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bffq 发表于 2013/7/19 19:37:22

由《中西医药对照》一文引发的思考(2013-02-15 10:17:1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f350b0101b7l9.html




由《中西医药对照》一文引发的思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
    去年深冬,经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赵中月、田原两位老师介绍,我第一次见到董草原医生。在此之前,赵中月老师已经把他对董医生的深度跟踪采访写成《发现大药》一书正式出版。我仔细研究了该书之后,对董医生的认识尚处于间接知识阶段,只感觉到他对物性的理解比较独特,特别是他对猫尾木的研究及其应用过程颇符合中医药传统,与现代对新药的研发路径截然不同。出于职业习惯,我对这位民间中医也有了进一步接触和了解的想法。
    见面之前,赵中月老师一再提醒我,说董医生来自民间且“语出惊人”,担心吓到我。不料我们初一见面,几句话自报家门之后,就如老朋友一般放开谈了起来。我前些年做博士论文时研究《黄帝内经》,心有所得,感到中医之理很实在,人们之所以认为很玄虚,根源在于人们自己把自己虚置了起来,“错把他乡当故乡”。为了验证自己哲学研究的理论价值,我曾经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抄方,对比之后,我感到中医临床的确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是其道理非经过“渐”、“顿”二途不足以“明”。近年来,赵中月、田原两位老师不辞辛苦,深入民间,寻访原生态的中医,发现群众之中也有许许多多的中医明白人。他们通过与民间中医的对话,把活生生的医疗实践过程形诸文字,竟然使大多数人对中医之理感到越来越亲近。我深异之,看到借助于文学形式,党的群众路线在中医药的传播上又显示出新的活力,中医哲学通过民间生态也显得丰富多彩。在此经验下,近日看到董医生《中西医药对照》一文,该文以“把中医药群众化,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现象的最有效办法”作为结语,这个结论和我们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的建议很一致,话虽很普通,但非常有重量,使我有百虑同归之感。细细寻绎,我发现该文也是建立在理论认识上的推理之作。在实践上绕来绕去,竟然绕不开一个“理”字。
    董医生在文中比较了中西医药的多个方面,属于一家之言,在此我不能说是说非,因为做这样比较的人很多,说好说坏,背后往往来自于信仰层面,而对信仰的质疑则很容易招致文化冲突。因此,与其去质疑,不如试着去理解,且是抱着“同情的理解”。从整体上看,我们国家对民间中医尚缺乏“同情的理解”,而之所以造成理解缺失,直接原因是不愿理解也不能理解。不愿理解的背后往往是歧视,以为民间中医知识水平不高,多是一技一能,且自秘自珍,在学理上讲不清,在应用上也多所局限,所以官方惧之多事而拒之千里,宁愿多让体制内的专家做中医代表。近来一些比较优秀的乡村医生浮出水面,其受到表彰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扎根于基层,服务于基层,而不是由于他们坚守中医。不能理解的背后往往是认识路径有异,两家人说不了一家话。以前中医受西医的批评比较多,西医界认为中医不科学,“无可通之理”。既然在理论上都不通,自然中医的“气”就不能“壮”。但是近年来风向稍变,中医大着胆子批评西医的多了起来。董医生则不属于大胆一类,他是直说,而且是肯定地说,说起话来不容置疑。比如他说:“把中西医药的生命观、疾病观一对照就发现西医药远远落后在中医药后面。无知地把中医药灭掉,还是有智地把中医药发扬光大,功与罪自显于天下。”这种语气,倒像是权威讲话,不像出自一介布衣之口。
   据我了解,董医生实是一介布衣,无权无势,以前常受欺负。但自从他的医道渐显之后,受欺负的日子越来越少,正所谓道不可欺也。我从他的身上,逐渐看到一个“医生”的崛起,看到“民间中医”的未来发展方向。事实上,他的这篇文章虽然洋洋万言,但他的逻辑出发点却是很简单,也就是“医生”这个词。文章一开头就认为医生很重要,他说:“治病方法和药物都要通过医生这关才能见效,医生显得格外重要。”在文章的最后,他“把中医药群众化”的设想实际上是希望群众自己做自己的医生,自己治自己的病,不求他人。当然,这样想和这样说有些太理想化,作为一个职业,“医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特别是对西医来说,没有专门的长时期的训练,执业西医是不现实的,这也是很少有人假冒西医行骗的原因。但是,世之医骗大多假中医之名,从中可见人人都具有执业中医的潜力和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法律对中医的防范也逐渐严格起来。一般来说,“自种、自采、自制、自用”是一个合格中医的基本功,但目前送交全国人大审议的《中医药法》还是非常审慎地把“自制”暂且去掉,以免为举国造“假药”提供法律依据。只是这样一来,舍“自制”而用“他制”,只有“他制”可信才能达到法律之意图。可是话又说回来,“自制”都信任不过,“他制”又能够信任几何?因此董医生在文中说:“中药切片加工后,真假难辨,产地难辨,为假药进入市场大开方便之门。”不仅如此,他认为:“中医生用药要按政府部门的规定,政府强夺了中医生的专利,中医生治病变成了政府治病。”此话听起来不甚舒服,没有考虑到政府的职责,有把管理误当临床之嫌。不过细论之下,“官”与“民”的关系已经不再是鱼与水的关系,而且仅仅是为了防假,竟然置优秀传统于不顾,此与“上医医国”显然存在一定距离。如今民生为大,人人皆可为医生又出新义。只是意义再多,其本义还是一个“医生”。
    从理论上讲,做一个好医生,首先需要对“生”本身有认识、体会和省察。在这方面,董医生尽管有他自己的讲法,但其源头尚不能离开中国文化而另立新说。关于他的特点,我曾经当面对他说过这样的话:他在理论上没有创新,无论别人听起来多么不理解,他还是老老实实本着《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等经典去说,他的创新之处在于“用”,即如何基于传统而别开生面。说实话,由于我本人不擅长中医临床,我对他的“用”是否恰到好处只能从他对“理”的解释上来判断。他说:“中医生用中药医不好病不是中医学问题,也不是中药问题,是医生的水平问题。”又说:“中药的疗效决定于医生的水平,不在于药物的物质成分和科技含量。”这话初听起来显得太过主观,有些“医生”万能论的嫌疑,而且丝毫不考虑药物物质成分的作用。但是实践证明,从物质成分着眼,中药转眼就变成西药;而从中药药性着眼,西药转眼就变成中药,其区别和关键恰恰就在于“医生的水平”。我以前曾经写下《中医视域下的西医》一文,其中以西医非常擅长的手术一事来分析说,手术和手术刀在形式上为西医所用,但是拿刀的手和拿刀的人却颇符合《庄子》意象,而且确实是寓道于技。由此来看,中西医药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能否跨来跨去,关键“决定于医生的水平”,我想董医生应该是同意我的这种解释的。
   整体来看,董医生在文章中的用语是很朴素的,想到就说,不加掩饰,无意中流露出民间中医的本色,我想这也是他对“科技含量”颇有微词的原因之一。他举例说:“现代科学能造卫星,但是造不出一味中药,真正高科技含量的药物是中药不是西药。”从内涵的丰富性上来看,“自然”的“科技含量”应该是最大的,舍“自然”而唯“科技”,现代医学曾经于此登峰造极。从当时的趋势来看,仿佛中医已是被终结者,孰料否极泰来,中医又将迎来一个“群众化”的时代。最近几年,我因为工作关系一直从事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已经亲身见证到国家政策的转变,其间也与很多民间中医不断有交往。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常常感到他们很智慧,很硬气,很豪爽,很本事,有时又很江湖,很偏激,真正呈现出一个原生态的中医群体。按道理讲,他们都是能够“立其大”者,赵中月、田原两位老师已对此颇多阐发,而今读董医生大作,我感到其理甚当,有望读者诸君“得意忘象”,触机而发。

飙魂 发表于 2013/7/19 21:20:11

又是科学中医啊,看不下去……

guo3fen 发表于 2013/7/20 05:58:35

有些方法是中医里很正确的,而又用温病派的学说来解释.就狗屁不通了.这样会害人哩!

东华子 发表于 2013/7/20 06:47:05

邪气盛则实,实则泻之。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追医迷 发表于 2013/7/28 23:06:45

颇有启发。

chdr 发表于 2014/2/18 01:02:33

改变它生存的内环境,很受启发,感觉这是治本之策。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破解重大疾病的迹象 作者: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