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知行 发表于 2011/6/24 03:36:56

生活中不可能完全躲开塑化剂

长年“潜伏”在台湾的“塑化剂食品”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半月谈网曾对此次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那么,塑化剂到底是什么?有哪些危害?人们如何远离它呢?

  塑化剂到底是什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说,塑化剂或称增塑剂,产品种类多达百余种,但使用最普遍的是邻苯二甲酸酯(DEHP)类化合物。塑化剂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添加到食品中。

  在各种塑料制品中,特别是在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为了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提高塑料的强度,需要添加邻苯二甲酸酯,其含量有时可达产品的50%。郝凤桐说,随着时间推移,邻苯二甲酸酯由塑料等物质逐步转移到外部环境中,普遍存在于大气飘尘、河流和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进入人体,目前已经成为地球上最为广泛的环境污染物,许多国家的大气、湖泊、河流和土壤中都已经检测出不同浓度的邻苯二甲酸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发布限塑令是很明智的,应该坚持执行。

  那么,塑化剂究竟有哪些危害呢?

  郝凤桐指出,关于邻苯二甲酸酯实验研究的生物毒性,现代医学给出了肯定答案。然而,邻苯二甲酸酯急性毒性很低。我国学者通过饮水途径给小鼠摄入浓度分别为250毫克/升、500毫克/升、1000毫克/升、2000毫克/升的DEHP历时60天,雌、雄小鼠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的脏器系数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异常。

  郝凤桐说,迄今为止,人们对于邻苯二甲酸酯所致各种生物毒性的作用机制还缺乏透彻的认知。没有争议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的生物毒性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尽管邻苯二甲酸酯在环境中分布广泛,但人们实际接触到的远低于实验动物的接触剂量。就此而言,对于邻苯二甲酸酯生物毒性的防范在于接触剂量的控制。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伍学焱教授表示:“大家都知道砒霜能毒死人,但小剂量砒霜却可治疗白血病。DEHP也一样,它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主要取决于‘量’的多少。且动物代谢试验也证明,DEHP在两天之内就可自行排出体外。”

  如何避免塑化剂的危害?

  是否远离含塑化剂的食品,就能远离塑化剂呢?专家表示,塑化剂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媒体已相继曝出以下物品中都可能含有塑化剂:食品包装袋、保鲜膜;发胶、口红、指甲油、乳液等化妆品;一次性塑料水杯、塑料手套、雨衣、鞋类、皮革类仿制品、浴室窗帘等日用品;方便面、粉末清洁用品、医疗器具(注射针筒、血袋和医疗用塑胶软管等)、儿童玩具等。

  伍学焱表示,按照我们已经形成的现代生活方式,完全躲开塑化剂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也没必要过度紧张,因为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化剂并不会伤害人体。不过,人们平时也应尽可能少接触含有塑化剂的塑料制品。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说,塑化剂无处不在,穿的、用的物品,很多都会用到DEHP。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与食品接触的就是保鲜膜,保鲜膜分为聚乙烯(PE)保鲜膜和聚氯乙烯(PVC)保鲜膜。如果塑料制品上标有PVC,就说明里面含有塑化剂,购买和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尤其要注意的是,带保鲜膜的食物一定不要放入微波炉里加热,特别是肉类,因为塑化剂一旦接触油脂,就会释放出有毒物。此外,选择儿童用品时,过软、过小的塑料制品尽量少买。

  专家建议,为降低塑化剂的吸收,日常生活中要改变一些生活习惯。第一,在选用食品容器时,应当避免使用塑料材质,改用高质量的不锈钢、玻璃和陶瓷容器。第二,保存食品用的保鲜膜宜选择不添加塑化剂的PE材质,而且最好少用保鲜膜、塑料袋和耐油纸等包装和盛放食物。第三,尽量避免用塑料容器放热水、热汤、茶和咖啡等,尽量少用塑料袋或者塑料材质的容器盛放食品,特别是热的和油的食品。第四,尽量少用塑料容器放食品在微波炉中加热。(《半月谈》2011年第12期 记者 李亚红)

  别让塑化剂“绑架”了健康

  自5月下旬台湾爆发塑化剂风波后,塑化剂“阴霾”不断扩散,许多人谈“塑”色变,将饮料、果酱、方便面统统“拉入黑名单”。

  其实,塑化剂还真是我们的“老朋友”,他们就潜伏在我们的身边,制造着一个个诱人的健康陷阱。

  “毒饮料”引发健康扫雷战

  毒奶粉、瘦肉精、毒豆芽、染色馒头,近年来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人有些应接不暇,不仅让很多消费者产生了“还有什么能吃”的质疑,也给他们埋下了健康的隐患。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是为了冒充蛋白质,用苏丹红腌咸鸭蛋是为品相好看,在饮料中添加塑化剂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郝爱友教授,从事塑化剂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已近20年,他告诉记者:“我们拿到一瓶饮料,如果它不像水那样透明,我们就会觉得它很有内容物,营养很丰富,很值得购买。为了迎合我们大众消费者所期待的这样一种内容丰富的不透明状态,生产商有时会刻意做成一种像牛奶一样的乳滴分散体系,这就需要往饮料中添加脂肪、乳化剂等,使原本寡淡的对水果汁等饮料看起来真的"营养丰富"。但是添加了这些物质之后,饮料中钙镁等金属离子(一般水中都会大量存在)会导致饮料不稳定,产生沉淀、分层等现象,从而需要进一步向饮料中添加水质稳定剂等以控制这些金属离子所带来的影响。”在台湾地区,用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及其他食品添加物等混合制成的起云剂等对饮料就具有乳化、稳定、提高“内容物”等效果。塑化剂是邻苯二甲酸衍生物,这类物质不但成本低,对金属离子等还有巧妙的“抱合”稳定性,其在使用方便性、增稠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效果比植物油好很多。于是,黑心商人用工业原料塑化剂取代成本几乎贵两倍的棕榈油来牟取暴利,制造了这一场台湾塑化剂风波,也让人们开始关注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

  坏习惯让塑料容器变“凶器”

  塑化剂风波爆发后,在济南某外贸公司工作的韩芹就对果汁饮料下了“逐客令”,准备将家里囤的饮料统统扔掉。可“过日子”的老公却说指甲油的塑化剂比果汁还多,让她把指甲油一起扔了。“没有指甲油这个夏天可怎么过啊?”这让爱美的韩芹很纠结,指甲油里真的有塑化剂吗?

  “塑化剂在我国大陆地区一般叫增塑剂,是一种增加塑料材料柔韧性等特性的添加剂。由于聚乙烯、聚丙烯、pvc等塑料有一定的脆性,不利于加工、使用,因此在塑料加工时需要添加塑化剂等,有时添加量会超过10%。”郝爱友说,在化妆品中,有些指甲油的塑化剂含量是很高的。添加了塑化剂的指甲油,成膜性更好,看起来也更加润滑有质感,冬天不容易发脆,夏天不容易分层。用涂了指甲油的手拿食物吃,确实有将塑化剂送入口中的危险。

  郝爱友介绍,不仅仅是指甲油,我们日常接触的塑料制品通常都无法避开塑化剂,塑料制品不添加塑化剂是很难加工使用的。像塑料袋、塑料儿童玩具、塑料餐具、塑料手机外壳中一般都含有塑化剂。回收料加工的塑料产品,如塑料袋等,塑化剂的含量更高。塑化剂就隐藏在我们的身边,想要和它“绝缘”很难。或许正是我们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将更多塑化剂带入我们体内。

  夏天,很多车主都有在车里放矿泉水的习惯,觉得这样可以随时补充水分很方便。其实,做矿泉水瓶子的材料是聚酯类材料,和一般聚乙烯等聚烯烃塑料是不一样的。但这类材料在加工时通常也会加入少量塑化剂等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性能。塑化剂的溶出率与温度成正相关性。在常温下比较安全的矿泉水瓶,随着车内温度的升高也会变成“毒瓶”,制造“毒水”。随着微波炉的普及,很多人都喜欢用微波炉加热食品,觉得这样又环保又快捷。这却给“非微波炉专用容器”和价格低廉的PVC保鲜膜中“怕”油、“怕”高温的塑化剂创造了溶出的机会。还有那些用非食用塑料袋盛装滚烫的食物、戴着塑料手套吃麻辣小龙虾的行为等,这些“方便”都有可能将原本无害的食物变成了“毒物”。

  塑化剂危害“量”是关键

  前几天,台湾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台湾一个8个月大的男婴,生殖器只有1厘米长,不及同龄男婴的1/3,而她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每天都喝珍珠奶茶。这条消息让孕妈妈小雨很担心。由于老公在外地工作,独自在济南生活的小雨常年以快餐、方便食品当正餐,怀孕后虽然比较注意饮食卫生,但还是会偶尔打包外卖回家吃,这会不会对宝宝造成影响呢?

  郝爱友说,塑化剂类似于人工荷尔蒙,具有雌性激素的功能,对男性、幼儿的伤害尤为严重。长期摄取塑化剂会干扰内分泌,造成孩子性别错乱,使女孩性早熟,男性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精液量和精子数量减少等。塑化剂还会增加肝肾负担,对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在造成慢性伤害,严重的还会导致肝癌。

  尽管塑化剂对人体有害,但也无需过度紧张。塑化剂进入人体后是可以通过代谢排出的,它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摄入量。目前我国没有关于塑化剂进入人体的安全标准,参照国外使用标准,世卫组织、美国和欧盟分别认为成人终身每人每天摄入1.5毫克、2.4毫克和3毫克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偶然少量食用被塑化剂污染的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而由于塑化剂本身具有抱合金属离子的特性,塑化剂对于体内重金属的排出及抑制钙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有帮助。

  “为了规避塑化剂的危险,我们要尽量采取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越简单、越自然越好。要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尽量避免用塑料制品来装食物,尤其不要直接来加热,还要叮嘱孩子,不要将塑料玩具放入口中。”郝爱友说,对于塑料产品的规范生产、使用等问题,国家需要尽快制定更严谨标准。比如现在很多人担心的塑料桶装食品油问题,商家应在商品标签上注明塑料桶的成分,这样消费者在购买时就会一目了然,选择塑化剂含量较少的聚酯桶。(大众日报 陈巨慧)

  塑化剂,是否是“行业潜规则”

  然而,当已经臭名远扬的台湾昱伸香料公司负责人赖俊杰供认,他在起云剂中添入塑化剂已将近30年时,不得不引起了我们的深深震惊和疑问:为什么这种违法操作“潜伏”30年才被一位母亲偶然发现?目前大陆发现的塑化剂饮料,是否也存在着这种“行业潜规则”?

  其实塑化剂“潜规则”已久。记者在某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料里偶然发现一份台湾旧报纸。据记载,在上个世纪90年代,DEPH还未列入政府所公告的有毒物质内,已经有塑化剂代替起云剂成分。因为正统的起云剂使用天然棕榈油制成,但这种添加剂成本很高,最主要的是保存时间只有三到四个月,颜色偏黄,卖相比较不好看。相较于保存时间长、颜色呈白色、价格又便宜的DEHP“竞争力”输很多,所以就有厂商钻漏洞使用这种当时还“未非法”的塑化剂制作食品。看来,台湾塑化剂能潜藏30年也不是偶然。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餐饮服务单位立即禁止采购和使用已经被证实含有塑化剂的广州市美益香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番石榴香精,广东省江门市高迪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茶粉、液态酥油和蛋牛奶香油,江门市展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面包酵素改良剂,杭州溢香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桂花香精、绿茶香精、杏仁香精。

  “大陆目前为止在塑化剂这块还是安全的。因为我们发现的问题产品都是迁移过来的,而台湾发现的(塑化剂产品)是外加的。”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和世界果汁联合会(IFU)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博士高彦祥对本报记者说,这也是这位添加剂领域的权威专家在媒体面前第一次公开谈塑化剂问题。

  据悉,浙广一带含塑化剂成分饮料均从台湾被查处商家处运来,大陆目前为止并未查出自产自销的违法饮料。

  “虽然同属添加剂,三聚氰胺确实能毒死人,但塑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危害,还没有临床证明。”高彦祥向记者表示,理论并不等于实践,“台湾塑化剂在食品领域隐藏了30年都没被发现,而且迄今没有一例相关病例证实。”工业塑化剂用于食品,这是违法行为。但带来的真正危害,还未见真正端倪。高彦祥认为,今年添加剂安全领域事件频繁,但都被证实大多是人为操作不当因素所致。

  据悉,循着益生菌生产厂商提供的线索,最终查出的昱伸香料公司在他们生产的食物“起云剂”中添加塑化剂这一行为,已经“沿袭”了30年未被发现。

  “我们平时的饮料、食品塑料包装都含有塑化剂,这是不可避免的。但都是有严格规定的。”高彦祥介绍,“除非包装不用塑料,用玻璃瓶或者纸盒,否则塑化剂是肯定要存在的。所以没必要一出现安全事件就产生添加剂恐慌。”

  我国《食品器具容器包装卫生标准》塑胶类中规定,DEHP溶出限量标准为1.5ppm以下,而食品中则不得添加。按照惯例,目前各国可容忍的60公斤成人每日摄取量范围为1.2-8.4毫克,这样的含量标准内,人体会将其以尿液、粪便形式代谢出体外。

  高剂量时会影响动物的生育系统并提高肝肿瘤罹患机率,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将DEHP归类为第2B类致癌物,但是对人类有什么影响目前还未清楚。

  专家:亟待完善标准体系

  “对塑化剂的量化标准才是重点。”高彦祥说,“现行的容器标准是DEHP不能超过1.5PPM。但在人体摄入量中,多少才算真正的超标,国家并没有相关具体标准。我想国家技术监督总局本月底或者下月初可能会发布一个参考标准。”

  为此,记者也采访了相关研究领域内许多专家学者。一位医学权威领域的王姓教授告诉记者,塑化剂在医学领域上也广泛应用,但相关行业监管显然还不够。药监部门应该在含塑化剂的医药上提示其潜在危险和限量标准。

  “比如塑化剂吧,卫生部在台湾发现塑化剂问题后,发布了禁用塑化剂的通告(16号令),在其中明确列出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中包括一种称为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塑化剂。但是,这个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是我国药典(至少是2010年版)中允许添加的辅料。我国的一些药物使用了这种塑化剂作为包衣或胶囊的成分。其中,有些药物是常用药物比如钙片,并且钙片主要向孕妇、儿童和老年人推荐,需要定期服用,量比较大。其中,至少有一种称为盖舒泰的钙片在说明书上明确列出了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成分。”王教授忧心忡忡地表示,“但我国药品监督部门至今既不要求企业公布塑化剂的含量,又不提示其可能的风险,比如导致胎儿畸形和儿童生长发育问题,等等。”

  王教授认为:“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不在科学研究层面上。先改变食品安全的社会环境,相关部门的责任重大。”

  16日,据央视报道,卫生部工作人员表示,国家检测任何成分都要有依据,使用任何检测方法都需要通过多次实验论证,最后把检测方法列入国家标准。但是判定检测方法的研究过程比较复杂。据了解,我国目前2200种食品添加剂中,有检验标准的只占总数的近四成。这也就意味着,有六成食品添加剂无法检测。

  2200种!如此大的数字听起来让人震惊,可以说,这不失为混乱的食品安全现状的一个最好的脚注。治理食品安全乱象,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中华工商时报 刘可)


来源:半月谈

yangyangboo 发表于 2011/6/24 06:00:16

说得倒轻松,这已经不是塑化剂的问题了,而是全民的食品安全问题。从吃的到喝得,药品,再到经济,外交,这班人干啥来着''?没一样能搞好。

励杏老人 发表于 2011/6/24 14:48:27

不可能完全躲开?尽量躲吧!

yzztbzyywdz 发表于 2011/6/24 15:00:18

从某个角度讲,人还是要控制自己的嘴,不吃新颖的食品,人工合成食品,人工处理食品才能解食品安全!

心纯天蓝 发表于 2011/6/24 16:05:57

利益早已使大多数“人”丧失基本道德,“监管”部门难过“钱”门关

yiyiyaya 发表于 2011/6/24 17:17:15

砖家已经传达“旨意”了,立场很清楚了嘛,P民你就认了吧少沾点不会马上哏儿屁,反正官府是“无为”而治。我就不信这事天朝会比宝岛干净。

bens2001 发表于 2011/7/4 19:40:57

现在的社会已经很畸形了…………更加需要用佛法来净化人们的心灵,阿弥陀佛

动静观心 发表于 2011/7/6 23:14:57

躲不开的,这东西在生活中应用太光了。而且说完全不溶于水和油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怎么也会有些进入人体。还有一点就是,整天说这个说那个,大陆呢?没有?难道就从台湾过来的东西里面才有吗?

顺之道 发表于 2012/11/24 08:21:53

酒鬼酒承认了,酒协默许了,坑了酒鬼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活中不可能完全躲开塑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