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毛泽东医道奇效:让王观澜多活37年
毛泽东医道奇效:让王观澜多活37年李克勤题(jixuie)记:我们都知道毛泽东这个人一生有无数个传奇故事,而对于他的医道却谈得不多。最近正在播放的电视剧《沧海》里面,有一个细节,讲的是海军医院的墙上挂着一幅毛主席语录:“对于病,要有坚强的斗争意志,但不要着急。”这是延安时期1941年毛泽东为我党最早的“三农”专家王观澜同志写的一幅题词中的一段话。也就是由于毛泽东的题词和精心呵护,使得被医生确诊活不了多久的王观澜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且多活了37年,不仅看到了新中国,而且一直为党工作到1982年76岁时才去世。毛泽东到底用的什么医道,如此神奇,真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 一、王观澜以及他的病王观澜(1906~1982)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从事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的领导人之一。原名金水,字克洪。浙江临海市城关镇人。出生于贫苦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在家乡组织和领导学生运动,后到上海沪东从事工人运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到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中央苏区县委书记,闽粤赣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筹备并主编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参与制定土地革命的具体政策,对于苏区农民运动的深入、红军的扩大、农业生产互助运动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贡献。红军长征期间,王观澜机智勇敢地完成了长征中扩大红军和筹集军粮的任务。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历任接收延安中央工作团主任、中央土地部部长、农委主任、统战委员会常委、中央组织部组织科长等职,为发展农业生产、指导国统区的农民运动、培训抗日领导干部等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后,王观澜历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兼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国务院业务组列席成员,农业部顾问,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 王观澜自幼出身于贫苦农家,从青年时代起,便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农村和农民当中搞调查研究,撰写了《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多篇文章,为创建和实施中共土地革命的理论和政策,做出了很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发展农业生产,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战争年代,王观澜身体不是很好。红军到陕北后,王观澜因长征途中患肠胃病埋下了病根,身体一直很虚弱,再加工作繁忙,过度操劳,经常犯病。他的夫人徐明清多次劝他住院好好治疗一下,可王观澜总说“一点小病用不着如此麻烦”,不顾病情不断加重,仍坚持工作。徐明清见状焦急万分,担心他虚弱的身体会彻底被拖垮,无奈中只好向毛泽东求援,请他出面帮助劝说王观澜。 王观澜的夫人为什么会去找毛泽东呢?
二、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和王观澜就很熟。 他们都是搞新闻宣传的高手,也是同行。早年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曾经当过国民党的宣传部代部长。而王观澜是新华通讯社的第一任负责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第一任总编辑。他到中央苏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从事新闻工作。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和教育下,在近两年的新闻实践中,王观澜求真务实,艰苦创业,坚持面向工农大众办报的正确方向,创造性地发挥新闻事业党和政府“喉舌”、“耳目”的职能,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斗争精神开展批评和斗争,为开创苏区新闻事业的新局面,为丰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为苏区精神的形成,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王观澜从进入苏区到主持《红色中华》工作,亲历了苏区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开创阶段的全过程,是苏区新闻事业的开创者和直接领导者之一。 1931年初,中共中央指派从苏联回国的王观澜担任组长,和王维之、许宏亮三人组成一组从上海市前往江西中央苏区。他们经香港到闽粤赣苏区,中共闽粤赣特委闽西苏维埃政府驻地——福建省永定县虎岗乡,王观澜被任命为闽粤赣特委代理宣传部长,负责主编特委机关报《红旗》,同时还担任闽粤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后又兼组织部长,又被选为军区一级党总支书记。王观澜上任后,没有马上埋头编报纸、写文章,而是带着问题下到虎岗搞调查研究。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又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在瑞金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府主席,朱德当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大会期间,王观澜负责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并主编《大会日刊》。会后即由他筹备和主编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任总编辑),同时还兼任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县云集区的区委委员。 “红中社”是中共党在根据地创建的第一个通讯机构,是临时中央政府直属的通讯单位。内设编辑部、材料部和发行科,并组建了列宁室,后建立了《红色中华》编审委员会。“红中社”最初的两项任务就是充当“喉舌”和“耳目”,一是对外播发宣传中共党、苏区和红军的新闻,编印临时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二是将抄收的重要消息编印供领导决策的内部参考消息。1931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期间,《参考消息》先后以《无线电材料》、《无线电日讯》、《每日电讯》等名义在瑞金出版,每期油印四五十份。 1931年11月7日 ,在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声中,“红中社”冲破敌人的封锁,首次向全国、全世界报道大会胜利召开的消息,播发了大会的重要文告、宣言,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的诞生。“红中社”新闻广播的呼号是CSR(英文Chinese Soviet Radio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广播的缩写;1937年1月,“红中社”改名“新华社”后,仍旧使用这一呼号)。 1931年11月7日 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日。王观澜1931年11月至1932年8月任“红中社”负责人,是新华通讯社第一任负责人。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中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它与苏维埃政权同时诞生,最直接地反映了苏区的革命进程。《红色中华》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党和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和工具。《红色中华》还能直接聆听党和政府领导人领导和指挥苏区革命和建设的意见和想法,有许多的文章还是领导人的亲自写的。这就能直接反映他们对工农大众生产和生活问题的关心和思考。也是《红色中华》能充分发挥新闻工具的本质特点,直接传达苏维埃政府对苏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视和关心。 当时,王观澜和毛泽东的住处仅一墙之隔。一向重视宣传工作的毛泽东,经常到《红色中华》编辑部去看望大家,指导工作,同王观澜促膝谈心,交换意见,两人成了知心朋友。毛泽东还常把到瑞金的重要客人介绍去参观、座谈。赵博生、董振堂等率国民党二十六军一万多人“宁都暴动”后,毛泽东就陪同他们参观访问了“红中社”。
(写于2009-10-28 )
(待续)
毛的丰功伟绩就是毁灭了中华五千年的道德体系! 是中华最大的罪人 不敢妄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