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bffq 发表于 2013/9/25 22:29:18

30年国医大师“折损”九成 中医教育,郁结难疏[zt]

30年国医大师“折损”九成 中医教育,郁结难疏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2-07-27 07:43:03)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a45190102e0cm.html


标签: 北京汉唐四明医学研究院阴阳经络中医基础梁全龙健康针灸杂谈分类: 医话

30年国医大师“折损”九成中医教育,郁结难疏  从“猪蹄治病”到“打通任督二脉”,前不久的甘肃“中医复兴运动”将中医置于舆论漩涡之中,争议四起,浮沉不定。然而,抛开热闹不提,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伏羲制九针、岐黄论医道的中医,如今已举步维艰。其显著表现为,中西医的“剪刀差”越张越大,每年中医师的增长人数还不到西医的零头,更甚者,作为中医的领军人物,著名中医的人数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
  在不少专家、名医看来,中医的脱困与复兴,全系教育。可目前学院制的西化教育,被九旬高龄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指为一只“病鸡”,“病鸡如何能生出健康的鸡蛋?中医教育就是这只母鸡,不中不西,怎能培养出纯正的中医接班人呢?”为此,本版推出“望诊中医教育”系列报道,以期把脉国医未来。
  现实·寒
  中医增长人数不及西医1/12,报考博士居然写不出方剂
  2007年毕业于江苏某中医类大学中医学专业的小武,早早就转了行当,现在司法系统工作。那一年,同班50多人毕业,只有一半从事了医疗行业,而选择中医为业的不过寥寥五六人。
  “据我所知,以后几届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在中医行业就职的比例就更低了。”小武毫不掩饰中医学生“两头受堵”的就业困境,“西医医院基本不招中医学生,但是中医招聘也不以中医学生为主,这叫我们上哪儿工作去?”据了解,小武班上不少同学本科毕业后就去读了西医研究生、做了西医医生,还有一些同学干脆改行。从2002年至2010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了42253人,这个增幅,还不到西医的1/12。
  当然,小武的经历并不能代表全局。依据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统计,近两年,该校毕业生在中医类单位工作的比重超过了70%。
  “数字或许不能简单同质量挂钩。”一个六七十人的本科班,能培养出三五个优秀人才,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临床教研室主任尹涛就已“十分欣慰”了。在他看来,很多中医专业的毕业生,还远远达不到“出师”水准。
  对于西医而言,有了基础知识,采取现代医学仪器等辅助诊疗手段,就能够对疾病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判断,并采取相应治疗。而中医学习,无论是辨症还是开方,都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掌握。“目前的院校教育中,中医的临床实习和西医一样,从大四开始。这样的经验值对于中医而言显然是不够的。”尹涛坦言。
  “小本”中难出将军,即便是戴上博士的帽子,情况的改观也不是太多。
  一位中医急症科主任招收博士研究生,要求写出10个方剂,很多考生居然写不出来。这样的怪事,烟建华教授并不少见。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他发现不少博士生、博士后在开题、论文答辩和课题评价过程中,制订的研究方案和事实存在许多概念错误。
  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自然难以树立起临床的高度,不少学艺未精的学生基本把中医开方等同于“银翘散”——出手就是加减“银翘散”。因为在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的首先是银翘散,也必考银翘散,一上临床,脑子里也只有“银翘散”。
  教学·虚
  教材编写脱离临床,中医课程压缩严重、成“可有可无附属品”
  有人说,中医教育“病”了。最大的病症,也是专家们提及最多的,就是“脱节”。不管是教材编写还是课程设置,都与中医最看重的临床渐行渐远。
  “编教材的老师是不是临床出身十分关键。”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指出,有些教材只是简单地将单一病症下的症状罗列出来,完全忽视了现实诊疗的复杂性,结果学生到了临床一看,症状大相径庭。
  编来抄去,是中医教材的又一隐疾,往往只介绍各家源流,却缺乏对各家学派的临床经验和有效案例的集纳、整理。“十八般武艺往那里一放,却不教人怎么用。”原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这样比喻。多重流派的简单堆砌,非但不能增加学生的视野,反而会适得其反、徒增干扰。“领悟中医的原理本来就已经很难,更何况教材上的流派众多,也不知道该信谁的。”谈起学习感受,重庆医科大学07级中医专业的湛杰莉有些无所适从。
  “编一个规划教材相当于一个国家级的项目,人人都去争着编撰、抢着署名,质量和效果自然被搁到了其次。”教材质量的波动,在烟建华看来,更与中医高等教育的行政化和官僚化不无关系,“教师拿不到课题,就无法晋升,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让不少固守中医传统的教师都难以独善其身。”
  “教材必须改,必须紧贴临床,要多花些时间编写,才能经得起临床实践检验。”两个“必须”,道出了已故国医大师任继学对于中医教材的忧虑。
  如果说教材编写问题还属于“院内起火”,那么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中医需要面对的是西医的冲击。
  中医专家指出,中医学院的中医课程不断被其他课程挤压,中西医的课程比例从最初的8∶2,下滑至现在的6∶4。加上各种评价体系和用人标准依照西医坐标设置,导致在60%的中医“疆域”中,真正“国产”的课程最多只有四成。“中医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一些专家给出这样悲凉的结论。
  另外,在培养模式上,中医类研究生培养按照西制实行分类指导,有“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之分。“科学学位”培养中医科研人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才是培养中医临床医生。
  “中医教学和临床脱离,搞基础的就单纯钻典籍,搞临床就去做动物实验,这样是培养不出中医人才的。”吕玉波坦言,将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割裂,把中医按照现代医学的模式人为分割,这无疑是犯了中医重整体、讲系统的大忌。
  原本期望互取所长的中西医结合,结果却让西医模糊了中医的核心。中医专家担心,在西医的包围之下,中医变得“不中不西”,变味的中医达不到好的疗效,没有疗效说话自然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种螺旋衰退的怪圈,让中医的前景变得有些堪忧。
  环境·郁
  “耶稣管和尚”的医院模式让中医难有沃土,回归师承却遭体制难题
  讨论中医复兴,许多人更关注的是“种子”问题,如何打造合适的教育模式,如何培养优秀的后继人才。
  然而,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是,土壤是否合适。“种子要优良,土壤更要肥沃。”年过九旬的国医大师颜德馨对于综合性医院“耶稣管和尚”的模式颇为不满,在西医学术观点的统治下,中医显然是很难拨开云雾见青天的。
  要找到这样一片纯粹的土壤,在现在已经很难了。
  据媒体报道,数年前,一家中医医院来了一位危重病人。经诊断,病人患了心肌梗塞和脑血栓。值班大夫们赶紧采用西医抢救手段。此时,一位上级大夫路过,见状,要求值班大夫改用内关穴扎针的办法。值班大夫只能照做。可当上级大夫一走,值班大夫就立刻拔下病人内关穴的针,重新改回原来的西医抢救手段。他们一边抢救病人,一边埋怨那位上级大夫添乱。
  西医的强势,并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就连医院,普遍也是按照现代医学来设置的。纯粹的中医生,如果不会管病房、不懂化验单、接不了急症,一般的医院不会接收,自身的生存都无法保障,又何谈去发展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柴可夫认为,从上游教育到下游医院,西医的影响无处不在,甚至具有压倒性优势。
  于是,中医教育试图闯出一条“最中国”的突围之路,回复到师傅带徒弟的师承教育。这样的培养模式,尽管能带出不少好手,但是因为没有院校受教的经历,无法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即便能够参加,近一半的西医考试内容也会让这些按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茫然无措。制度,让师承陷入尴尬,谋得妙手,却无出路。
  疗效决定中医的未来,而能否发挥疗效则要视乎人才质量。但是,人才培养的坎,中医迈得并不轻松。“如果这条路走不通,那么中医就只能关在博物馆了。”吕玉波感叹。(邓圩、刘成友、江南、张文、姚雪青、杨旭、梁晨报道)

(来源:人民日报) <img title="30年国医大师鈥溦鬯疴澗懦 中医教育,郁结难疏" alt="30年国医大师鈥溦鬯疴澗懦 中医教育,郁结难疏" src="http://www.people.com.cn/h/pic/20120724/64/15673826316136615788.jpg" action-type="show-slide" action-data="http%3A%2F%2Fwww.people.com.cn%2Fh%2Fpic%2F20120724%2F64%2F15673826316136615788.jpg" real_src="http://www.people.com.cn/h/pic/20120724/64/15673826316136615788.jpg">
我的更多文章:

[*]别让中医薪尽火不传(2012-07-27 07:29:56)
[*]中医辩证治失眠(2012-07-25 16:12:39)
[*]古代名医医案(虚证)(2012-07-25 16:06:20)
[*]咳嗽(2012-07-24 23:27:10)
[*]女子不孕的十种病因(2012-07-24 18:02:49)
[*]过敏反应的临床记录(2012-07-23 23:53:07)
[*]博涉知病 多诊识脉 屡用达药(2012-07-20 10:25:29)
[*]古代名人论医(2012-07-20 10:15:47)
[*]《脉学阐微》(2012-07-18 23:54:40)
[*]“脉”论(2012-07-17 21:44:05)



丹溪叟 发表于 2013/9/27 06:11:25

国家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应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由中医院校培养具有中西医理论水平的现代中医。另一方面鼓励民间中医收徒,带出一批具有传统中医的新手。这种学徒出身的中医虽然理论水平不很高,但能解决不少问题。国家对这些师传的中医新手,不应采用一刀切的考试办法,让他们去考那些根本就没有学过的西医试题。用这种考试对待他们,无异于在限制中医的发展,让中医自行慢慢消亡。如果国家对中医的准入政策不改变,再过一二十年,即放松中医准入政策,鼓励民间中医收徒带教,到那时想找一个可以带学徒中医,就很难了。

nbwonder 发表于 2013/10/2 09:54:36

文革以前的老家伙,现在还有.等这批老家伙没有了以后,再放开师承.
到时候就是 西医治不好,中医也治不好.
早死早解脱,个人解脱了,国家也解脱了,可以不用支付养老金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30年国医大师“折损”九成 中医教育,郁结难疏[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