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略:淡泊养心:持久的淡淡喜悦,是养心的心药
时下,“学中医”简直成了一种时尚。前不久,一位同学来看我,对我说:“我最近也在自己看看中医的经典,汲取一些古人养生治病的智慧。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你给解解。”说着,他拿出一本《黄帝内经》,翻到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找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对我说:“其余几个我都能想得通,也相信,唯独‘喜伤心’这一条,我想不通。您平时不总是说要保持乐观、欢喜的心态么?欢喜应该是对心有好处,能养心养神啊,怎么会伤心呢?”看似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却把我问了一个愣神。很多人平时读书不爱较真儿,不求甚解,我也是如此,像《黄帝内经》中“喜伤心”这样的话,总是一读而过,没太仔细思考其中的深意。这回,可算遇着较真儿的主儿了。
不过,他这一较真儿,还真启发了我。根据我自己这么多年的临床经验,对“喜伤心”这句话还是有很多心得的。
“喜伤心”,这句话中蕴有很深的玄机,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欢喜就会对心造成伤害。我们平时为什么会欢喜呢?又为什么会不欢喜呢?基本上,欢喜与不欢喜,都取决于我们欲望的满足与否。买股票的,看到自己持的那支股涨了就欢喜,跌了就不欢喜;有好吃的我们就欢喜,粗茶淡饭我们就欢喜不起来;你给我面子让对我好我就欢喜,你不给我面子让我难堪我就不欢喜……大抵都是这些,欲望满足了就欢喜,欲望没有满足就不欢喜。于是,有人一旦中了百万的彩票,就高兴得心脏病发作。“喜伤心”的“喜”,就是指这种患得患失的大喜大悲。
只要我们患得患失,那么,有大喜必有大悲,大起大落,心是受不了的。心在大喜大悲中,也必然会有大怒、大恐、大忧,这又会伤及肝、神、脾、肺,总之,心伤则五脏皆伤。
那么,我们的心应该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中呢?我认为,应该保持着一种持久而平淡的喜悦。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无论得失,我们的心都应该是这种状态。在顺境中,在收获面前,不大喜过望,不狂喜不已;在逆境中,在失去的时候,不郁郁寡欢,不痛心疾首。这才是真正的、健康的欢喜。
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在逆境中,在病中,我们能欢喜么?当别人获得了各种利益的时候,我们能欢喜么?在非常平淡的时候,我们能欢喜么?如果不能,那就说明我们心里还有贪欲、忌妒或是焦虑。其实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种“情绪负债”,它们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只能给我们带来不痛快,带来疾病的种子。
要摆脱这些情绪负载,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
在逆境中,我们要知道,逆境是最好的老师,是最能锻炼人的,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上天给我们这么好的锻炼的机会,还不感恩,还不赶紧抓住?
在病中,我们也要明白,疾病是最好的医生,也是身体对我们的警告,更是我们身体的正气抵抗邪气的过程,经历了一次疾病的考验,我们会改变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会增强自己的抗病能力,塑造一个新的、更完美的我。
当别人获得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明白,那是他们理所应当收获的,我忌妒他们有什么用呢?那种滋味是很难受的,而我们也并不能因此得到什么,何不跟他们一起高兴,皆大欢喜呢?
我们的日常生活,称心如意的时候很少很少,其余的时间,要么是平淡无奇,要么是不那么称心如意。如果非要到称心如意的时候,我们心里才有喜悦,那么,我们的喜悦也就太少了,生活也未免太枯燥无味了。
佛家有一首偈子说得好:
纵遇任何事,勿舍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若事尚可救,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不喜有何益?
就是说,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要没有欢喜的心态。忧愁烦恼都是没有用的,他们只会起反作用,让我们做傻事,把事情弄得更糟。如果一件事仍有希望扭转,干吗不高兴呢?如果一件事已经坏了,无可挽回了,我们不高兴又有什么用呢?
真是智慧的开示!我曾把这首偈子写给很多生活在忧愁烦恼、大喜大悲中的病人,他们读了后,感觉心态平和了很多,喜悦也多了起来。其实,这也是我给他们开的养生之药,只不过,这不是看得见的中成药,而是更灵更有效的心药。
本文载自唐略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8deb80100eoaw.html
道理都懂,但达到那种境界好难。 回复 xihuangzhongyi 的帖子
要修行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只是理论上不断告诉自己应该修心应该怎么怎么做是很难做到的。 回复 gdjoana 的帖子
我认为人生一世所有事对我们来说都应该是修行吧,只是我们要有修行的这种意识。下午下班回家时看到村里一个将近60的妇人瘫痪在床好几年了,今天去世了,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坐在自家门口摇着蒲扇看着人们给去世的去烧纸时忽生凄凉,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如果地球上没有人类生存开发利用抢占地球的资源,地球可能会“活”的更好更长。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好没意义,那种修行心一下子就没了。
回复 xihuangzhongyi 的帖子
不要悲观,慢慢修和行,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就会有所改变的。 回复 xihuangzhongyi 的帖子
正是因为达不到境界,所以需要修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