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知行 发表于 2010/9/10 23:25:02

八旬老中医凌晨4点就坐诊从医66年,没开过一个大处方

http://tznews.cn/Article/UploadFiles/201009/2010091109000191.jpg

在家养病期间,王少华还经常把两位学生叫来指导论文。记者 徐霖 摄


9月5日,兴化市中医院把门诊部的几间办公房内部装饰拆除,这里将新建名老中医工作室,以方便该院几位老中医坐诊。其中最大的一间,是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名录专家、82岁的老中医王少华准备的。

凌晨4点坐诊
   
王少华出身中医世家,12岁从父学医。由于糖尿病情的波动,最近两个月,兴化市中医院没有安排王少华坐诊。但他依然保留着48年来的习惯,每天凌晨4点不到就起床。
   
1962年,因母亲去世父亲病重,王少华从河北中医学院的教师岗位调到安丰老家医院工作。
   
听说从外地大城市回来了一位专家,四乡八镇的乡亲不少人慕名前来求医,王少华不论贫富都是认真诊治,细心用药,很快声名鹊起,前来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病人多了,自然不少人提前来排队挂号,有的人甚至前一天晚上就来了。“不少病人都是远道而来,都希望早点看好病回家,如果自己还是抱着7点半上班的规矩,就太不为病人着想了。”从当年开始,王少华就提早到班,按排队顺序给病人诊治。就这样,一天比一天早到,最后养成了3点多就起床,4点就开始坐诊的习惯。

18岁独立行医
   
王少华的祖父王润身,为晚清江淮名医赵海仙大师兄江泽之得意门生,父王华国,辨证有“眼毒(洞察病情、诊断准确)手狠(用药胆大、恰到病处)”之誉。
   
16岁那年,适逢父亲出诊,家中来了一人请医生,称家中有人呕吐得厉害。初生之犊的王少华自告奋勇前去诊治。父亲回来后,王少华把情况告诉父亲,父亲详细询问了病人病情和王少华开的药方后,低头不语。
   
第二天,那名病人的家人又来了,虽然这次父亲在家,但那人直接找到王少华,称“小先生,病人吃了你开的药后好多了,请你再去看看”。
   
打这以后,父亲有意无意间会让王少华参与诊治。
   
18岁那年,父亲给了王少华一些本钱,就把他“赶”到无锡自立门户了。“也是我运气好,到无锡不久,就接诊了一位血吸虫肝硬化的病人,居然让我治好了。这样名声就传开了。”

从不开大处方

从医66年,王少华没有开过一个大处方,找他看病便宜是出了名的。“王少华开的药方用的都是常用药,每个病人买药的花费一般只有几十元至100多元,平均每人每天的药费不过10元左右。”他的学生严志林说。
   
不光开药便宜,王少华甚至“逼”着医院,不让提高他的门诊挂号费。“像王老这样的专家,在北京的大医院挂号费正常是300元,在省一级医院至少是50元。但王老的挂号费之前一直是5元、10元,今年6月才提高了14元。”王少华另一名医术传人王观华说。
   
收费少,看病却不含糊,王少华现在每小时平均只看四五名病人。“病人来一趟都不容易,我年龄到底大了一些,得给别人看仔细,尽量让病人少跑几趟。”王少华说。


记者:徐霖

来源:泰州晚报

hhbffq 发表于 2010/9/11 05:28:27

王少华老中医《中医临证求实》出版座谈会情况记录中医崛起 2010-03-22 14:31:21 阅读4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2010年3月15日20:29:2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陈东枢先生(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出版中心副编审)的博客 转载了一篇名为《王少华老中医“中医临证求实”出版座谈会情况记录》的文章,笔者思虑再三,便将此文转载到本人的博客,以便让更多的中医爱好者和广大的读者老爷研习,认识中国中医的博大精深。笔者希望,中医这门延续千万年而从未中断的科学,不要在当代被我们弄丢了。邓铁涛先生说:“中医学是人类的文化财富,如果我们不争气,丢掉了,日本人或美国人会捧起来”(邓铁涛,耕耘集,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8.2,第1版,第13页.),笔者也不希望我们中医在过若干年后在中国失传,却在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脱胎换骨,让我们中国人再把它进口回来。中国人,站起来吧,中医人士,站起来吧,不要因为别人说中医是伪科学,自己说中医是伪科学;我们中医不需要别个国家评头论足,也不需要别个国家来给我们中医制定什么评定标准,中医能经历千万年的考验而未消亡,就足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任何反对中医的人或者言论,只能证明他自己的无知和无耻,我们不必理会,只要我们中医能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西医无法做到的贡献,就已足够!

导言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新出版,现代名医证治丛书之《中医临证求实》,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135793号。
    作者简介:王少华 ,男,1929年生,江苏省兴化市人,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92年起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50年代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分配到河北中医学院,历任教师、本草方剂教研组组长、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兼任河北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调回故里后,任兴化市中医院院长、江苏省第一届中医内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扬州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泰州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兴化市中医学会会长、兴化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市科协荣誉主席。
    《中医临证求实》一书分专病论治、方药运用、变法实践、医论医案医话四部分,反映了江苏省名中医王少华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王少华先生行医六十余载,理论功底深厚,临证思维活跃,该书在整理过程中,不求全,只求实,所述内容均是作者多年中医临床实战经验的结晶,重点突出,同时,写作笔法细腻,论述详明,说理透彻,对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中医临证求实》出版座谈会情况记录
时间:2007年4月27日
地点:兴化市中医院六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
张育林(中共兴化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金加余(兴化市卫生局局长)、袁开建(宣传部副部长)、江义舟(卫生局副局长)、李鼎生(卫生局副局长)、金泉(科技局副局长)、赵亚华(文化局副局长)、王元戈(科协主席)
兴化市卫生局:办公室、防保科、医政科
兴化市中医院:副院长、办公室、医教科
特邀:柳印生、张筱霖
李鼎生:各位领导、同志们!根据市委宣传部和兴化市卫生局的安排,王少华老中医《中医临证求实》出版座谈会今天在这里召开了,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张育林常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工作思路,为了开好这次座谈会,我们还邀请了我市科技界的知名专家柳印生校长和张筱霖院长参加本次座谈会,王老作为中医界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就必将为兴化市卫生局当前开展的“三名一优工程”的活动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下面请王少华老中医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专著的写作经过,以及王老对兴化中医发展的展望和期待。
王少华:各位领导,首先汇报一下写书的目的。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祖父王润身,乃江淮名医赵海仙大师兄江泽之先生的得意门生。我父亲王华国,是祖父的学生,我又是我父亲的学生。祖父和父亲都是兴化名医,每天都要看上百号病人。祖孙三代经过一百多年的临床实践,取得了可观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平时把这些资料积累起来,每年都加以整理成中医专病文章,在全国各中医杂志上发表。1989年天津科技出版社的编辑到南京中医学院组稿,他找到我在南京中医学院的内科教研室当讲师的小儿子王卫中说,你父亲发表的中医论文很多,建议你把它分门别类整理成书。当时我考虑这个建议很好。通过写书的形式,可以把我家几代人的实践经验传授给我们下一 代的青年中医,这就是我写第一本书的目的。那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医诊疗阐微》,是天津科技出版社在1990年6月出版的。
经过了15年,到2005年冬天,人民卫生出版社有一个编辑叫陈东枢,他给我打电话说,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有好几位教授都向他们提出建议说,江苏王少华的中医文章,我们看得不少,水平较高,应该请他写本专著,陈东枢编辑征求我的意见。我考虑目前中医学面临着多层次重压力的考验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临床阵地日渐缩小,一方面具有真知约见,经验丰富的老年中医人数既少而且多病,中青年中医观念转变,固守阵地的不多,一方面党和政府要求我们对祖国医学遗产要做好继承和创新工作,为我同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作贡献。这对我已经78岁的人来说,是件紧迫任务,所以我同意陈东枢编辑的意见,答应写本书,接着他要求把目录写出来,共有4个专题,要我各写一份样稿,这4个专题中,有一个是有争议的,其它三个也都有一定的难度。我交稿后,出版社的有关编辑参加审稿讨论,并全体通过,以后签订了合同,我的任务是:1、全书不少于20万字;2、2006年10月交稿。这些都超额完成了,字数45万,增加了80%,时间也提前到6月份交稿,出版社也准时在2006年12月出版了。
这本书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1、它是代代相传,一百多年的实践体会和部份治疗小结,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最后让这些经验再上升为理论,然后再指导实践。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出版社的编辑们在书的内容提要中有“王少华先生行医六十余载,理论功底深厚,临证思维活跃”的评价。2、只求实,不求全。试想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学,文化底蕴深厚。一个人行医数十年,无法窥其全貌,也不可能对某一病候有全面体会。我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只写体会深的,不人云亦云。同时写的东西,多侧重于这一病候某个方面。譬如湿温三禁的问题,我认为,这三禁有它禁的道理,值得遵循。但三禁不得绝对的,相反地在某种情况下不但不禁,而且要用,用后很有效。又如妇女妊娠用药禁忌,也有它的特定条件,必要时也要来个180度的大转弯,以禁忌为运用。我曾写过关于《妊娠用药宜忌观》的专题,这篇文章在98年2月由《中医杂志》发表后,已有几十家中外中医杂志社来联系要求重刊,我只同意一家《美国综合医学杂志》,1999年第1期的创刊号上全文转载了。看来求实不求全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它的社会影响很大。3、对于第三章“变法实践”,古代医家提出的治法都很原则,我根据个人的实践运用,加以具体化,例如酸甘化阴法,指出它辨证论治的要点和关键所在,并进一步说明该法有凉润和温润两个方面,以及五脏阴伤的各个不同的用药。这一变法实践章共32节,我写作花的功夫不小,当然临床运用的作用也不小,因为它指导了医生如何治疗用药,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4、这本书中还有不少新的发现,如阴虚头痛,胸痹等的治法。此外,还自拟了不少新的方剂,如连胶龙牡汤治不寐,加味四妙汤治盆腔炎,四维汤冶肾衰,以及大黄治血证,乌药治痛经,表散药治时病发热等都有临床参考价值。
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和同志们的帮助下,这本书出版了。如果说,它在振兴中医,在继承发扬工作有一点成就的话,那已成为过去。今后,我还要在有生之年和同志们一起“从头越”,认真学习,埋头工作,继续总结经验,在继承和发扬工作上,大踏步地前进!
李鼎生:王老的发言令人感动,他以78岁高龄完成这部45万字的著作,并且提出要和大家“从头越”,充分反映了王院长人老心不老,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王老虽然已经78岁高龄,他仍然担任着兴化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中医学会理事长,每周3次的专家门诊和老干部门诊,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他都是那么认真、那么勤奋,令人敬佩。下面请中医院副院长严志林,儿科朱杰主任,王少华老中医的学生发言,谈谈对王老治学、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严志林:刚才王老介绍了《中医临证求实》一书的出版经过,并且寄语我市年轻中医,要加强学习,埋头工作,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振兴兴化中医事业,殷殷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感到自己肩上责任的沉重。作为中医学院毕业生,在临床工作了这么多年的中医,我觉得王老有以下这些在值得我们学习的特点,第一,理论功底扎实,王老是中医学院的科班毕业生,曾经担任过河北中医医学院教师,对中医理论有过专门的学习与研究。第二,临床疗效好,王老在兴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老百姓中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就是临床疗效最好的体现。第三,作为中医,从不排斥西医,第四,治学严谨,撰写了大量论文,不弄虚作假;第五,工作务实,专家门诊、会诊、义诊、学会工作、指导修改论文等从来都是乐意完成。
朱杰: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仁:
我是中医儿科医生,名字叫朱杰,1988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王老的书让我感动,我觉得也应当是一部“感动兴化、感动杏林”的书。我写了一首诗,献给大家!我念一下:大医兴国粹,精诚化民康;仁心施妙术,健笔著华章。其中嵌了兴化的地名,还有王老的名字,诗写得不好,聊表一下激动的心情。
言归正传,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1 时代背景
虽然,《中医临证求实》是一部医学书,不是史学或文学书,但是,它的诞生恰恰有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
四个字可以概括:兴废继绝。什么意思?就是把濒临失传的珍宝拯救保存、并且发扬光大、继往开来。为什么首先提到这四个字呢?我们知道,去年,发生了一起一石击起千层巨浪的事件。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抛出一篇《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张功耀给中医列出三大罪状:“装腔作势,欺骗患者”、“推行异物、污物、毒物入‘药’,坑害患者”、“以严格的‘奇方’追求‘奇效’为难患者,并为医生的无效施治开脱责任”。通过罗列这三大罪状来说明中医不是仁术,并在网络上发起“取消中医、将中医驱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签名,说是要“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告别中医中药”。荒唐、险恶。必欲将中医药置于死地而后快。稍后,卫生部发言人严正声明,一时,众多中医界人士义愤填膺。今年四月十三日,张功耀在南京大学作了一场学术报告,题目是《中医科学吗?——从滥用植物疗法的后果看》,直言“中医是伪科学”,将一度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中医存废之争”再次推向前台,气焰依然十分嚣张。
作为一个为中医文化所化的中医人,我的心里充满了郁闷与愤慨,无法不投入战斗,除了在网络上发贴声讨外,我还特意在张功耀发表论文的那个《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的回应文章。我抑不住自己心中的激动,我知道,口诛笔伐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拿出发掘、整理、继承、发扬、实践、创新中医药的勇气与成果来。
终于,我异常欣慰地迎来了身边的名中医王老的著作《中医临证求实》的出版,我感觉这才是最有力的匕首与投枪,是最坚强的后盾与中流砥柱,是最有成效的战斗、不战而屈人之兵、让“中医是伪科学”的谎言不功自破。临床疗效的事实胜于雄辩。这是在中医药最危急的时候发出的最强音,与眼下泰州市在全省率先倡导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与兴化市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一同汇合,成为浩浩荡荡的中医救亡的时代潮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部著作更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2 读后感
这部书分量很重,是王老悬壶六十载、四代行医百年求索的积淀,是“传家宝”与“智慧果”。基于这本书,我们大致可以确定王老的学术思想、学术流派、学术地位。我认为,王老重视脾胃,擅用药对、双向组方、变法,是有丰富临床经验、会辨证、识证的斫轮老手。对虚实难分、寒热莫辨、病在疑似之间者,巧用“探病法”,都体现了他的动态思维特征。在他的身上,有曾经在江淮之间异常活跃的清灵学派或淮海赵魏派的余绪,而能多所开创、独树一帜、异军突起。所谓清灵,即融会各家,贯通古今,清空灵敏,轻巧灵动。又有学院派的优点:科班出身,又教过大学,中规中矩,医学理论深透,善于继承与发扬。又同时是实力派或实干派,坚持从临床实践中体悟,注重积累病案,坚持做读书笔记与论文写作。有一个电视连续剧叫《行走的鸡毛掸子》,我很喜欢看。王老正是积攒了五彩斑斓的鸡毛,才扎出了多姿多彩的墨龙、玉兔、火驹……那样的神品掸子。我们也要学习他积鸡毛,扎掸子。王老的学术地位可以说是昭阳杏林之翘楚,名闻海内之大家。这是勿庸置疑的。
我读到这部书是在春节期间,可以说,拉开了我的“读书年”的帷幕。我读的方法有些特别,我是将王老与教育界的柳印生老并着读的。我感觉柳老的《语言学习深思录》就是王老的零金碎玉式的医话,以林非的散文《离别》为例的《读书之乐何处寻--品味 感悟 欣赏》,正如一则精致的医案分析。《泉流丰盈 溪流不止》恰似一则深入浅出的医论。一是健康的守护神,精湛的医技,一是灵魂的工程师,高尚的师德,科学与艺术融合,真、善、美交相辉映,二老德技双馨的个人魅力,引领我走进“知之、好之、乐之”的佳境、胜境。阅读中,我感到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获益良多。
在这部书中,我还读懂了医乃仁术,比如书末一则医话提到:对朝不保夕、证情重笃的患者,虽回天乏力,仍当尽力挽救,不惜孤注一掷。世有不治之病,愿无夭枉之人,医学不可或缺的人文关怀、人间真情,读来感人肺腑、倍觉温暖。王老不顾高龄坚持门诊,早早上班辛勤不倦,终生学习埋头苦干,还一直注意提携后生,修改论文不遗余力,每邀会诊欣然前往。作医先作人,品书先品人,我们在学习王老的宝贵经验的同时,更要学习他有口皆碑的医德,做一个大写的人。否则,就如韓愈所说的那样“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了。当然,我也试图读出一些问题与瑕疵,在我完成的两篇书评(一篇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一篇尚未发表)中,列出了我的浅见,人微言轻,未见得对,也缺乏深刻,仅仅想练一下挑战的勇气、超越的信念、还因为感召于王老的“求实”之风。
3 展望 遐想 进言 献计献策
读一部好书常能激起很多灵感火花,我想,是否可以将“继承王老学术思想”申报科研立项。引入循证医学的方法、多学科研究的方法。(申请到了科研经费后,遇到门槛高的核心期刊,版面费昂一些也可以波澜不惊了。)是否可以举全院之力推进王老进入全国第四批学术继承老中医药专家行列。是否可以建立一支“随名师、读名著、做临床、成名家、创名科、兴名院”的人才梯队,将名医效应放大、辐射得更远、发挥得更强,造就更多的上工、巨匠与大师。是否可以将每年的中医学术年会颁发的一、二、三等荣誉奖以王老名字来命名。是否可以设立王老的名医工作室,发扬光大王老的学术流派,更多地关心王老的学术研究与身体健康。当然,我们面对的困难还很多,困惑也很多,前面我们甚至还说到我们面临着中医的存废之争。中医中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自强不息。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互相取暖,我们真的需要心灵的慰籍、来自领导上级的理解与支持、来自社会各界的鲜花与掌声。
无论如何,我都觉得康德的话能够直击自己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深深地震憾着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
谨向王老新著的出版、行医六十周年、即将到来的八十岁华诞表示市衷心的祝贺,并祝愿王老生命之树长青,学术之树常绿!谢谢大家!
金局长:在张常委的关心下,王老的座谈会如期召开了,刚才听了王老两位学生的发言,其中有感慨与建议,值得我们深思,朱杰主任提出的“学名人、读名著、做名医、建名科、创名院”建议很好,对中医人提出了很好的要求,参加这样的座谈会,首先我很感动,王老以78岁高龄,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了第二部著作,这是他多年来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中医临床的精华的体现,对中华民族瑰宝——中医学的发扬光大,对我们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培养中医后来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我谈对王少华老院长的三点印象:1、王老是一个有名望的人,他不仅在兴化,而且在江苏省内大名鼎鼎,不少人慕名前来求医,门诊量很大,骆绎不绝,而且他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具有独特见解,技艺精湛,很有名望,享有相当的声誉。2、王老是一个高尚的人,几代人积累下来的临床经验没有作为私人财产秘而不宣,而是把它贡献出来,让大家共同学习,一起继承;3、王老、张老、柳老,他们都是教育卫生界的名人,不可多得的人,德艺双馨、受人尊敬的人,人才难得,特别是王老以近80岁高龄提出要与我们“从头越”,希望我们年轻的一代中医不能辜负王老的期望,要以王老为榜样,指导我们的临床行为,指导我们的中医工作,希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张筱霖:我和王老相识30多年,经常一起开会,王老以前就有一个习惯,半夜4点半钟就起床看书,这是长期的生活学习习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我们很有缘,我们可以讲就是同学,同时晋升为主任医师,我感觉王老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1、行医先做人,讲究医德医风,一个医生,无论你有多高的医疗技术,都要讲良心,要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王老就有很好的医德形象,处处替患者着想。2、医生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王老专家门诊4点半到5点半就到医院,理解农村病人困难,看好病能够赶上回家的车,经常中午不能正常下班。3、医生要善于总结经验,做好学问。这一点,需要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王少华,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年轻人都有共同的缺点,就是“心态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而且,不少人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向钱看的现象比较严重。希望卫生系统有更多的人学习王老,走王老的路子,每个单位能有8-10个王老这样的人就好了。
其次,王老继承发扬了祖国医学。现在有人称中医是“伪科学”,作为西医,我觉得中西医是两个体系的医学科学,两千多年来,中医治疗好了很多疾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么多病人相信王老,就是相信中医的表现,如果没有疗效,根本谈不上。王老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出版了几本书,这是对祖国医学继承发展的贡献,整理总结的过程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医是科学的,至于中医治病的机理应该是研究机构去研究,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继承,希望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好的东西就要发扬,这样才能继承、振兴中医。
第三,兴化历史上有很多名中医,如赵海仙、魏平孙等都没有留下太多的著作,甚为可惜,王老除了两本书以外,还有很多的论文,我们要进行整理,编辑成册甚至可以公开出版,主管部门要花钱去做好这件事。
金加余局长:我们要在全系统号召学习王少华,学习王少华的治学精神、为人品德、医疗技术,主题就是“学名人、读名著、做名医、建名科、创名院”。我们要做好王老的论文汇编。第三,要进一步强化做医生首先要做人的道理,卫生系统医德医风的问题仍然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吃里爬外、红包回扣、不规范会诊都要认真整治。
柳印生:我是以一个老年自愿者的身份来参加王少华老院长的专著出版座谈会的,当王老当时给我赠书并告诉我张常委提出要召开座谈会的时候,我就很感动,很激动,感动于我们的张常委要通过座谈会来宣传推广王老的成就、治学精神及高尚医德。有不少领导人经常参加重要建筑的落成典礼,重要服务企业(宾馆、酒店)的开业典礼,但是对精神性的东西召开专门的座谈会值得感动、激动和鼓舞。
我和王老是莫逆之交,具有不解之缘。
我们不是同年人(王老大我8岁),但是同乡人,同在安丰,两家距离不过200米,我们同在安丰上私塾出生,王老是我的兄长和学长。
我们不是同行,王老是一个医生,救死扶伤,我是一个教师,教书育人,我们在两个跑道上平行地前进着。但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就是“看书、思考、工作”,我们是挚友、知友;
我们不是一个高度,却是走在同一条道路上,我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王老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我出的书只在江苏教育、文艺、古籍出版社出版,而王老的书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约稿出版,这是我追求梦想的高度。
王老一本专著45万字,从厚积薄发的角度看,王老平时付出的应该是5倍、10倍的努力,王老坚持常年门诊,坚持门诊资料的收集,坚持订阅大量的杂志,并认真阅读,坚持做资料卡片 ,可谓“等身”。
今天参加座谈会我想表达的另一层意思是:
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说得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老的著作在兴化中医界可谓“前不见古人”,因为赵海仙、王华国(病人很多,沿河两岸停满了前来就诊的病人)、魏平孙(解放前的本科毕业生,很早的高级职称),都没有留下太多的论文、专著,而王少华留下了专著。“后不见古人”可以改为“后定有来者”,我们分明可以看出中医院拥有比较优秀的后辈,但是,我们应该承认,年轻人仍然有很大的距离,王老是一座高峰,要想超越,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终身的努力!
同时,王老独特的经历也是他能够达到如此境界的条件。王老出生中医世家,幼呈庭训,早年悬壶,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后来有机会到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很多临床过程中的疑问得到了解决,中医理论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临床有了更深的了解,学校毕业后,他被分到了河北中医学院,从事理论教学工作,经历了一个理论升华的过程,最后回到家乡,为家乡人民服务,又从理论回到临床。王老担任过医院院长,为了能够专心搞临床,特别辞去了院长职务,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境界,这也是我担心后人难以超越的原因。试问:《红楼梦》有人超过了吗?唐诗宋词有人超过了吗?
最后,我有个建议:建立王少华学术思想研究会,中医院要理直气壮地打出王少华的旗号,做出品牌,做出效应。
袁开建:从哲学的角度看王老,理论联系实际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为里下河地区,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财富,我们要学习三位老前辈,学习他们:坚持学习,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做好我们的事业。学习他们做人的品质、做事的实在 ,成为有口皆碑,受人尊重、让人信任的人。同时我们要按照张院长讲的摆正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弘扬王老高尚品质,发扬王老对事业执著的精神。我们常常讲要发现典型,可是典型就在我们身边,王老就是我们的典型。
王元戈:我们要学习王老虚心好学、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精神。王老是中医界的骄傲、科协的骄傲,科技工作者的骄傲,全市人民的骄傲。
赵亚华:参加这样的座谈会,收获很大,是人生的重大收获。
1、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学海无涯。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有限,追求无限,我们一定要有信仰,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写好一个“人”字;我们要对学科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治学严谨是取得成功的要素。
2、感到强烈的震撼:中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化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支持。
3、今天的座谈会让我们感到这是治疗当前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一剂良方。
金泉:通过今天的座谈会,我对王老的学识、为人、品质深深的仰慕。科技部门将考虑给予科学技术创新特别奖。
从医之道就是创新之道,《中医诊疗阐微》从细微处入手,《中医临证求实》则是从求实入手,给人以不同角度的启迪,这就是创新。
中医有王老“从头越”的豪情,对中医学的执著追求,相信中医学的彩虹会更加灿烂,我们的民族文化会更加发扬光大。
张育林:首先表示祝贺,王老的专著代表着荣誉,代表着高度,为兴化、为社会留下宝贵的财富。其次表示感谢,王老一生致力于中医学的发展,对中医、医学、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医院在王老的带领下,学术风气很浓,效仿、学习王少华,需要付出终身的努力。
兴化的科技界、文化界、新闻界要与医疗界、教育界一样,要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因为他们能够影响行业的发展。宣传好,就可以激发起全市科技界同仁做学问的热情,为大造学习型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要在全社会掀起学习宣传王少华的热潮,今天的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宣传、学习王少华,如何达到宣传目的,如何影响广大科技工作者。
我们要学习王老的精神,一方面是敬业精神,每天专家门诊达到10多个小时;另一方面是学习精神,几十年如一日,长期坚持。
我们要学习王老的学问、医疗技术,要反思王老取得今天成就的历程、路径。实践、理论、升华以及最后的创新。
我们要学习王老的医德、品质。对所有患者一个样,平等对待;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从不让患者失望,并且考虑患者回家的困难。
卫生系统要学习、宣传王少华,带动整个卫生系统的发展,“学名人、读名著、做名医、建名科、创名院”。
宣传部门要开设专栏、专辑,策划好对王老的宣传。
中医院的后来者,更要加强学习,把赶超王老作为终身努力的目标。
市委市政府要创造条件为王老、中医事业、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李鼎生:今天的活动是振兴中医、发展中医的重要活动,写一篇文章容易,著一本书很难,做一个医生容易,而成为一个名医很难,对王老的宣传,必将对我院学习型医院的构建有一个大力的推动,这不仅是一本书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作为精神食粮启迪后来者,我们要学习王老的“学术精神”,以高尚的医德和技术水准,服务于水乡人民。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对中医事业的关心支持,并希望能够得到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
http://fubabazyg.blog.163.com/blog/static/53370350201022223121575/

[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0/9/11 21:39 编辑 ]

hhbffq 发表于 2010/9/11 05:41:10

图书名称:中医临证求实 (货号:HM)http://shopimg.kongfz.com/20100724/11907/201007/11907tiR26m_n.jpg
[*]http://shopimg.kongfz.com/20100724/11907/201007/11907tiR26m_s.jpg

书籍作者:王少华 著
图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图书品相:10成品相
库 存 量:98 本
图书售价:21.00元 图书原价:32.00
图书类别:医药卫生
上书时间:2010-07-24
出版时间:2006-12 印刷时间:2006-12-01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ISBN:9787117081825
《中医临证求实》内容介绍:
本书分专病论治、方药运用、变法实践、医论医案医话四部分,反映了江苏省名中医王少华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王少华先生行医六十余载,理论功底深厚,临证思维活跃,本书在整理过程中,不求全,只求实,所述内容均是作者多年中医临床实战经验的结晶,重点突出,同时,写作笔法细腻,论述详明,说理透彻,对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王少华 著

王少华,男,1929年生,江苏省兴化市人,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1957年毕业于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医科师资班,分配到河北中医学院,历任教师、本草方剂教研组组长、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兼任河北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调回故里后,任兴化市中医院院长、江苏省第一届中医内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扬州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泰州市中医学会副会长。现任兴化市中医学会会长、兴化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兴化市科协荣誉主席。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专病论治
 第一节 湿漫
 第二节 暑温
 第三节 心悸
 第四节 胸痹
 第五节 不寐
 第六节 头痛
 第七节 眩晕
 第八节 呕吐
 第九节 胃痛
 第十节 腹痛
 第十一节 泄泻
 第十二节 喘证
 第十三节 遗精
 第十四节 淋证
 第十五节 癃闭
 第十六节 闭经
 第十七节 崩漏
 第十八节 胎漏
 第十九节 产后腹痛
 第二十节 药流后恶露不止
第二章 方药运用
第三章 变法实践
第四章 医论医案医话



[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0/9/11 21:50 编辑 ]

梁知行 发表于 2010/9/11 08:52:01

王老的《中医临证求实》一书我在此书刚刚出版发行就买了。此书确实是一本好书!

东华子 发表于 2010/9/26 04:32:05

有些人会问,既然是老中医,怎么自己得了糖尿病不用中医治疗呢?
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医界的大问题,就是好多名老中医,都是得病去世的。既然是名老中医,为什么不给自己治疗治疗呢。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医不能自治。就是医生不会给自己看病,就是看了也看不好,当然不排除给自己看好了的。
二是由于生活,工作,饮食习惯等导致的病,这类病医生本身知道,但是不良习惯又不好克服,所以治不好。
三是宿业病,这类病一般医药治不了。

所以,不要以为老中医治不好自己的病就说老中医的医术并行,只要他能治好绝大多数求诊患者的病就行了。不要对中医要求太苛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八旬老中医凌晨4点就坐诊从医66年,没开过一个大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