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知行 发表于 2011/2/14 01:42:10

北京两儿科医院过劳危机:看病似打仗 挂号如春运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11/2/14 17:46 编辑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普天之下再明晰不过的共识。但在卫生服务领域,儿童医疗正陷入尴尬苦境——优质儿童医疗资源极度匮乏,无数家庭心急如焚却无号可挂无医可求。

此种局面,概因北京医疗资源失衡的积弊,也因医院重医疗轻保健的现实惯性,同时还有卫生部门监督乏力,医疗机构未尽公共之义。

本报今起连续推出“儿科有疾——北京儿童医疗困局探因”专题报道,全方位呈现目前北京儿童医疗面临的严峻现实,调查、揭示其历史及现实成因,并寻求解决之道。

看病似打仗、挂号如春运、输液像是流水线……这是京城两大儿科医院看病的真实写照。

作为全国优势儿科资源较集中的两家医院,儿童医院和儿研所的门诊量已经超出预计承载能力的一倍多。多家医院的儿科也均已过劳,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

家长喊难,挂号难、住院难、看专家难;医生也喊难,不停加号、24小时门急诊、双休日也要连轴转,但仍有看不完的病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几家医院的儿科如此负重不堪?在医疗机构百舸争流的局面下,多数医院的儿科为何却又急流勇退、日益萎缩?儿童的看病权利是否将得到保障?

■问题

过劳症候一

门诊人次超标逾一倍

“什么?上午的专家号都没了,这刚几点啊”“这专家号也太少了吧”,上周五早晨7点半,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和泌尿外科的专家号就全部告罄,一时间,抱怨声四起,众多前来挂号的家长只得垂头丧气地离开,盘算着改天早点来排队。

8岁的笑笑已经是第二次从洛阳来北京看病了,她患了脊柱侧弯,上个月,为了能挂到专家号,她愣是跟爸爸妈妈在医院连睡了3天地铺,这次来是为了住院做手术。尝到了看病难的苦头,笑笑爸爸特地带来两个亲戚当帮手,“挂号、排队、交费手续太复杂了,4个大人明确分工,才能保证孩子顺利看病”。

与笑笑一样,每天还有无数从全国各地慕名来到儿童医院看病的患儿和家长,多则七八千,少则四五千。院方统计数字显示,其日均就诊人次中,70%是外地患儿。

排队挂号的家长从医院门诊大厅一直排到了二环路边,近百米长的队伍蜿蜒了几道弯。每年夏季是儿童医院的就诊高峰。为了防止踩踏等事故,每天早晨,门诊大厅内外都有40多名保安专门维持秩序。

儿童医院副院长张建表示,目前,原本设计日接诊4000患儿的门诊楼,每天都有7000多患病的孩子来看病,最高峰时超过一万人次。

与此同时,北京另一大儿科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日子也不好过”,去年全年累计接诊人次近170万。2003年时,这个数字仅为80万,10年内翻了一番,而且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过劳症候二

患儿云集急诊变慢诊

“孩子烧一直不退,但都快3个小时了,还没轮上打针,我能不急吗?”来自河北邯郸的顾先生在首都儿研所内,经历了排队、看病、等待的近3个小时后,孩子还是没能输上液,他这一声怒吼把正在哭闹的孩子们都吓得噤了声。

顾先生的急诊变慢诊的情况是京城几大医院儿科的缩影。除儿童医院、儿研所两所专科医院外,友谊医院、北大妇产医院、协和医院等综合医院的儿科也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就夜间急诊而言,仅一般腹泻、发烧等常见病的患儿,从排队挂号到看到专家,这些医院的平均耗时约两个小时左右,在顾先生在内的众多家长们看来,儿童急诊“一点都不急”。

严重超标的就诊人次不仅造成了看病难、挂号难,而且寻得一张床位更是难上加难。

儿童医院的1000张床位全年处于饱和状态,每天仍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患儿亟待入院治疗。儿童医院负责人表示,在秋冬流感高发期,医院每日8000的就诊人群中,约有4000左右是看呼吸科的患儿,因儿童病情变化比较快,为方便救治,需要入院治疗的病情较重的患儿数量约在400人次左右,但因呼吸科仅有一个34张床位的病区,医院只得通过“内部扩容”和“请求外援”的方式,增加病床数量,“即使这样,全院多个科室和急救中心、新生儿病房都动员起来,增加的床位也不过百儿八十张”。

这意味着,4名需要入院治疗的肺炎患儿中,仅有一人能顺利入院。

过劳症候三

常见病患者舍近求远

上周五上午9点半,儿童医院急救中心的二楼输液室,大大小小的患儿在家长的怀里排队等候打点滴,电子提示器上显示已叫到213号。见6个输液室已全部满员,家长和患儿们只得“鸠占鹊巢”坐在输液候诊区内,连摆放着“禁止输液”标牌的过道上,或坐或站的也全是输液的病人。

在经历了早晨6点至8点的挂号高峰后,此时,医院又迎来了每天的第二个就诊高峰——输液高峰。护理人员平均每天要给2500名患儿输液,超出规定的1000人次的1.5倍。

记者从儿研所、友谊医院儿科等多家医院获悉,在其庞大的门诊人群中,多数是感冒、发热、腹泻等常见病,这个比例占到了近七成,而仅有三成左右是真正需要专家诊断的疑难杂症。“我们无权干涉患者的就医权利,而且患儿的病情变化快,需要认真诊治,但看腹泻、发热,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生们都没有问题。”友谊医院儿科主任崔红表示,患儿的扎堆就诊不仅会影响医疗资源的分布,而且可能造成院内感染。

过劳症候四

医生疲于应付难专注

“因为不能拒绝任何患者的就医权利,也无权进行分流和资源调控,只得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但人员的能动性已到了极限,每天都看100个患儿,哪个医生也吃不消。”儿童医院一位负责人说。

在友谊医院,医生们都要轮流值夜班,但门诊、病房加上夜间急诊,使得许多新手都感到吃不消,“不到两年时间,3个大夫一个护士,都是第一胎胎停育,随后流产,刚30岁的人,高血压、心律不齐等很常见。”而在儿童医院,有一年的体检中,仅急诊护士出现心律失常的就占了一半。

儿研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儿童专科医院就诊人数增多,医务人员不堪重负,疲于应对普通病人,必然对新技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少,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生就诊的专注程度,也影响其提高业务水平。

友谊医院儿科主任崔红则表示,医生们都发憷上夜班,工作热情也受到影响,“如果不增加人员分担压力,光靠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的话,谈何可持续发展”。

■探因

儿科成三级医院“针头线脑”

与两大专科儿童医院相比,部分综合医院的儿科门庭冷落。

市卫生局统计的103家设有儿科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月20日共接诊患儿22619人次,北京儿童医院接诊5947人次,儿研所接诊4624人次,这两家医院的接诊人次约占儿科总接诊人次的47%。

记者对北京多家三级综合医院儿科了解发现,多数综合医院儿科就诊力量和条件参差不齐,大多只设有儿内科,且多没有儿科诊疗器械,未开设24小时急诊,未开设儿科病房,诊疗病种有限制等。

如作为南城较大的三级医院——博爱医院,既无儿科病房,也无儿科门诊;复兴医院仅有两名儿科医生,因此无法安排儿科急诊,周日亦无门诊;北京中医医院儿科急诊只到晚上10点……

多家三级医院均表示,其儿科发展难是由儿科特点决定的,相比于用药量大的内科、可开展手术项目多样化的外科、各类检查科室,儿科不仅赚钱少,而且最易产生医患纠纷,因此很多综合医院不愿意发展儿科。“如果将内外科等比作卖彩电冰箱的,那么儿科就是卖针头线脑的,哪个医院会放着利润高的科室不扶持,而把钱投到不盈利的儿科啊。”某三级医院相关负责人如此比喻。

■前景

新建儿科医院尚无实质进展

为缓解城北和城南患儿的看病难问题,目前,卫生部门已经确定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为本市首批中医儿科诊疗中心,两家医院需提供24小时儿科急诊和全年无假日门诊,床位数20张,年门诊量计划达到10万人。

虽然此“缓兵之计”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但因其均为中医医院,孩子有了急重症时,家长还是会直奔更高水平的综合医院。

作为大城市的通病,儿科看病难在各地情况相似。

在本市,这个老大难问题也早已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去年年初,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曾表示,将在南城规划一所以诊疗儿科疾病为主的综合医院;同时,儿童医院搁浅了多年的血液肿瘤中心的建设也在加紧协调。但一年过去了,两项工作均无实质性进展的消息发布。

今年年初,本市十二五规划再度把新建儿科医院列入了议事日程。但新医院何时选址开建,何时能投入使用,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得而知。


记者:李秋萌 张沫

来源:京华时报

isuse 发表于 2011/2/14 02:43:30

中国患者都是很盲目的,没办法,因为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导致患者对普通医院的素质也不信任。

天津何氏 发表于 2011/2/14 03:07:00

isuse 发表于 2011/2/14 18: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患者都是很盲目的,没办法,因为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导致患者对普通医院的素质也不信任。

很对   是ZF的不作为+乱作为造成的

梁知行 发表于 2011/2/15 01:17:49

北京二级医院"儿科恢复令"遇冷缺医少药是症结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普天之下再明晰不过的共识。但在卫生服务领域,儿童医疗正陷入尴尬苦境——优质儿童医疗资源极度匮乏,无数家庭心急如焚却无号可挂无医可求。此种局面,概因北京医疗资源失衡的积弊,也因医院重医疗轻保健的现实惯性,同时还有卫生部门监督乏力,医疗机构未尽公共之义。

  本报今天推出“儿科有疾——北京儿童医疗困局探因”专题报道之二,聚焦本市二级医院儿科发展令人沮丧的现实,揭示其背后深层次成因。

  去年9月24日,市卫生局一纸令下,要求二级及以上医院今年年底前全部恢复儿科门诊和病房建设。

  然而,近5个月的时间已过,距离“儿科令”颁布的见效期也越来越近,但各医院儿科的恢复多处于“未起步”状态。部分二级医院对此“一刀切”的新政存疑,尚未将其纳入医院的发展计划;而几家有意恢复儿科的医院则面临招不到儿科医生的窘境。

  “似有还无”的儿科

  2月1日,位于南三环东路附近的铁营医院仍不断有患者进进出出,人们想在过年前开点药,免得节日期间还往医院跑。

  赵女士就是开药大军中的成员,在她看来,二级医院不过就是“配了医生的药房”。上午10点,她带着感冒数日的儿子来到医院,想再开点感冒冲剂。无意间,她看到专家出诊表的儿科一栏中,写有儿科专家、副主任医师黄建华的出诊信息,便欣喜地向挂号人员询问。

  “该专家已经好久不出诊了”,工作人员的答复使她刚燃起的“专家梦”转瞬间便宣告破灭,她只得像往常一样,别无选择地挂了马春霞医生的号——自从赵女士一家搬到附近的横七条后,铁营医院的儿科就只有马春霞一名医生。

  穿过神经内科、肾内科诊室外的候诊人群,赵女士和儿子径直来到了儿科诊室,因前面无人候诊,儿子便成了第一个患者。与其他诊室外张贴的热闹的科室专家信息、技术力量介绍不同,儿科诊室不仅偏安一隅,而且诊室外也着实有些冷清,除了一张预防手足口的宣传海报外,再无其他讯息。

  院方统计数据显示,每日来医院看病的患儿不过20多人次。

  铁营医院只是二级医院儿科“似有还无”的一个缩影。市卫生局统计数字显示,二级医院的儿科门诊大多比较惨淡,即使在春节长假前的就诊淡季,与儿童医院和儿研所日均在4000和3000人次以上的门诊量相比,多数二级医院儿科的日门诊人次不足百人。

  “儿科令”执行不畅

  目前,在全市的83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共有12家二级医院未设儿科,23家二级医院仅有儿科门诊而无儿科病房。铁营医院就是23家医院之一。

  去年9月24日,市卫生局一纸令下,要求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必须设立儿科,未设置儿科的16所二、三级综合医院应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儿科设置工作。

  但记者从多家二级医院了解到,但截至目前,各医院儿科的恢复多处于“未起步”状态。部分二级医院负责人甚至认为,市卫生局这种“一刀切”的政策,“有些不切实际”。

  “零门诊”,1月30日,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儿科就诊表中,包括鼓楼中医院、隆福医院、羊坊店医院医院在内的多家二级医院,当日儿科门诊均为零人次。羊坊店医院院长沈明表示,因周边医疗资源丰富,包括世纪坛医院、儿童医院等儿科均较强势,因此导致羊坊店医院的儿科门诊量每日仅20人次上下。

  “这种情况下,让所有二级医院都恢复儿科有意义么?”沈明反问。

  “儿科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沈明认为,此次恢复儿科的新政,不具有可操作性。在他看来,“儿科令”一方面未考虑二级医院的发展定位和实际的接诊情况,而且二级医院的定位各不相同,“没进行可行性的调研,怎么知道儿科缺口有多大?”另一方面,恢复儿科需要人员编制、场地、资金作保证,但目前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尚未有相关措施出台进行政策支持,势必导致新政执行力不足。

  ■记者调查

  “儿科恢复令”遇冷背后,是本市二级医院儿科发展令人沮丧的现实。记者调查了解到,收益低、编制少、缺扶持、没人才,是二级医院儿科发展长期踯躅不前的主因。

  多因素致二级医院儿科“虚设”

  >>收益低

  “拖后腿”儿科被取消

  铁营医院院长孙培云说,医院的儿科曾辉煌过。2000年初,医院不仅开设有儿科病房,儿科医生的数量也达到了历史高峰——共有9人。但好景不长,后来几年,每日的儿科门诊量不过五六十人次,病房和人员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实在扛不下去了”,谈及儿科的没落,孙培云连连叹息。她说,在当时二级医院总体运营情况不好、医疗服务由吃大锅饭向市场化转型的大环境下,效益低的儿科因各项排名在医院都属“老末”,日益萎缩。

  二级医院为什么不重视儿科?部分二级医院院长表示,目前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实行收支两条线,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已经把其“包养”起来了,不用考虑效益问题,但二级和三级综合医院仍需靠发展特色科室、提高科室的经济效益来保证和维持医院的发展。虽然政府每年都会通过拨款等方式进行财政补偿,但每年获得的财政补贴仅相当于二级医院运营经费的20%。

  此外,与综合实力较强、不愁门诊量的三级医院不同,目前市场竞争激烈、民营医院发展速度快、医疗格局构成多元化,二级公立医院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科室,而儿科不论从总体收益还是从就诊人次来说,“都属于‘拖后腿’的科室”。

  >>编制少

  医院发展不带儿科玩

  除了不盈利外,“雷打不动”的人员编制也是二级医院不愿建设儿科的原因之一。

  多家二级医院负责人表示,卫生部门规定的医院内的人员编制仍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随着医院的发展,院内人员超编情况严重。为应对不断增长的就诊人次,医院不得不雇用了大量合同制员工。

  虽然二级医院都一心想要发展龙头科室,但因编制问题,院内专家梯队建设和特色学科的发展都已受到制约,医院只能在老医生退休后,才能凭此空缺引进新的人才,“这样的话,编制还远远不够用呢,哪有工夫发展儿科啊”。

  铁营医院院长孙培云坦言,在医院的下一步发展战略里,将在着力打造以神经康复为特色的区域医疗中心的同时,发展康复科、超声检查等和临床密切相关的科室,但儿科的发展尚未在计划之中。

  “以我们目前1个儿科医生的情况来说,想要在短时间内招兵买马,快速发展起来谈何容易”,孙培云表示,发展壮大儿科与扶持包括泌尿外科、神内科在内的优势且较为成熟的科室相比,无异于在一个楼房上加盖楼层和打地基的区别。

  >>没人才

  或面临后继无人困局

  与此同时,部分未开设儿科病房的医院虽然有意招兵买马、扩大儿科队伍,但过程并不顺利。

  作为本市12家既无儿科门诊也无儿科病房的医院之一,普仁医院此时显得有点着急,虽然已启动儿科建设的计划,但却面临无人可招的窘境。副院长曾文军表示,恢复儿科门诊是医院今年的工作重点,已计划先招聘2至3名儿科医生,但因目前儿科医生数量少,人员尚无法落实,“不行的话只能招应届毕业生,这意味着,3年内我们用不上人,因为毕业生都经过3年在外的住院医师培训”。

  无独有偶,条件相对较好的三级医院也招不到人。去年,复兴医院本来计划建一个36张病床的儿科病房,包括新生儿和普儿,至少需要10个大夫,“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跑了全国好多地方,但都没有合适的人选,好不容易从郊区县挖到一个人,结果人家医院还不放”,复兴医院儿科主任云鹰一声叹息后说,病房不等人,新建儿科病房的计划只得泡了汤。

  >>缺扶持

  缺医少药是症结

  上午10点,赵女士和儿子悻悻地走出了铁营医院,虽然开了感冒冲剂,但并没有其想要的“猴枣散”——具有活血化瘀、治疗咳嗽功效的中药。

  在业内人士看来,“缺医少药”是此次二级医院“儿科令”近乎流产的原因之一。

  云鹰指出,10年前,全国各地大医院的儿科发展就陷入萎缩状态,幸运的是,现在这个问题已引起卫生部门重视,但医疗机构衡量各科室发展的“经济杠杆”尚未松动。她建议,政府的医疗政策应适当向儿科倾斜,包括增加人员编制、增加对二、三级综合医院的专项投入等。

  但二级医院的儿科到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院长们都说不清。


记者:李秋萌

来源:京华时报 

梁知行 发表于 2011/2/15 21:55:15

北京妇幼保健院儿科面临洗牌 重"妇"轻"幼"成通病


“儿科有疾——北京儿童医疗困局探因”系列报道,今天聚焦本市各区县妇幼保健院重“妇”轻“幼”的畸形发展格局。妇幼保健机构儿科失守,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本市儿童就医难的帮凶。

  131人次,这是五个区县的妇幼保健院日接诊患儿的总和。而北京儿童医院日均就诊量是6500人次。

  悬殊的数据背后,是本市妇幼保健机构中儿科的落寞和乏力。各区县的妇幼保健院,原本承载着对辖区患儿进行救治、保健的重任,但目前已经不同程度地“半残”——因妇产科利润高,各家妇幼保健院重“妇”轻“幼”, 儿科日渐萧条,境况堪忧。

  妇幼保健机构重新洗牌,几成定局。

  ■现场探访

  五家妇幼保健院

  日接诊总共仅131患儿

  1月30日,宣武妇幼保健院全天仅接诊5名患儿。

  作为于1974年成立的北京第一所妇幼保健院,宣武妇幼保健院的日子不好过,不论“妇”还是“幼”,“保健”还是“临床”,其功能都在日益萎缩着。而且以儿科为甚,医院儿科病房早已被取消。

  面对记者,宣武妇幼保健院原副院长陈叔平一声长叹。在今年的北京两会上,她痛陈病房设置不合理、床位严重缩水等情况已经导致妇幼保健机构中的儿童保健和医疗等许多项目无法发展。

  更为糟糕的情况是,在其他区县的妇幼保健院,重妇产科轻儿科的现状同样突出。16区县妇幼保健院的儿科门诊情况统计显示,1月30日,朝阳、延庆、海淀、石景山四个区县的妇幼保健院及宣武妇幼保健院,总共只有8名儿科医生出诊,累计接诊131人次。

  记者注意到,除以上五家医院儿科门诊人次少、未开设儿科病房外,昌平、门头沟、原崇文等三个区县妇幼保健机构也未开设儿科病房,同时,与人员配备多、技术力量强大的产科和妇科相比,儿科显得势单力薄。

  最大接诊量VS寒酸就诊区

  随着城市人口的外迁和新兴城区的壮大,部分郊区县的儿科需求狂飙突进。

  1月30日,通州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就诊达到378人次,名列全市16区县妇幼保健院榜首,但儿科发展仍旧被暴增的就诊人数远远抛在身后。

  院方的统计数字显示,儿科的日均门诊去年已经突破800人次,比2004年增长了4倍,但经过接连两次“扩容”后,面对全年近20万人次的就诊量,相比于全院1.6万平方米的总面积来说,800平方米左右的儿科诊区着实有点“小儿科”,显得寒酸。同时,37张床位占全院总床位比例仅12%左右。

  本周一上午8点半,记者在该院内见到,虽然距离儿科开始挂号仅半个小时,但在输液室内,已有七八位家长抱着孩子在排队等待穿刺,而在留观室,也已经有10多名宝宝正在输液。

  这时候,儿科的门诊大厅内也基本座无虚席,除季节性流感外,就诊患儿中也不乏患了节日病的孩子。

  通州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崔慧英表示,随着就诊人群井喷式的增长,原本3个诊室的就诊区域在扩大一倍后,来此就诊的患儿也是“水涨船高”,人数跟着往上翻番。不论是慕名而来的燕郊、香河等周边地区的家长,还是周边社区的居民,在这里都面临着排队难、挂号难、住院难的困局。

  ■症结溯源

  三驾马车“丢”一驾

  卫生部于2006年底颁布的《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妇幼保健机构应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设置内部科室,其中,临床科室包括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计划生育科等。但是时至今日,本市部分妇幼保健机构中,儿科已经完全处于被边缘的状态,有的仅靠一名医生“撑门面”。

  与目前的惨淡状况不同,宣武妇幼保健院在成立之初不仅开设有儿科门诊,还有20张儿科病床,院内的儿科医生也有十余人之多,其中不乏为患者追捧的专家。

  在陈叔平的记忆中,当时,医院儿科病床的入住率也比较高,收治了不少结核性脑炎、肺炎等患儿,是医院儿科的“鼎盛时期”。但自上世纪90年代初,医疗行业被推向市场后,虽然包括妇幼保健院在内的各医疗机构仍姓“公”,但却各自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各科室的收入情况与人员奖金等挂钩。

  “一个产妇从在医院建档到生产结束的过程中,要接受N种检查,其中不乏许多可选的自费项目”,某区县妇幼保健机构负责人表示,在临床中,不论是检查项目种类、还是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妇科和产科都远高于利润低、检查项目少、用药量小的儿科,在“经济收入决定科室发展”杠杆的调控下,妇幼保健机构的三驾马车——妇、产、儿三个科室中,妇科和产科扬鞭奋蹄,齐头并进,而儿科却悲切切地抛锚了。

  该负责人表示,以常见病之一的肺炎为例,在儿科,其检查项目仅有血常规、肝功等寥寥几项,一般情况下,患儿从入院到出院仅需花费2000至3000元,但成人的肺炎检查项目繁杂,治疗过程少则也在万元以上,“一台五六十万元的儿科检查设备,患儿少的话,一年半载可能都收不回成本”。

  保健与临床存短板

  在患者数量少、儿科技术力量萎缩、医生流失严重的恶性循环下,部分妇幼保健院的儿科日益被边缘化,形成了重保健轻临床的“瘸腿”格局。

  陈叔平表示,妇幼保健机构不仅承担着对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开展的妇幼卫生服务进行检查、考核与评价的功能,还要对母婴保健方面进行技术培训,并对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开展业务指导,提供技术支持,“临床新技术、新设备更新速度快,保健人员必须经常去做临床才能有助于其开展对下一级机构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如果只有儿童保健科、没有病房治疗的话,无疑也会限制保健功能的发展,妇幼保健院的优势和定位也就无法得到体现”。

  “简单说来,妇幼保健院的功能就是临床和保健,但两者却是不同的概念,缺一不可,又不能相互取代。”陈叔平表示,临床和保健在医疗服务的内容、开展方式及医生的晋升系列等方面均不同,如在儿童保健中,智力开发一项包括多种语言训练的方法,这是临床医生不会的,而临床医生需观察儿童病情变化后随时调整用药量,这对保健医生来说“一窍不通”。

  随着众多患儿扎堆北京儿童医院和儿研所两家专科医院,以及二、三级医院儿科不断萎缩,妇幼保健院的儿科也未能幸免,多数儿科临床医生纷纷“弃暗投明”,投奔保健科或行政科室,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就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因为临床医生要求对患儿病情的了解和把握更严格,一段时间不接触病人的话,此项‘功能’就退化了。”陈叔平说。

  由此引发的一个危机是,没有儿科做后盾的产科,在面对新生儿的抢救时,少了几分从容。

  部分妇幼保健机构表示,在其院内平均每生产200个新生儿,就有四五个需要进行抢救或转院的情况。对此,陈叔平表示,新生儿最常见的危急情况就是窒息,抢救的及时性和设备的专业性都很重要,需要临床儿科来保障。“最好在1分钟内进行抢救,最多不得超过5分钟,时间长了,必然会造成脑内缺氧,导致缺氧缺血性的脑病,甚至死亡。”

  ■解决方向

  妇幼保健院 儿科将重置

  妇幼保健机构的儿科发展冷热不均,在本市新一轮的儿科发展建设中的定位将会是什么?

  市卫生局发言人邓小虹昨天表示,对于现有儿科力量已经较强、百姓认知度较高的妇幼保健院来说,如通州、顺义等,卫生部门将鼓励、支持其发展壮大;在城区和人口较少的郊区县,如果当地综合医院已经能满足当地儿童的就诊需求,就不会强求其恢复儿科,如原崇文、石景山等。

  邓小虹表示,下一步,本市将在区域医疗资源的总体规划中,重新部署妇幼保健机构的儿科设置,这意味着,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将面临重新洗牌,“在周边综合医院儿科发展强势、而妇幼保健院儿科严重萎缩的情况下,硬撑着也没有必要,但如果周边无强势儿科医疗机构的话,再萎缩也要恢复,毕竟,妇幼保健院作为政府的公立医疗机构,应该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记者从通州妇幼保健院获悉,在医院已经规划完成的新址中,计划将儿科打造成为拥有普通新生儿、重症新生儿、综合儿科及非传染病儿科的4个病区,儿科门诊和病房的总面积将达到1万平方米左右,预计每日可接诊患儿1000余人次。届时,儿科门诊科室的划分也将更系统更全面。

  妇幼保健院重“妇”轻“幼”现状的改观,或可期待。


记者:李秋萌

来源:京华时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两儿科医院过劳危机:看病似打仗 挂号如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