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医患暗战----家长句句录音,医生步步签字
深圳“八毛门”患儿事件余波未了,广州一单1岁半男童因手足口病入院引发的医患信任风波又起。昨日,1岁半的男童小涵躺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IC U里,病情危重。他不知道,在外面,父亲与医生陷入了一场信任危机:父亲几乎全程录音记录医生诊疗过程及与医生的对话;此外,他还找外院医生求证诊疗方案。而在医生看来,这是患者家长对医院不信任,给他们造成很大压力。
小涵的事情已引起了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高度关切。
男童手足口病重症入院
昨日,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32号床病房里,还放着一小辆红色汽车玩具,这是父亲徐先生消毒后带来医院给儿子玩的。此时已是小涵二度入院在IC U接受治疗。
41岁的山东汉子徐先生在新疆做煤炭生意,小涵是他40岁才生下的独子。
9月20日,小涵发烧,诊断为手足口病。22日到省妇幼保健院治疗。一入院就进了IC U,给予呼吸机通气等综合治疗10天后,医院认为达到治愈出院标准,建议出院继续康复治疗,家长不同意出院,但认为孩子回家休养更好。9月29日,遂带着患儿离院回家。
10月8日,小涵出现低热,9日返院治疗。28日病情恶化,下午5时进了IC U.病情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
“手足口病都要进ICU?”家长质疑过度治疗
“医生检查后要求进IC U,还要做C T、腰穿,上呼吸机。”徐先生认为省妇幼保健院作为手足口病的定点收治医院,在小涵的就诊中有过度治疗的嫌疑。
徐先生说,孩子病发时他在出差,22日晚飞回广州时,孩子已进了IC U.医生称肺部出现纹理,非常危险。他复印了病历给广州市内其他的儿科医生看,也找北京的专家咨询,但外院专家说病情没有那么严重。
徐先生还特地录取了两段入院处工作人员的录音。录音里,徐先生询问是不是手足口病的患儿都要进IC U,对方称不管多重都要进IC U,因为病情发展很难说。徐先生还问了同院10名患儿家长,他们在电话告诉他没有一个患儿不进IC U.
让徐先生不满的,还有一份原版病历的知情告知书。上面显示患儿“巨细胞病毒阳性”,需要使用更昔韦洛。“上面还有‘应家长强烈要求’,我们没有医学知识,怎么能强烈要求呢?他们说是别的小孩的模板,还要我签知情同意。”他认为签署协议是很严谨的事情,若是出了事故谁来承担。
“外院判断不一定准”院方否认过度治疗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陈运彬表示,医院并无过度治疗。需不需要进IC U,应该由当事医生作判断,因为他有第一手资料才能作准确判断。院外的医生没有看过病人,判断不一定准确。此外入院处并不代表医生,入院处工作人员无权说进不进IC U.
该院儿科主任王波是广东省手足口病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王波表示,当时医生发现孩子右上肢肌无力,持物不稳,对于1岁半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就可能是出现高危情况。另外,并非每个患儿都要进IC U,去年广东省20万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只有1000多人需要重症救治。
对于告知书用错模板的指责,王波解释,当时小涵出现发热、皮疹等情况,考虑病毒感染相关疾病,院外专家来会诊建议使用更昔洛韦加强抗病毒力度。因工作人员疏忽,使用了旧版模板。该文书有“巨细胞病毒阳性”字样,导致家属误以为小涵受感染,医务人员发现后予以更正。该院对小涵的血、尿进行检测,结果为阴性,小涵目前不存在巨细胞感染。
会诊录音医生称压力大家长解释为全力施救
昨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医务科科长邱亿腾表示,刚返院时,家长拒绝做一些检查,孩子出现全身皮疹发烧,也只同意做手指血,不过后来随着病情加重,家长开始配合医生诊疗。
不过,徐先生和妻子从10月14日到28日开始全程记录小涵每天的体温、喝水情况、咳嗽、小便、吃水果等情况,还用听诊器听孩子心肺。医院进行了3批5人次专家会诊,徐先生参加了其中一次会诊,他也有详细地笔录、录音。
“其实他在录音我们都知道,但说句老实话,这给医生的压力非常大。”陈运彬称,家属要求参加会诊,一般来说,会诊是不让家属参加的,但家长既然提出来,医院认为可参加,让他如愿。
“会诊当时确实是偷偷录音。但是医生若是让我不要录,我也会停止。”徐先生称,自己并不是对医生不信任,而是怕自己记不清医生叮嘱的事情,所以进行了笔录、录音。“录像只是针对孩子,这不过分吧。”
昨晚8时,徐先生又表示,他并不想给医院压力,他只想医院全力救他的孩子。“我刚刚进IC U看了孩子,孩子现在连妈妈都不认得了,他进去前还是活蹦乱跳的。”
上海专家今日来穗会诊
昨日,小涵仍病情危重在IC U,院方称家属提出要外省专家来穗会诊,现已联系到了上海儿童医疗中心的专家,今日到穗为小涵做会诊。
“大家都爱孩子,来给小涵做过会诊的儿科权威专家、珠江医院院长曾其毅也在关心孩子的病情,今天还来电,都希望孩子能好起来。”省妇幼保健院院方称,此前会诊就已经请了广州其他医院的顶级儿科、免疫疾病专家会诊,包括中山二院医院李文益教授、珠江医院曾其毅教授、广医附一院吴梓梁教授、陈福雄教授、广州市妇儿童中心叶铁真教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陈劲峰主任医师等。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昨日表示,自己也关注到了小涵的事情。他呼吁病人要冷静,不要影响院方的治疗,结果是对患者不利。其次医生也要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去救治。第三该检查的还是要检查。因为辅助的检查可排除病因以及辅助医生的判断。
■各方评议
律师:会诊的每句话未必要负责
昨日,广东省律师协会医疗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宋儒亮表示,这是一宗医患不信任,极度强调证据的个案。目前的法律并没有禁止对医生的诊疗、会诊过程进行录音录像,所以患者家长可以录音录像。这个并不违法。但是录下来的会诊内容并不表明医生每一句话都要对患者负责。因为会诊时医生自由思考,会存在片面或者不妥的意见,所以会诊的内容不应当成为患者事后指责医生的必然依据。在法律上,要注意证据讲究三点,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如果关联不大,并不能说明什么。
医生:儿科医生更需社会信任
医疗界流行一句话,一怕儿科,二怕急诊。省妇幼副院长陈运彬是个老儿科医生了。他还是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分会主任委员。他自己是广医的毕业生,当了30多年儿科医生。他感叹当年班里30多个同学,现在只有3个人在做儿科的本行,其他的都转行了或者转了专业,大家都说儿科医生压力大。
他说他想替儿科医生说句话。儿科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人群,这些孩子都是婴幼儿,他们不懂表达,或者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病情,所以诊疗对于儿科医生来说要求很高,需要一些辅助检查来诊断。很多时候病人家属怀疑医生过度检验或者治疗。“其实,儿科医生真的是热爱病人的,不然没有必要做儿科医生。”希望社会能够对临床救治给予客观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相关新闻
广州进入手足口病发病小高峰
“手足口病在穗处于4-6月前后高发,10-11月出现小高峰。”昨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表示,疾控中心已要求全市各托幼机构加强幼儿晨检和玩具、公共场所消毒工作。
昨日,南都记者从广东省卫生厅网站公布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发现,从今年4月份开始,连续6个月,广东省的手足口病一直位居丙类传染病第一位。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表示,手足口病自2008年5月1日起纳入中国丙类传染病管理,3年来的手足口病疫情监测显示,该病在穗处于4-6月前后高发,10-11月出现小高峰,其他时间段全年散发的情况。“对于每年入秋后再度出现一个发病小高峰,中心在进行密切的调查,但其中原因和发病规律尚未明确。”根据数据来看,广州市婴幼儿目前发病情况较往年同期并未出现大的波动,但病例数量较八九月间有一定增长。
省疾控中心流行病研究所所长何剑峰表示,广东每年在10-11月份确实会出现一个手足口病的小高峰。幼儿园、小学出现一些病例,暂时小范围停课是减少传播的办法。
预防手足口病,关键要洗手、通风和消毒
杨智聪表示,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从家庭预防手足口病角度来看,家长们主要需做好勤洗手;加强居室内空气对流和对孩子经常接触的物品、玩具加强消毒、晾晒等预防工作。
在手足口病相对高发的时间段,家长应关注小孩的身体变化,若发现孩子发热或手、嘴巴、脚等部位起水泡,应及时就医。平时,家长应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儿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此外,婴儿的奶瓶、奶嘴在使用前应充分清洗。
此外,在手足口病相对高发时间段,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孩子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暂停前往托幼机构上学,一方面保证患儿充分休息提升免疫力,一方面则可避免感染其他同龄儿童。
采写:南都记者 薛冰妮 王道斌 实习生付晓僖
记者:叶志文 万家
来源:南方都市报
信任危机是集体道德沦丧、法制缺失下的结果。 如此看来,癌症,艾滋病,都到明示患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