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bffq 发表于 2013/12/13 07:18:51

柴胡不劫肝阴“柴胡劫肝阴”之说,出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说是他的老师 林北海说的。至叶天士援引此说,王孟英大肆渲染,影响乃巨。柴 胡性味苦平,何以能劫肝阴?大概是因为柴胡的升提,但今人实验 研究:单用柴胡、升麻,并无“升提”作用,单用参、耆,有一定的“升 提”作用,参、耆、升、柴同用,始具明显的升提作用。章次公先生曾 根据《本经》柴胡“推陈致新”、“去肠胃中结气”等记载,并考证《千金》用柴胡65方,《翼方》35方,《外台》54方,《本事方》11方,结合 自己的用药经验,认为柴胡功用有三,除解热外,还有袪瘀和泄下 作用。《章次公医案》曾用大剂量(30~60克)柴胡治热病,谓其“退 热通便,稳当无比”。且常与葛根同用,颇不以“柴胡劫肝阴,葛根耗 胃汁”为然。姜春华老师说他常用柴胡治外感高热、肝病、胆道疾病 及妇女月经不调,即使大量长期使用,也未发现柴胡劫伤肝阴的副 作用。相反,柴胡有保护肝脏的作用,且能降低转氨脢,已为药物实验及临床实践证明。应该说柴胡劫肝阴之说,是前人对于柴胡的一种误会。

  附:南北柴胡俱用根,浙江、江苏、上海则用带叶的茎,吾蜀亦 用柴胡茎叶,唐容川《本草问答》谓四川梓潼所产柴胡最佳。这种柴胡我采集过,茎深绿色,高一二尺,叶狭如竹叶,故又名竹叶柴胡,春天开小黄花,根极细小,不入药。

hhbffq 发表于 2013/12/13 07:21:50

蜂房治尿床有特效蜂房有强阳起痿、开痹止痛之功,常用来治疗阳痿、痹证、鼻炎、龋齿痛、肿瘤、远年咳嗽。吾师朱良春先生经验,用于顽固难愈的尿床尤具特效。其方法是将蜂房(中药店有售)100g,剪碎,放铁锅中慢慢加热,直至松脆时趁热碾成细末,每日早晚各服4g(可混入白糖开水中冲服)。
  成人尿床是很痛苦的事,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在甘肃碧口工作时,有一同事,从小患此病,偏偏此君又天生奇懒,尿了床,不洗不晒,以至室内尿气冲天,人皆掩鼻。他自己也是做医生的,用过肾气丸、缩泉丸之类,毫无用处,因此对于治疗失去了信心。
  我过去治疗此病,也颇下过一番功夫,有效者少,不效者多,或暂时有效,停药又犯。后来在补益脾肾方中加甘草、麻黄、龙骨、效果好一些,但也不理想。后来读我们四川中医耆宿李斯炽先生的一本书,发现李老有一单方:公鸡肠一具,洗净,加调料炖汤吃,试用以后,有一定疗效,但因为加工麻烦,又要天天吃,除非开饭馆的,否则哪有那么多鸡肠?加之北方人本来就不喜吃肠杂,所以观察到的病例很少。
  1998年春,我与朱老在厦门海外中医培训中心讲学、门诊,当谈及此病时,朱老说不妨用用蜂房散。一年前,有一高中女生宗某来诊,患尿床二年多,花了很多钱都没治好,心情之压抑自不待言,且因此而无法住校,学习成绩下降。我即用蜂房散,服药当天即无尿床,观察至今,其间仅有两次尿床,基本治愈,患者及其父母均大喜过望。

hhbffq 发表于 2013/12/13 07:24:43

锅巴焦在没有电饭煲之前,哪家煮饭不糊几次锅?这糊了的锅底,就是“锅巴焦”,四川人叫“焦锅巴”,江南则叫“焦饭滞”。
  虽然《本草纲目》不载,民间以焦锅巴入药则久矣。此物有和中、健脾、消食、止泻之功,或以水煮成焦锅巴粥,则焦苦之味全无,竟成焦香可口之味;或以之为细末,1日3次,每次1勺(约10g),开水送服,其效奇佳,不花一钱,无任何毒副作用,可以放心地用,勿以其为寻常易得之物而轻贱之。
  解放前,吾乡有一位姓高的,在成都做生意蚀了本,搭“黄鱼”车到了绵阳,两手空空,颇以没有回家的路费发愁,忽然听说当地许多小孩子患腹泻,延医吃药,全然不效。他灵机一动,想起蒲辅周先生告诉他的一个单方来,便在饭铺里讨些焦锅巴,晒干,研细,包成10g一包的小包,沿街叫买,居然吃一个,好一个。他由此而赚到路费,风风光光地回了梓潼。
  《蒲辅周医疗经验》(1976,人卫版)载:黄金膏(又名锅焦丸),即以焦锅巴为主药,辅以山楂、神曲、砂仁、鸡内金、莲子之类,谓“此方性味和平,无论男女老幼,中虚脾弱,肌肉消瘦,久患下利(腹泻),或大便不成形,俱可久服”。由此可证上属传闻是有其依据的。清代《种福堂公选良方》也有一张方子叫“玉露霜”,用陈米锅焦500g,炒白术60g,陈皮45g,莲肉、苡米各120g,糯米、绿豆各500g,均炒熟,研粉,每服60g,1日2~3次,滚开水调服,主治老人脾虚气弱,食少便溏。与叶天士同时的缪遵义的“四五培元粉”(百合、芡实、山药、莲肉、苡米、谷芽、麦芽、神曲、砂仁、粳米、焦饭滞)也用它(见《清代秘本医书四种.松心医案笔记》)。
  锅巴焦入菜,即有名的“锅巴肉片”,这道菜又称做“天下第一菜”。其做法是将锅巴焦糊的部分温水浸后除去,晾干,放油锅中炸酥,然后迅速地浇上肉片、滋汁——哗啦啦一声,香味四溢。于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生活在大后方的生性幽默的四川人,又给这道菜另起了一个名字:“轰炸东京”。

hhbffq 发表于 2013/12/13 07:28:03

十大功劳.苦丁茶.目木十大功劳,《本草纲目》无载,大约从清代开始才有人使用,由于药用部分为其叶(也夹杂一些果实),所以处方又作“功劳叶”。
  功劳叶长于退虚热,是因为它性味苦寒,既具清热除蒸之力,又具一定的滋养作用,所以阴虚内热者用之颇宜,既无地黄的峻补与黏腻,又非黄柏之有泻无补。我常用功劳叶治疗糖尿病、肺结核病属于阴虚内热,证见颧红,心烦,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者。汤剂用量一般以20~30g为宜。
  十大功劳的根、茎,药店无售,而药用价值更大,因含小蘖碱,有较好的清泻湿热的功效,草药医多用它治疗痢疾、肠炎、黄疸以及目赤肿痛。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在甘肃电站工地作医生,适遇当地痢疾流行,同事许万谦大夫用氯霉素、合霉素乏效,我即携众前往碧峰口,采掘到大量十大功劳根、茎煮大锅药,作治疗及预防之用,收效奇佳。
  十大功劳常与枸骨相混。前年冬天,我在江苏南通小狼山酒店的鱼池旁,看到形态相近的十大功劳和枸骨各一株,仔细比较,前者叶阔,浆果卵圆形,暗兰色,被蜡粉,后者叶小,果实则呈鲜红色。二者虽科属不同,一属小蘖科,一属女贞科,但因其形态、作用都相近,所以常常混用。如我读张路玉《本经逢原》时发现,张氏就把枸骨叶混同于十大功劳了。
  枸骨叶或功劳叶,经蒸压过后,即为苦丁茶,行销于北京、安徽、浙江。而四川、贵州之苦丁茶,则多用女贞叶。两种苦丁茶之别,在前者浸泡后其味苦劣,很难喝;后者虽然也味苦,但苦后微微回甜,口感稍好一点。
  90年代中期,我在欧洲工作时,见十大功劳、三棵针、小蘖等小蘖科植物几乎遍布公有绿地及私家庭院,其植物形态与我国所产殊无二致,且在风雪中亦不凋谢,一串串紫色、红色的浆果,在白雪的掩映下晶莹可爱。不过欧人仅拿它们作观赏之用。我介绍给当地一位医师,用小蘖的根洗净煎煮,过滤后洗眼治目赤肿痛,效果很好。我告诉她,在日本,小蘖的别名就叫“目木”。

hhbffq 发表于 2013/12/13 07:30:01

泡参在马来西亚泰安堂工作的时候,看见药柜里用中文大书“泡参”二字,大吃一惊,请药工拿给我看看,始知不过别直参而已,并不是我家乡出产的泡参。在四川,处方开泡参没问题,但一出川,特别是在北京,你再开泡参,药店的人准会说“没有”、“不知道是什么药”。其实泡参在北京也是有的,不过叫“南沙参”罢了。
  南沙参的功用,《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谓:养阴清热,祛痰止咳,治肺热燥咳,虚劳久咳,阴伤咽喉疼痛。这恐怕弄错了,因为养阴清热云云,乃北沙参的功用也。张山雷说“今市肆中北沙参坚实而瘦,南沙参空松而肥,皆微甘微苦,气味轻清而富脂液,故专主上焦,清肺胃之热,养肺胃之阴,性情功用,无甚区别。”(《药品正义》)张先生的意思是二者功用差不多,其实,南沙参与北沙参应该是两种药:①科属不同:南沙参属桔梗科,北沙参属伞形科;②性味不同:南沙参甘淡,性平,北沙参甘寒;③功用不同:南沙参补肺脾之气,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食少,自汗,舌淡,脉弱者;北沙参善养肺胃之阴,适用于热病后期或久病阴虚内热,干咳,痰少,低热,口干,舌红,苔少,脉细弱者。此外,就二者质地而论,北沙参坚实,南沙参空疏,故按唐容川的说法,坚实者用于养阴,空疏者用于补气。
  我不知道前人是怎么划分南北沙参的。如以南北为地域概念,则南北沙参在我家乡四川都产。我前不久还在电视上看到川北山区药农一背兜一背兜地卖北沙参的情景;至于南沙参,从原植物到药材,我见得更多,我亲自采集过的南沙参,恐怕不止100斤。因此,在这里我斗胆地建议今后处方用“沙参”者,即是北沙参;而南沙参,则可改称“泡参”,以示区别。
  犹忆1968年,我在北京拜访乡前辈蒲辅周先生,当谈及泡参时,蒲老说:这是味好药,其味甘淡,可补脾肺,其体空松,补而不壅。虚人外感,用参苏饮、人参败毒散一类处方时,改用泡参,不仅价钱便宜得多,而且更好在不致助邪。当时我说:泡参毕竟力薄。蒲老说:不然,可以多用点嘛。他说他在成都时曾治一妇女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属脾不统血,家贫无力购人参、党参,用归脾汤加减,方中用泡参至四两(120g),一剂见效,二剂血止,可知其补气摄血的效果也很不错的。

hhbffq 发表于 2013/12/13 07:31:25

马 勃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牛溲马勃,兼收并蓄。”牛溲,即牛尿,但也有释为“牛遗”,即车前草的;马勃则属菌类。以“马”为名,据李时珍说,只是取其“大”的意思(见《本草纲目.马兰》条)。的确,在汉语里,诸如“马路”、“马褂”,也都是言其大,和“马”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马勃能有多大?我在四川山区工作时,曾见到过一堆土豆大小的新鲜马勃,采回来,去掉有点儿韧性的表皮,烹而食之,口感比豆腐还要细嫩。及至几十年后,我在荷兰乌特勒支市度假村的丛林里,见到的马勃则大如人头。记得寇宗奭说马勃“有大如斗者,小者如升杓”,可以证明所言非虚。不过,身在异国他乡,不敢贸然食之,只拖起一个来照了张相。
  马勃出土后不几天,经太阳一晒,即化为尘粉,颜色也由浅黄、乳白而变成深褐色,药用的马勃就是这些尘粉状物。
  马勃辛平无毒,有清肺、解毒、散热之功,东垣名方普济消毒饮(治大头瘟,即腮腺炎)就用它。寇氏方单用马勃,拌以蜂蜜,如丸大,含化,治喉痹咽痛。此外,还有人用它来治疗久咳、失音、吐衄,外科则用它外用治疗疮疡久不收口者。已故名中医章次公先生曾独出心裁地用马勃吞服治疗胃溃疡或糜烂性胃炎,可能就是受到了马勃外用治疗疮口不敛的启发吧。

hhbffq 发表于 2013/12/13 07:34:08

梓梓树常有“木王”的美誉,其木材可作家具及雕版刻字之用,所以木匠又称作“梓匠”。虽然现在早不用木刻版书了,稿成交给出版社,我们仍然沿用古人的说法:“付梓”。桑梓,指故乡,可见古人不仅植桑,而且种梓,这两种树当时应该是极为普遍的。今天桑树还很多,知道梓树的人可不多了。我的第二故乡是四川省梓潼县,即是以“梓树潼水”而得名的,但故乡的人差不多都不知“梓树”为何物,见之,则呼为“豇豆树”,以其下垂的果实长达尺余,略似豇豆荚也。梓树在我国大多数省份均有产,欧洲也不少,我在荷兰乌特勒支市工作时,即见市郊有很多梓树,大可合抱。
  梓白皮见载于《神农本草经》,记载很简略,只说它“味苦寒,主热,去三虫”。张仲景《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生梓白皮、甘草、生姜、大枣)治“伤寒瘀热在里,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身发黄”。瘀热在里,不从汗解,故发黄。方用麻、杏、生姜发散于表,赤豆、连翘、梓白皮清热于里。梓白皮在方中的作用是清利湿热。近人推广此方之用,治疗湿疹、荨麻疹颇效。
  梓实入药见于近贤叶橘尔《现代实用中药》一书,谓有利尿作用,用于急性肾炎水肿。《四川中药志》用梓实与梓白皮、玉米须配伍,也有单用梓实15g,水煎服治浮肿的。但现在药店无梓实与梓白皮,却用桑白皮代之,仲景奔豚汤用的李根皮,药店也不配售,也只好代之以桑白皮。可怜前人许多好的经验用药,就这样被现在的药店一一地拒之于门外了,“木王”也不能幸免。

hhbffq 发表于 2013/12/13 16:56:51

淡菜.牡蛎 淡菜
  淡菜,是海产贻贝的肉。江浙、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几无不知淡菜可煲汤吃者,内陆省区知道它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淡菜性咸温,味淡,富有营养,为补肝肾、益精血之佳品,可用于头晕、盗汗、遗精、阳痿、腰痛、脚弱、脱发、妇女崩漏带下等虚弱病证。
  早在唐宋时期,中药文献中即有关于淡菜的记载。清代叶天士常用淡菜入药,如《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门沈案、胡案即用淡菜配伍地黄、阿胶、白芍、萸肉、茯苓滋养肝肾,平熄肝风;同书眩晕门田案用淡菜胶配龟版胶、阿胶、熟地、萸肉、茯苓、石斛滋补阴血、息风定晕;虚劳门蒋案、朱案、金案也用淡菜,并且在金案中指出:“重镇以理其怯,填补以实其下,血肉有情,皆充养身中形质,即治病法程矣。”(徐灵胎对淡菜入药颇有微辞,是他的保守思想在作怪,未足为训也)。后来,吴鞠通《温病条辨》有小定风珠一方(生鸡子黄、阿胶、龟版、童便、淡菜)治疗温病后期,阴液亏耗动风,“既厥且哕”,并谓淡菜生于咸水中而能淡,外偶内奇,有坎卦之象,能补阴中之真阳,其形翕阖,故又能潜真阳之上动。实则淡菜合阿胶、鸡子黄填补精血,合龟版、童便则滋阴而潜阳,引火下行而已。
  淡菜滋养阴血与龟鳖同功,且其味淡而鲜美,又不滋腻,不上火,价又廉,可以之入汤药,也可煲汤作食疗,惟须多食、常食,始克有济,以“王道无近功”也。一般用量每日量30~50g,用温水浸泡20分钟,洗去盐味及泥沙即可。
  牡蛎
  1994~1996年,我在荷兰欧洲中医进修培训中心任教。当讲到中药牡蛎时,有位叫玛丽塔的学生问我:牡蛎有没有滋养强壮作用?我说:没有。牡蛎敛阴潜阳,只用于止汗、涩精、化痰、软坚。她说:你讲的牡蛎,只是牡蛎的外壳,准确地说应该称“牡蛎壳”,而牡蛎的肉,在欧洲始称为“牡蛎”。既然是可食的肉,就应该属于“血肉有情”之品,具滋养强壮作用。她言之成理,我点头称是。在中国,古昔皆习惯地称“牡蛎壳”为“牡蛎”,牡蛎的肉,则称之为“蛎黄”。《本草拾遗》说蛎黄煮食“主虚损”,《医林篡要》谓其“滋阴养血,清肺补心”,确有强壮补益之功。教学相长。外国学生多能像她这样独立思考,使我亦获益不小。

hhbffq 发表于 2013/12/13 17:01:35

橄榄.藏青果.金果榄橄榄是橄榄科橄榄的果实,新鲜者其色碧绿,故又名“青果”。入药亦称“青果”。嚼之,其味苦涩,久而回甜,因而又有“谏果”、“忠果”之名,取“忠言逆耳,事后才觉得很对”之意。此药有清肺、利咽、生津化痰解毒之功,诸家本草谓:
  1.开胃、下气、止泻。(《日华子本草》)
  2.嚼汁咽(之)治鱼鲠(鱼刺鲠喉)。(《本草衍义》)
  3.平肝开胃,润肺滋阴,消痰理气,止咳嗽,治吐血。(《本草再新》)
  4.主  鱼(即河豚)毒。(《食疗本草》)
  5.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鳖毒。(《本草纲目》)
  6.主消酒。(《开宝本草》)
  7.风火喉痛,喉间红肿。(《王孟英医案》)
  8.治急性菌痢。外用治湿疹等急性炎性渗出性皮肤病。(《中药大辞典》)
  9.咽候肿痛,咳嗽痰中带血。(《四川中药志》)
  10.肠风下血。(《本草求真》)
  11.治心痛、胃脘痛。(《本草求原》)
  12.治崩漏,清肝肺热,除痰降火。(《双乐室医集》)
  13.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滇南本草》)
  《王孟英医案》青龙白虎汤,即用橄榄、生萝卜水煎服。橄榄“清足厥阴内寄之火风,而靖其上腾之焰,”萝卜“化手太阴外来之燥热,而肃其下行之气”,“合而为剂,消经络留滞之痰,解膏梁色面之毒,用以代茶,则龙驯虎伏,脏腑清和,岂但喉病之可免耶?且二味处处皆有,物异功优,久任无弊,实能弭无形之患,勿以平淡而忽诸”。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萝卜中含有抗病毒的活性物质干扰素诱生剂,证明王孟英说此方不仅可以治疗喉病,而且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由风、火、痰、毒而致的疾病也有预防和治疗之效,是既有实践依据,又有预见性的。三十多年前,我和蒲志孝师兄就用此方作大锅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此次“非典”流行,我又在《肺炎之我见》一文中向读者推荐此方,花钱少,又无副作用,用它来“弭(清除)无形之患”,不是很好么?
  和橄榄同有“青果”之名,且功用相似的 ,则是藏青果(又名“西青果”),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幼果(未成熟者)。目前市售的藏青果有两种,一是从尼泊尔经西藏进口的,一是国产的。二者的区别是前者较小,其形不规则,后者较大,更像橄榄(两头小,中间大)。藏青果与橄榄虽然科属不同,性味却很相近,文献记载有清热生津,治扁桃体炎、急性肠炎、菌痢、肺炎、喉炎之效,说明其功用也相似。藏青果成熟的果实即诃子,传统用来治疗久咳、久泻的,但现代文献却有治大叶性肺炎(配瓜蒌、百部)、菌痢、白喉带菌者的记载,前人也有“诃子下气,以其味苦而性急喜降,经曰‘肺苦急,急食苦以泄之’,谓降而下走也,气实者宜之。……治肺气因火伤极,遂郁遏胀满,盖其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也”(《本草衍义补遗》)的认识。由于如此,青龙白虎汤中的橄榄(青果)如无,径用青果或诃子代之,也是可以的。
  金果榄则是防己科植物金果榄的块根,形状扁圆,略似橄榄,性味苦寒,无毒,其作用亦与青果、藏青果相近而清热解毒之力更强,常用于咽喉疼痛、急慢性肠炎、菌痢、腮腺炎、上呼吸道感染、口腔炎、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伤寒、胆道感染,有显著的退热抗炎的作用,惟脾胃虚寒者忌之。

hhbffq 发表于 2013/12/13 17:04:13

白屈菜白屈菜属罂粟科植物,苦,微寒,是镇痛良药,常用于胃痛、肠痉挛,对胆囊炎、胆石症尤有殊功。
  我在荷兰北部城市斯富伦的街头,曾见当地人摆的草药摊,药品都很干净,切得细细的,装在玻璃罐里,但似乎很少有人光顾。我曾问摊主:胃痛吃什么草药好?他们很热情地拿出一撮草药来,但切烂了,看不出植物形态。后来有人告诉我,那是白屈菜,荷兰有名的胃药“乐得胃”就用它和小苏打配方。回北京后,一次我去京郊黑龙潭旅游,逢一京郊农民,当时已是景区的管理人员,他一路走一路和我聊天。他说他认识很多草药,说着说着,就从路边拔起一棵草来,说:这是白屈菜。白屈菜茎高尺余,开黄色小花,叶面淡绿,背面呈白色,断其茎,则有金黄色稠液汁流出。
  我曾在门诊治一中学退休教师名何全秀者,患结肠炎,腹痛腹泻,我在方中用了白屈菜15g,她跑了好多家药店都说没有,后来不知在哪里买到了。白屈菜的止痛作用似不在延胡索之下,而且文献记载它还有清热解毒、退黄、利水之效,用于肠胃疾患,就更为合拍。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绍奇谈医【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