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世家走出来的大文学家郁达夫
富春江畔,那一栋小楼富春江畔,那一栋小楼
杨新元 2004-5-28 浙江日报 钱塘江
当我们在富阳市文联主席杨承尧的引领下,走到富春江畔的郁达夫故居前时,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这栋小楼太平常了,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也许我走到跟前也会与它擦肩而过。我想,在美丽的富春江边走一走,我们可能会找到千百栋像这样的小楼。然而,我明白,它又是其他小楼比不了的,因为,这里诞生、培育了一个中外闻名的文人和革命斗士。
已是日暮时分,富春江在夕照下泛着粼粼波光,静静地向远方流去。而矗立在故居前的郁达夫雕像,穿着长衫马褂,端坐在一块巨石上,目光忧郁地注视着前方。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他的吟诵:“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
此刻,我站在小楼前,仔细地端详着郁达夫的故居:黑瓦白墙,木窗木门,三开间的二层楼房,一道围墙将小楼与外界隔断。而挂在楼檐下的几盞红灯笼,为小楼增添了几分古朴典雅。
走进门,就是一个栽满花草树木的庭院。五月的阳光洒在树间花上,显得生机勃勃。一条石板小路从大门穿过院子与客厅相连。客厅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淡黄色的匾额,“郁达夫故居”五个字苍劲有力。厅不大,大概二十多平方米,青方砖铺地,褐色的板壁作墙。迎面挂着郁达夫的画像,穿着白色长衫,英气勃发,在春风中吟诵着什么。画像两旁是他写的一副对联:“春风池沼鱼儿戏,暮雨楼台燕子飞”,字迹潇洒圆润,读来朗朗上口。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在厅里等候我们。承尧介绍,这是郁达夫的亲戚郁俊峰。知道我们今天要来,俊峰早就等在故居里了。
在厅的两边壁上,分别挂着鲁迅先生的旧诗墨迹,丰子恺先生的一副字,茅盾手书的“双松挺秀”四个大字,以及日本画家担风平绘的一幅梅花图等。这些墨宝,有的虽然是复制品,但一下子就提升了这个略显简陋的客厅的品位。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的名句,我们这些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熟悉得很。然这首诗曾有的“达夫赏饭,闲人打油”的故事,我们却不知道。俊峰告诉我们,当年,郁达夫请鲁迅夫妇等几位友人吃饭,席间,鲁迅在谈笑间有所感,遂写出了这首传世的诗。然过去只公开了鲁迅这首诗,却把后面介绍这首诗来历的一句话删去了,而这副鲁迅的旧诗墨迹,算是完整地让我们了解了这个掌故。丰子恺先生题的“风流儒雅”四个字,是丰先生为纪念达夫先生所写,我想,用这四个字赞赏达夫先生是十分贴切的。至于那幅梅花图,则蕴含了郁达夫与一位日本友人的故事。“赠我梅花清几许,此生难报丈人恩。”这是郁达夫在1919年2月《送担风》一诗中的两句。据俊峰介绍,郁达夫到日本后,一度在学业上、生活上得到过担风平先生的帮助,他与担风平之间一直有比较深厚的友谊。厅的左边是厨房,右边是卧室,并各有一扶梯可上楼。在右边扶梯边的壁上,挂着介绍郁达夫生平事迹的文字和照片。其中,有一幅郁达夫年轻时的照片,与现在的俊峰十分相像。我把自己的感觉告诉郁俊峰,他笑笑说:“别人也曾说起过。”
楼上也是三间房,陈列着郁达夫当年用过的家具、图书等。站在楼上的书房,凭窗眺望,富春江美景尽收眼底。我想像当年郁达夫在书房看书写作累了,也经常站在窗前观看富春江,可能我现在站的地方,郁达夫也站过。这栋小楼,在郁达夫的心中是有相当分量的,因为,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出现过小楼的影子。他的成名作《沉沦》里,就有这样一段描写:“因为他的书斋的小窗,是朝着江面的。虽然这书斋结构不大,然而风雨晦明,春秋朝夕的风景,也还抵得上滕王高阁。”
郁达夫的曾祖父郁品三和祖父郁圣山,都是当年小县城里有点名气的中医,而父亲郁企曾也兼行中医。所以,郁家可以说是一个儒医世家,郁达夫的二兄郁浩继承家业,也当了医生。而长兄郁华早年留学日本,专攻法学,回国后成为上海有名的**官。他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积极营救我党同志和爱国人士,严厉抨击汉奸、叛徒,被日寇视为眼中钉,1939年11月遭特务暗算,以身殉国。而6年后,优秀的文学家郁达夫,也在印尼苏门答腊遭到日本宪兵的暗算,壮烈牺牲。郁家两兄弟,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祖国壮烈的解放事业。富阳人民为弘扬先烈高风,在鹳山上为他们建起了“双烈亭”。
走出郁达夫故居,向前十几步就是烟波浩渺的富春江。“风月年年别富春,东南车马苦沙尘。江山如此无人赏,如此江山忍付人!”当年,郁达夫为了这大好河山的命运,担忧、愤懑、斗争,直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的眼前,似乎幻化出身穿长衫马褂的郁达夫,正行走在富春江边。虽然,他英勇牺牲已有59年了,然他的精神,至今仍教育、鼓舞着我们,成为富阳乃至中国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想到此,我再一次回转身望着这栋江边的小楼,虽然周边许多新楼比它高大得多,然而,这栋平凡的小楼此刻却增添了一种别样的韵味,显得那样光彩动人。 敬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