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病论机之时地之辩之一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中論述中原方宜: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筆者生於中原開封杞縣鄉間,杞縣北臨蘭考,蘭考再北去就是黃河,天下之中在河南,古之豫州。據村中老人講,大半個世紀以前,每到雨季來臨,鄉間天野之中,散見得一米見方的小小水窪中一撮箕下去往往也是能夠撈起半撮箕魚來。跟傳說中早年未大面積的開發以前的東北平原上的廣務黑土地上發生的情境一樣,可見其水量之充沛,地域之潤澤;再有就是本人小時候村中人家水井所下管道,多在两三米到四五米深,最淺的一家管道只有1.5米深,足可見當時本地地下水水量潤蓄之充沛。
再看當前家鄉,風物早已不同,大异於從前,不說雨量之減少,從一個側面看一下當地地下水水量的變化。從小時候記事起,到現在短短二十來年,村中人家水井從最先的手壓式杠杆井,到後來水位不斷下降,水壓不夠,到當中的手提式鋼絲拉井,到現在的家用水泥澆築管道小口機井。管道長度從最早的一兩米,四五米,七八米,十多米。到現在的三四百米,七八百米的小機井。因為水質的下降,甚至還有人已經打起了深度超過一千米的深水井,吃上了補給最為困難生成最為不易譬如“真龍脈”的深層地下水。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也不能避開一個話題,黃淮河流域解放後最大的水利工程,黃淮水利工程,大家心中最為熟知的以為人民公僕----焦裕祿前輩的蘭考治風沙、鹽鹼、治澇工作就是這個工程的一部份。成就英雄的時間就發生在哪個大時代背景下。焦裕祿前輩事蹟的報導人前新華社老社長穆青老爺子就是我們縣走出去的,焦裕祿前輩的二兒子焦躍進在我們縣從基層到副縣長、縣長到縣委書記工作了三十來年。焦裕祿前輩跟哦我們當地的緣分不可謂不深。只論事實,此種功過不可避之,望英雄莫怪。
此治淮工程最大的指導方向是:1、開浚人工渠道在廣大的平原上形成縱橫項鏈網格狀的人工渠網,連接自然或者人工河道,向下至淮河來疏泄雨季形成的一時感覺過量的自然降水,而防止成澇成災。2、鄉間土地規劃,廣泛的打造農田灌溉用機井,與人工渠道一起在降水的時節引黃河水灌溉農田兩方面合作保證不被旱災。此中功績,當然造就了黃淮平原幾十年來旱澇保收千萬畝高產良田,養育了中原兒女無數,據說也為新中國糧食安全貢獻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此工程缺陷也是巨大的,中原地區,海拔較低,地勢低平,北溫帶季風性氣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600mm左右,降水相對集中。並不能說此地就是降水量比較充沛。中原地區除沿黃城市以外,農業、工業、居民用水主要是地下水為主。而域內地下水最主要的補給來源就是降水下滲補給。黃淮工程的實施,正造成了中原地區地下水補給來源降水的大部份流失。
改革開放以來,因為黃淮工程的原因加上,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人們對地下水的用水需求比之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增加,過度的開采造成了本區域內地下水水量在以令人憂懼的速度減少。前面我那些事自己眼見得很直觀的感受。想要數字證明的話大家可以上國土資源、國家水利等官方網站上面查取,地下漏斗、地面沉降等名詞想來大家多少會有所耳聞。
一方面是地下水水量的急劇減少,水位的不斷下降,另一方面是,隨著地表徑流而來的城市污水的排放,這些年來引黃工程河道裡,人們看到和迎來的最多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不是灌溉防旱災的黃河水,而是黑漆漆的上游城市排放來的生活和工業污水,農人們很多時候也只能拿來這樣的水來灌溉農田,造成了區域內地下水水質的嚴重污染,原來甘甜純淨的地下水,現在打上來往往有異味,煮開以後碗底會留下幾乎是三分之一的水溝。此等狀況不得不讓人憂慮啊!
太一门:阿星农历壬辰年四月二十八晨于中原商城http://www.ngotcm.com/forum/data/attachment/album/201205/24/040406f1ggch51qyo3q143.png
为什么非得用繁体字呢,看得头大。 本帖最后由 Hyman.J.Wood 于 2012/5/30 22:17 编辑
回复 二泉映月 的帖子
不好意思 前些日子电脑出了点问题 输入法莫名其妙自动锁定在繁体上。。。:L
文思涌出来 怕耽搁 见谅见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