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skqmw 发表于 2012/6/24 19:17:53

一定要学习!

本帖最后由 nmskqmw 于 2012/6/25 11:36 编辑

以前读过的一本书,书名忘记了,内容一直也没忘,还好有谷歌。
没有知识,没有文化,背弃了优秀的传统,永远找不到自己的路。没有骨质,没有灵魂,不要妄想什么自立,生存是个永远的问题。




“有趣的是,管理层出现了巨大的分歧:中方管理者都喜欢后者,90年代的中国人对现代化的东西无比痴迷。但外方院长们无一例外都选了贝聿铭。”
            ----------- 可怕的差距,强烈的反差,除了可怕,看不出有一点点“有趣”。

《中欧神话》独家网络连载之十三:校园建设一波三折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http://s13.sinaimg.cn/bmiddle/5ea2ad1cg641026d4c7ec
《中欧神话》李月庆 孟群舒著本书网络转载权系作者授权新浪网,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连载、转摘和改编(含影视公司改编),须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否则将追究相关媒体的法律责任。  贝聿铭方案险遭淘汰  1994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金桥的一片农田中奠基,埋下一块奠基石。1995年,中外院长们为了校园设计,专程到美国的顶级商学院参观,看了哈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等名校的校园建筑,感慨良多,对中欧未来的校园充满遐想。  中欧校园的设计在招标之后,引来了积极响应,中外各地的建筑师事务所都拿出了设计方案。副院长苏史华做了一个PPT,一张张地给我们演示,简直看得眼花缭乱。最终有两个方案入围,一个方案出自大牌设计师贝聿铭之手,略带中式风格,粗略一看并不起眼。另一个来自德国和加拿大合作的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方案最时髦、最现代化,而且设计费还略便宜。在PPT里,我们看到了他们之前的作品:德国大众总部的生产工厂——全玻璃外壳,钢结构,屋顶上有三层窗帘,全是数控的,大太阳就自动打开厚窗帘,小太阳就是薄窗帘,几乎把所有现代化的东西都用上了,相当迷人。  有趣的是,管理层出现了巨大的分歧:中方管理者都喜欢后者,90年代的中国人对现代化的东西无比痴迷。但外方院长们无一例外都选了贝聿铭。  意见无法统一,最终德国教务长冯勇明作了一个陈述。他说:“建筑与服装一样,都和一个国家的环境、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建筑本身就是环境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把一个唐突的东西拿过来,哪怕它是世界上最好的,拿到这里却未必好。就好比一个中国人穿得过于西化,走在中国的大街上,这是不协调的。贝聿铭是华人,他对华人的历史文化很了解,他的建筑中有很浓的中国元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固然有欧盟的一半,但它在中国成长,所以要与中国环境匹配。如果大家都认可这一点,就应该和德国、加拿大的设计方案说再见。”  这位德国院长丝毫不推荐德国事务所的方案。他这一番充满哲理的解释,简直无法辩驳,中方管理层被说服了,接受了贝聿铭的昂贵方案,学校花了1 600多万元的设计费,足足比其他方案贵了一倍。预算是固定的,设计费贵了,建设费就不足。为此,李家镐院长以70岁的高龄四处“化缘”,而且中欧的校园不得不分成多期来建设。  不过,这个代价是值得的。中欧成为国内唯一由贝聿铭事务所设计的高校校园。放眼全世界,只有三所学校有幸拿到贝聿铭的设计。另外两所学校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安德森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  中欧建成之后,四面八方的领导纷至沓来,有海关总署的领导、中央党校的领导、深圳的市领导。他们来到中欧,看到的是一幅动人的画面:本白色的教学楼倒映在水景中,微风吹来,水面泛起微澜,翠竹在风中摇曳。整个建筑里,有中国的青砖、长廊、花角窗,一砖一瓦之中,透着苏州园林的风韵。整个校园如同一杯清香宜人的好茶,耐人品味。  参观者觉得这是大手笔。人群中有人赞叹了一声:“这就是贝聿铭。”大家才恍然大悟。  在这些来访领导中,有不少是学土木建筑的,他们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合理。整个环境非常静谧,是校园应该有的感觉。深圳市领导到了中欧之后,感慨地说:“应该让深圳主管建设的副市长来学习一下,我们深圳的大学城都是玻璃幕墙、钢结构。俗,太俗了,和中欧一比不知道差到哪儿去了。”  后来,中外公认,这是全球商学院中最美丽、最具特色的校园之一。它将现代与古典、西方建筑与东方艺术融为一体……  遭遇“豆腐渣工程”  带着贝聿铭设计的一流蓝图,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开始建筑招标了。学院一期工程投资1 2亿元,二期工程投资9 500万元。  这可是上海大项目,吸引了众多知名建筑承包商来投标。其中有中建二局、象山建设、南通建设等等。说实话,象山、南通等民营企业拿出来的标书相当漂亮,都是国际大牌设计所设计的。而国有企业中建二局拿出来的标书,皱巴巴的,像草纸。不过,李家镐觉得,应该交给国有大型企业才放心,所以中欧选择了中建二局。  1997年12月28日,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眨眼到了1998年,校园建设到了最后1/3阶段。有一次,我陪副院长苏史华外出,路过浦东时,他忍不住想看看未来的新校园,我欣然同意,陪他一同前往,顺便担任临时翻译。新校园的建设,就像摇篮里的孩子,让每一个中欧创始人心痒痒的,巴不得天天看着他们盖楼。  到了现场,有的大楼雏形已经出来了,有的大楼开始内装修。我们按捺不住心里的喜悦,自豪地遐想起来:这可是贝聿铭的设计,未来,这里就是世界一流的商学院。  没多久,我们的思绪就被嘈杂的施工声打断,仔细一看,工地上一片混乱。苏史华当场对施工方说:“我不是搞建筑的,我是学机械的。但是你们工地上的现场管理极差!东西堆放混乱,到处是泥浆,一看就是三流公司在施工。施工应该是干干净净、井井有条才对。”  我把这些话翻译给施工队负责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真的觉得很丢脸。有意思的是,施工队负责人一脸笑容,一个劲儿地说请我们吃饭。施工方的另一个领导知道我们来访后,还专门从市区赶过来。  我心里咯噔一下,一种难言的厌恶涌上心头。建筑供应商不是靠建筑质量来赢得客户,而是靠吃饭、吹牛拍马来搞定客户,这种办法很原始,这种组织一看就没出息。  我们留下来吃了顿快餐。席间,苏史华对施工队负责人冷冷地说:“你们该把关的地方照样要把关。”  在回浦西的路上,苏史华很认真地对我说:“我曾在ABB工作,印度的主承包商把项目转包给次承包商,然后次承包商又包给第三个承包商。每个工程队都想剥一层皮,谁都不想干活。”  打个比方,10块钱的活儿,层层转包之后,可能只剩两块钱,照样有低水平的承包商来接单。但是,发包方付出了10块钱的代价,只拿到了两块钱的质量,这是极其不公平的,转包的结果就这样。我们认为中建二局就有转包之嫌。  苏史华说这席话,其实是暗示:“你们中国人不要到最后连印度都不如。”当时我想还不至于。到后来,我觉得这个工程的质量真的连印度都不如。让我气愤的是,20世纪都快结束了,这种事依然在中国发生。  刘吉发飙:把你们送上法庭!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园建设过程中,中国施工队的表现让中国人丢尽了脸面。  1999年,中欧新校园竣工了。10月,中欧384位MBA和EMBA学生、所有高层经理培训课程学员、10位长期教授和其他访问教授,以及117名员工告别了过渡性的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全部迁入新落成的金桥校园。  这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一件大喜事。但当学生们搬进校园时,却发现教室是漏水的,大理石高低不平,柚木家具也很粗糙,中央空调很不稳定,运转的时候嗒嗒嗒地发出声响,还滴滴答答地漏水。卫生间的装修极其粗糙,瓷砖都是歪的,洗手池的台面都是最次的大理石……  中欧的员工看呆了,一流的设计,三流的施工,这难道就是未来的一流商学院?  我觉得义愤填膺,难以接受。所谓一流商学院,除了必须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还应该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校园,任何环节都必须是一流。如果有一项是二流,它就不能成为一流商学院。中外方管理层为了建设一流的中欧,找了一流的设计事务所,80岁高龄的贝聿铭出马,设计了中西结合的一流方案,我们自认为达到了完美极致。谁料,不负责任的施工方毁掉了我们的心血。  我马上联想起1994年和张国华院长在交大餐厅吃饭时遇到的两个欧盟官员的消极态度,当时他们说欧盟在中国的项目,中方毫无交代。  当时我听完一阵脸红。  作为中国人,如果我认为老外言过其实,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进步。从中欧项目启动时起,虽然中方员工的工资比外方低很多,但每一个中方员工都想证明,中国人可以追求卓越、做到一流。中国的近代史已经让人抬不起头,但所幸我们现在可以重新努力。虽然我们都是小老百姓,但是我们处处代表中国人。但这次,我深恶痛绝的事就在我们身上发生了:施工队再一次向外国人展示了一个三流的工程,再一次强化了老外心中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外籍员工们倒是很礼貌,他们没有太多的议论,只是说“太糟糕了”,可在我听来,这简直就是耻辱。  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龚学平认为:“中欧的校园建筑确实有问题。”这当中,中欧的经验也不足,一次性付清了所有的施工费。刚刚来中欧不久的新院长刘吉得知后,快言快语:“你们怎么能一次付清呢?那就完了!施工方什么都不管了,你们留50%不就好办了吗!”  雷厉风行的刘吉院长马上召开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开会,见到施工单位领导,他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朝对方怒吼:“你们马上改!你们不改,我就找建设部!建设部不管,我就走法律途径,把你们送上法庭!”  刘吉院长说这话时我不在场,是别人转述给我的。我担心是不是夸大了,专程去问刘吉。他告诉我:“一点没错,我就是这么说的。”从这一点上,我就特敬佩刘吉院长。他的价值观如此鲜明:不为个人,就为了社会的公正而刚正不阿,坚持到底。  其实,在校园施工时,张国华就提了很多意见,施工队一直说改,却只是嘴上说说,置若罔闻,根本不在乎。外方请的监理是澳大利亚人,他曾为悉尼歌剧院做过监理,但是太和气,施工队根本不买账。中方也请建科院工程监理队,但显然,他们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的助手、课程运营经理李洁告诉我,美国公司在闵行建厂房,请的是香港的监理。他们监督得很严,只要施工方不改,他们就不下班,第二天也不允许开工。我默默地想,如果中欧请这样的监理,那该多好。  听到刘吉这位部级干部的怒吼,施工单位吓得不得了。一个月后,返修开始了。很多地方都重新整修,所有的施工费、材料费都由他们出,中欧没有付一分钱。  返修时间足足一年,所有大理石地板全部磨了一遍,刺耳的打磨声让师生们无法上课。为此,很多课程还拿到外面去开,这都是中欧的损失。  我的感觉是,国家级的建筑单位还生活在计划经济中,他们对市场竞争没有概念,不知道追求质量,更没有竞争意识。他们能接到中欧的活儿纯属运气,因为中欧对他们还抱有信心。我在想,如果最初选择了民营建筑公司,也许反而能获得一流的质量。


nmskqmw 发表于 2012/6/24 19:28:08

融入风水阴阳平衡理念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园建筑

坐落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亚洲领先的商学校。学校共三层,地上3.3万平米,地下1.9万平米。中关村的总规意向是该地块以教育为主,建筑就像海中的群岛那样散落在树林中,建筑被规划成为布局紧凑的楼宇,分两期建设,第一期结束时就体现出完成之美。一期的地下室包括大讲堂、阶梯教室、讨论室以及…


更多图片

  坐落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亚洲领先的商学校。

  学校共三层,地上3.3万平米,地下1.9万平米。中关村的总规意向是该地块以教育为主,建筑就像海中的群岛那样散落在树林中,建筑被规划成为布局紧凑的楼宇,分两期建设,第一期结束时就体现出完成之美。

  一期的地下室包括大讲堂、阶梯教室、讨论室以及酒吧等等的公共空间。建筑之中遍布着如古建筑群那样的“空”空间,让人们在空间移动中体会序列,不失去对整体建筑的判断。会议室,教室,办公室位于上面两层,有一条走廊串联。每一个楼层都与外部森林有着不同的关系,建筑内庭院种满了竹子,创造出许多宜人的内向型空间。三楼是教授和工作人员所在楼层,能够俯瞰整个森林,寓意“掌舵”。在第二期工程中设计师们在设计中融入他们对中国风水阴阳平衡理念的理解。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期建设的成果,第二阶段的建设将能够展现出欧洲人理解之下的风水学中关于平衡的动态概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定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