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医话三篇
夜不能寐“夜不能寐”出于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云:“忧愁不能寐”。指因忧愁或欢喜、激动而不能入睡。
众所周知,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有创造性的继承革新,其艺术创造才能,堪称出类拔萃,他深化了许多传统成语并赋予了新的寓意,如将“发愤图强”引申为“奋发图强”,将“故步自封”深化为“固步自封”等。“夜不能寐”则出自1958年7月1日写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原文是: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凤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陀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南方的350个县,患者达一千万人。历来的统治者对此不仅不惟不恤,苛捐杂税却有增无减。天灾又加人祸,人民挣扎于死亡线上,苦难深重,不可胜言。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的健康。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疫区,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1956年2月27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要“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
人患血吸虫病以后,急性期则发烧、咳嗽、肝肿大,肝区疼痛;慢性期则腹泻,肝脾肿大;晚期则肝硬化、腹水。脑型血吸虫病可导致症状性癫痫。儿童得病,严重影响发育,可能引起侏儒症。过去,血吸虫病的死亡率很高。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党中央专门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历来由华东地区党的第一把手兼任组长)及办公室(简称“南办”,历来由卫生部主要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有关部门派出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赴疫区对广大患者免费治疗,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疫区群众掀起消灭血吸虫病、兴修水利的热潮。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项工作初见成效。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文章《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毛泽东读后,非常兴奋、激动而夜不能寐,于次日清晨写下了这两首联章体的光辉诗篇,并公开发表于195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上。
毛泽东由于兴奋、激动而夜不能寐,这是一回事。但单就“不寐”来讲,也是一种病症。“不寐”即一般所谓“失眠”,古代医学家也称为“不得卧”、“不得眠”等。失眠也是神经衰弱的主要症状之一。
在治疗时,有些患者靠长期服用安定、冬眠灵等药物维持,这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这不仅能抑制大脑机能,影响大脑思维,导致反应迟钝,而且对肝肾有损害。中医治疗失眠,以养血安神,交通心肾为治疗大法。采用无毒副作用的中药内服外用相结合的办法,外用即运用辛温香窜,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做成药枕,可通过头部吸收,亦可通过呼吸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再加内服具有交通心肾功效中药,配合按中医以脏补脏原理提炼的牛羊猪脑提取物,从而起到调节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使气血和调,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使心神守舍,则失眠乃愈。
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是用来比喻病情到了无法医治的危急状态。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杀了赵盾父子之后,心里一直惴惴不安。一天夜里,晋公梦见一个大头鬼,指着他道,你无辜杀了我的子孙,我要报仇。从那以后,晋景公就得了重病,晋国的名医都看过了,没有效果,便派人到秦国去请医生,秦国国君派了名医医缓专程到晋国为景公治病。医缓还没到,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鼻孔里钻出两个一寸长的小人儿,站在他的枕边谈话,一个说,名医来了,要伤害我们,我们快逃吧。另一个说,不用怕,我们躲在他的“肓”之上,“膏”之下,名医拿我们有什么办法呢?说完两小人儿便不见了。
医缓来到了晋国,给晋景公诊断之后,对他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晋景公听了,想到刚才梦中两个小人儿的对话,点点头说,您真是一个高明的医生,说的一点也不错,于是送给医缓一份厚礼,送他回秦国去了。没过几天,晋景公就死了。
后来人们便用病入膏肓这个成语比喻疾病严重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从生理上说,“膏肓”的具体部位究竟在哪里呢?有人说,“膏”在心下之部,“肓”在心下膈上之部;也有人说,心尖法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这两种说法都有很多人不同意,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对“膏肓”是指疾病严重,病位深隐的认识,则是一致的。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有一天“病入膏肓”这一“不治之症”会被攻克,当医学战胜“绝症”之时,膏肓之所在便会真相大白了。
扬眉吐气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年轻时写的《与韩荆州书》。韩荆州,即韩朝宗,唐玄宗开元年间曾任荆州长史。
李白是一位有才气有抱负的唐代大诗人,他在漫游到荆襄时,便给韩朝宗写了这封自荐信,希望能得到推荐和任用,尽管这是一封恳求别人的信,但写得豪气逼人,不卑不亢。
李白在信中写道:“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这段话的意思是:现在天下人都把您当作品评文章优劣的权威,衡量人品高下的标准,一经得到您的赞许,就会成为公认的优秀之士,您怎会舍不得阶前不足一尺之地而接见我,以让我受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青云直上地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后来,“不使白扬眉吐气”被引申出“扬眉吐气”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长期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后高兴的心情。
“气”在中医学里,认为是构成各种物质的本源,即一切物质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公羊传》里说:“元者,气也。无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论衡·素问》中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由于“气”的来源与分布有所不同,具体功能也有差别,中医通常将“气”归纳为元气、宗气、中气、营气、卫气,谓之五气。除了人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涉及各种“气”以外,人们还利用大自然的“气“对人体进行自我保健、延年益寿、防治疾病、提高体质的锻炼,这便是闻名于世的“气功”。
我们先不说气功,单是“气”,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广大人民群众与“气”有着既深且广的情结。
比如:人活在世上不能没志“气”,不能缺少正“气”,更不能没有骨“气”,人活着要有勇“气”、讲求义“气”、鼓舞士“气”、培植元“气”、表现才“气”。
毫不夸张地说,“气”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