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关于因果关系的开示 慈诚罗珠堪布
(转)关于因果关系的开示 慈诚罗珠堪布关于因果关系的开示
今天作一个简单的开示﹐谈一谈因果的问题﹐其中包括因果的本体﹑分别﹑支分细节以及对因果的疑问。
什么叫做因果呢﹖比如说一个人去偷盗﹐偷了东西以后﹐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个是因呢﹖我们经常讲的业﹐在这里和因是一回事。偷盗人用手去抓一个东西放到自己的包里﹐这是不是叫做因呢﹖当一个人心里想﹕我要去偷这个东西﹐这个起心动念是因吗﹖上述身口意行为当中到底哪一个是因﹖一切有部和唯识宗对于因果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名言谛中比较究竟的是唯识宗所阐述的观点。他们认为﹐每一个人自从无始以来到成佛之间﹐都有一个心的相续﹐此心相续有时候有眼耳鼻舌等五识﹐有时候没有﹐无论它有怎样不同的分别﹐总有一个恒时不灭的存在﹐叫阿赖耶识。造了业以后﹐就会在阿赖耶识里播下一个种子。还有一个比喻是﹕下雪的时候﹐将墨水倒在雪里﹐雪就变成了墨水的颜色﹐雪化之后﹐在地上就可以看到这种颜色。同样的﹐如果以烦恼去造业﹐当这个烦恼消失的时候﹐这个业就会留在阿赖耶识上。业(或因)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如稻谷的种子﹐我们肉眼看不出它能发生稻芽﹐但是它确实蕴藏着这样的能力﹐同样﹐当阿赖耶识上播下一个业的“种子”﹐经过一段时间﹐因缘成熟后﹐它就会生成出“果”﹐这个果也叫报应。所以因(或业)的本性就是阿赖耶识上这种特殊的能力。
当一个人杀生﹑偷盗的行为完成以后﹐在他的阿赖耶识上就会留下这个行为的种子。这颗种子什么时候发芽是不定的。经书中常用粮食的比喻来说明报应的早晚。粮食蔬菜品种繁多﹐它们成熟的早晚也不相同。有些成熟只需要一两个月﹐有些却需要五六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种差异来自于种子本身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同样的﹐经书里讲因的成熟有四种﹕一是今生报应。比如年轻的时候造业﹐中老年时得报﹐有时甚至更快﹐当下就可以看到果报﹐这是什么原因呢﹖某些特殊因缘可以使果迅速出现﹐这个很快成熟的业﹐来自于它的对境和动机﹐在《百业经》中就汇集了很多这样的公案。比如说﹐僧众和普通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对境﹐如果偷僧众的东西或毁谤僧众很严重的话﹐就有可能在当下或今生见到报应﹔如果对境是一般人﹐肯定是有果报﹐但不一定马上或在这一生显现﹐这种差别是由对境不同而生成的。另外是动机的差异﹐如果杀生的念头非常强烈或蓄谋以久﹐以这样的动机去杀生的话﹐那么它的报应很快就会成熟﹐若杀生动机不那么强烈﹐则虽然有果﹐但不会很快显现。
不很快显现的果又可分为三种﹕一是下一世一定会成熟的果。比如造五无间罪之类的大恶业或大善业﹐在下一世一定会报应﹔二是虽然肯定有果报﹐但成熟期不定﹐或许三四代以后﹐或许更长时间﹔三是也许有果报也许没有果报。从因果不虚的角度来看﹐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这个因(或业)的能力很微弱﹐当它遇到强大的对治力时﹐它的果就不一定发生。前面三种称为定业﹐第四种叫做不定业。
业的这四种不同的能力唯有佛是全知的﹐其他的普通人乃至俱有神通的外道和小乘阿罗汉也不能彻底了解。佛出世时﹐印度有许多外道﹐他们用神通亲眼看到一个一生行善的人﹐死后却去了地狱﹑做了饿鬼或堕入旁生﹐如果因果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为何善无善报呢﹖于是他们认为因果之说完全是骗人的。
一个一生行善的人为什么会堕落呢﹖他今生行善﹐没有造什么恶业﹐但是我们不知道他的过去世是怎样的人。也许他今生是行善之人﹐他的上一世和上上一世还是行善之人﹐但再往前推就不一定了﹐可能在很多世以前他造了恶业。从三种定业分别来看﹐他今生所做善业不属于现世报应和下一世报应的业﹐而是属于第三种定业﹐即它有果报﹐但也许在几千年﹑几万年﹐甚至于几百万年之后才会发生。
在我们生生世世当中﹐有没有这种业呢﹖回答是肯定的。所以虽然我们现在做得很好﹐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清除过去世造的恶业﹐它就会一直等着我们﹐这种业一旦发生果报﹐是没法回避的﹐只有暂时堕下去了。但是今生做的善业是不是空耗了呢﹖不是﹐它也有果报。如果这个业的能力不是很强﹑成熟很慢﹐就有可能先堕落再上升。
所以﹐不要说一点正知正见都没有的人﹐就连修证比较不错的那些外道仙人﹐他们在因果知见上都是迷惑的。这是因为因果循环错综复杂﹑贯穿三世﹐唯有佛知道前后的一切来龙去脉﹐而其他人只能知道中间的一部分。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看到的某些情形﹐即某人前世行善﹐后世堕落﹐便下结论说因果是不存在的。这些外道仙人一般很有学问﹐也有一些世间神通﹐于是他们就着书立说﹐迷惑了很多人﹐从而渐渐形成一个教派﹐断见便由此生成了。
常见又是怎么来的呢﹖有些人虽然有神通﹐但看得不是很远。他们用神通看到自己来自于色界﹐在做天人的时候﹐梵天﹑帝释就存在了﹐现在自己死了﹐但回头看去﹐帝释梵天还没有死。他继续观察帝释梵天是什么时候生的﹐什么时候会死﹐往前看了几千年﹑几万年发现他们都不会死﹐于是觉得他们是永远不死的﹔然后又往后推到几万年﹑几百万年﹐但仍然没有看到他们是哪一天生的﹐这时他就认为﹐梵天帝释下面的人才会有生死﹐而梵天帝释是常住不灭的。他们把这个观点写进书里﹐于是很多人跟着他学﹐就又形成了一个教派。常见和断见都是这样来的。
现代人在这方面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有些人没有偷盗﹑杀生或伤害他人﹐并且持戒行善也做得不错﹐然而他的工作﹑生活却处处不如人意﹐于是有人就想不通﹕如果因果存在﹐善良的人怎么会遭到不幸呢﹖对因果或《俱舍论》没有深入了解的居士也会有这种看法﹐甚至有人这样说﹐我参加法会又念了那么多经﹐就不该有这样那样的病痛或灾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参加法会﹑放生及所做的一切善举﹐已经存入我们的阿赖耶识中﹐没有显果是因为因缘没有成熟﹐就象一个农民春天种地﹐他把仅有的粮食都播了种﹐家里就没有粮食了﹐要等五六个月以后才会丰收﹐而现在他却是一个没有饭吃的穷人。有人觉得奇怪﹐你种了那么多地﹐天天辛勤劳动﹐为什么没饭吃呢﹖这种疑问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谁都知道﹐播种和丰收之间是有一段时间片的﹐现在没有粮食是因为他去年没有好好种地﹐没有得到丰收﹐所以把种子播下去后﹐便没有余粮可吃﹐这与他今年的辛勤劳作没有直接关系。同样﹐参加法会或放生与现在的病痛灾难也没有直接的联系﹐病痛灾难是过去世所造恶业的成熟显现。
现在我们来分析遇到病痛灾难是否全由因果决定的问题。先看外道的观点。一种外道认为﹐全部显现都是由业力来安排﹐一个人的一生过得好与不好﹐甚至连吃一顿饭是早是迟都是命中注定的﹐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佛教不承认它。病痛也好﹐灾难也好﹐它有多种因缘﹐有些病是前世的病﹐也叫业力病﹐这种病无论花多少钱﹐采用多么高明的医疗手段﹐都无法治愈﹐这有可能跟因果有关系。假如你只是感冒头痛发烧﹐不能排除是因果的原因﹐但也不是一定由前世的因所导致。所以有些事物确实是跟因果有联系﹐有些跟因果却没有直接的关联﹐佛教一直强调不堕二边﹐在因果上也是如此。若像外道所讲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无法改变的话﹐那修行还有什么用呢﹖既然已经注定了﹐什么都不用做了﹐结果好就随意享受﹐不好也只有任其发生﹐听天由命。同样﹐假如真有一个命中注定的话﹐那么布施给别人食物也没有用﹐给了也吃不饱﹐因为他命中注定要挨饿﹐所以这种宿命论是不能成立的。还有另一些世间人根本不承认因果﹐这也是错误的。我们要走中间的路﹐不堕二边。痛苦和快乐跟因果是否有关﹐以我们现在的智慧和感官是没法确定的。综上所述﹐一般情况下﹐我们现在做得好与不好﹐是跟以后的果必然关连﹐但跟现在的显现没有直接关系﹐特殊因缘除外。
另一种情况﹐有些人平时无恶不作﹐但他也没病没灾﹐过得很好﹐甚至一辈子都荣华富贵直至寿终正寝。于是又有人说﹕如果因果存在的话﹐他们干了那么多坏事﹐为什么没有报应﹐行善之人与造恶之人比较时﹐造恶之人过得还要健康快乐﹐这不是说明因果根本没有吗﹖这与种地的情况完全是一样的。
有人认为﹐因为杀生偷盗违背了宗教信仰﹐所以才不能杀生偷盗。其实并非如此﹐其实是因为杀生偷盗违背了自然的规律﹐所以他必然会遭到报应。比如服毒是不是违背佛教呢﹖佛教是禁止人服毒的﹐而毒药本身是不能吃的﹐如果你非要尝试的话﹐必然会中毒并感受痛苦﹐这就是违背自然规律而得到的果报。有些毒品服用后立即会发作﹐有些则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发作﹐因果报应也是如此﹐虽然因果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但它们的显现规律都是一样的。当一个人服毒后还没有发作并活得很健康时﹐有人便以为他服的不是毒﹐仔细想想这有道理吗﹖没有发作并非没有中毒﹐只是毒发的时间没到而已。同样﹐杀生偷盗就象把毒品吞下去一样﹐肯定是要发作的﹐只不过需要一个阶段或一个过程罢了。
在经书里还讲述了另外一个例子﹐以前有一个国王杀害了阿罗汉﹐第二天他所辖的领土内下了无数珠宝雨﹐以后连续六天中﹐天降的宝物一天比一天珍贵﹐但在第八天却降下铺天盖地的黄土﹐全国所有的人都被埋葬于黄土之下﹐一命呜呼。为什么国王杀了阿罗汉后反而感得天降珠宝呢﹖因为他过去世曾造过殊胜的善业﹐现在虽作了极大的恶业﹐但当两种不同的业相遇时﹐原来的善业先成熟﹐自然得到大的善报﹐当善报受尽后立即恶报现前。这其中先后的顺序是不是像外道所讲是由造物主安排的呢﹖肯定不是﹐这与粮食成熟的道理相同﹐是由土壤﹑阳光﹑气候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决非人为所致﹐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因果也是如此。
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因果方面的问题﹐可以看《俱舍论》第四品﹐其中阐述的因果道理十分清晰明了。如果对因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定解﹐就会出现许多问题﹐有神通的人尚且如此﹐没有神通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第四种因是不定因﹐因为它的能力很微弱﹐所以碰到其他的违缘时﹐不论善业或恶业﹐它就不会发生果了。比如恶业﹐我们要给它制造一种违缘使它变成不定业﹐这个违缘就是忏悔。在《大乘阿毗达摩》中讲无始以来所造恶业都有办法让它变成不定业﹐这个办法就是对它生起后悔﹐并发誓以后再也不造的决心。后悔和发誓不造恶是转定业为不定业的两个关键条件。比如﹐一个人原来靠杀猪宰羊生活﹐后来改行不做﹐开始当居士念佛﹐他对原来的恶业生起很大的后悔心﹐并发誓一生当中再也不去做这种恶事﹐当这两个条件完全具备后﹐他所造的杀业都将变成不定业﹐以后就不一定得果报﹐若再进一步深刻忏悔﹐就有可能完全不受果报。这是这一世的情况﹐然而往昔世中曾经造过哪些恶业﹐我们都记不得了﹐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来想﹐从无始以来所做的一切罪业﹐无论是在知道或不知道的情况下所为﹐都是不应该做的﹐如同服了毒药﹐生起强烈的恐惧和后悔心﹐发誓从此再也不做﹐这样就可以令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恶业都变成不定业﹐这是很有意义且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这样做的话﹐情况就很难讲了。虽然我们今生没有杀生﹑偷盗造恶业﹐都是居士或出家人﹐经常念佛﹑修法﹑放生做善事﹐但是我们所做的毕竟是凡夫人的有漏善业﹐如果又没有回向的话﹐一旦生起一个强烈的嗔恨心﹐便可摧毁长时所积的善业﹐因为凡夫人的这些善根都是靠不住的﹐现在做得好﹐以后做得好不好﹐谁也没把握。如果我们看得见的话﹐过去世所作做的不善业肯定全部保存在阿赖耶识里﹐若不忏悔﹐果报一定会显现﹐那时就与持断见的外道所见一样﹕虽然今生行善﹐死后却会堕落。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忏悔。没有一个罪业是不能忏悔的﹐都能够忏悔清净。同样善也有不定业﹐我们应该尽量把善业保存下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回向﹐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就是要精通空性﹐知道行善是如梦如幻的﹐若能这样思维﹐即使有嗔恨心生起﹐也毁不掉这个善根。因为嗔恨心是有漏的﹐有执着的﹐它与如幻如梦的见解是没有关系的﹐而我们所做的善法是跟证悟如幻如梦的智慧有关的﹐两者比起来﹐有执着的法比不上有智慧的善根﹐所以嗔恨心就毁不了这个善根。如果既没有证悟又没有回向﹐而且嗔心不断﹐那么善根很容易被毁灭﹐对凡夫人来讲﹐回向就是最好的办法。综上所述﹐我们要尽量让那些恶业都转为不定业﹐而把所有的善业想办法变成定业。
这四种业很重要﹐要想认识因果﹐我们必须要分清这四种业并对它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和了解。这对我们的修行也事关重大。
因果是这样的﹐如何证明它的存在呢﹖佛曾讲过﹐一个普通的人想要证明因果的存在是比较不容易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佛教讲缘起现象﹐因缘和合。缘起是什么呢﹖缘起就是有了因就肯定有果﹐内外所有的事物﹐都是缘起的现象﹐因缘的结果。比如说一个人杀生﹐这对于被杀的众生是一个很大的伤害﹐此人造了这么严重的业﹐哪能没有果呢﹖如同在潮湿和温暖的土壤里随便丢一粒种子﹐即使不管它也会发芽。同样的﹐在世间的一切有为法中﹐没有任何因是不结果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有些病人﹐被医生或有神通的人判定只能活一个月到两三个月﹐于是病人便去行善﹐如放生或修一些长寿法﹐结果两三个月过去了﹐他依然活着并且活得很好﹐当医生再检查时发现病灶消失了﹐这种情况无论在藏地或汉地﹐甚至全世界都有发生﹐这既不是传说也不是神话﹐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事实﹐由此可以证明因果是存在的。
佛在某些经中也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证实因果的存在﹕有些人一生无论怎样努力也发不了财﹐他的经营操作并没有问题﹐但终身受穷﹔有些人没怎么努力﹐却一生荣华富贵﹔还有诸如健康不健康﹐长寿不长寿都是这样。人们会认为这也许与环境有关﹐其实不是。例如﹐西藏历史上有个国王﹐他想让穷人富起来﹐曾三次把西藏所有贵族的财产平分给老百姓﹐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情况又恢撤消样﹐穷人还是穷人﹐贵族依然是贵族﹐国王也就没办法了。而那些富裕之人不全是聪明和能干的﹐那些不富有的人也并非愚蠢和懒惰﹐这多半也跟因果有关。当然不是说这里所指的富和穷全都是命中注定的﹐富了就不用去干活﹐穷了也不须再努力﹐只能说从这些事件中基本上看得出来因果的关系与规律。
《俱舍论》里也讲﹐有些父母造了很严重的罪业﹐他们的子女会感受到这个报应﹐如果子女身上有果报的话﹐那不是与佛经里讲的自作自受﹐不能被他人代受的说法矛盾吗﹖《俱舍论》解释说﹐这些子女本身就有那种因的存在﹐当父母造了大恶业后﹐由于他们与子女的密切关系﹐促使子女的那个因提前成熟而感受果报。对此古今中外有很多公案可以证明。通常来说﹐想要直接证明因果的存在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的肉眼无法看见﹐但是用间接的方法﹐如上述的例子﹐就完全可以证明因果的相续存在。不要说轮回是受因果的制约﹐就是涅盘和解脱也被它控制。所以我们若想解脱的话﹐就要种解脱的因﹐有了因就一定有果﹐这就是佛教的见解。
佛教的见解是缘起﹐缘起包含了许多内容﹐从名言谛来讲﹐就是有因必有果。现今一切悲欢离合等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有各自的因﹐其中有一些因我们可以看见﹐有一些肉眼则无法看见﹐唯有特殊的人才可以全面知晓。有因必然有果﹐无因就不会有果。若需求人天福报或快乐的话﹐就要去种快乐的因﹐这个因就是行善﹔若想避免痛苦和灾难的话﹐就不要种痛苦的因﹐痛苦的因就是造恶业。凡夫人由于愚痴和无明﹐欲求快乐果却反种痛苦因﹐比如时下许多人杀害各种动物﹐用它们的血肉和生命换取自己的延年益寿﹐这不是完全的颠倒吗﹖其余的事情也都是这样。所以如果凡夫人对因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和取舍﹐则所做的多半是错误的﹐由此感受的也将是他们意想不到也不愿接受的苦果。 如果一个人好心做了坏事,因果怎么样?
(摘自)济群法师﹕认识菩提心
修学佛法,最高成就正是菩提心的成就、慈悲的成就。如果说只修一法就能使我们成佛,那一定非慈悲莫属。正如《华严经》所说:“虚空尚可量,菩提心难知,所以不可量,大慈无量故。”或许有人会问,佛果的成就不是悲和智的成就吗?为何只修慈悲也能成就?这是因为,圆满的慈悲必然包含了智慧。若无空性慧为基础,慈悲亦无法达致究竟的圆满,无法摆脱凡夫心的杂染,充其量也只是有漏、有限的世间善行。长期以来,对菩提心的弘扬往往侧重于利他,未曾强调智慧和慈悲的关系。事实上,修习慈悲同样离不开般若智慧的指导。倘若有悲无智,难免会好心办坏事。所以,我们应当同时长养自身的慈悲和智慧,不可有丝毫偏废。能海上师开示—悲智双全﹐才不会好心没好报
没有智慧的慈悲心﹐有时会起反作用﹐好心办坏事。好心是肯定的﹐可是结果不好。人们常说﹕“现在好心没好报啊。”往往由于你这个好心是你自说自话的好心﹐后果不好﹐反把别人搞苦了﹐有苦说不出﹐当然也就没有报答的心了。所以佛教修慈悲心﹐还要修智慧﹐要悲智双全的。益西彭措堪布开示—三世因果
因果律﹐在古代社会人们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实来接受﹐这一点和当今世界的科学公理相类似。科学中有一层基石﹐人们认为不证自明的﹐作为架构其它理论的基础﹐称为科学公理。同样﹐古代的人们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基石﹐一切作为都将遵循这个亘古不变的规律。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张遍布器情世间每个角落的天罗地网就是因果律。
近代﹐因为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日益专注于外部世界。当然因果律同样是支撑外部物质世界的基础﹐一切科学规律﹑一切自然规律本身即是因果律的具体体现和印证﹐它说明这个物质世界不是紊乱无章的﹐不是什么现象都可随便发生﹐而是受着因果律牢牢支配的。
由于注意力伸向外界﹐人们把内心世界的规律渐渐淡忘了﹐由此深陷在感官世界中不能自拔﹐所着重的惟有眼前利益。实际上有大量的现世因果律报应的事例在人们自身和周围和身上发生。但人们为物欲所困﹐心不堪能﹐领悟力衰退﹐视而不见﹐不会去领会体悟﹐也不会从中吸取教训。加上社会潮流的影响﹐人们不假思索就接受了拨无因果的观点而沿习成风。
否认因果使近世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行为规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行为轨道转移了方向﹐这是道德沦丧﹑邪恶炽盛的标志。人们的物欲在膨胀﹑恶性在扩张。为了使自己的行为不受约束变得“合理”﹐所以要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条规律搁置遗忘﹐人们以为这样即可以为所欲为﹐有受因果规律的制约﹐这本身即是最大的愚痴业障﹐无疑是掩耳盗铃的行为。实际上因果律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它不会因为人们的遗忘﹑搁置﹑反对﹐就不起作用﹔也不会因为人们的无明愚痴﹐自以为是地认为造恶不得恶报﹐对因果漠视﹑嘲讽而失效。
在统领森然万物的因果律面前﹐现代人变得好像一群幼稚顽劣的儿童一样﹐自以为是地任性而为﹐结果饱受的是不堪言喻的痛苦。事实证明﹐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吞食漠视因果律肆意造恶所带来的苦果。其实﹐没有任何一种精神力量﹑任何一种意志可以将痛苦加在现代人的身心之上﹐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加剧的内心痛苦﹐溯其来源即是由各自不相信因果肆意为恶所带来的﹐这本身即是自作自受的因果律的体现。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正因为见到因果规律﹐所以在因地上异常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唯恐以细微恶业引生巨大过患﹐而凡夫人因对因果律不予理睬﹐造恶业在因地上﹐难以一下子体现出苦果来﹐所以凡夫往往是鼠目寸光﹑自我欺骗﹐以为造因无果﹐恣意而为﹐把因果规律﹑善恶之报不是当成无稽之谈﹐就是当成十万八千里外的事情而拋之脑后﹐然而一旦恶业成熟﹑果报临头﹐则苦不堪言﹐到了这个时候才害怕恐惧﹐奈何恶业已经成熟﹐为时晚矣﹗
世间人最大的恐怖即是对死亡的恐惧﹐尤其是断灭论者﹐认为人死如灯灭﹐死后归于一片漆黑的寂灭﹐无声无息﹑无踪无影﹐从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进入一个绝对的虚无之境﹐生命步入断灭﹐这让人难以接受也会令人恐惧﹐然而这只是不承认三世因果者自身的假立而已﹐生命真的没有前没有后﹐只有中间一段吗﹖
现代人不承认三世的因果是前后世不能现量见到﹐以此便判定没有前世﹑后世﹐仅仅承许现量能见的今世。其实我们可以将今天比作现世﹐昨天比作前世﹐虽然昨天和明天﹐在此时此刻的当下不存在﹐但谁也不能否认昨天﹑明天的存在。
有人说这个比喻不恰当﹐虽然现在不见昨天﹑明天﹐但昨天﹑明天的存在人所共知﹐而前世后世则无人知之﹐也不能现量见到﹐所以不存在。
如果以现量不能见的妄执为无有﹐如果这样推理的话﹐那是否明天﹑后天所需的吃穿等物资受用也不用准备了﹖因为这些同样是未来的事物﹐此时也不能现量见到。另外凡夫人的眼识虽然没有现量见到前世后世的自相﹐但同样也没有见到不存在前后世这一点﹐那么你们到底是以何种证据来确定其无有呢﹖你们主张现量见到才行﹐可是你们所说的无有前后世也仅仅是一种说法而已。
婴儿刚一生下来﹐就有吮吸乳母的行为﹐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婴儿为什么一降生下来就有吮吸母乳的行为﹖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婴儿为什么一生下来就有冷热的觉受﹖
今生的第一剎那意识可以推知为由前世最后一剎那意识所生成的。正因为婴儿相续中具有往昔(前世)吮吸母乳的习气﹐所以刚一降生就有吮吸母乳的心念。
今生第一剎那的心识﹐既不是依外在的物质力生成﹐也不是恒常之因或无因生成﹐而是由与自己同类相应﹐能执着种种法的前世最后剎那识所生。
如果认为这个自明自知的心识来源是心识以外的肉体﹐这根本不适宜。心识不依赖外境物质世界或者一个世间主宰神﹐而是由前际(前世)无穷尽的心识﹐如前世最后剎那识生成今世的第一剎那识﹐今生的前前识生成后后识。
凡夫众生到死亡的最后时刻﹐相续中仍然具有根本俱生我执之因﹐依靠其所生成的烦恼和业障仍然存在﹐并且若不具足能对治我执的无我智慧﹐如何不转生后世呢﹖所以定会转生后世。在今世死亡的最后一剎那﹐心识相应于我与我所的执着种子﹐若此执着种子未依无我对治法﹐由此因就必然生成转生后世的果。若此因存在而如现代人所认为的人死如灯灭﹐一切化为乌有﹐就变成有因无果了﹐但有因无果的现象在此世界何时何处也不会存在。
以下讲一则公案。
时波斯匿王问释迦世尊﹕“我先前未曾听佛教诲﹐听迦旃延与毗罗胝子说此身死后一切都为断绝灭亡。我今遇佛﹐在这点上仍有疑惑。”
佛问大王﹕“你的肉身是金刚常住﹐还是会腐朽变坏﹖”
王答﹕“我此肉身终将坏灭。”
佛问﹕“你身尚未变灭﹐如何知将必定变坏灭亡﹖”
王答﹕“现在我这个无常之身虽未灭亡﹐但我观察现在是念念迁变﹐前念生后念灭﹐念头刚起则不住而灭﹐如火变成灰渐渐稍殒﹐不曾停息﹐所以决定知此身终归灭亡。”
佛认可波斯匿王所答﹐继续问﹕“你现在年龄已经衰老﹐你的容貌与幼时相比有何不同﹖”
王答﹕“我童年的皮肤细嫩光泽﹐至成年时血气方刚﹐到现在衰年﹐则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而皱﹐如今临死不远﹐如何与壮年相比。”
佛说﹕“大王﹐你的容貌不是即刻衰坏吧﹖”
王答﹕“世尊﹐这些实为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来暑往渐渐至于此。”
佛说﹕“你见变化迁改不停而知身体一定灭亡﹐你知不知道你身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存在﹖”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佛说﹕“我指示你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大王﹐你何时见恒河水﹖”
王答﹕“我三岁时慈母带我拜耆婆天﹐经过恒河﹐那时即知恒河水。”
佛说﹕“大王如你所说﹐二十岁时身体衰于十岁﹐乃至六十岁﹐日月光阴念念迁变。但你三岁见到恒河﹐到二十岁时再见恒河﹐恒河水如何﹖”
王答﹕“河水与三岁时所见无异﹐直到如今年纪六十﹐也没有变化。”
佛说﹕“你现在自伤发白而皱﹐面容双童年多皱纹﹐但你现在见恒河与童年时见恒河的见有老幼之分吗﹖
王说﹕“没有﹐世尊。”
佛说﹕“大王﹐你的面容虽然皱了﹐但这个难见的本性却未有衰老﹐起皱的是变化﹐见性不衰老的不是变化﹐变化的有生灭﹐不变化的则无生灭﹐无生灭的能见本性如何会在你的身中与你的身体一同生死﹖为何引诸外道之言说这个身死之后完全断灭呢﹖”
王听了佛的教言﹐才相信此身无后并非断绝﹐只是舍此身趣彼身﹐删除了断灭的疑惑﹐与大众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