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妻子被曝硕士论文涉嫌抄袭
4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陈力丹发表博客文章,首度就网友举报方舟子的妻子刘菊花硕士论文抄袭的问题正式表态:如果是抄袭,我应该承担失察的责任,并要求社科院研究生院通过一定的程序,撤销刘菊花的硕士学位法治周末记者 宋学鹏
在《法治周末》披露方舟子涉嫌抄袭的丑闻后,自顾不暇的"打假斗士"突然后院起火---他的妻子刘菊花被网友揭露存在严重的论文抄袭剽窃问题,刘菊花当年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陈力丹教授亦通过博客公开表态,如果抄袭事实存在,将通过一定程序撤销刘菊花的硕士学位。
4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陈力丹发表博客文章,首度就网友举报方舟子的妻子刘菊花硕士论文抄袭的问题正式表态。
据调查,刘菊花2000年至2002年就读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方向为新闻学,导师时统宇。2002年5月,刘菊花硕士论文答辩时,陈力丹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时隔9年,在接到学生转来的网友的举报材料后,陈力丹教授说:"经过一天来的回忆,这个事情多少有些记忆……刘菊花的论文水平不高,这是我留下的印象。考虑到介绍默多克的当时在国内不多,文章对于开阔眼界多少有帮助,通过的时候给的是'良',那时水平不大高的论文通常给的是良,极少到'中'。"
陈力丹教授在博客中说:"2002年的时候网络虽有,但不发达,作者参考了较多的外国资料,在这个意义上尚有价值。文章共有注释79条。亦明先生如果能够证明刘菊花的文章是抄袭,希望能够拿出具体的证据来,最好一一对照。不过,标明出处的地方,不是抄袭。既然文章不长,做到一一对照,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是抄袭,我应该承担失察的责任,并要求社科院研究生院通过一定的程序,撤销刘菊花的硕士学位。在这里,我先表这个态。如果没有这些情况,或只有二三行字相似,尚算不上抄袭。那么,提出这种质疑的人,应该向刘菊花礼节上道歉。"
陈力丹教授的博文无疑挑起了一场战争,他所指的"亦明"就是有"方学家"之称的华人学者葛莘,目前定居美国。对陈力丹教授博文的表态,亦明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应说:"最早发现刘菊花硕士学位论文抄袭的人,是网友洪荞,他是一位理学博士,现在美国一所大学任职。最早公布刘菊花抄袭案的人是廖俊林博士(网名寻正),他目前在美国衣阿华大学工作。"
亦明在归纳了多名网友提供的证据后,对刘菊花的论文进行了详细梳理,发现"这篇33页的论文从头抄到尾"。但记者注意到,刘菊花的论文共有70多个注释,这些注释是否能够免除她的抄袭嫌疑呢?亦明说:"实际上,刘菊花论文中'注释'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用来掩盖抄袭痕迹。这些'注释'中,有46个没有使用引号,因此读者根本无法知道一个段落中的哪些话是刘菊花自己的,哪些话是她引用的。而在多数情况下,刘菊花论文的一个自然段中,含有来自不同来源的文字。"
对此,亦明举例说:"该论文第一章第一节含有12个自然段,其中第二到第七自然段是百分之百地抄袭新浪科技的文章:《背景资料:AOL时代华纳》。可是,刘菊花只是在'勘误表'中说:'P3,最后一行:加入出处,尾注:《背景资料:AOL时代华纳》,新浪科技。'难道在六段抄袭文字之中的一段,加上一条这样的'注释',就可以说是'标明出处的地方,不是抄袭'了吗?"
最终,亦明经过与其他举报人多次讨论后得出结论:刘菊花的这篇题为《国际传媒巨头对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影响》的论文约31000字,共有159个自然段,其中146个自然段(约28000字)含有来自他人的文字,但只有70个自然段含有标明出处的"注释"。其中第二章第一节1600余字,出自刘菊花之手的文字,最多不过118字,即只有7%的"自主率"。
亦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他已经将刘菊花抄袭的证据整理后用邮件发给陈力丹教授,并且表示:"如果这些证据不足以让您认定刘菊花抄袭,则我定将向刘菊花女生公开道歉。不仅如此,我还会向陈先生公开道歉。反之,假如陈先生作出'刘菊花确实抄袭了'的认定,则我也希望您能够兑现自己的承诺。"
4月25日,陈力丹教授回信说:"我已经离开那个地方8年,刘菊花的论文则是9年前的事情,那时很不规范。我太忙,连睡觉吃饭都难以保障,但卷进这个事情自然得有个交代。从你的材料看,根据现在的测试软件,她的重复率会超限,估计差不多可算抄袭,但问题复杂在有较多的注明了出处,如何算要由社科院研究生院来判断。我想把你的东西转交研究生院,由他们根据他们的文件来判断。"
4月26日,陈力丹再次发表博客文章,称亦明提供的认定刘菊花论文抄袭的材料,考证颇为丰富。他说:"根据看到的对照材料,虽然刘菊花在不少地方注明了出处,但颇为含糊,而且就现在的重复率看,估计超限了,得算抄袭。"同时,陈力丹将举报材料发给了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请他转研究生院,"根据院内规定来公正处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附件:刘菊花论文涉嫌抄袭部分对比摘要。刘菊花原文为A,被抄袭文章为B;A“抄1”至“抄29”与B“抄1”至“抄29”对应)
A:第三章第一节:从ABC的严肃新闻向收视率折腰说起
P19:今年二月份,美国的新闻界因为美国广播公司(ABC)打算抛弃它的深度新闻报道节目“晚间新闻”而换上愚蠢的宠物恶作剧和十大排行榜(抄1)而大大地热闹了一阵。
……
在过去的几年,“晚间新闻”的收视率下跌显著,和大多数新闻节目一样,主持人特德·科阵尔的节目只能吸引老观众,不能吸引广告客户青睐的年轻观众(抄2)。2002年的第一个季度,ABC黄金时段的收视率一直呈下滑趋势,被迫向广告客户退还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广告费。根据不同的公开发布的报告,投资分析员们认为该季广告部将亏损数亿美元(抄3)。ABC无法忍受“晚间新闻”的平庸表现了,所以当CBS不能成功与喜剧演员戴维·利特曼续约的消息传来时,ABC毫不犹豫地开始和利特曼谈判(抄4)。在利特曼身上,ABC的高层管理人员看到的是一个18岁至34岁观众人数超过“晚间新闻”相应数据45%的节目,而这个年龄群正是广告客户愿意支付高昂代价吸引的对象(抄5)。30
30霍华德·库尔茨(美):《严肃节目为收视率折腰》,王尔山编译,《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3月13日。
B:《严肃节目为收视率折腰》,作者:霍华德·库尔茨,编译:王尔山,《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3月13日
近日,美国广播公司(ABC)由于打算抛弃它的深度新闻报道节目---"晚间新闻",换上愚蠢的宠物恶作剧和十大排行榜(抄1)。(下略)
其中一名资深记者甚至大胆猜测,以戴维·利特曼取代"晚间新闻"的做法将导致新闻部寿终正寝。"假如人们不再相信ABC还存在一个严肃的新闻部,他们为什么还要看我们的新闻呢?"(抄11)
(中间两段文字省略)
若是这样,那么ABC的新闻记者显然未能觉察他们那里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一件事。"晚间新闻"是1980年推出的节目,当初的用意在于报道伊朗人质危机。过去几年,其收视率显著下跌。主持人科普尔在2000年秋天重新就其合约与ABC进行谈判之后,年薪达到1000万美元,而他每星期总共只需主持三次节目。与此同时,和大多数新闻节目一样,他的节目只能吸引老观众,不能吸引广告客户青睐的年轻观众(抄2)。
年景好的时候,ABC可以容忍这一切。但现在年景变坏了。这个季度,该公司黄金时段的收视率一直呈自由落体下滑趋势,被迫向广告客户退还超过100万美元的广告费。而且,根据不同的公开发布的报告,投资分析员们认为本季将以广告部亏损数亿美元而告终(抄3)。
在利特曼身上,ABC的高层管理人员看到的是一个18岁至34岁观众人数超过"晚间新闻"相应数据45%的节目,而这个年龄群正是广告客户愿意支付高昂代价吸引的对象(抄5)。(此处为注释30)
因此,当一个月前传来CBS不能成功与利特曼续约的消息,ABC毫不犹豫地插了进去。实际上,该公司和利特曼的谈判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星期之久(抄4)。
A:P19:就这样,一度非常神圣的晚间新闻突然变得无足轻重,轻易就被迪斯尼、通用电气和维亚康姆的管理层一笔勾销(抄6)。而过去的20年来,无论战争爆发还是丑闻曝光,无论严肃新闻还是愚蠢报道,美国三大新闻主播———丹·拉瑟、彼得·詹宁斯和汤姆·布洛科夫都一直占据各自电视台的王位,把持着美国的整个电视世界(抄7)。他们所属的公司被人收购又被人出售,他们的观众也常常被新节目和新技术搞得晕头转向,但谁也不敢跟这些新闻主播们过不去(抄8)。随着70岁的拉瑟、64岁的詹宁斯和62岁的布洛科夫走入黄昏,晚间新闻节目开始失去它的崇高地位(抄9)。
ABC的一名发言人说,与利特曼的谈判并未涉及“晚间新闻”,而是关于如何改善11点半到12点以及12点到12点半的两个时段的收视率。“利特曼若是占据那一小时的时间,一定可以大大刺激次日凌晨ABC的‘早安,美国’节目的收视率。”(抄10)而ABC一名资深记者则认为,以戴维·利特曼取代“晚间新闻”的做法将导致新闻部寿终正寝。“假如人们不再相信ABC还存在一个严肃的新闻部,他们为什么还要看我们的新闻呢?”(抄11)31
31同上。
评注:注释31之前共有两句带引号的文字,均出于同一篇报道,但位于不同段落,应该在注释的时候分别标明,故只能认定31之前的一句话为引文。
本文与《晚间新闻的太阳下山了?》一文有多处文字重合,但不见标注。
B:《晚间新闻的太阳下山了?》,作者:霍华德·库尔茨,编译:王尔山,原载21世纪经济报道(出版日期待查)
过去20年来,无论战争爆发还是丑闻曝光,无论严肃新闻还是愚蠢报道,美国三大新闻主播---丹·拉瑟、彼得·詹宁斯和汤姆·布洛科夫---一直占据各自电视台的王位,把持整个电视世界(抄7)。
他们所属的公司给人收购又给人出售,他们的观众已经给新节目和新技术搞得心神不定。但谁也不敢跟美国新闻主播们过不去(抄8)。
可是现在,这种情况可能发生改变。在这个即便美国广播公司(ABC)"晚间新闻"主播特德·科普尔也逃脱不了沦为牺牲品的命运、而ABC也心甘情愿要用喜剧演员戴维·利特曼取代严肃的"晚间新闻"的年代,一度非常神圣的晚间新闻突然变得无足轻重,轻易就被迪斯尼、通用电气和维亚康姆的管理层一笔勾销(抄6)。(此处文字被刘菊花提前到开头)
随着70岁的拉瑟、64岁的詹宁斯和62岁的布洛科夫走向人生的黄昏时分,晚间新闻节目终将失去他们的崇高地位带来的保障(抄9)。
《严肃节目为收视率折腰》,作者:霍华德·库尔茨,编译:王尔山
该公司一名发言人指出,与利特曼的谈判并未涉及"晚间新闻",而是关于如何改善11点半到12点以及12点到12点半的两个时段的收视率。后者目前播放的是"政治上不正确"。
"利特曼若是占据那一小时的时间,一定可以大大刺激次日凌晨ABC的'早安,美国'节目的收视率。"该发言人预测,而"晚间新闻"若是换到黄金时段,也能吸引更多观众(抄10)。
A:P20:媒介工业建构了一个二元的产品市场(dualproductmarket),即媒介只创造一种产品,却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上运作,并且这两个市场会彼此影响。其第一市场是媒介产品市场;第二市场是广告市场。和其他产业相比,这个二元市场几乎是媒介经济独一无二的特征(抄12)。32广播电视为例,广播电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产品交换关系是,受众作为广播电视媒介的消费者,支出时间与金钱交换广播电视节目,媒介则把受众的时间卖给广告客户;而时间支出是一项稀少的资源,媒介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满足从受众到广告客户乃至于全社会在信息与娱乐等方面的各种需求,便成为其最大限度赢利的市场起点和动力(抄13)。
32AlanB.Albarran:《MediaEconomic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27
点评:“抄11”虽然做了注释,但也是从其他作者那里直接复制过来的,充其量算是转引,而转引的是英文著作,却没有说明中文来源。
B:《探析市场重构的范式与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广电业》,作者:陆晔,《现代传播》2001年第3期
此外,媒介工业建构了一个二元的产品市场(dualproductmarket)。也就是说,媒介只创造一种产品,却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上运作,并且,这两个市场会彼此影响。其第一市场是媒介产品市场;第二市场则是广告市场。和其他产业相比,这个二元市场几乎是媒介经济独一无二的特征⑶(抄12)。以广播电视为例,广播电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产品交换关系是,受众作为广播电视媒介的消费者,支出时间与金钱交换该项媒介产品即广播电视节目,媒介则把受众的时间卖给广告客户;而时间支出是一项稀少的资源。广播电视媒介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满足从受众到广告客户乃至于全社会在信息与娱乐等方面的各种需求,便成为其最大限度盈利的起点和动力(抄13)。
⑶AlanB.Albarran,《MediaEconomic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1996,p27
A:P20:国际传媒巨头之成为巨头,正在于他们把传媒视为由利润驱动的企业。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数量和种类的媒体正在合并到越来越少的几个大企业手中(抄14)。“公司文化已经与新闻文化真正交锋。”33让我们回顾一下美国主流电视台在这十几年间被卖来卖去的历史。198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以6.28亿美元购买了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母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全国广播公司下属新闻部自然也被囊括其中。而通用公司是一个以巨大开支制造军火,却非经营新闻而出名的巨大的公司实体。1994年,美国广播公司(ABC)被大都会通讯公司(CCC)合并。大都会通讯公司倒是一直从事传播业,传播是它们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产品,然而一年后,迪斯尼公司(Disney)以19亿美元吞并了大都会通讯公司,ABC新闻部又易了主人。1995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被西屋电气公司以5.4亿美元处理价收购,CBS随之更名为鹏尼传播公司(J.C.Penny)。如此,昔日两大核巨头———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公司,控制着美国当今主流传播业的半壁江山。它们以前靠军火牟利,现在又靠新闻赚钱。做军火与做新闻虽有天壤之别,但从追逐利润的目标来看,不仅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抄15)。
点评:此段文字标注的只有33加双引号的一句话。J.C.Penny是著名的百货公司,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没有交集。查wiki,未见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更名。
B:《新闻公司化与利润最大化》,作者:里查德·科恩,编译:余红、杨伯溆
198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以6.28亿美元购买了全国广播公司的母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全国广播公司下属新闻部自然也被囊括其中。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是一个严肃部门,而通用电气则是一个以巨大开支制造军火,而非经营新闻而出名的巨大公司实体。1994年,美国广播公司被大都会通讯公司(CCC)合并。由于大都会通讯公司一直从事传播业,传播是它们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产品,因此这次合并还说得过去。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后,米老鼠(迪斯尼公司)又叫了,它以19亿美元吞并了大都会通讯公司,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又被一网打尽。传播公司彼此倾轧,导致一个巨大、神奇的传播王国的出现。1995年年底,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被西屋电气公司以5.4亿美元处理价收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随之更名为鹏尼传播公司(J.C.Penny)。昔日两大核巨头---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公司,控制着现在的传播业。它们以前靠军火牟利,现在又靠新闻赚钱。做军火与做新闻虽有天壤之别,但从追逐利润的目标上看,不仅没有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抄15)。
A:P20:过去人们都把新闻部看成一个不赚钱然而却有名望的部门,报纸以及一些广播电视公司过去常常以让广告和新闻径渭分明而骄傲,而现在传媒巨头已经不再容忍这一情况,企业的董事会也许仅把新闻当作另一个“营利中心”,应该对公司的赢利“底线,以及股票价格有所贡献(抄16),”成堆的新闻大多根据商业新闻“烹饪手册”制作而成,目的就是使消费者踊跃购买。“34当然非营利性和宣传性组织在美国媒体中会有重要的声音,但是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如城区大报、新闻性周刊以及广播和有线电视网———大都是为营利而经营的(抄17)。传媒巨头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因特网向公众提供什么样的信息,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抄18)。
点评:此段文字除了注释34的一句话,其他内容没有人任何标注。
B:《媒体:美国政体的第四权》,作者:尼可拉斯·约翰逊,中文版:http://usinfo.org/E-JOURNAL/EJ_MediaEthics/media1.htm
……导致這一局面的部份原因是,有越来越多数量和种类的媒体在合并到越来越少的几个大企业手中(抄14)。批评这种合并倾向的人担心,过去人们都把新闻部看成一个不赚钱、但是有名望的部门,现在这些大企业恐怕已经不再容忍这一情况了。如今,企业的董事会也许把新闻当作不过是另一个"营利中心",应该对公司的赢利"底线"以及股票价格有所贡献(抄16)。
经济因素对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如今的因特网向美国公众提供的、什么样的资讯起重要作用(抄18)。媒体是由利润驱动的企业。虽然非营利性和宣传性组织在美国媒体中有重要的声音,但是公众获得资讯的主要来源---如城区大报、新闻性周刊以及广播和有线电视网---大都是为营利而经营的(抄17)。
点评:"抄17"文字不完全相同但意思相似。
A:P20—P21:在商业化操作模式下,大众传播的主要目标常常是把信息作为借口,把文化、信仰或价值观的某种表达作为装饰,其目的缩减为紧紧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力。受众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而对受众的影响力指数又可以成为与广告客户讨价还价的筹码。关注的事实往往比关注的质量更要紧,为人所知这一事实,常常要比所知道的内容更重要,它是驰名的唯一必要条件。大众传播媒介在生产中的大量努力都意在通过引人注目、唤起情感、激起兴趣来赢得和保持注意力的方法上。信息的实质常常服从于展示方法,服从于它在传播过程中的增值。这就是所谓的媒介逻辑(抄19)。
点评:此段文字没有任何标注。
B:《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作者:陈卫星,原载《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在商业化操作模式下,大众传播的主要目标常常把信息作为借口,把文化、信仰或价值观的某种表达作为装饰,其目的缩减为紧紧抓住和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力。这样,传播媒介就达到了直接的经济目的和间接的目的,受众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而对受众的影响力指数又可以成为与广告客户讨价还价的筹码。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和受众一样,从参与降到旁观。关注的事实常常比关注的质量更要紧。为人所知这一事实,常常要比所知道的内容更加重要,它是驰名的唯一必要条件。大众传播媒介在生产中的大量努力都意在通过引人注目、唤起情感、激起兴趣来赢得和保持注意力的方法上。信息的实质常常服从于展示方法,服从于它在传播过程中的增值。这就是所谓的媒介逻辑(抄19)。
A:P21:既然最终决定传媒巨头赢利的是受众的眼球,那么媚俗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媒体的主流。还是以国际传媒巨头云集的美国为例,对受众眼球的曲意逢迎使面向收视率、广告收入和销售指标并追求大众效应的低水准的伪文化、伪新闻、伪信息泛滥成灾。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标,已经成为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人数原则”和“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售,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兴趣和观点以及利益要求各不相同,最大共通点在哪里呢?传媒巨头的选择是:娱乐。
人类有玩乐的天性,无论男女老幼,无论在身份、阶级、种族、国别、教育等各方面有如何的差异,只要是人,娱乐通常总是需要的。在传媒的大众化时代,娱乐产品最容易成为畅销品。在这样的消费逻辑引导之下的媒介自然会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娱乐化倾向:最初是纯粹娱乐消费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也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此即所谓新闻娱乐化(抄20)。
点评:此段文字无任何标注。
B:《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作者:林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毫无疑问,对于商业性或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量的指标,已成为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人数原则和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兴趣和观点以及利益要求各异,最大共通点在哪里呢?
媒介的选择是:娱乐。
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身份、阶级、种族、国别、教育等各方面的差异,只要是人,娱乐通常总是需要的。大众化时代,娱乐产品最容易成为畅销品。
在这样消费逻辑引导之下的媒介自然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娱乐化倾向:最初是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即所谓新闻娱乐化(抄20)。
A:P21—P22: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十多年来,新闻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受收视率的驱动,追求感官刺激的图片新闻和煽情题材取代了政治、国际事件,判断新闻重要性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关于华府、议会、听政会的报道有很多,可现在几乎听不到任何关于华盛顿特区的新闻。新闻顾问们认为政治乏味,不会带来较高收视率。因此对政治和选举的报道就如同赛马之类的体育赛事一样潦草简单。国内政治如此,国际事件也一样得不到电视的青睐,原因同上———枯燥乏味。安迪娄尼(AndyRooney)曾在《60分钟》节目中批评新闻现在不务正业,对国际事务的忽略,确实正中要害。“(引用)35严肃新闻的比例减少,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以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成为新闻的重点,这股潮流不仅在通俗性报刊和广电节目中盛行,而且有逐渐扩大、蔓延至往日以权威、严肃著称的主流媒体之势(抄21)。
35同33,引自《新闻公司化与利润最大化》,余红、杨伯淑编译,《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B:《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作者:林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综合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来看,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二部分:一方面,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在西方媒介也有称之为"大众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这股潮流不仅在通俗性报刊和广电节目中盛行,而且有逐渐扩大、蔓延至往日以权威、严肃著称的主流媒体之势:(抄21)(以下略)
A:P22:我们看到新闻图片在晚间新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编辑们对图片的偏爱使得他们的决定具有倾向性,即使一篇纯新闻报道比一篇图片新闻更重要,编辑们仍然采用图片新闻。有时,即使无实质性内容,精彩图片也会制造出新闻故事。电视不会重视那些视觉上不甚刺激的内容,如果报道中无图片,那么它肯定不会出现在晚间新闻的显著位置上,这也是为什么电视新闻不喜欢报道经济之类题材的原因(抄22)。取悦观众被放在首位,利润重于社会责任感。新闻不再是新闻,而成为市场取向、无思想深度的炒作(抄23)。
点评:“抄22”部分文字对原文顺序进行了改动,但内容一致。此段文字没有标注。
B:《新闻公司化与利润最大化》,作者:里查德·科恩,编译:余红 杨伯溆
图片,在晚间新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编辑们对图片的偏爱使得他们的决定具有倾向性,即使一篇纯新闻报道比一篇图片新闻更重要,编辑们依然采用图片新闻。有时,即使无实质性内容,精彩图片也会制造出新闻故事。(中间内容省略)电视不会重视那些视觉上不甚刺激的内容,如果报道中无图片,那么它肯定不会出现在晚间新闻的显著位置上,这也是为什么电视新闻不喜观报道经济之类题材的原因(抄22)。(下略)
(第四节倒数第二段)……然而这不是新闻,这是搞笑,是市场取向、无思想深度的炒作。取悦观众放在首位,利润重于社会责任感(抄23)……
A:P22:娱乐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在内容上,新闻界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媒介极端关注辛普森案不是在于反思种族问题和司法问题,而是在于炒作体育明星的凶杀案;媒介关注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报告和莱温斯基的一举一动,不是在于反思美国总统的品行和美国的司法制度,而是在于炒作总统的风流韵事。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24)这种趋势使新闻读起来更具有戏剧性,从而要求记者在新闻的陈述上与写作上更像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仅仅是个报道员(抄25)。新闻从业者不再是冷静的观察者,而是成了“新闻商品”的制造者和策划者(抄26)。(整段文字没有标注,其中,“抄26”原文照抄《新闻公司化与利润最大化》第一节第三段)
B:《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作者:林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娱乐化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在内容上,新闻界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媒介极端关注辛普森案不是在于反思种族问题和司法问题,而是在于炒作体育明星的凶杀案;媒介关注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报告和莱温斯基的一举一动,不是在于反思美国总统的品行和美国的司法制度,而是在于炒作总统的风流韵事。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实现硬新闻软着陆发展到极致,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抄24)……这种趋势使新闻读起来更具有戏剧性,从而要求记者在新闻的陈述与写作上更像一个讲故事的人,并不仅仅是一个报道员(抄25)。
A:第二节P25:娱乐化倾向对中国传媒文化的影响
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不同,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有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不可能走上彻底市场化的道路,而是只进行着适度市场取向的改革。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进,并始终坚持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包括新闻报道)始终占据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
然而不可否认,在近20年的新闻改革过程中,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其产业性质日益凸显。上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大众化、市场化潮流的兴起,改变了我国媒介内容一味重宣传轻信息、重教育轻娱乐的状况,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片面模仿国外媒体的某些做法:强调娱乐化甚至新闻娱乐化,过分地通俗化以争夺市场,过于强调软性内容的感召力,其结果是走向大众传媒的庸俗化(抄27)。
在近10余年的媒介产业化大众化浪潮中,我国通俗类媒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并成为媒介市场的生力军。有些人据此认为:市场化=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娱乐化是市场化的必由之路,中外皆然。有的党报编辑甚至私下教导记者要“逃避深刻,远离崇高”,有的电视新闻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电视24小时就是快乐24小时,“生产快乐”似乎是媒介最响亮的口号(抄28)。50
某些媒介或热衷于炒作名人轶闻、奇闻异事,或热衷于凶杀、色情等事件的追逐,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一时的赢利。在写法上,从强调人情味、趣味性到故意煽大众之情甚至追逐耸人听闻的效果,力求故事性,甚至不惜无中生有,以吸引受众(抄29)……
点评:第三段加了注释50,但无法判断哪些是引文。
B:《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作者:林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2574
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不可能走上彻底市场化的道路,而只是适度市场取向的改革。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并始终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包括新闻报道)。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近20年的新闻改革过程中,伴随我国媒介市场化步伐加快,产业性质凸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大众化、市场化浪潮的勃兴……对改变以往我国媒介内容一味重宣传轻信息、重教育轻娱乐的状况,做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极有益处。但同时也产生了某些负效应,其中之一就是过分强调通俗化以争夺市场,结果走向庸俗化,过于强调软性内容的号召力,片面模仿国外媒介的某些做法,走娱乐化甚至是新闻娱乐化的道路;(抄27)某些媒介或热衷于炒作名人轶闻、奇闻异事,或热衷于将镜头聚焦于都市光怪陆离的百姓琐事,或热衷于凶杀、色情等事件的追逐,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执著于一时的赢利。在写法上,从强调人情味、趣味性到强调煽情性,甚至是耸人听闻,力求故事性,不惜无中生有,节外生枝,甚至于制造假新闻,以曲折离奇吸引受众。(抄29)
事实上,在近10余年来的媒介产业化、大众化浪潮中,通俗类媒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成为媒介市场的生力军。有些同志据此即认为:市场化=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娱乐化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由之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然选择,中外皆然……有的党报编辑甚至私下教导记者要“逃避深刻,远离崇高”,有的电视新闻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电视24小时就是快乐24小时……“生产快乐”似乎是媒介最响亮的口号。(抄28)看上去,新闻娱乐化似乎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然选择和当然取向,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来源:法治周末
:lol:真不是个好东西 :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