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127|回复: 2

ZT 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4 16: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音老人著
连载于“法音”一九九三年第三、四期

近来在净土同仁间,酝酿著一场‘往生西方,是否需一心不乱’的争论。试把他们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一、但具信愿,散心念佛,亦能往生。
二、散心念佛,只能培植善根,要得确保生西,除信愿之外,尚须恳切行持,一心不乱。
三、只要依靠弥陀愿力,带业亦能往生,何须一心不乱。

这三种互异的意见,第三种说得最容易,简直不用修,单靠弥陀愿力就能往生。第二种较难,需一心不乱,始能往生。第一种较易,只要有信愿,散心念佛亦能生西。各说各有理,相持不下,竟使后进者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不知究竟应如何修习,方合道妙。

‘如何才真能往生净土?’是净土宗的一个重大而关键的问题,不把它搞清楚、弄正确,对净土宗的修士来说,确实有害。因净土法门是号称异方便,横超三界,往生净土,超生脱死,圆证菩提的。若对修法尚未搞清楚,如何能不走错路而迷失方向?更何能稳稳当当,顺顺利利地达到往生西方的目的?但如果是嘴里说说往生西方,而实际却做不到,则宗旨全失,便毫无意义了!

然则,如何才能确实往生净土,是否必须一心不乱呢?这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大问题。所以不容缄默,听任自然,伤害后进,因而不揣鄙陋,亦来参加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的讨论。今略抒管见,尚希海内豪贤有以指正。

兹为易于得出明确的答案,将上述三种意见,分作三个问题来一一详加讨论,以资弄清如何才能往生净土与要不要一心不乱的问题。

一、‘但具信愿,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的探讨

首先,我觉得这种见解的提法,含义似乎不清。所谓‘散心’不知果何所指?是指初心学人,一时心不能净,不要妄冀速效,须假持名之功,扫荡妄念,而渐臻一心呢?(如莲池大师、印光大师等所说,多生妄动积习,非暂时念佛所能扫净。犹如久病之人,非一、二剂药能以治疗。故念佛须具一片长远之心,密密稳稳,不懈念去,久久功深,定能见效,而臻一心之境。)还是说我们现在发心念佛,求生西方,亦不妨与无明业习牵合纠缠,将娑婆境缘,粘著于心,似胶如漆,等到老死,自然会往生西方的呢?

假使他们的用意属于前者,这是鼓励后学,莫畏艰难,不要怕散心作祟,只要树雄心,立壮志,努力上进,定获一心,决定往生。那么我们应举双手赞成!反是,如果用意属于后者,我们就觉得非常遗憾!因这是毒害后进的砒鸩,万万要不得!我们要生净土,而这心里总是恋著娑婆的妻财子禄,古人谓之抱桩摇橹,行动尚且不能,又如何能与弥陀感应道交,打成一片,往生西方净土呢?

玉琳国师云:‘大凡修持,须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诚若能厌恶三界,坚志往生,则专依阿弥陀经,靠定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决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后利人之所为也。若于现前富贵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饮食之欲,未知深厌,则与往生法门未易深信。既信矣,身修净土,而心恋娑婆,果何益乎?’憨山祖师云:‘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亦徒然。’这不是明明说散心念佛徒劳无功吗?难道这些大祖师,教理不及你们透彻,说的话不真实吗?或者有人说这是禅宗祖师的话,与净土宗稍有不同。那么不妨再举莲池大师的“普劝念佛之三”的一段文章来作佐证。

大师说:‘或问人,今见世人,念佛者多,生西者少,何也?(足见生西者不是多数。)此有三故: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须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弟兄相爱,夫妻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悲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佛,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是才是念佛的人,定得往生成佛。二者,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注意!注意!)奉劝世人,念佛之时,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观照。如亲在西方,面对弥陀,不敢散乱,如此才是念佛的人,才能往生西方。(下略)’

这段文字,如此明确。我想大家看了,再不会犹疑莫决,更不至再有争论,说散心念佛亦能生西的了。

还有“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有‘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以摄心专注,为下手方便,以一心不乱为归宿,以往生瑞相为验证’的净土修持旨要,这不亦是净宗祖师不提倡散心念佛吗?

但是,散心念佛不能往生,其故何在?我们要进一步把它搞清楚。否则,人云亦云,囫囵吞枣,莫明其所以然,终成迷障。用起功来,亦必疲软无力,不能克敌致果,安望生西成道!今不厌其详,再行研讨如下:

如众所周知,一切众生,皆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本来是佛,本不生灭。只因无始无明妄动,认假作真,起惑造业,随业受报,才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今欲往生西方,了脱生死,如不将这当下起惑造业的一念妄心,用念佛的功夫将它念退,把妄心转换成佛心—即全佛是心、全心是佛,而一任妄心颠倒攀缘,执著妄动,如何不为业境所牵缠而沉沦于六道?又如何能于临命终时,打退这业识幻影而往生西方?经云:‘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故欲生西方净土,必须先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净其心地而后可。经云:‘一切唯心造。’心若散乱秽染,与净域绝不相应,到头来只能生在秽土,此无可奈何之事也。

或曰:往生西方,全凭他力—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力,不是修其它法门,靠自力成道。答曰:他力不离自力,离开自力,绝无他力!此理在世间法上,如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乃至无情草木丛林之间,自己无生存能力,完全靠他人他物得生存者绝无是处,此种例证多不胜举。出世间法更不例外,如阿难与佛同时发心,因修持不力,于佛圆寂后方始证道,离成佛还不知多远!罗侯罗因父是佛,自不修持,为佛所呵等,在在说明自不努力,完全依靠他力,任何事都不能成办的。至于说阿弥陀佛的宏愿接引,乃感应道交,于行人心净,净业成熟时,现于其前,不是跑到行人面前来拉到西方去!这点请诸位净业行人千万别错会!只看经文上都是‘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而非佛‘来’其前,即是明证。‘来’与‘现’二子之差,含义大相径庭,岂可混为一谈!关于此点永明禅师与印光大师皆有确切说明:‘念佛一心不乱,感应道交,彼佛现前犹如水净月现。如水混浊,月虽在天而影不彰。念佛人心犹水也,佛犹月也,心水混浊,佛月不能现前。’可见他力之外,还须自力,没有自力,他力也无著处!所以净土法门,是自他二力合修的,单靠他力,没有自力,结果莫不惨遭败绩!不然者,为什么印光大师教我们念佛要‘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要‘如救头燃’呢?

现时有些净土行人因不明此理,用功不力,临命终时,不见佛现,慌了手脚,以为佛法不灵而误解佛是虚愿,殊不知自己心水不净,佛亲现其前,亦不自见。犹如生盲,以未见日,而诟日不临其前,不也冤乎?!这都是因地不正,贪图便宜,上了一般盲师的当,以为散心念佛,只要依靠弥陀愿力,即可往生。哪知结果非但不能往生,还落个谤佛毁法大罪,来生还得受重苦报,岂不是太冤枉了吗?

或曰: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为什么蕅益大师在“持名念佛历九品四土说”的一文中说‘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先导,愿为后鞭。信得真,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得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呢?为什么又在后面说‘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呢?这不是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散心念佛亦能往生西方吗?

我们现在只要求能下品下生,甚或生在边地疑城,于愿已足,因为得生净土,即获不退,正不必要求中上品生,徒招艰辛!所以现在只须散心念佛,悠悠散散,逍遥放荡,乐得快活,临终又能下品往生极乐,最后同样成佛,又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定要销尽妄情,灭却贪染,孜孜兀兀执持一句佛号,枯寂无味,而自讨苦吃呢?

答曰:蕅益大师的话,大须仔细,请勿滑口读过,不注意全文,而只在‘散心念佛’四字上著眼。以为大师提倡散心念佛,有懒可偷,有便宜可得,正中下怀,而乐得在娑婆鬼混一下,等临命终还有西方可生,大乐可享,多少舒服。哪知如意算盘打错,等到临命终时,只见生前黑业牵缠,哪见佛来授手!虽悔恨交加,已是噬脐莫及了!

现在把这段文字和大家详细分析研究一下:

第一、深信切愿念佛,虽散心亦必往生,而信愿不真切,虽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者,为料简一般以持弥陀圣号为入定的助力,而不思往生极乐者—即无信愿者说。因明朝末年,很多禅宗学者,常藉持名以入定,故蕅益大师有‘任你念佛功深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地步,但无信愿,决不能往生’之说。

第二、在散心念佛上冠以‘信得真,愿得切’六字,才能往生,而非单说散心念佛,即能往生。这里面大有文章,请勿轻易滑过。请问,如何方为信得真?又如何方为愿得切?为了增强说服力故,请看诸位大祖师对于‘信真、愿切’的解释与描绘吧!

一、关于信的解说: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次要信得我们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无量苦。次要信得我们虽业障深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在十万亿佛刹之外,是我们心内之佛。既然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们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注意‘心’字),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楞严经”)。又曰:须历始终而不改,遇利害而不变,方为真信。真信有三:一信弥陀摄受念佛众生,往生西方,绝对不虚。二信执持弥陀名号,由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请注意),即得往生。我当依教奉行。三信大势至菩萨及莲宗诸祖所传念佛法门,绝无虚假之语。我当依之勇猛精进,修成三昧。又吾人念佛之心,由慧入定,照而常寂,是信本有之佛;因定发慧,寂而常照,是信本有之法;定慧双融,寂照不二,是信本有之僧。又云:信者,非单信西方之庄严佛土,即算发信心也,必同时深信自性即是弥陀,本可一样成佛。人皆可以为尧舜,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只是迷悟之别。西方依正庄严之佛土是事净土,我之自性清净是理净土。心遍一切处,皆是西方,十方与西方不异。非徒信娑婆苦而西方乐,与夫极乐确有也。

二、释愿:第一要于一切时中(注意,要于一切时中,不是不如意事时如此,欢乐之时又如彼。)厌恶娑婆生死烦恼之苦,欣慕极乐菩提之乐,力求往生。次要发愿遵照佛祖所传净土法门,勇猛精修,净除习染,使身心清泰,现生极乐。次要立志成无上觉,圆满菩提,供养诸佛。次发广大心普度众生,众生界不空,誓不成佛。次要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又云:念佛之心,欲得一心不乱(但不可作意求,求则反远矣)是谓净愿;不生西方誓不休息,是谓常愿;成无上觉,广度众生,是谓大愿...如是发心,方名真信切愿。

诸位同仁,请问我们果具如上信愿,娑婆世界的饮食男女、妻财子禄、以及名誉地位等等,还会摆在心上盘算不休而放不下吗?这一切空花水月般的境缘,既放得下,又有什么妄想萦怀惑乱我们呢?既无妄想惑乱,则念佛时,就会如上文莲池大师所说,如亲对弥陀,恭敬至诚恳切之不暇,还会有什么妄念在乱动呢?这不是不期一心而得一心了吗?!所以蕅益大师说:‘信得真,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也。’

诸位要注意这‘虽’字,就是说:果真信愿切,如救头燃时,不怕你不一心,当此时也,要你颠倒妄想亦不可得,所以下个‘虽’字。同时,这亦是针对下文无信愿念佛者的功夫虽好,不能往生的相对说法。所以说了句‘有信愿的人,虽散心念佛亦能生西’,诸位千万莫错会,以为我们只要懒懒散散地、马马虎虎地口里念念西方弥陀,心里想想娑婆财色,就可以轻而易举、随心所欲地往生西方去了。

复次,所谓有‘深信切愿念佛,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者,乃行人习障深重,今虽具深心切愿,而妄想习气一时不能净除。即贪恋世间的粗妄想虽已断除,而微细的习气妄想,仍时来侵犯。古德所谓:‘风停浪犹涌,理现念犹侵。’此种妄念虽属微细,但由于佛外有念,不得不谓之‘散心’。虽属散心,以微细故,念来即觉,而不颠倒攀缘,故只要将佛念一提,妄念即当下销殒,复归清净。此种随来随照、随照随消的功夫,圭峰禅师谓之‘妄念若起,都不随之,纵有中阴,业不能系。’因业不能系故,所以能发愿往生。反之,若是贪恋娑婆、妄念颠倒、攀缘不息的人亦想援例往生,那真是白日做梦了。

但是,话须说回来,倘使生性豪放,于世缘不甚恋著或平时虽不信佛,亦不谤佛,未能一心念佛的人,如到临命终时听善知识开示,顿时悔悟,彻底放下,一心称名,求生西方,也能十念甚或一念而往生。但此等顿根人,千万人中难得一二,以临终一念,端赖平时锻炼。如平时不善用功,而能于临终一念转机作主者,真比航空奖券中头彩还难,诚不可以为训也。

对于散心念佛能否往生西方的问题,已讲了许多,现为易于明了起见,简作小结如下:

一、若贪恋娑婆之心未泯,爱根未断,情见未除,仅以颠倒妄想的攀缘之心来念佛,虽具些微信愿,但以不深切故,只种善根远因,不能往生,有待来生努力,方能如愿。

二、临终一念幡然改途,虽亦有往生之望,但以太险,机会极微,千万人中,难得一人,故亦不敢引以为训(要知临终十念往生的人,著重在于生前未闻佛法,直至死相现前,听善知识开示,彻底悔悟,通身放下,故能十念相应。此等利根人,若早闻佛法十年,则早十年成就;早闻二十年,则早二十年成就。若我等早闻佛法,却生偷心,不能放下世情,妄冀十念往生,即此已是二心,何能相应?)

二、‘要不要一心不乱’的探讨

第一个问题搞清楚后,第二个问题也就不难迎刃而解了。因为一心不乱是散心的相对词,散心既然要不得,那么一定要一心不乱也就不言而喻了。但真理愈辩愈明,而且事关重大,我们还是不厌其详地来讨论一下吧!

所谓‘一心不乱’,不是哪一位祖师创造或规定的,乃是释迦文佛金口亲宣,煌煌载于小本“弥陀经”上的明文。佛说要一心不乱,哪位祖师敢说不要!更何况我们这辈下愚,胆敢说个不要吗?佛是正遍知,我们要修行成道,不听佛语,更听何言?但为什么要一心不乱,其理何在?我们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已略有说明,现在让我们再来详细讨论一下。

释迦文佛说欲生净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最能体现这三者多少的莫过于念佛功行的深浅。故念佛须一心不乱,方能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而生净土。

据说小本“弥陀经”是罗什大师意译的,他根据梵文原意,参合了中国语文的表达法,用了‘一心不乱’四个字。而玄奘法师根据法相‘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原理,说念佛要‘系念不乱’,转变妄识,净业成熟,方能生西(大意如此,经文已难具记)。两师译本,文字虽略有不同,而含义一致,都是教念佛行人一切放下,虔心念佛,斩断爱根,心佛道交打成一片,方能往生西方。

关于‘一心不乱’的见解,诸大祖师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把他们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心不乱,就是无心可乱,到了心意识完全消殒,真妄不立、能所双亡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到了宗下‘固地一声,桶底脱落’的开悟时节。此时心即是土,土即是心;心外无土,土外无心;心、佛、众生完全打成一片了。

(二)一心不乱,有深有浅,有理一心与事一心之别。事一心者: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就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谓之事一心(即摄心归一)。

若理一心,直能体究万法皆如,无有二相。所谓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净秽不二,苦乐不二,欣厌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烦恼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平,不用勉强差排。但自如实体究,体究至极,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著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总成戏论,二六时中,毫发许异相不可得。西方即在当下,十方不异西方,无生即生,生即无生。是名理一心。

(三)无论理一心或事一心,皆是薄地凡夫边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不可高推圣境,甘处下劣,认为这不是自己分内事!须知一切唯心造,欲生净土,必先净心,心若不净,净土难生。心若清净,自得一心不乱,决定往生净土!

由此看来‘一心不乱’原是为了心明水净,俾佛现前,接引往生的,并不是好高骛远。其中尤以事一心,是念佛人必须具备的功行,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不用怕它,只要我们懂得诀窍,精勤做去,决定可以成功。就是诸仁认为至高无上的理一心、见性境界,也不是绝对做不到的。因一切众生本具这不生不灭、清净无染的佛性,既非从外求来,亦非因修而得。举凡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饮食起居,乃至一切声、一切色、一切心、一切法,无一不是性的显现,无一不是性的作用。只要我们识得它,认清了性就是相体,相就是性用,于见色闻声时,不为声色所转,即能透过色相见性。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在日常动用中,随缘应用,不为事物的假相所迷惑,粘著于心,动摇于中,所谓寂寂惺惺,惺惺寂寂,转一切物,不为物转,使一切时,不为时转,即是见性。这样看来,理一心的高超境界,是我们的本能,决不是不能做到的。我们如能证到理一心,心中清净无染,自与西方净土相应,而且佛佛本同一体,故能与弥陀打成一片,因之,就能上品往生净土了。

或曰:说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答曰:只要我们认清宗旨后,下定决心,与妄习作斗争,靠定一句佛号作武器,妄习才动,方粘物境,即便高举洪名把它打退。如斯举之又举,打之又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还怕不能成办吗?况且就根器好的人来说,不须频频提撕,才闻举著,即便归家稳坐了。

或曰:那是禅宗境界,与净土行人无关。曰:不要低看净土,净土本来就是禅,禅就是净土,净土是至圆至广、至高至上的,不是个低下法门。所谓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禅净是不分家的。可惜晚近的净土行人自甘劣小,认为得生边地于愿已足,不精修持名念佛,只敷敷衍衍地上上早晚殿就算完事,将个大好净土法门,弄得不像样子。他们不知近代净宗大德印光大师亦曾几次闭关专修念佛,证得念佛三昧,其描绘该三昧的文章,完全与禅宗一致,并有‘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的法语。请想,这法门是不是高,要不要一心念佛精修不懈?

为了免却纷争起见,暂且避开这些高深的理论不谈,留待以后在专论净土时,再和大家研究。现在且来谈谈事一心。

我们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已经说过:往生西方要心水明净,佛与圣众才能现前;心水不净,佛虽在前,犹如生盲,不能见日。所以要生西方,心非清净不可。又说,真信切愿,就自然放得下娑婆—这秽丑苦恼的世界,斩得断爱根情见,在猛利的执持名号下,自能不期然而然地到达一心不乱的境界。又说,纵或根器稍差、妄习较重的同仁,即使在粗妄已断、细妄仍来侵犯的情况下,只要高提佛念,照破妄念,不随伊流浪去,往生西方还是有望。

以上这些说话,就是事一心不乱的定义和要不要它的注脚。因为我们对娑婆世界的事事物物,斩得断,放得下,不为一切情爱粘缚纷扰,在内心深处才能绵绵密密,蕴育著一句圣号不散而不沉,微细妄习来侵扰时,也不至为它所动摇,因而才能圣号历历分明,相续不断。同时因为用功得力之故,心更澄净,更能放下世缘,念佛愈加虔诚,定力亦愈益深邃。如是相因相成地一心专念,才能心澄水明,圣境现前而往生西方啊!

真想生西方的人,我想恐怕没有一个敢说,也没有一个肯说这样的一心不乱是不需要的吧!翻遍了列祖语录,也没有一个人说不要一心不乱。相反的,他们都颂扬一心不乱,鼓励学人证到一心不乱,告诫后进不可漠视一心不乱(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有专文)。以下再列举数例:

截流大师在“起精进七期示众”里说:‘未到一心不乱田地,正所谓少善根福德因缘,安望往生彼国?!’

印光大师在“与陈锡周居士书”中说:‘散心念佛,难得往生,“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又在书一十三中说:‘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至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只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懒惰懈怠是散心还是一心?这就等于说,散心念佛是不能生西的了。

莲池大师“答孙广谅居士书”中说:‘用功莫若一心念佛,念极而悟,悟而无论。纵不大悟,而离此娑婆生彼净土,即是出世。消灭杂念,纯一正念,即是真谛。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功夫做到‘一心’,自然了当矣。’又“答苏州袁心远居士书”中说:‘今唯当专诚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乱”必得开悟。就令不开悟,而一生念力,临终自知,死去必生净土。’

这些例子,多不胜举。可见一心不乱,对于往生西方的重要,实无可非议。恐怕只有那些心里亦有些想往生西方,但同时又恋著娑婆,放不下娇妻爱子,舍不得荣华富贵的庸俗念佛人和一些怕吃苦的懒汉,才自出心裁而自圆其说地编造出一套背经离教的谬论,来愚弄妇孺,说什么‘不须一心不乱,散心念佛亦能往生西方的’。哪知你图一时说得口快,害了自家不要紧,害了别人,你就下地狱如箭射在!!!

或曰: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则生西的人太少了。答曰:按上述事一心的标准来说,要求并不高,不是做不到的。只要行者肯牺牲眼下的享受,放却身边的粘缠,再加用点苦功’密密持名于心,人人皆可以证成,往生西方,有何难处?至于单就生西的人数多寡来说,自古以来,生西的人数似不很多,原因就在这些错误谬论—一心不乱太难,不需要;散心念佛就能生西了’—在害人,使行者贪念世福,不肯用功,以致生西者少。请看上面所举莲池大师“普劝念佛之三”,开始就不胜叹息地说:‘今见世人念佛者多,生西者少,何也?’接下来又深为惋惜地归咎其原因说:‘口虽念佛,心里胡思乱想,以是不得生西!’这是多深的遗憾!多硬的铁证啊!

诸位同仁,须知求生西方是一件了生脱死的大事,不是逞人我、争是非、闹意气的。需要平心静气地想一想:我这样散心念佛,在日常动用中,尤其在得失、顺逆、悲喜关头,做得主吗?能不为境界所牵移而佛念当前吗?更进一步自问,夜眠睡梦中,做得了主吗?在欢笑惊怖时,能不为梦境所动而佛念现前吗?假如这些都做不得主,那么,等腊月卅日到来,妻子绕榻,疾病昏迷,风刀解体,痛苦迫切,再加上生前经过的事件,与死后未了的牵缠,一一都涌上心来,又怎能做得主而念佛求生西方呢?须知白天能做得主了,于梦中则一半主也做不得;梦中能做得主了,死时一半主也做不得!因为梦中是半昏迷而死时是大昏迷呀!假如因为用功不力而临终不能往生,那么‘不须一心不乱,散心念佛即能往生’之谈,岂不成为空头支票而自贻伊戚吗?这不是我故作惊人之笔来吓唬你们,也不是我好高骛远来苛求你们,要你们这样那样,不然就不能生西。实在因为要真能往生西方,决不是专门依赖弥陀愿力接引而自己不加努力,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往生去的啊!眼见时下一般修净土者,都贪著便宜,不肯用功。结果,不是怀念世缘,便是留恋家财;不是落得个病苦难当,便是昏迷不醒。所谓往生西方者,不知到什么地方流浪生死去了。所以才甘冒不韪,敢向诸仁进贡逆耳之言,这实在为良心所驱使,不得不大胆呈辞,力挽时弊啊!

三、‘单靠弥陀愿力带业往生’的探讨

关于‘带业往生’一语,佛经内并无明文,这是祖师们融摄经论的含义发挥出来的。它的实际用意是:薄地凡夫,业障积习深重,非一生一世修行所能除尽。即使已大彻大悟,最后一分无明仍未破灭,因为到了等觉菩萨位,还有一分无明未尽。谁又能一生修证到等觉位呢?这未尽的无明就是惑业。所谓‘带业往生’,即是带这‘业’往生。念佛行人,即使证到理一心,似也不能超过等觉菩萨,所以还不免有无明在,故欲往生,还须‘带业往生’。决不是说念佛修行人,修行时也可以干点坏事,损人利己,将来可以带业往生的。

或曰:印光大师说,五逆十恶人,平时不知修行,但也未曾谤佛,临终得善知识为之开导,发愿念佛,求生西方,也得带业往生。这不是明明告诉我们现在干点坏事,将来也可以带业往生吗?答曰:请注意,此等大恶人,临终得遇善知识,又能正念分明,放舍身心,不顾病苦,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是何等力量?!又是何等善根、福德、因缘呵!是不是一般常人所能企及?我亲见很多念佛多年的人,临终为病苦所恼,不能念佛,甚至不愿聆闻佛声;或想念亲人,不愿忆佛念佛;或昏迷不醒,不能念佛闻佛。而此等大恶人反能临终承教,彻底放下,正念分明,一心念佛,打退阴境,往生西方,是何等力量所使然?岂佛亲于彼而疏于此,厚于前而薄于后?这其间实大有因缘在!盖有一般修行人前生不明心要,只务得定,竭力克制妄心,不许伊动,如搬石压草,石去而草复生,不成究竟。故当命终后转身再来时,习气妄动,尤甚于前,而成恶逆,迨一闻开示,触动前因,故又能立刻放下,专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非偶然也;或逆行菩萨,示迹现生,为度生故,污其外形,以掩行藏,非一般常人所可投机取巧,依模学样,援例往生的。

或曰:禅宗大德直证佛地,所谓等妙二觉,犹是他提草鞋汉,总该没有最后一分无明了。那么,此等人生西,不须带业往生了吗?曰:禅宗所证是理即佛,所证理性与佛无二无别,但就事说来,尚未证到果佛地位,因此并不能与释迦、弥陀等量齐观。不见帝问玄沙:‘宗下见性成佛,是否已到果佛地位?’沙曰:‘只是因地佛,并非果地佛。’所以开悟见性,一般只登初地,相当于见道位,尚待向上修证,分破无明,圆证法身。所以说宗下见性后,即直登无修、无得、无证位,实大错误,因尚有一个如丧考妣在也,如何不须带业往生?!

复次,所谓无修、无得、无证位者,是理边事,同时也是到家人语。因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待修证?但当无明业习未了,贪著犹在,尚于恶道中头出头没的时候,又非不众生!既有业习,就有幻受,既有幻受,也就不无幻修、幻得、幻证了。所以这句无修、无得、无证的话,也是真实到家人语。因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染无失,在净无得故也。今若尚在路途上,就说无修、无得、无证,岂不言之过早!

或曰:末等于初,生死就是涅槃,路途就是家舍,虽然了生死,就在六道中。答曰:一切不二是真理,但须证到这种地步始得。假如现在还有苦乐在、怖畏在,还有气恼、患得患失在等等,那么路途不是家舍,生死也不等于涅槃。因为诸蕴未破,幻受犹在。在人道中,还有苦乐之见,何况余道!试看调达在地狱,如享三禅之乐,相去奚啻天壤!所以修心人大须仔细,切莫空说大话,莽莽荡荡招殃祸!

复次,真正证到无修、无得、无证的人,也不说个无修、无得、无证。一说无修、无得、无证,岂不正坐在有修、有得、有证里吗?

但是禅宗行人,开悟大有深浅,不可一概而论。有的直下到底,积习无明,一时齐破,即“楞严经”所谓‘理属顿悟,乘悟并销’也。这种人即无修、无得、无证者,但此种大根人,究属少数,不可多得。有的虽已见性,积习尚存,须用绵密保任功夫,渐除习气,分破无明,而圆证法身。此种保任功夫,即无修之修。因为他们既不用什么法门来修习,也不冀有所得与所成,平时只用个凛觉功夫,随有念起,一觉即空,空亦不住,任运腾腾,自在受用。到后亦无觉不觉、空不空、自在不自在,镇日如痴如呆,无得无失,才是到家了手时节。此等功夫,即“楞严经”所谓‘事则渐修,因次第尽’者是。现在修行人中,大都属于这种‘顿悟渐修’者。

好了,这里不是谈禅,离题太远,尚待以后再说吧。现在还是把话题拉转来,谈谈带业往生吧!说到‘带业往生’,遗憾的是,时下各宗同仁往往把这句话的含义扩大而搞错了。有些人以为这是佛、菩萨的慈悲宽大,只要每日供佛、念佛或参禅、持咒,虽然犯点罪,做点坏事,无关紧要,佛、菩萨照样会原谅宽恕他们的。净宗有阿弥陀佛接引他们生西;他宗则有相关的佛、菩萨佑护他们超脱轮回。以是,他们竟无顾忌地一面修行、念佛,一面又干些坏事,把整个佛教涂污得不像样子,以致世俗毁谤说:‘要看黑心人,吃素道里寻!’‘口念弥陀、释迦,心里贪盗欺诈!’听之能不令人痛心?!

试问怀这种心念的净土行人,心里净不净,能不能与净土相应?又能不能与弥陀感应道交、打成一片呢?但是有些瞎汉,还要嘴硬,说不要紧,有阿弥陀佛做怙依,虽然做了些坏事,但到临终,佛还是会怜悯我们,宽恕我们,来接引我们生西的!哈哈!假使这样阿弥陀佛还来接引你们生西的话,倒变成鼓励你们在世间作恶了,有这种道理吗?假使真有其事,那佛还讲什么因果报应?!又为什么要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呢?或曰:五逆十恶人,不是重罪犯吗?他们怎能临终十念生西呢?曰:请勿错会,他们不是于信佛后又做五逆十恶的事,以前不明因果,无心误犯,故能一信佛后,幡然悔悟,彻底忏悔,消除心业,往生西方。相反,已信佛的人再犯罪,是明知故犯,罪加一等,外加用功不力,念佛疲软,业不能忏,如何能往生呢?

我想当这些人在假充嘴硬说不要紧时,心里亦未尝不寒栗。因为人人都有天良,做了坏事,必受良心谴责,而深自痛苦惊怖。这些人,纵然一时为利欲薰蔽而隐昧良心不知羞怖,但到了临终最后一刹那,所做恶事就隐藏不住,一一显现眼前,深受良心责备而痛苦万分。那种天良苛责的痛苦,胜过一切严刑酷罚,所谓泰山压顶,大火焚身,风刀解体,苦不堪言!以致痛哭嚎叫,息促神迷,茫茫荡荡地跟著业境流浪恶道去了!到那时还能嘴硬说我有弥陀接引吗?

诸位道友,‘带业往生’这句话千万不要搞错。不能认为一面念佛,一面做点坏事不要紧,这是绝对要不得的。因为六道轮回,全凭善恶业所支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在要进一步求生净土,了脱生死,心地不善良,人道的资格还不够,如何能生西天呢?所以蕅益大师描述的‘真信’说:真信除信自、信他外,还要信因果与理事!这就是教我们心要清净、要善良,才能得万德庄严的福果—净土!

另外,如上文所引,莲池大师在三种不能往生净土的人里,把心地不善良的人,列为第一种。可见心地善良,是第一先决条件了。我们如有过错,请迅速从今日起在佛前痛切地忏悔,永不再犯,还要力行众善,以救前愆,生西始可有望。如专门依靠佛力接引,干坏事而想带业往生,那真是西行却向东了。

再者,关于他力接引的问题,在第一节里已略有说明,现在因谈到本题,须再详细讨论一下:

首先,我们从生西的三资粮来看,信愿行三,如鼎三足,既然不可缺一,那么信愿之外,行亦就非常重要了。行既非常重要,足见生西也非专赖他力。单独依靠弥陀的愿力的人,假如可以单靠弥陀,那么要‘行’做什么?既要‘行’,那就他力之外,尤需自力了。

或许有些贪便宜、怕用功的人要说,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由此看来,行—持名只不过是品位高下之依据,而生西方,全凭信愿,就是专赖佛力。我们现在只要能生西,品位高下在所不顾,甚至生于边地,也于愿已足,因为‘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能生到西方就行了。

殊不知大师此语,乃对偶句,不可分割开来,断章取义。他上面说个信愿,接下来就说个行,意思就是以信愿来导行,由行而圆成信愿。也就是说,要生西方,须以信愿为先导,无信愿不能往生,同时这亦是对只有行而无信愿之人说的(我们在第一节里说过,明朝很多禅宗行人,假借念佛为入定的方便,是只有行而无信愿的)。但是生西方,有九品高下之不同,而这高下不同的往生品位,就全须由持名的功夫深浅来决定了。这岂不是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往生西方,品位高的,固然要较深的念佛功夫,就是品位低下的,也要有较浅的念佛功夫,才能往生。而不是单独依靠佛的力量,由佛来决定的!这样理解,方符蕅益大师的真意,也才和其他佛祖的教示相契。

假如不须行,单靠信愿就能往生,那为什么佛在“阿弥陀经”中嘱咐我们要执持名号?又为什么在“十六观经”里教我们要修种种观行呢?蕅师乃一代教祖,岂能违背佛意,别出心裁地以无稽之谈来迷误后人?又岂可说蕅师之主见高过于佛呢?

再看印光大师“与陈锡周居士书”中说:‘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行证。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可见信愿行为生西三要,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蕅师与印师,皆莲宗法祖,由上而下,血脉相承,绝不会前者误引后者,也不至后者反对前者。由此可见那些说只要有信愿而不须行的,乃是一般瞎汉偷懒之遁词也。

而且,就一般常理来说,既有信愿,为何不行?不行,又怎能表示有信愿在?更何能圆满成就信愿?是以信愿是行之先导,而行则是信愿之归寄!无信愿不足以启行,无行也不足以圆满信愿!彼此相因相成,三者不可缺一,可见信愿行之行,是多么重要呵!

既然行和信愿一样重要,那么行就须像个样子才对!决不可马马虎虎地口中念念佛号,心里念著娑婆,敷衍了事算数。因为那样行,等于不行。口中念佛而心不转,妄念既不能断,妄心亦不能转,妄习更不能除,行来行去,还在老地方,未曾前进一步,徒然自欺欺人而已!有何益处?我们要行,就要遵照佛祖遗训,如救头燃,至诚恳切地把一句佛号蕴育在心中,念念不忘;要如推重车上山般,极力追顶,一步不可放缓,六字洪名,一字接一字,一句接一句,字字句句,历历分明在心里过;要战战兢兢地把一句万德洪名,当作金刚王宝剑来与我们的妄念、爱根、情见作斗争;更要二六时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果能如是著力用功,既勿求旦夕速效,亦勿妄冀心外有佛来迎,动诸魔事,则一定能从初心念佛散乱纷扰的情况下,渐渐上路,消除妄念,而臻一心不乱。由此看来,所谓一心不乱者,有什么高不可攀而害怕万分?有什么目的不能达到而纷争一场呢?

心有所畏,一定行之不力,行如不力,任何事都不能成功,所以信心坚固为第一要著。事在人为,只要先把道理弄清楚,窍门找到,然后一往直前,决不退缩,办任何事情都无不成之理!

再说他力修行,绝不是一点力气都不要花,完完全全依靠在别人身上可以成功的。古人有蚊蝇附骥尾之喻,但也要蚊蝇先飞到马尾上,还要用力抓住才行,绝不是一点力气也不用的。是以完全依赖佛力能生西方,绝无是处,只有自他合力,方能成办。再就自他来说,原本不二,因妄心分别故,始有自他。盖从本说来,心佛众生,本系一体,如一室千灯,光光无别,因无明故,妄认前影。遂执为我,因我而有他,是非遂生。今若一句佛号得力,当下一念妄心销处,自既不立,他从何来?!故自他本系一体,说什么自力他力!说有自力他力者,正是不识自他也,嗟乎!

复次,就一般通途所说的‘他力’来说,有佛出世,教你们念佛法门,不是他力吗?用功时有一句万德洪名,与你作为依持,同时因持名故,弥陀因心之庄严与果地之智光加被与你,不是他力吗?临命终时,因感应道交故,佛现心中(这就是接引),又有西方极乐世界作为依止,不更是他力吗?有这样多他力为增上缘,已占尽了便宜,还觉不够,更想一点力也不花,由佛把你拉上天,有这种道理吗?假如有的,则我们也不是今天才信佛、念佛,应该早就往生西方成佛了,为何还流浪到今天,在这里受苦呢?或曰,信佛虽不止一世,可能宿世修习他宗未曾念佛,故未往生,因净土是万修万人去的呀!若果如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有‘念佛者多,生西者少’之叹呢?又难道弥陀能拉我们去,释迦不能拉我们去吗?十方诸佛都愿度尽众生的,如果能拉的话,一佛出世,就该把众生度尽了!可见得仗佛力来拉你,没有这回事。古德有云:‘把臂牵他行不得,直须自肯始相应。’须知佛力无边,众生业力也是无边的呀!印光大师是最赞叹仗佛慈力接引生西的,但也说念佛要恳切至诚,方能高预海会,这‘恳切至诚’,难道不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吗?

更进一步说,有自力的人,不求他力,而他力自来。相反,竭力希求他力,毫无自力的人,绝对得不著他力,纵有他力,亦无能为力。因为用功人真能至诚恳切,精进不懈,无形中感诸佛菩萨加被摄护,及至功夫得力,妄念打脱,与佛心心相印,自他一体,生佛不二,更得十方诸佛护念,垂手摩顶授记。而懒散不肯用功,或用功不力的人,因自己心里秽垢,与清净佛光不相连接,所见所接,均系黑业一团,故佛虽现前,垂手接引,却犹如生盲不能见日。所以我们在第一节里说:‘自力就是他力,他力就是自力,有自力方有他力,无自力即无他力。’请同道深思。

其实净土宗就是禅宗,禅宗即是净土宗,二宗并无两样,不要妄分自力他力。但禅宗须是大根上智人方能参透玄机,识得即相即性,即心即佛,时时处处不为物转,而自在转物。而净土宗则不一定要研讨这些玄理,只要把一句弥陀圣号,安顿在行人心上,密密提持,毋令间断,自然于不知不觉中将散乱妄心,渐渐转换成清净佛心,从而证成佛道。犹如人身上毛发指爪,虽然人眼不见其长,却自然地密密滋长。念佛的妙处,就是在行人的生死根株上(妄念上)作切近的转换,使人念佛、念法、念僧,自然不去念贪、念嗔、念痴,潜移默化地扭转人的妄心,无形中把行人从生死中拉出来。它不用研讨玄理,而自然暗合道妙,只要一心持名念佛,自然成无上道,所以净土念佛是三根普摄的广大法门。这真是释迦老子从大悲心中流露出来的善巧方便之智用!

当你由于拳拳服膺、密密提持而亲见弥陀真性时,方知自力他力由来不二,众生佛陀,本自一体,回顾昔日之纷争辩论,犹如梦中说梦,宁不愧汗!

拉拉扯扯地说来很长,还要提醒大家一声,修净土不只是念佛名字一法,举凡观心、持咒、诵经、行善等等,皆如念佛一样,可以回向西方求生净土。一心不乱,是净土法门的关键问题,我们只要放下一切,抓紧佛号,密密绵绵念去,自能安安稳稳地到达目的地。

讨论至此将告结束,忽有一位慈心菩萨出来说:‘你这厮噜噜嗦嗦妄开大口,不怕冒渎诸方引起群忿吗?’曰:‘不见祖师道:佛法无人情,依法不依人!’又不见黄面瞿昙云:‘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著一字!’则小子虽以虚空为纸,大海为砚池,须弥为墨,写满宇宙,又何曾写著一字,更何以冒渎诸方!正是:

写满宇宙利生情,笔划未开字未形。
有法可说事边倒,无法可说万里云。
可怜一般探玄客,梦中佛事论不停。
一心不乱非难事,念念弥陀字字明。

哈哈!你道说了也末?珍重!珍重!
 楼主| 发表于 2007/7/4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修证心要

元音老人著



甲、关于经文方面

乙、关于用功的误导



关于佛法的修证。由于众生同俱和佛一样的无陋智性,本无差别,但因迷于事相,各各造业不同,迷惑的深浅也因之各别,向道的根器就有智、愚、慧、拙的分别。在这种不同的根基上,我佛慈悲,为了适应众生,犹如医生治病,应病于药一样,说了种种不同的大、小、方、圆、顿、渐诸法。无非让众生早日病愈回家,脱离苦海。其中并无深浅、高下的不同。后来的祖师因自己的修持与适应众生的爱好,创立了种种不同的宗派。在佛法极盛的唐宋时代,我国佛法有十大宗。后来因时节因缘之不同,社会风俗之变迁,人民生活之艰辛,佛法渐渐衰颓,现仅存禅、净、密三大宗。在此三大宗中,修证最迅速、便捷者莫过于禅宗。但末法时代众生根器陋劣,障重慧浅,直指其见性既不投契,即或有点解悟,但未深信,站不稳脚根,又不能在事上磨练、保任、除习成道。至于参话头,则疑情不起,妄想割不断,根尘不易脱落,能所更不能双亡,何能明心见性!因而宗下后继乏人,大有消亡断绝之势,良可悲也!



密宗,我国原有之唐密,因后来历代帝王之恐惧、反对,至明朝朱元璋时灭尽。现行之密宗,除西藏之密法外,即日本之东密。此法分九乘次第,高下、深浅完备,恰是末法时代修行之妙法。但仪轨繁琐,初修都很执相,又不无接近鬼神教之嫌,不大适合国人爱简捷便当之修法。而且有西藏言语之隔阂,因之密宗在汉地不大能广弘。



此三宗在现阶段说来最适合国人修持者莫过于净土宗。净土宗只要一心专念弥陀圣号,别的什么也不用修,真是最适合国人之契理契机之教。一句圣号看来简单,含义实在深广。它是在切近处下手—在心中密密提持一句圣号,令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凡心转成圣心,犹如人的头发与指甲不见其长而自然长出来一样。因之它既包涵三藏十二部经文之精义,也可统括一切宗派之力用,我们再不专心致志的念佛,修净土,实在太可惜了!



但近来修净土者对此宗之真理与修法大有错会之处。将博大精深之净宗,宣扬得犹如小乘之修法,说修此法到西方去享福,过好日子,免在娑婆受苦。这种说法使有识之大心修士不敢接近,避而远之;无识者又怕西方难生,多错误地发愿往生边地疑城。将原本宏伟的净宗弄得面目全非,使人不知何去何从,真是罪莫大焉!



上面说过,净宗一句弥陀圣号可以赅尽三藏十二部之教义,摄尽一切宗派之行法。但弘教者未将真理说清道明,才弄得大家疑是疑非,因而净宗近来也一蹶不振。这全由于弘教者自己未真明白教义与修法,只是以讹传讹,焉能不将净宗弄得面目全非!?



兹为便于大家修行,扫清净宗修行之障碍,重振净宗雄风起见,不惜口业,将大家易于误会之处,一一简便说明于后。



甲、关于经文方面:



一、弥陀经文之‘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疑’



‘彼佛’二字毋庸猜疑当然是指阿弥陀佛。但广义说来,并非单指阿弥陀佛,是指一切众生之佛性。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之本觉妙体与佛同体不二,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我们只要勤于修法,将一切恶习—无明消尽,恢复本来面目,无人不和阿弥陀佛一样,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障碍。这样讲可使大家增进信心,勇于用功,更不会怀疑能否往生西方。



二、若今生,若已生、若当生



说法者均将‘若当生’说成将来修法成就,可以往生西方。其实不然,中国字一字多解,用处不同,解释也不同。这‘当’字固然可作将来讲,但在这里不作将来讲。因净宗是圆赅八教的大宗,不是小乘,应该作‘当下’,即现前讲。就是说修念佛法门既可以今生修成往生,也可以当下不动脚步而生到西方。因心即土,土即心。只要你心清净一物不沾,烦恼消尽当下便是西方,不用死后往生。所以净宗大德说要确保能生西方,要现在能生西才行。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说可将西方移在诸仁面前,即此之谓也。



三、饭食经行



说法者将此句利益大众的大乘经文,误解为小乘法的自利文,他们说在西方吃饱饭后没有事,经行经行,散散步,消消食。这真是笑谈,错会到极点。这句经文‘饭食’二字应圈声读,‘饭’应读‘返’,‘食’应读‘伺’。即在西方听佛菩萨说法,吃饱法食,修成大道后即应经行十方,教化众生。如乌鸦之返哺,反过来给众生吃法食。所以说净土宗是大乘,不是只顾自己,在西方吃饱饭经行、游乐而已。



四、花开见佛悟无生



一般都说坐在莲池里的莲花中,下品下生的人须等待12小劫,莲花才能开敷,才能出来见佛。这种说法从字面看来确是不错,因经文的涵意却不是这样。而是说下品下生的人著相牢固,心花一时不能开,须待12小劫的一番刻苦用功,渐渐地将执著妄习消尽,心花才能开敷而亲见自己的佛性,不是12小劫后才能拜见阿弥陀佛。假如是12小劫后才能见佛,那么在佛来接引往生西方时不是已经见佛了吗?何须再等12小劫呢!?更进一步说这‘花开见佛’不是生到西方后才能莲花开敷见佛,而是说我们现在用功念佛,念到妄念断处,佛号消殒,能所双亡时心花自然开敷,亲见自己的佛性。如禅宗自证佛性一样,所以说净即禅也。



五、关于12小劫花开



讲经者都讲成下品下生的人须闷坐在莲花胎胞里12小劫,莲花方始开敷,才得走出来。不知这12小劫的莲花胎胞是指边地疑城的胎狱,不是指下品下生的西方凡圣同居土。只要你生到西方凡圣同居土,纵是下品下生也是行动自由,而不是关在莲花胎狱里。之所以闷在莲花胎狱里者,皆因生时未获真信、切愿,只是半信半疑,所以生到边地疑城,否则,绝对不会生到边地疑城去,更不会闷在莲花胎狱中。当然,不是往生西方的人均须经过边地疑城。至于12小劫,更无一定时间。你用功精勤,时间即短,否则时间即长,一念可超百万劫,何况12小劫,一刹那即过去。



六、临命终时,彼佛现前



大家都说‘临命终时’即死下来时,阿弥陀佛即自然现前了,这句话也不确当。因净宗修法如真一心专持名号,即能当下见佛,毋须等到死时。这见‘佛’的佛字既是指阿弥陀佛,也是指自性佛。这‘临命终时’四字不是只指死下来时,而是说当你念佛念到妄念消融,生死命根断绝时,佛一定现前。我们要了生死,先须知道生死之由来,如断水者先知其源一样。不然胡乱瞎搞一番,非但不能见功,还要闯祸。要知我们之所以有生死,就是有妄念,假使不迷于外相,妄念不动,不造业,则根本没有生死。因为我们的佛性本来没有生死,皆因迷诸外相,不守自性,无明妄动,才造业受报,枉受生死轮回之苦的。我们用功念佛念到根尘脱落,能所双亡即是生死命根断绝之时,也即是临命终时,所以说‘临命终时’不是等死下来时,而是说用功用得绵密,久久功纯,到一心不乱时,佛性自然现前。



七、读诵大乘



佛说要上品往生须读诵大乘经文。但现在竟有人主张,修净宗只须读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其他经文一概不要读,否则乱了套,不能生西方。这不是明明和佛作对,淆惑信众吗!?佛说读诵大乘是教人豁开正眼,开拓智慧。真正知道往生西方的真理,一切不著,上生才得上品。西方净土虽是佛历劫修行所感的果报土,但也不离佛性的妙用,不可认为实有而生住著心。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教我们认清此理,得真实受用。否则,执为实有,心中不空即生障碍,何能上品往生!?我们试看净宗大德说的话,即知端的。生则生矣,去则未也,去则去矣,生则未也。可见本性空净,一切皆无,所有色相皆是空幻。我们只随缘应用,不去执著,则一切无碍,才得潇洒自如。否则,即被缠缚,何能上品往生。



乙、关于用功的误导:



一、念佛不消一心不乱



佛说念佛须专心致志,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彼佛现前。



现在的导师说念佛不要一心不乱,只要散心念佛,即能生西,这真是害人。散心念佛果真能生西,那佛为什么教人念佛须一心不乱呢?大势至菩萨为什么教人念佛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呢?这‘都摄六根’就是教人摄心在佛不可动一毫妄念呀。‘净念相继’更难,这就是禅宗的悟后保任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现在就不多谈了。憨山大师说得更清楚:‘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亦徒然。’又说,念佛须极力追顶,如推重车上山,不可稍懈。根据佛、菩萨、祖师们的教导,可见现在导师的教导乃是误导,不可听信。



二、不消念佛,只要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也能生西



这比前说更为害人。净土宗的高妙就在信、愿、行三字。如真深信、切愿生西,为什么不行?且知净宗是寓高深之理于平易践履之中,于真实行处而暗合道妙。如光是口说不行,能成功吗?切实的行才表示你有深信切愿,不行,所谓愿从何表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一步不行,如何能到达目的地!?教人者其行—不消念佛,正是毁灭净土宗也,安可信哉?



三、往生西方很难,还是发愿往生边地疑城为好



这种见解更害人。往生西方是佛发愿接引众生旨的。你只要真心向往,愿去彼土,正是与佛的大愿吻合,如磁吸铁,毫无难处。况且极乐世界虽是佛因地修行的果报土,但也不离自性。我等众生的自性与佛无殊,既是自性土我等众生也有份,只有心地清净,往生即是回自己的家,又有什么难处!?那些往生边地疑城的人,上面已述,皆因信不真,愿不切所致,不是佛不准他们往生,派他们坐胎狱里的。我们明白了这点,对往生西方就毫无疑惧而欣相往生了。



综上所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无难处,只要我们真信切愿,忠实履行,无有不能往生的。尤其是下品下生,只要我们真切地认实这娑婆世界是苦难的世界,一切色相皆是幻影,无有真实,不可得,不可求,从而一切放下,毫无沾染牵挂心中,放教空荡荡地,临终自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至于要求上品上生,那就要进一步认识,纵是西方宝土也非真实,只不过是渡人的舟筏,一时的妙用,也不可得。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西方既有种种妙相,可见也是虚妄的了。但相虽虚妄而妙用不无,也不是断灭空,故往生有九品之别,那就看行人修功的深浅、悟道之高下而定了。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一如,既不著空,也不著有。妙有如如,即果地佛矣。



四、误解三:



(一)修来世



西方净土难生,念佛只有修修来世享福,不受贫穷苦难。这个误解在一般念佛人中普遍流传,害得修净土人太失信心,只想来世做人享福而丧失了往生西方成道了生死的慧命,真是冤者枉也。上面说过生西方上品上生是不易,但下品下生没什么困难,只要你真心相信,切愿往生,一心向往往生西方的好处,放下娑婆世界的一切事物、人情,真是万修万人去,没有一个留落下来的。所以我今天特别提出这个问题,劝大家清醒,不要听人瞎说而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二)怕念多



初心人念佛妄念不可能立刻停息,总是念起念落,纷飞不息。但念佛者往往误会自己根基不好,不堪修道,或者以为念佛反而妄念多不如不念,因而不修断送了自己的慧命,真太可惜。不知念佛时知道自己妄念在动正是好事,因为在不念佛忙乱时,心念乱动一点看不见。现在因为念佛,心比较静了才能看见妄念在动。这犹如从缝隙间照进的阳光中能看见屋内的灰尘一样;又如混水沉淀下来上面的水清时才能看见下面的沙泥一样。所以这是始觉慧光,得空的前兆,是大好的事,不须害怕念多,只要耐心地念下去,妄念就渐渐地由多而少而没有了。



(三)怕落空



念佛人因诚心专念佛号,念到妄念消停,佛号念不出来时,即生恐惧,以为离开了佛落空了,马上提起佛号重新再念,殊不知此时正是心佛道交打成一片净土现前时。因无人指点,不在此时猛著精彩,抓住良机,认清本来面目而错失念佛三昧,断送了将来上品往生的良机,真是可惜。



五、修法当中的两条歧路:



念佛修道有二条歧路不可不知,一是昏沉入睡,二是落入无记。



(一)初心念佛总是妄念纷飞,名为掉举。渐渐功深定下来了又易昏沉入睡。昏沉入睡往往易和入定混淆使人搞不清楚,因为初入定者免不了有些若昏若睡的现相,不知者以为这是入睡了赶快警醒,因而破坏了定境,深为可惜。现在把定和睡辨别一下,免犯错误。初入定者虽有些若昏若睡,但身体不倒,手印不散,佛号不断,此时应静静地保持不动。睡则身体倒,手印散,佛号断,此时应警觉,睁开双目,高声念佛,驱散睡魔,再慢慢摄心入定。



(二)落入无记。一心念佛,毫无所求的人不易落入无记。有些人念佛,压念不起,求迅速入定,往往易落无记。记谓无记,即沉空滞寂,毫无知觉,这与三昧大有区别。得念佛三昧,虽妄念消融,身心世界化空,但不是毫无知觉,而是了了灵知不昧,不可混为一谈,我们修念佛三昧应该知其所别。



六、世法与佛法不二



用功人还常易犯的毛病就是不知世法也就是佛法,佛法就是世法,而常常厌离工作,奇入深山修空或整日坐在座上不动。殊不知这样坐下去,只是枯木禅,不得活用,将来顶多证得罗汉果,弄得不好还易落入无记,成为死水,不能成佛也,不能往生西方。因此我们用功念佛,须知一切世法均是佛法,尽管尽力去做不要执著,就是佛法。淘米烧饭、洗衣浆裳就是念佛;工作写文、设计构思无非念佛。这样作事念佛两不误,既不会引起别人的误解,说佛法是消极离世的,也不会堕入沉空滞寂的死水而落入土、木、金、石的误区死果。



七、追求三昧与不消三昧



念佛人常常有要三昧与不要三昧之争。要者极力追求,因而为致入魔;不要者往往易流入散心念佛,因妄念纷飞而不得生西。因此我们念佛只用一种平常心专一精切念去,不管它是否得三昧,起先虽有些妄念起伏,但久久功深,不求三昧,三昧自然现前。相反,不用功追求三昧,非但不得三昧还要坠入歧途。



八、关于十念法



净土宗确是确是异方便,面面俱到地照顾,从此也显见佛和祖师们的用心良苦。对于学佛忙碌的人,无暇念佛修道,特开出十念法,仅在每晨面对佛像焚香,礼拜后念十口气佛,即算修完早课。于是大家都按此法修习,念十口起就算完毕。殊不知此十念法是教忙碌的人无暇用功打坐专念而致,用短时间,以气来摄心,使妄念不生而清净本心的妙法。当心清净下来后,即在行、住、坐、卧中念兹在兹地保持此清净心,而不是十念后,即可任意乱想或胡作非为的。所以在面对佛十念后,还须在四威仪中绵绵不断地念佛,千万不要以为十念即算完事。



九、只要稍事念佛即可生西



因为菩萨的慈悲和修法的简便,往往使人误会生西方只要马马虎虎念几声佛即可以了,不知生西是怎么生法,也不知佛来接引是怎么接法。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里告诉我们:佛来接引,实无来去。所谓接引,犹如天上的月亮,月亮不动,而千江万水月影一时齐现,你向东走,他向西走,看起来月亮也跟著你向东向西,其实月亮也无向东向西。佛来接应也是这样,只要你心清净,即在你心中现起佛相:心不净,犹如一盆污水不能现月影一样,就不见佛来接,不能生西了。于此可知,能否生西,全靠心地清净,绝不是佛跑到我们跟前来,拉我们生到西方去。所以生西的不是我们这个臭皮囊,而是我们的清净心。因此要能生西必须用佛号把我们的污秽心—贪、嗔、痴洗刷清净了才行。而不是马马虎虎念几声佛即可以的。



十、关于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念佛修道原来是消除业障而成道,说不上什么带业,观无量寿经云:下品人念佛能消六十亿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见念佛是消业成道的最好法门,我们只要诚心敬意的念佛,所有业障皆能消除,不用担心业障深重而西方难生。



但是现在为什么又有人大谈带业往生呢?因为我们多生历劫积累的贪、嗔、痴、慢、疑种种罪业,不是一下子能消光的,蕅益大师说:我们修道念佛所消之罪业只如扑上土,未消的业障如大地土,因此之故我们念佛未消的罪业还很深厚,不是这一生能消光的,临命终时往生西方,就不免带著这未消完的罪业而往生了。



净宗有这殊胜往生因缘,又引起学人的误会,以为可以带业往生不妨于修法时际为贪心所驱使造点恶业,又有人以为能带业往生,念佛不须全心全意的专心念佛,只马马虎虎念几句佛即可以了,所以又创出散心念佛,带业往生的念佛的谬论,更有人因此进一步发挥出生西,既然这么容易,只要我们愿意去西方,不念佛也可以往生,把西方宗,搞得支离破碎,害得后进者无所适从而不能生西,这真太可惜,要知道生西虽是他力修行,靠佛接引,但只有他力毫无自力(念佛力)是不行的。古德说:念佛生西如蝇附骥尾,不自用力,抓紧马尾是生不上的,何能不专心致志的念佛!?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怎么能够不专心念佛或不念佛而生西呢?



这些谬论,实在不可轻便,带业往生只能带未消完的余业,千万不可边念佛修行,边造业害人,那是绝对生不了西方的。



十一、关于念佛修行定中所现的境界问题



我们初念佛时,免不了杂念纷飞,渐渐心净了,会现出种种不同的境界,有的人见佛现前或见光耀眼,或见西方胜境,大家皆以为这是瑞相是念佛得力所致,互相赞叹,执著不放。殊不知这一切境相,皆是幻相,而非真实,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境相。不管是圣是凡,是净是秽,皆是伪相,绝非真实,不可执著,无知执为真实,即有著魔之虞,上海有二位居士,一位在三楼阳台,念佛见佛来迎,即踊身跳下,结果跌死。另一位见荷花池中现西方圣境也跳进池中而淹死,这都是不知是幻执为真实而召致的误果,所以我们学佛须知定中所现境界皆是幻现,千万不可执实,以免深陷误区而不能成道。



但念佛人于临终时,只一心念佛毫无追求自然感得圣境现前,于弹指顷,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奉劝诸君真正认识西方极乐世界,乘阿弥陀佛的大愿方便往生,透出六道,实乃佛法最方便、最简易、最迅捷之道。但须认真修行,切莫听信谗言,不切实用功而散心念佛,希冀带业往生,更不要不念佛用一种无功行的虚信假愿而求往生,那是万万做不到的。



我虽见很多念佛不痛切和某些主张散心念佛带业往生或不消念佛即能往生的人到命终时那份欲生不能,欲死不得的痛苦情形,实在令人警心。故于此不惜口业,噜噜嗦嗦地说了一套,是否有当?因事关佛教的命脉和后学的慧命,兹事情大,不容误解,尚望海内诸大善知识不吝教诲,指正错误,感德实无涯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7/4 16: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元音老人著

载于“广化文选”



持‘消业往生’论者

主张‘带业往生’论者



近来差不多在全国各地,围绕著关于净土宗的异方便—‘带业往生’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一方说:要真能往生,须将妄业消去;另一方则说:不需要,可以带业往生。双方各说各有理,互不相融。



持‘消业往生’论的人说:‘带业往生’是害人的谬论。它非但毁灭了净宗行人临终往生的愿望;也伤害了整个净土宗的严净、肃穆的形象。因为‘业’本身就是污染、是障碍。与净土既不相应,而且是障道之因,何能带著它往生西方佛土?所以佛、菩萨从未在各种经论上说过‘带业往生’的这一非常错误的说法。



主张‘带业往生’论的人则说:‘带业往生’一词虽不是佛、菩萨直接说的,但在经论中,不无这种含意。比如“那先比丘经”云:‘如持大石置于船上,藉船力故,石不沉没。若无其船,小石亦没。’石喻世人所造的‘业’,船喻佛力。这不是很明显的说藉佛力故,可以带业往生吗?所以我们净宗行人,只要信坚愿切,一心念佛,不用消什么业,临终决定往生。那种消业往生的论调是魔说,不可信赖,要将它彻底打倒、消灭。



这两种论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搞得佛教界内沸沸腾腾,莫衷一是,使后学者无所遵循,不知如何修持方合道妙。因之要请诸方大德,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一下,得出个正确结论,扫清疑云,以正视听,而免后学步入歧途。



要评判这一问题的孰是孰非,先要将这二种论点的由来搞搞清楚,然后经过比较讨论,就不难看出它们的矛盾所在,从而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按这两种论点之所以各执己见,互相水火者,不外以下数因:



◎甲、持‘消业往生’论者



一、见近时的净宗行人不肯老实念佛,只悠悠泛泛地随众做做早晚课,像小学生交课卷似的,做完了课诵,就算念佛事毕了。不再用功念佛,来改造自己执著、贪恋的妄习,转换自己的妄想、妄念,以消灭自己的心垢,而往往把将来往生净土的责任,单单推卸在阿弥陀佛身上。如若临终不见佛、菩萨来接引,生不到西方,误认为那是佛、菩萨的责任。因此莲池大师曾有‘念佛者多,生西者少’的感叹。这都是念佛行人心不专切,只图便当,而贻误了自己。所以要大敲警钟,提倡‘消业往生’来警醒昏梦迷茫的念佛群众。



二、现时很多念佛的人,误解了‘带业往生’的含义。以为我们只要有信有愿而且早晚也做课诵,纵或做了些不甚好的事也无妨碍,横竖可以带业往生嘛!



笔者在沈家门见有很多人在晒鱼虾,问他们说:‘你们舟山一带不是大多数人都信佛吗?’他们说:‘是呀!我们都是佛教徒。’我不禁疑惑地问道:‘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杀生呢?’他们说:‘我们是带业往生呀!’



他们把‘带业往生’一词作如是见解,岂不毁坏了净宗的圣洁形象?



三、为了澄清净宗近来的腐朽污染的不良之风,以振兴佛教,所以要高唱‘消业往生’,以振聋发聩,而期净宗行人真正能往生西方,而不是空喊口号,以免净宗的旨被湮灭而渐趋消亡。



◎乙、主张‘带业往生’论者



一、怕人有畏难情绪,不敢信入修持,而毁伤了净宗,断送了众生的慧命。



二、误解了‘消业往生’的难度,不知怎样才算消业,才得往生。一般以为要将无明除尽,业尽情空,方始为消业。这岂不太难,能有多少人做得到?所以要坚决反对。



三、未真正了解‘带业往生’内含的精义。只知带业便当,而不知所带的是何业,更不了解心心念佛时,正是在最切近处消除自己的心业,为将来往生的正因。



从上述二种观点看来,不论是‘消业往生’论者还是‘带业往生’论者,都是从善良的心意出发,都是为了保护净宗行人确实能往生西方,以免贻误失败。既然大目的完全一样,并无水火不能相容之处,就不难从中合其同、融其异而求得一致的结论了。



欲得到一致的结论,应先从‘业’字上来探讨论证,因这二个论点的中心问题都是‘业’。那么‘业’究竟是什么呢?“起信论”说:‘无明为因生三细。’这三细相的第一相就是‘业相’。什么是‘业相’呢?原来我人从无始以来真如不守自性,迷于无明,不觉而心动,这就是‘业’。所以‘业’是‘动作’义,在经中称为‘惑业’。所谓相者,因心动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变起虚空四大之妄相,即法相宗所说的相分;将本有之智光,变为能见之妄见,是为见分。一切众生世界有相之万法,皆依此见、相二分之所建立。此见、相二分亦即“起信论”三细相的第二‘能见相’和第三‘境界相’。



从是可知,业就是造作。而众生迷悟有别,造的业就不同,所感的果报也各别。凡夫所造的为有漏业,感三界六道分段生死之报;二乘所造的为无漏业,感方便有余土之果报;菩萨所作的为非有漏非无漏业,感实报庄严土之果报。



凡夫痴迷过甚,执幻境为实有,迷假相而为真。为满足一己的私欲,不惜广造恶业,故生死不了,轮回不息。今欲往生净土,横超三界,若不将这生死根本—迷相而妄动的业—消去,如何得遂初心,真正达到往生净土的愿望。



或曰:‘往生净土,是凭阿弥陀佛伟大宏深的慈悲愿力接引,何须消业才得往生?’答曰:‘惑业不净,势必迷恋著娑婆世界上的一切假相,佛虽来接引,但因心迷染业而不见佛,错失往生的良机。’永明寿禅师云:‘佛如天上之月,影现千江万水,但污水不见。念佛人心不明净,犹如污水不能现月而不见佛。’临终不见佛,如何能往生?



有好多念佛人,或因贪念著金银财宝而落为守财鬼;或因迷恋妻子儿女而堕为看家鬼;或贪恋色身及迷于坟墓陪葬的美好庄严而沦为守尸鬼等等。古德说:‘抱桩摇橹,无有是处!’这就是说,如我们欲生西方,但又迷恋著娑婆世界不放,就如抱著岸上的木桩去摇橹,再用多大的力,船也不能前进,西方如何得生?



这样说来,生西岂不很难吗?不!一点也不难!不见佛说:‘念一句弥陀圣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现在天天念佛,时时念佛,不是只念一句佛,还怕什么业不能消、罪不能除呢?所以消业往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们看破这娑婆世界的一切声、色、货、利、妻、财、子、禄,皆如梦、幻、泡、影,不可得而不去追求、贪恋它,反过来,全心全意地用‘心念耳闻’的念佛法来勤勤恳恳地著力念佛,再大的业也不难消亡于无所有之乡了。



或问:‘为什么这样容易呢?’因为业从心生,非从别来。如今我们心心不异,念念在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全心是佛,全佛是心,还有业的立脚处吗?



再说,当我们临终往生的刹那,只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其他一无所见,还有什么业不业?这不就是以我们平时念佛的功夫将业消去了吗?不也就是佛、菩萨的慈悲摄受力使我们把业消除了吗?



这样一说,‘消业往生’论似乎站住脚了,那么,‘带业往生’论岂不谬误了吗?不,‘带业往生’也无错误,因我们之所以能够往生,全靠念佛功夫纯熟,不再系恋娑婆所致。这在术语中称作‘净业成熟’。这‘净业’,虽非染业,不也是业吗?带它往生,难道不是‘带业往生’吗?



下品往生人,心未空净,还著相,还有处所,有生在,所以只能往生凡圣同居土,这‘凡’字正指带业之众生也。若是上品,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一方即是十方,十方即是一方;净秽不别,东西不分;心空意净,而不见空净,绝学无为而莫知无为,也就无所谓带业不带业了,不带业不就是业消除了吗?



或许有人说,净业成熟称为带业往生似乎有些勉强。那么,让我们再来进一步讨论一般人所谓的带业往生的染业。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而不觉,执相习深,积垢厚重。今虽经勤苦用功念佛,有所觉悟,晓了世、出世法皆不可得,业障、罪衍更如空花水月,根本无有。理虽深悟,但旧习卒难顿除,还须久久扫荡打磨,方始渐臻上乘,绝非一下子即能将无明习障彻底消尽的。



在禅宗,开悟的人谓登初地,为见道位;在相宗为通达位,后面还有从二地至十地之修道位,与十地以上至佛果的究竟位。这须行者努力用功将无明习障一分分的除去,方能一位位地升将上去。谁能一生成办,消尽无明,顿证佛果呢?



经中说等觉菩萨尚有最后一分无明未尽。这未尽的一分无明,不就是业吗?等觉菩萨尚有业在,又谁能一生证到等觉菩萨呢?带著未尽的余业往生不正是带业往生吗?



所以说,带业往生并没有错,只不过不要把它的含意搞错了,误认为念佛也可以做点坏事,横竖可以带业往生就是了。



综上所述,我们念佛,正是在做消业的功夫。往生净土,原是消了惑业而去的,而这业又是假佛慈力消除的,没有什么难处。正不必对‘消业往生’这一论点恐惧而怀疑,更不用因疑惧而群情沸腾地急起反对。同时持‘消业往生’论者,也用不著因佛经中无有‘带业往生’这一论据的金口亲宣,而反对带业往生,斥它是魔说,搞得大家不安,无所适从。



大家知道,时代不同,用以表达思想的语法和方式也不同,所用的词汇当然也随之有异。佛圆寂已二千多年,当时虽无‘带业往生’这一词句,只要经文中含有这种意向就行了。因为带业和消业从上面的论证看来表面似乎有异,而实质完全一样,消业之中有带业,带业之中有消业,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没有什么矛盾,何必因一些小节而争论不休呢?



另外,在这次争论中,也有人主张带业往生,只带宿业,不带现业的。当然,这一论点是从善意出发,恐人误解于念佛修行后,仍做坏事,失去往生的机缘。但从立论的实质来看,意似欠妥。因为所谓宿业和现业,不外乎过去所造的和现在正造的业,或历劫多生所造的业和现世此生所造的业二种意义。这从凡夫的妄念所显示的三际—过、现、未看来,似乎义正言顺,但从真如实际来看,这过、现、未,根本不存在。“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说这三际心皆系妄念幻现,而实不可得。因所谓三际者,是以‘现在’为立脚点来分过去和未来的。但‘现在’无立脚处,才说现在,已成过去。试看钟表上的秒针,刹那不停地转动,何曾有‘现在’在?现在既无立足处,又哪里有过去和未来呢?所以“华严经”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当下这一念心空,所谓过去和未来皆如空花幻灭,何处去觅三际?三际不可得,故不应说只带宿业,不带现业。



复次,上面说过,业是动作义。不仅是做了坏事才是业,做好事也是业。我人一生中不知造了多少业,而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偶而做了些坏事,恐怕在所难免;有时存心做好事,反而害了人,变为坏事;或许做了坏事,自己一时还不知道。如说带业往生,只带宿业,不带现业。那么,这些人不论做好事的还是做坏事的,岂不是都不能往生了吗?



假如真是这样,为什么“观无量寿佛经”又说‘纵是五逆十恶人,临终遇善知识,为之开示,一心悔过,十念亦得往生’呢?



佛无虚语,经无妄言,这类五逆十恶人,临终十念亦得往生,这不是证明带著立论者所说的‘现业’也能往生吗?由此可知带业往生是不分宿业和现业的。



再说‘业’原是我们无明妄动所致,今一旦醒悟,以真智慧光一照,不论现业、宿业都一时消殒,所谓心空业亡,故五逆十恶人临终十念可以往生。这犹如一间暗室,不论你关闭了多少年还是现在才封闭的,一旦门启窗开或电灯打亮,黑暗马上消灭,哪里有现、宿之分?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既然现业、宿业一下子能消去,为何上文又说带有余业往生呢?这一问问得好!业都消光了,还有什么余业可带呢?须知房间的黑暗,虽一下被驱除去了,但因封闭年久,霉臭之气一时尚不能尽除,须待久久通风和慢慢的扫刷、揩抹,才能渐渐恢复旧观。这一时未除尽的霉臭之气,犹如我们未尽的余业,所以要带之往生啊!



最后,我们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还希望过去误把早晚课诵认作念佛事毕的人,改正错误,除早晚课外,还要像参禅一样的端坐念佛。古德教我们每天要念十万佛号,就是希望我们心不放逸地将妄心转换为佛心,作为将来真正往生之资粮。我们果能照办,并且众善奉行,诸恶不作,那决定是万修万人去,还有什么疑虑恐惧呢?!祝大家安祥自在,上品往生安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