情执应该有帮助。先要深刻认识到娑婆的苦,极乐的乐,才能发起出离心,出离心起来了,才能从情执中拔出腿来。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06: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如果一个人就职的单位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很合法,但背后却有很多知法犯法、偷税漏税、贪污受贿的事情,这个人只是具体干活,不直接参与见不得阳光的事,不过自己的工作成绩却可能被他人利用来做不正当的事,这个人贪图工作和收入的稳定,一时做不到放弃这个工作,那这个人是不是同样罪责难逃?如果这个人学佛能算是真的学佛吗?是不是应该辞职换一个工作?师兄怎样看呢?

■答:能够严格地按照佛法的要求生活工作、待人处事,做到纯净纯善,这是每一个真正学佛人都真心希望和切实努力的方向,也是做到最大限度积聚福德资粮争取做到有把握当生成就的必要行持。然而,作为一名身处浊恶之世的在家人,由于境缘的关系,有时难免在面对某些生活现实时感到困惑。这方面末学只能勉强谈一点供参考。

在一个合法注册的公司/单位工作,这个单位的正式性质又不涉及杀盗淫妄酒,那么就此人的本职工作而言,只要其本人的职务行为不违反国家的法规、尽到自已的职责,自己没有谋私利的行为,也没有谋私利的念头,则无论是从行动还是从起心动念都涉及不到不好不善的因果问题。虽然自己的工作成果有可能被个别人利用来谋私利,但自己并不是他人谋私行为的帮凶、枪手,因为自己只是在接受正常工作指派做合法正常的本职工作而已,并不是谋私者的同谋和支持者。至于正常工作结果被他人用来谋私,那不是这个人自己的目的和意愿。个人因果个人负责,所以他人背后谋私行为的因果,也不会有这个人的份。当然,作为一名佛弟子,从道德良知、因果报应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而感到不安和希望远离也是正常的,因为毕竟自己是知情者。

这样,如果从一个不是非常严格和纯净的角度看,就此人自己而言,应该并没有什么大的因果问题,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也不到必须换工作的程度。既然世间种种的因缘使得所处的环境浊恶一点而一时又难以、无力改变,不妨暂时在随缘中力争做到不随缘。具体说来,就是只做自己本职范围内的正当工作,绝不利用工作谋私利,也不参与他人的牟利行为,个人因果个人负责。如果哪一天有人要拉自己下水,那就应明确说明自己的原则,守住底线。净宗祖师大德告诫我们带业是带旧业不是带新造的业。如果这个底线无法守住,那也只有换工作一条路了。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不妄想事业上的成就和进步、沉默低调、远离恶缘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沾惹上阴暗的东西要摆脱就难了;而且这些东西都会把自己引向三途的,境缘集中: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净空法师说魔现前不是青面獠牙,而是会让人很高兴很喜欢;健阳法王说:当你觉得在里面有意义的时候,就是你已经糊涂了。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追求事业上的成就,不就是糊涂了吗?自己的本职工作随缘、负责地去做,只要做得不差,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也就可以了。  

末学倒是觉得有一个问题应该注意,就是现在单位或公司里往往有主动安排避税漏税或其他不法行为的情形,通常员工也会从这其中得到某些利益,这种来源、性质的利益,就已经算是佛法里所说的不净财了,因为它不是合理的个人本分应得的,而是本来应该属于国家、大众的钱。但这个不净财并不是这个人自己使用手段直接取得的,也不是自己要求和支持的,而是上层、他人的决策和行为,所以就此人个人而言这个不净的成分又是减轻了许多的。今生得到不净的钱财,应该是自己前生用不净财布施的结果。

这种不净程度大大减轻了的不净财,如果有,往往是个人所无法不收下的,权宜之计,收到后首先应当感到愧疚并忏悔,再就是把不净财用来做善事,转而为不净财的本来主人修福,比如用于放生、济贫救灾等,而且最好不用自己的名义,而是以公民、无名氏之类的名义,因为钱本来应该是属于国家国人的,自己不过是代国家国人修福而已;如果用自己的名义行善,自己在这份善事里已然有了侵占的成份。如果在此之外用自己的一部分正当收入做布施,才好以自己的名义做。(如果以三轮体空的道理看,即使用自己的钱财修福,也应该不执著自己这个名义)。注意一点就是不要用不净财供养三宝,因为不净财已然有违佛陀的教诲、不净供养就是对三宝的不敬,而且会有导致三宝被误解、受辱的可能。但末学理解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是上面说到的不净成分大大减轻的不净财,末学觉得用于印经放生应该是可以的。

参考净空法师的有关答问:
问:第二个问题,他说代一位年长阿姨请问,她年约六十,虔诚佛教徒,乐善好施,已受菩萨戒又卖烟酒,是否破戒?但所赚之钱均做好事布施,这样是否如法?请师父开示。
  
答:这是虔诚的佛教徒,好善好施,又受了菩萨戒,但是她的营生事业是卖烟酒的。最好改行,不要做这个营生事业,这种营生事业在戒经里面佛都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这是不如法的。你自己不吸烟、不喝酒,你叫别人吸烟、喝酒,你害人!一面害人,一面做善事布施,这个不行,你的功跟过抵销掉,换句话说,说得好听一点,等于没做;要积功累德,这个事情不能做。要相信一个人在世间有命运,你命里头有财富,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会赚钱;命里没有财库,干什么都是赔本,都不会赚钱。  

财从哪里来的?财从财布施来的。我命里头没有财富,怎么样修财富?就是财布施。我没有财,有一块钱也可以布施,两块钱也可以布施,只要用真诚心去布施,你的财库慢慢就有了。像储蓄一样,积少成多,真诚心的利息就很大,愈积愈多。我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就跟大家做了个很好的榜样。命里头没有财,现在真的是无论干什么事情,有求必应,需要多少财就有人送来,感应不可思议。所以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大家都看到的,这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问:第三个问题,他说请问拿舞弊来的钱去做善事,因果如何?可以拿去印经、放生吗?  

答:可以,看你要用什么心。佛法是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舞弊来的钱、偷来的钱,拿去做好事,你的心是善的,功德就殊胜。我们净土宗有个祖师,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永明延寿大师的故事,诸位知道。他在没有出家之前他是公务员,管出纳的,管出纳就有钱,身上就有钱经过,他就把国家那些钱偷偷的拿出来去放生。大概偷了不少,以后被发现了,发现人家告他,这个罪是死罪,盗用公款。可是人家一看,盗用什么?他都拿去放生了,就把这个事情报告给皇帝。皇帝觉得也很奇怪,照样判刑,判刑就拿到法场去杀头。皇帝告诉监斩官,如果他害怕,怕死,杀掉就算了,如果他不怕死,把他叫回来见我。 

他绑到法场杀头的时候,他一点恐惧心都没有,法官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害怕?他说:我以一条命,换千千万万的命,值得!他就把这个话报告皇帝,皇帝召见,就问他,你将来想做什么?他想出家,皇帝成全他,给他当护法。这是永明延寿,偷用公款去做好事。实在讲国家不知道做好事,我用这个方法来替国家做好事,也是好事,绝对没有私心。这个很重要,决定没有私心,为国家修福。这是菩萨心,这不是凡人可以做得到的,舍命也干,知道这是死罪他还是干。(说明:请注意最后这句话,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还是重视持戒吧

再参考:
问:下面是第十一个问题,老法师讲到「不谤国主」,国主就是团体领导人。如领导贪污受贿,我们可以举报吗?

答:这桩事情,我们要知道世尊立法的用意。戒律,每一条戒律都有制造戒律的因缘,他为什麽要制这条戒律,所以持戒要懂得开遮持犯。什麽时候他是开缘、开戒,那不是犯戒。该开的时候你不开,犯戒;该持的时候你不持,是犯戒,所以它是活泼的。戒律要研究,如果照这个去做,完全不懂得,那就死在戒条之下,那就错了。

国主是一个团体的领导人,领导人一定要受到大众的尊敬,这个团体才能好。如果你毁谤,大家对他不尊敬了,就把这个团体破坏了。国家的领导人对一个国家形象太大了,他若常常遭受毁谤,国家领导人得不到人民的尊敬,他的威严就没有了,这个社会一定会乱。如果是社会安全,社会有秩序,必须要尊重领导人。大小团体都一样,道理在此地。所以这是为什麽不谤国主。他做错事情,自然有法律处分他,有因果责任他要负,不该我们说。除非是极重大的,危害社会安全,危害国家民族,这是不得已的,这叫大义灭亲。如果不到这个程度,要忍耐。所以这个要衡量形势,不是随便可以做。我们没有这种智慧,没有这麽大的智慧,还是遵守佛的教诲是正确的。

实在讲,我们讲因果、讲感应,就是以佛门来说,佛门的领导人如果实在是对佛法有重大的伤害,不必你去检举,不必;护法神会把他调走,真的,一点不假,护法神在此地护持。他不想走,护法会叫他生病,或者叫他遇到什麽困难,他非走不可,这比什麽都有效,又不破坏人情。我们曾经遇到,我们刚刚建立佛陀教育基金会,在台北,里面就有一个人,来的时候很好,我们觉得他学佛很久了,到以後不守规矩,在里面搞得大家心都不安。

我们的总干事简丰文居士问我怎麽办,我说这个人不好惹,他的性格很傲慢,得罪他将来结的冤仇就麻烦,不好惹。他说怎麽办?我说你每天求护法神,每天拜韦陀菩萨,事情交给他去处理。结果一个月之後,他来辞职。简居士说真有效,他想走了,他说怎麽办?我说你照准,不要留他就好了,你还留他不就完了!我说照准,让他去。你看他也离开了,又不破坏情面,好来好去,有效!我们遇到这种困难的事情,把困难写出来放在佛菩萨座位底下,交给佛菩萨处理,比什麽都好,真有效果。所以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信仰佛菩萨。

问:第三,没有完全做到五戒十善,是否就不能往生?是否一开始发心念佛就要做到五戒十善?

答:五戒十善是做人的根本,人都做不好,你想怎麽能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作佛,这个一定要知道。但是也不能说我五戒十善都没有修好就不能往生了,这个话不能讲。为什麽?我们看到的,临终念佛的,一生没有接触过佛法,没有听到佛法,临终的时候才听到人教他念佛,他念几声佛号真的往生了。那是什麽原因?临命终那一刻之间,他把他自己所造的那些恶统统放下,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只靠这一句佛号,那叫真忏悔,这是忏悔往生。一生所作的恶业统统忏悔,知道错了,回头是岸。

《净土圣贤录》里头有记载,《往生传》里头很多,我自己还亲眼看到过。我在美国看到的,周广大先生,住在美国华府,就是美国的首都,开个面包店。人很好,是个好人,一生没有接触过佛法,他不信宗教。到临命终时,也是得的癌症,也很痛苦,家人没办法,才找到佛教,我们在那个地方有个佛教会,就找到我们道场。我们道场同修就去看他,就劝他念佛,告诉他有个极乐世界比我们这儿好多了,我们应当都求生极乐世界。他听了就能相信,这个难得,听了就相信,就念佛。结果念佛的时候,他痛苦减少了,他就很欢喜,告诉他家人,不要给我找医生,不要找什麽,你们统统帮助我念佛。三天往生,他皈依都没有,这就是过去生中的善根,这一生当中没有接触到佛法,临终一接触他就相信;有些人接触,不相信就没法子了。而且就真干,真听话,所以瑞相非常之好,走的时候身体柔软,一丝毫恐怖都没有。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例子。

(上面的这个问答可以参看境缘集中索达吉堪布所说:“证悟必须建立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但并不意味着只有戒律完全清净后才有机会证悟。”  每个人的因缘不相同,因缘又是非常的复杂,但是我们要取得学佛成就的最大把握,必然要非常重视忏悔和持戒,绝不能产生平时不须持戒修行的侥幸心理。持戒是往生极乐非常必要非常重要非常有利的基础和助行。)

不过将不净财布施这件事,如果不学佛的家人不知道就好办。如果家人知道了就可能也会有阻力,因为家人可能不理解和反对。这就需要有点耐心,需要多讲佛理做转化工作。如果一时无法转化,也不妨暂时不做,待以后因缘成熟时再做。重要的在于自己是真心要做,真心有真心的因果,有人阻止,阻止有阻止的因果。

参考境缘集中:
“愿离苦得乐,截恶成善。令尽界众生”,这个界就是法界,尽法界虚空界的众生,“皆得如是,则横遍十方。当得如是,则竖穷三际也。” 你看菩萨心量多么大,他的心是真心,不是打妄想。为什么呢?他有这个愿,他就做到,做不到是缘不具足,不是他不想做,缘不具足。缘不具足,他的愿是圆满的,正如同楞严经上所说的一念发心的时候,圆满功德,是这个意思。如果有这个愿,又有这个力量,没有去做,那你这个愿是假的,是虚愿,不是真正的愿,真正的愿一定要尽心尽力把它做到。(净空法师)

虽然这个人还不必放弃现在的工作,但也不应在心中贪恋工作的稳定和对报酬的满意度,不应耽于衣食无忧,应该想到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如果是自己命中有的福报,就必然会现前,不管是以这种工作形式还是以另一种工作形式。如果是自己命里没有的,自己不希望它中断、失去,它还是会中断失去,所以只要记住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地修积福善即可,瞻前顾后想这些不但没有用,而且是烦恼。虽然现在在事上不必舍弃,但在心中要勇敢地舍弃,也就是看破放下,这些本质上都是梦幻泡影,是无常的。留恋衣食无忧,就是留恋财色名食睡中的食和睡,贪恋娑婆世界的一根草,都会成为往生的障碍。还是要深刻认识空苦无常,学在心中彻底放下,一切随缘。看到流浪讨饭的人就要想想自己在轮回中也曾这样,自己今生也不能担保就没有沦落到去讨饭的可能。看破放下,是要有认识到无常的智慧,而改掉贪恋的习气,则需要再加上勇气。

参考境缘集中健阳法王开示:
最根本的是要有一个出离心。出离心怎么有?不是说你有吃的、你有喝的、你有穿的,你家庭很幸福,我出离干什么?不是这样的。你的家庭的本质是什么?你的身体的本质是什么?你对万事万物的看法是什么?这些是真的、对的还是假的、错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些方面我们去观察了、去了解了、去分析了,然后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原来我对这个世间的看法是错误的,原来我本身认为的、我执著的这些东西是虚幻的,因为我太无知了,我懂的简直太少了,没有智慧。但是有一点,我们要精进地修行才能够破除我们的习惯也就是习气。

有些人虽有专业知识也找不到工作,可是有些人转行后干得也不错甚至很好,也说明一个人的经济收入不是靠专业技能而是靠自己命中福报的大小。所以真正的智慧不是指世间的技术才干,而是对于佛法的真实信心,相信善恶因果不虚,积德行善必得好报,相信行愿真切,今生的命运就能改变,相信人有善愿天必佑之,今天失去明天来得更好,信心真实,即使果报不在今生,也没有疑悔。修学佛法更要落实到看破放下,不把世间的福报放在心上,而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境缘,始终无疑无悔地求生极乐,也就是印祖所说的竭诚自可转凡心。佛法修学总是有一个过程的,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只要不放逸懈怠,向着目标一心不舍,不断提升自己,结果一定是好的。

虽然这个人现在的工作还不是必须要换,但如果所处的环境能不恶化甚至能变好(不管仍是现在的工作或是换一个工作),当然是最好的。要争取到这样的结果,仅靠我们自己目前的一点福德智慧是不够的,应当积极修福善、老实念佛消除业障,有了自力的修持就会得到佛力加持,业障减轻了恶缘也就不容易找上身了。正如净空老法师所说的至诚感通,就在至诚上下功夫。末学个人的一点愚见,仅供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16: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很苦恼劝家人身边人信佛学佛这么难

■答:家人对佛法不理解是正常的,毕竟从出生以来就接受了这么多年的反面教育,而没有机会接受佛陀教育,更何况每个人无量劫来累积的善恶业果千差万别,与佛的缘分深浅不同,善根成熟的时机不同。我们自己能力有限,自己劝家人不如让法师大德来劝。师兄可以先把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拿给父母、家人看,里面如何教育小孩等内容大家比较容易接受,以后再把钟茂森博士的生命轮回报告和山西小院、往生纪实以及学佛群疑、正信的佛教、认识佛教等给家人看,这样总能产生一些影响带来一点变化,即使家人仍不学佛,反对的态度应该也会和缓一点了。但是境缘集中印祖所说的不可强按牛头吃草,净空法师说的劝家人学佛不成就要自己先修出个样子来给家人看,是根本的原则。要有耐心和机缘,不能操之过急,先修自己。

达摩大师教我们要修无所求行、随缘行、报怨行、称法行:

无所求-----虽然我们劝家人学佛,但家人不学我们也不失望,因为我们本无所求。

随缘行-----虽然我们劝家人学佛,但家人不学我们也不强求,因为我们随顺家人目前的因缘。

报怨行-----大概我们前世与家人结下的善缘、法缘还不够深,所以我们不能说服家人,不能让家人欢喜信服,问题出在自己这一边,不在家人,家人对于自己和佛法的不理解、不支持、不接受,我们坦然接受。我们自己不能处在周围人都共同学佛相互增上的顺境中,是我们自己前生前世结下的不善缘多的缘故,不善的因缘果报现前,我们要接受,我们要忍受别人的不满和不支持。

称法行-----我们自己要如法修行,像净空法师说的,自己修出个样子来,做家人的榜样,也许以后家人就会也学佛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