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巴扎西上师说:只有对阿弥陀佛的敬信才能往生西方刹土
普巴扎西上师的几则简明而深刻的教言(只有对阿弥陀佛的敬信才能往生西方刹土!)转:http://hi.baidu.com/%B0%A2%B1%C8%BC%D7%B5%B1%B8%C2/blog/item/5c2bddf904947604d8f9fd30.html
转自:http://www.krmzz.org/v5/Default.asp
普扎上师教言:敬信不在于形象之上而在于调柔自心之中。 普扎上师教言:作为一个修行者要长时间在调整自心之上下手!
这里的意思是说在上师面前说一些敬语,平常念一些祈祷文等等,念还是不念,祈祷还是不祈祷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依止上师调整自己的心,调心才是唯一依止上师的重点。口头所言、念诵祈祷文、甚至身做不同的姿势等等,这只是一种形象之外,敬信不在于形象之上而在于调柔自心之中,所以平常外表形式做不做都是一回事。
以前说过,现在你们各个家庭当中可能比以前还好一点,而其他一些家庭中有的相信佛法,有的不相信,出现很多很多事情。要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平常修行的时候修行,不修行时也不需要呈现一个修行者的形象,因为刚才也说过,修行者的形象并不代表你是修行之者,真正的修行是调柔自己的心才是真正修行之者,外表形式上你要是不呈现手上带不带佛珠,身上挂不挂一条线、挂不挂佛像这并不重要,主要是调柔自己的心,因此这里说“敬语言说与不说,祈祷或与不祈祷”,聚集教言获得加持,能消除一切违缘和障碍的,净除生死中阴迷乱之相,现在和将来获得安乐,“诸愿成就”,心理想到什么就能达到什么悉地,“究竟获得正等觉”,究竟获得佛的果位。
去年我在唐山的时候,有一位居士给我拿了一本书,说是那边有个和尚闭关二十年之后,他自己所做的一个论,说这个是他禅修的一个过程,能不能让我评价一下这个人的禅定如何。我就告诉他,从文字上面很难看得出来,他若有很大的缺点当然能看得出来,要是没有多大的缺点,尤其是现在很多造论的人,汉地有很多居士都写一些佛教方面的教论,他们是怎么写的呢?这本书里面看一下把书里面的一些拿过来,那本书里面看一下把里面的一些教言也拿过来,很多很多的教言聚集在一体,中间段落的连接自己加上,这就成为他的论了,所以你说不对也不行,为什么呢?这是各个经典当中的教言啊。说对,可是它是很多很多教言混到一起,就象一个乞丐的饭一样,乞丐的饭说不是饭也不对,因为它可以吃的,说是饭又好象这个饭一看起来就不顺眼的,如同这一模一样。文字上面要全都理解是很难的,因此我们主要知道它的精华,若要知道它的精华的话,修什么法都很容易了。成千教言精华乃敬信上师。
普扎上师教言:只有对阿弥陀佛的敬信才能往生西方刹土!
现在很多人都说,念诵阿弥陀佛在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可以引导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显宗的一切经典当中都有这种教言,甚至阿弥陀佛还亲自授记:要是一心祈祷阿弥陀佛、念诵阿弥陀佛名号之者,在临终之时他来引导你们,度化此时的众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显宗一切经典当中有这个教言。
但是主要所讲解的含义是什么呢?对阿弥陀佛的敬信。比如在临终的时候若要是不能忆念阿弥陀佛的话,在迷惑状态当中前面呈现个阿弥陀佛这也不太可能,因为都是跟顺着往昔的习气在漂动。那么一心祈祷阿弥陀佛之者在临终的时候若能忆念阿弥陀佛,那阿弥陀佛不在很远的地带当中,忆念阿弥陀佛这个心的力量,当下调整自己的心和呈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度化和引导不是把你牵到很远的地方去了,而是此时忆念到阿弥陀佛当中,自心和阿弥陀佛已融合到一起,这时功德的呈现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现象。
这也是必须要具有敬信中才会具有这种功德,就象刚才所说的,一个上师要慈面摄受,但没有信心的话,上师又如何能摄受呢?比如临终的时候,你要是没有信心的话,阿弥陀佛也很难摄受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的时候显现上师之相,必须要在在世当中长时间祈祷上师,长时间祈祷阿弥陀佛,没有这个长时间的习气在临终的时候当下能忆念阿弥陀佛和上师也是很困难的事情。现在我们作为修行之者,现在祈祷上师而修持上师之教言,临终的时候忆念到上师当下安住在这个教言当中,此时就不孤独了,安住在这个教言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国土,那时候就见不到苦,那时侯有那时侯的景象。
未来获得清净刹土名为敬信之功德,所以显宗也好密宗也好,敬信是不可缺少的。密宗把这个敬信叫为正念,显宗叫为敬信,我们共同的时候叫为敬信,不共同的时候叫为正念吧,这样好懂一点。所以这个正念是不可缺少的,这个敬信也不可缺少。尤其在修持阿弥陀佛的时候,老年人在念诵阿弥陀佛同时,口里头会念诵阿弥陀佛,但是心在散乱之中,这种念诵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刚才说过,轮回涅槃一切之法都圆满在自心当中,不调整自心永远不会有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自己的心,一切诸法都圆满在自心当中,西方极乐世界也包括在一切诸法之中。此外若还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那这个教言就不合理了,那一切诸法都圆融在自心当中的话,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此,所以调整自己的心,在具有信心的基础当中才具备有刚才所言的功德,因此显宗和密宗都是如此的,只是名词代替不同而已。
普扎上师教言:初步修行之前,先要辨别妄念的善和恶!
初步修行之前,先要辨别妄念的善和恶。知道善和恶之后,应多修善法,依靠不同的方法除去恶念,需要长时间以正念来调整。那什么是妄念的善和恶呢?信心、菩提心和智慧为善;贪、欲、嗔恚、愚痴为恶。
信心又支分为三种:净信、欲信、诚信。
净信:初步进入佛门时,听到释迦牟尼的教言,了解一些因果的事情,突然对佛法产生出信心,此为净信,这是一瞬间的信心,是有生有灭的。如到庙寺里看到庄严的佛菩萨像,一下产生了信心,一旦走出寺院此信心就没有了,此信心是一瞬间所产生的。
欲信:心之中有欲求指望,稍许知道因果的循环,也稍许知道诸佛菩萨的功德等,依靠这种稍许了知的能力产生对佛和法的信心,此为欲信。以此产生的信心比净信的时间稍长一些,但还是有生有灭的,也就是说,在了知的情况下会产生信心,不了知时就没有信心。
诚信:完全知道修法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历代祖师通过修行所获得的见解等,对法产生出永不变化的信心,这种信心是一种坚定的信心,此为诚信。
这三种信心也是修法的过程,初步依靠净信来追求欲信,究竟获得诚信。
菩提心:首先取决世俗菩提心,先了知一切众生都曾经作过自己的父母,了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而生起慈悲心,愿望一切众生证到佛的果位。虽临时我们不具备这种力量,依靠修法来度化一切众生。前面为愿菩提心,后为行菩提心,这两种菩提心名为世俗菩提心。
智慧:佛法中的智慧树立在闻思修之上。“闻智慧”是依靠上师用名词来讲解佛教的教言,通过了知通达理论道理;“思智慧”是在闻智慧的基础当中去思考研究这个道理,它通过思维比闻智慧进了一步;完全悟到闻和思的精华要义为“修智慧”,闻和思是表面的形式,而知道它的性相之时才是修智慧。
“邪遮正直即为浊世之法规”,这里的“邪”和偏是一个意思,“正直”指的是内心调整的力量和正念叫做正直行,但是被贪嗔痴一切烦恼而染污这个正念,这种行为就是末法时代众生烦恼的法规,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一世代的法规。原因是偏邪行已经遮止正直行,因此形成浊世之法规。那需要怎么去调整,知道这个道理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形成现在是末法时代?就是因为众生内心调整之时并不按照真正如理教行而去调整内心,外表形式之上好象在做一些善事,但不在调整内心的基础之中,这种做法就形成末法时代的法规。因此,现在为何世间上有那么多的痛苦,就是内心不调整的原因。这里头也讲解了一些因果缘起之法,浊世当中的这种行为都是众生自己造成的,浊世从何处而来呢?世间本是没有什么可变化的,之所以树立世间之者就是这些众生,因此就形成贤和劣两种不同的世间了。像以前贤劫状态中众生的烦恼并不沉重,那时的烦恼甚至疾病等等不会像浊世这么多,而现在各式各样的疾病、各式各样的取众生性命之者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什么呢?就如同刚才所言,内心调整已成为邪道,因此成为末法时代的法规。
"尽舍心中之狡诈,此即唯一正直行"。
这个意思上面也少许讲过,所以在修法过程当中,表面当中的行为是否在修行之上,并不重要。我们也看到很多人,把护身符戴在身上,二、三个念珠也戴在身上,一看到好象是一个居士,但这种行为要是不精进修法如同刚才所说一般,内心不去调整,哪怕外面挂一千个念珠也没有什么意义,一千个护身符也没有什么意义,真正的护身符是什么呢?要内心融入正直行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护身符。自心已调整成正直行的时候,才是真正念珠的功德,要不外表形式好象是佛法,甚至把外面衣服上也印上各式各样的佛像,也没有多大的必要。所以在修行过程当中,要修什么呢?作为一个修行之者就要长时间在调整自心之上下手。 说得很好,末世众生唯一的度人大船,希望更多有缘人能够抓住,死死不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