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兰 发表于 2006/3/26 04:07:05

医理趣说 ——《小说中医》评介

健康报的书评及按语

前不久,中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在中医药走向世界之际,中医科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普通百姓需要中医药科普,医生甚至是中医师也需要科普。《小说中医》取材于真实的带教过程,作者匠心独运,采用小说的形式,阐释、宣传中医学原理,行文深入浅出,情节变幻起伏,对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大有裨益。——编者



医理趣说
——《小说中医》评介

2006.02.24 4版 社会周刊:书苑 编辑:张蕊
作者:温长路


  中医如何与“小说”联系在一起?乍一看张大明先生的新作,我
不无迷惑。待披阅全书,疑问便迎刃而解了。作者在自序中写道:“
《小说中医》,有两层意思,一是以小说形式普及中医,二是与‘大
而全’相对。小说者,小小说之也,意即书中所说仅为博大精深中医
之一小部分。”
  以小说形式表现中医药,上世纪70年代柯雪帆教授开风气之先,
其所著病案小说《医林掇英》,风行一时,远及东瀛,颇受欢迎。然
自此以后,中医科普作品虽然不少,而以小说形式出现者至今鲜见。
张大明先生既是中医专家,又是资深的中医期刊编辑,并注重文学修
养,兼习书画篆刻,该书的封面、版式亦是张大明先生自己设计。他
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创见写成《小说中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
为“中医新课堂丛书”之一,是为空谷足音,见之而喜,故乐为之评。
  小说语言典雅而不失风趣,师生对话,时有妙语。书中结合病案,
广征博引,以中医学为主线,结合西医学、心理学,乃至文学、史学、
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来喻医说理,循循善诱,使得全书既具有难得的
趣味性、可读性,而又不失其严谨性,引导读者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医
悟巧,避免了学术读物单调枯燥的缺陷,如同“手把手”地带教。而
如果只将此书看成简单的中医普及读物,则未免有失公允。书中,小
说仅是一种表现形式,作者更多地是想借此来表现中医的深刻内涵,
如对中药理论的认识、辨证施治的表述、医易关系的探讨、经典学习
的见解等,许多思想具有前沿性。我认为,其中的许多章节都是以小
说形式写成的论文,章头句尾都反映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小说中医》虽然写的是跟师抄方实习,但又非单纯的病案小说,
正如丛书主编刘观涛先生在“中医新课堂丛书”总序中所言:“特别
要指出的是,作者并没有拘泥在临床技巧这一层次,而是时常借此将
读者带到中医之道的大境界,通过中西医学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引
导读者从较高的层次俯瞰两大医学体系,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可使读
者从东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医学的文化底蕴、中医
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特色之所在,这皆有助于从根本上、从实质上
理解中医临床思路,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这只无形的手对中医临床的
统摄指导作用。”
  在全球化日趋逼近的浪潮中,挑战和机遇同时摆在了中医学科的
面前,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一中华瑰宝,让她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类的健
康事业,亟待得到人们的回答。张君此著,正当其时,开一家之言,
抒赤诚之见,颇具意义。联想到近期中医界新作连连、新意频出,不
禁让人兴奋不已,喝罢“鸡汤”读“小说”,习过病案温医经,文化
复兴在中医领域里真的兴盛起来了!
  仔细品味《小说中医》,我越发有爱不释手之感。作为中医爱好
者、中医院校学生的普及读物,她可以悄然使人们与中医靠近;作为
高层次专业人员的欣赏作品,她能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和思索。浅者可
得其浅,深者则得其深,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也!
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理趣说 ——《小说中医》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