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艾轩 发表于 2012/12/26 19:01:52

唐略:【谈饮食】药食同源不同流

    几乎每天都会有病人问我:“我该吃点什么?”现在很多人不管遇到大病小病,脑子里马上想到是就是这个问题。似乎食物真的是药,可以包治百病。
    其实,从中医的观点看来,虽说“药食同源”,但在实际应用上,食物跟药物仍是两回事,可谓“同源不同流”。
    我们知道,中药有“四气五味”,四气就是寒、热、温、凉,是天赋予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是地赋予的。清朝著名医家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
    人生本天亲地,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气以生,特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
    人得天地之赋予最全,所以人身上四气五味皆有;物只得到了天地赋予的一部分东西,所以有偏性,只有四气五味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人体的四气五味不全或不和时,就会产生疾病,用物的这种偏性,恰恰能补全或调和人体的不全,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所以,草木、鸟兽、金石等物,凡是能靠这种偏性来治病的,都可以说是药物。
    食物就不同了,食物在四气五味上比起药物来,那就平和多了。固然有酸的食物,但它能比五味子吗?固然有苦的食物,但它能比黄连吗?固然有热性食物,但它能比附子吗?所以,如果要把食物和药物合起来论,那就不是“四气五味”,而是“五气六味”了,四气里面要加一个“平”气,就是不寒不热不温不凉的那种气;五味里面则要加一个“淡”味。我们的祖先当初在挑选食物,尤其是在挑选主食的时候,就非常注意挑选这些气味平淡的食物,使人吃下去后,不至于打破体内原有的平和。
    药物是药物,食物是食物,它们是有分工的,不能混淆。平时没病的时候,靠平平淡淡的饮食就能养生了;到了有病的时候,就得靠药物的偏性去纠正身体的病邪。可现在很多人正好相反,平时的没病的时候不重视饮食,老想着吃点养生药、保健药,到了真正有病的时候又不想吃药,总想着吃点什么就能把病治好。人啊,干吗老喜欢拧着来呢?
    有一天,接到一位老同学的短信,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头部受伤、手臂骨折,该吃什么补?”通常,遇到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我都会非常小心谨慎,除非亲眼见到病人或对病人的情况有十二分详细的了解,我是不敢给出任何建议的,人命关天,万一有失误,那罪过就大了!于是,我赶紧给那位同学打电话去询问具体情况。才知道,是她的父母双双遇上车祸,身受重伤,现在正躺在医院的床上,等待手术。她看到年迈的双亲遭此大劫,如万箭攒心,此刻也毫无办法,只想着怎么给两位老人做点什么吃的,赶快通过“食疗”补一补。我在为她感到痛心的同时,也有很多感慨。她的举动也正反映了现在很多人根本不懂饮食。
    我对我的那位急切求助的老同学说:“现在不是考虑食补的时候,先赶紧配合医院治疗吧。”为什么呢?一方面,身受重伤,惊魂未定,尚未接骨,瘀血未化,这时候怎么补?一补就要助长邪气。何况这是老年人,胃气本虚,气血本弱,加上卧床不运动,此时若吃些滋补的东西,即使不出什么别的问题,万一拉肚子了,都会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我告诉她说,如果他们能吃得下,你现在只用给你的父母吃最日常的东西就行了,如果食量减少,那你就每天给他们喂点稀粥,吃点青菜羹就可以了,等手术做完了,进入恢复阶段了,再给他们炖点儿骨头汤之类的,滋补滋补吧。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吃东西吃不坏人,认为食疗是多么安全和通用的,其实,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饮食只有在平平淡淡的情况下,才能使人健康,太辣、太热、太酸、太咸、太寒凉、太滋腻的东西,都是致病之源。所以人们常说:“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一旦你的饮食违背了“平平淡淡”这个原则,问题就来了。
本文载自唐略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8deb80100pl9i.html

hbxtchc 发表于 2012/12/26 19:43:05

一般人的思维都很简单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略:【谈饮食】药食同源不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