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达
发表于 2014/7/27 00:45:17
小孩先天脾虚湿重应该是从其父母那带来的 可以用
高树达
发表于 2014/7/27 00:58:50
论婴儿胎黄症
胎黄症者,婴儿降生一二日后,发热啼哭不吮乳,不能酣眠,手足时有一动之象。斯时眉心及两颧发现黄色,渐渐眼白轮全面均黄矣。若再失治疗的时候,及不明黄的原因,不知治法,又一延稽,通身均成黄色,黄毒迷漫,遍体强硬,抽搐随之即起,危在顷刻,虽有治疗方法,亦莫能挽救也。此症由娠母感受湿热,发为淋带,日久成毒,蒸为黄色,传于胞胎。故婴儿在胎元时,已蕴藏湿热之毒。落生后一二日间,必行发作,通身面目皆放黄金色。外象是壮热,大便闭结,小溲短赤等症。治法应用地黄茵陈汤煎剂,清热、解毒、活血、利湿,自可渐渐黄退身安,切不可待其黄毒侵及神经,再行医治也。然须辨明此婴儿之胎黄症,与五岁上下所患之黄胆不同。胎黄为先天之湿热结毒而成,无论如何亦须向体外发作,是由内而外的,病能不复杂,治疗之法即减易。只要对症施治,见效不难。若黄胆则大异,其外部的病形病能,虽可与胎黄症相滥,而其成病的原因,及其治疗之方药,种种不能相同。盖黄胆为湿温误治及失时,转向里攻,复经庸医用滋阴养血等腻药,以希退热。孰知表邪不解,湿温即由滋阴养血药,引导之入于血分。肝胆首当其冲,因热而涨溢,脾胃继之,湿蒸而成黄,是症自外来而入内,复由内而发于外,病能病形均复杂。治疗之法,自不能如胎黄之简单也。关于黄胆症,后尚有专条论断,其病能及治法,再行详细的帮助。兹先将地黄茵陈汤方列下∶
地黄茵陈汤方(专治胎黄)
细生地(八分) 当归尾(七分) 净猪苓(八分) 天花粉(一钱) 赤芍药(八分) 赤茯苓(一钱)绵茵陈(一钱) 建泽泻(八分) 黑山栀(五分) 小木通(五分) 青连翘(七分) 生甘草(二分) 以上各药共享水一茶碗,煎成少半茶碗,放在乳瓶,令婴儿吮之。面目标黄色,即渐渐退为淡黄。斯时儿之壮热,亦能减轻成平热,渐可安睡,手足的偶一掀动之现象,于无形中停止其任务。过一夜后,小溲畅行,光赤红,嗅之有腐臭味,继见淡黄,终则长清,湿热之毒,始由膀胱宣泄净尽。同时大便,亦行润下,作深黄兼绿色,也有腐臭味。是湿热蕴毒,由脾胃顺降至大肠,荡涤而去也。至此热必全退,黄去而肌肉转红活,啼住乳吮,胎黄之毒,才完全解除,回复婴儿自然的状况也。若已误治,湿热结毒,向内抗进,侵及神经,浸浸有抽搐的症象,或已经微现抽搐。按胎黄的病能、及危急之状态,到此地步,医药之力,恐不足以追及。本不能挽救,然为医者,不可因病成不治,不为设法用峻烈之剂,以希死里求生,任其云亡也。以吾设想,只要黄毒未至弥漫,全身四肢未至强硬,虽热侵神经,已起抽搐,尚可用药拯救,以希万一。至终不能救,病儿的家长,只要明白生理与病态,万无恨怒医者之理。故吾敢大胆拟一方药,或可转危为缓,黄毒之攻进停止,性命自可保留,方能从容疗治。险象已去,仍可用前方地黄茵陈汤与服,即能渐渐痊愈也。其救急的方药为何,犀角地黄解毒汤是也。犀角虽过凉性猛,然非此不足以清血退热。只可猛一服之,万不可频用,切切注意,犀角地黄解毒汤列下∶
犀角地黄解毒汤方(治胎黄误治,转成抽搐急症)
犀角(磅因四分,另煎兑服) 小生地(一钱) 赤芍药(一钱) 青连翘(一钱) 细木通(八分) 生山栀(五分) 牡丹皮(七分) 紫地丁(一钱) 荆芥穗(六分) 苦桔梗(七分) 生甘草(三分,为引)
以上各药,除犀角另煎兑服、及煎制之法另条录出外,其余各药共享水一茶碗,煎成十分之四碗,倒在其他盂中,再兑上犀角汁与服即可。
煎犀角汁法∶
取顶上犀角(磅因,四分),放沙壶或铁磁盂中,多加水慢火细细煎之。须煎至百余沸,仅剩半酒杯即成。倒出后放在一边,待煎剂成后,再兑入药汁中。煎时用文火法,并须用新竹筷频频搅之,不使其沫沸出。恐其精华随沫沸出,与病无济也。至于煎剩的渣,可再加水煎之,与儿作饮料服,其力量尚能清血中余毒也。
高树达
发表于 2014/7/27 01:05:41
孔伯华:
阴虚肝热脾湿为今人三大致病因素,常合而为病,余将温病伏邪学说引入内科,注重中下两焦,立“滋潜渗化和调方”,注重滋阴清热化湿,每收良好效果,其方如下:
生牡蛎15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先煎)、生赭石12克、旋复花12克(布包)、桑寄生30克、炒知柏各10克、川牛膝15克、滑石块5克、橘子核络各15克、法半夏0克、云茯苓30克、霍石斛30克、血琥珀5克(同煎)
此方着力于中下两焦。其中生牡蛎、生石决明咸寒入下焦,滋阴平肝潜阳,生赭石旋复花镇肝降胃,四药相配,滋潜柔肝降逆,旋复花不惟下气,亦有行水消痰之功。桑寄生与橘子络相伍平补肝肾而通经络,炒知柏滋水降火,与橘子核相伍可开下焦气化而行水,川牛膝引气血与诸药下行活血利水,滑石块清热利湿、琥珀取其活血安神兼有利水通淋之功。橘子络核、法半夏、云茯苓运脾化痰湿,佐以霍石斛养护胃阴,诸药配合,在固护下中两焦之阴的基础上抑肝降胃,运脾化痰,渗化湿热,滋阴而不助湿,利湿而不伤阴,使一身湿热从小便而出,从而身轻神爽。此方运用极为广泛,加减可以治疗高血压、中风、糖尿病、肝病、肾病、妇科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多种肿瘤等。如肝阳上亢者加霜桑叶、杭菊花、白蒺藜、白僵蚕;中风加九节菖蒲、川郁金、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肝胆火旺者加胆草炭、焦栀子;肝气不舒加香附米、川郁金;肝胆湿热郁结者加生鳖甲、绵茵陈、川郁金、酒芩、青连翘、赤小豆;湿热下注,小便不利、肾炎水肿者加南石苇、海金砂、川萆薢、车前子、瞿麦、扁蓄;消渴肝肾阴虚者加鲜生地、黑玄参、山萸肉、北沙参、五味子;属胃热者加生石膏;妇科气血不调者加橘核、香附、桃仁、丹参等理气活血;湿热黄白带者加川萆薢、生薏苡仁、鸡冠花等渗利;血热尿血便血者加鲜茅根、生地榆、血余炭;症瘕积聚者或加浙贝母、夏枯草、山慈菇、炙鳖甲等软件散结等。总之,今人阴虚肝热脾湿者非常常见,凡见此类疾病皆可以此方加减。余临床一半以上的病人均以此方加减。
以上是余治疗常见疾病的基本思路,以此为基础辩证施治、随证化裁,治疗一般常见疾病皆能取得较好疗效。
又余认为今人气虚阳虚者少,阴虚湿热者多,故余临症时一般慎温补,以防助热敛邪之患。
高树达
发表于 2014/7/27 01:19:55
【歌】饮食劳形是内伤,或因饥饱过行房。其形即与伤寒似,误汗令人病卧床。
【论】夫饮食劳役之证,当补而不当泻。外感风寒客邪,当泻而不当补,二者若霄壤之不侔。内伤之证,亦有头痛发热之候,粗工多作外感治之,大发其汗,其误甚矣!祸不旋踵。东垣云∶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伤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伤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则解。外伤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内伤恶风,惟恶些少贼风。外伤证显在鼻,故鼻气不利而壅盛有力;内伤证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伤则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且先轻而后重;内伤则元气不足,故出言懒怯且先重而后轻。外伤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内伤头痛,时作时止;外伤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里方罢。内伤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外伤则得病之日,即着床枕,非扶不起,筋挛骨痛。外伤不能食,然口则知味而不恶食;内伤则恶食而口不知味。外伤三日以后,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必渴;内伤则邪气在血脉中有余,故不渴。若饥饿内伤,房劳太过,比之内伤饮食尤为不足中之不足,当大补回阳,犹恐或迟,若误作外感治,重发其汗,宁不死欤?
【脉】内伤劳役,豁大不禁。若损胃气,隐而难寻。内伤冷食,滑疾而沉。内伤热食,数大涩侵。
高树达
发表于 2014/7/27 01:28:58
暑热季节的气候特点为热而挟湿,脾胃功能虚弱者易为湿困,如果再贪食生冷不洁的食物,喜吹空调冷风,就会被寒湿所伤,容易产生外感表寒和内伤寒湿的症状,表寒的症状为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身疼痛;寒湿伤脾的症状是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舌苔白腻等。现代医学称为胃肠型感冒,中医称为暑湿感冒
高树达
发表于 2014/7/27 01:36:37
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
黄胆之证,中说谓脾受湿热,西说谓胆汁滥行,究之二说原可沟通也。黄胆之载于方书者,原有内伤、外感两种,试先以内伤者言之。内伤黄胆,身无热而发黄,其来以渐,先小便黄,继则眼黄,继则周身皆黄,饮食减少,大便色白,恒多闭塞,乃脾土伤湿(不必有热)而累及胆与小肠也。盖人身之气化由中焦而升降,脾土受湿,升降不能自如以敷布其气化,而肝胆之气化遂因之湮瘀(黄坤载谓肝胆之升降由于脾胃确有至理),胆囊所藏之汁亦因之湮瘀而蓄极妄行,不注于小肠以化食,转溢于血中而周身发黄。是以仲景治内伤黄胆之方,均是胆脾兼顾。试观《金匮》黄胆门,其小柴胡汤显为治少阳胆经之方无论矣。他如治谷疸之茵陈蒿汤,治酒疸之栀子黄柏汤,一主以茵陈,一主以栀子,非注重清肝胆之热,俾肝胆消其炎肿而胆汁得由正路以入于小肠乎?至于硝石矾石方,为治女劳疸之的方,实可为治内伤黄胆之总方。
其方硝石(俗名火硝亦名焰硝)矾石等分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约重一钱),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色,大便正黑色是也。特是方中矾石,释者皆以白矾当之,不无遗议。考《神农本草经》矾石一名羽涅,《尔雅》又名涅石。徐氏说文释涅字,谓黑土在水中,当系染黑之色。矾石既名为涅石,亦当为染黑色所需之物,岂非今之皂矾乎?是知皂矾、白矾,古人皆名为矾石。而愚临症体验以来,知以治黄胆,白矾 之功效,诚不如皂矾。
盖黄胆之证,中法谓由脾中蕴蓄湿热,西法谓由胆汁溢于血中。皂矾退热燥湿之力,不让白矾,故能去脾中湿热。而其色绿且青(亦名绿矾又名青矾),能兼入胆经,借其酸收之味,以敛胆汁之妄行。且此物化学家原可用硫酸水化铁而成。是知矿中所产之皂矾,亦必多含铁质。尤可借金铁之余气,以镇肝胆之本也。硝石性寒,能解脏腑之实热,味咸入血分,又善解血分之热。且其性善消,遇火即燃,又多含养气。人身之血,得养气则赤。又借硝石之消力,以消融血中之渣滓,则血之因胆汁而色变者,不难复于正矣。矧此证大便难者甚多,得硝石以软坚开结,湿热可从大便而解。而其咸寒之性,善清水腑之热,即兼能使湿热自小便解也。至用大麦粥送服者,取其补助脾胃之土以胜湿,而其甘平之性,兼能缓硝矾之猛峻,犹白虎汤中之用粳米也。
[按]:原方矾石下注有烧字,盖以矾石酸味太烈,制为枯矾则稍和缓。而愚实验以来,知径用生者,其效更速。临证者,相其身体强弱,斟酌适宜可也。
或曰:硝石、朴硝性原相近,仲景他方皆用朴硝,何此方独用硝石?答曰:朴硝味咸,硝石则咸而兼辛,辛者金之味也。就此一方观之,矾石既含有铁质,硝石又具有金味,既善理脾中之湿热,又善制胆汁之妄行,中、西医学之理,皆包括于一方之中,所以为医中之圣也。且朴硝降下之力多,硝石消融之力多(理详砂淋丸下)。胆汁之溢于血中者,布满周身难尽降下,实深赖硝石之善消融也。又朴硝为水之精华结聚,其咸寒之性,似与脾湿者不宜。硝石遇火则燃,兼得水中真阳之气。其味之咸不若朴硝,且兼有辛味。似能散湿气之郁结,而不致助脾湿也。
特是《金匮》治内伤黄胆,虽各有主方,而愚临证经验以来,知治女劳疸之硝石矾石散不但治女劳疸甚效,即用以治各种内伤黄胆,亦皆可随手奏效。惟用其方时,宜随证制宜而善为变通耳。
[按]:硝石矾石散原方,用硝石、矾石等分为散,每服方寸匕(约重一钱),大麦粥送下。其用大麦粥者,所以调和二石之性,使之与胃相宜也。至愚用此方时,为散药难服,恒用炒熟大麦面,或小麦面亦可,与二石之末等分,和水为丸,如五味子大,每服二钱,随证择药之相宜者,数味煎汤送下(因药中已有麦面为丸,不必再送以大麦粥)。其有实热者,可用茵陈、栀子煎汤送服。有食积者,可用生鸡内金、山楂煎汤送服。大便结者,可用大黄、麻仁煎汤送服。小便闭者,可用滑石、生杭芍煎汤送服。恶心呕吐者,可用赭石、青黛煎汤送服。左脉沉而无力者,可用生黄、生姜煎汤送服。右脉沉而无力者,可用白术、陈皮煎汤送服。其左右之脉沉迟而弦,且心中觉凉,色黄黯者,附子、干姜皆可加入汤药之中。脉浮有外感者,可先用甘草煎汤送服西药阿斯匹林一瓦,出汗后再用甘草汤送服丸药。又凡服此丸药而嫌其味劣者,皆可于所服汤药中加甘草数钱以调之。
又黄胆之证,西人谓恒有胆石阻塞胆囊之口,若尿道之有淋石也。硝石、矾石并用,则胆石可消。又西人谓小肠中有钩虫亦可令人成黄胆。硝石、矾石并用,则钩虫可除。此所以用此统治内伤黄胆,但变通其送服之汤药,皆可随手奏效也。
至外感黄胆,约皆身有大热。乃寒温之热,传入阳明之府,其热旁铄,累及胆脾,或脾中素有积湿,热入于脾与湿合,其湿热蕴而生黄,外透肌肤而成疸;或胆中所寄之相火素炽,热入于胆与火并,其胆管因热肿闭,胆汁旁溢混于血中,亦外现成疸。是以仲景治外感黄胆有三方,皆载于《伤寒论》阳明篇,一为茵陈蒿汤,二为栀子柏皮汤,三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皆胆脾并治也。且统观仲景治内伤、外感黄胆之方,皆以茵陈蒿为首方。诚以茵陈蒿性凉色青,能入肝胆,既善泻肝胆之热,又善达肝胆之郁,为理肝胆最要之品,即为治黄胆最要之品。
至愚生平治外感黄胆,亦即遵用《伤寒论》三方。而于其热甚者,恒于方中加龙胆草数钱。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时,恒加滑石数钱。恐连翘利水之力不足,故加滑石以助之。若其证为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证及三承气汤证,而身黄者,又恒于白虎承气中,加茵陈蒿数钱。其间有但用外感诸方不效者,亦可用外感,诸方煎汤,送服硝石矾石散。
黄胆之证又有先受外感未即病,迨酿成内伤而后发现者。岁在乙丑,客居沧州,自仲秋至孟冬一方多有黄胆证。其人身无大热,心中满闷,时或觉热,见饮食则恶心,强食之恒作呕吐,或食后不能下行,剧者至成结证,又间有腹中觉凉,食后饮食不能消化者。愚共治六十余人,皆随手奏效。其脉左似有热,右多郁象,盖其肝胆热而脾胃凉也。原因为本年季夏阴雨连旬,空气之中所含水分过度,人处其中,脏腑为湿所伤。肝胆属木,禀少阳之性,湿郁久则生热,脾胃属土,禀太阴之性,湿郁久则生寒,此自然之理也。为木因湿郁而生热,则胆囊之口肿胀,不能输其汁于小肠以化食,转溢于血分,色透肌表而发黄。为土因湿郁而生寒,故脾胃火衰,不能熟腐水谷,运转下行,是以恒作胀满,或成结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为疏方用茵陈、栀子、连翘各三钱,泻肝胆之热,即以消胆囊之肿胀;浓朴、陈皮、生麦芽各二钱,生姜五钱开脾胃之郁,即以祛脾胃之寒;茯苓片、生薏米、赤小豆、甘草各三钱,泻脏腑之湿,更能培土以胜湿,且重用甘草即以矫茵陈蒿之劣味也(此证闻茵陈之味多恶心呕吐故用甘草调之)。服一剂后,心中不觉热者,去栀子,加生杭芍三钱,再服一剂。若仍不能食者,用干姜二钱以代生姜。若心中不觉热转觉凉者,初服即不用栀子,以干姜代生姜。凉甚者,干姜可用至五六钱。呕吐者,加赭石六钱或至一两。服后吐仍不止者,可先用开水送服赭石细末四五钱,再服汤药。胃脘肠中结而不通者,用汤药送服牵牛(炒熟)为末三钱,通利后即减去。如此服至能进饮食,即可停药。黄色未退,自能徐消。此等黄胆,乃先有外感内伏,酿成内伤,当于《伤寒论》、《金匮》所载之黄胆以外另为一种矣。
或问:医学具有科学性质,原贵证实,即议论之间,亦贵确有实据。仲景治黄胆虽云胆脾并治,不过即其所用之药揣摩而得。然尝考之《伤寒论》,谓“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是但言发黄证由于脾也。又尝考之《金匮》,谓“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是《金匮》论黄胆亦责重脾也。夫古人立言原多浑括,后世注疏宜为详解。当西医未来之先,吾中华方书之祖述仲景者,亦有显然谓黄胆病由于胆汁溢于血中者乎?答曰:有之。明季喻嘉言着《寓意草》,其论钱小鲁嗜酒成病,谓胆之热汁满而溢于外,以渐渗于经络,则身目俱黄,为酒疸之病云云。岂非显然与西说相同乎?夫西人对于此证必剖验而后知,喻氏则未经剖验而已知。非喻氏之智远出西人之上,诚以喻氏最深于《金匮》、《伤寒论》,因熟读仲景之书,观其方中所用之药而有所会心也。由斯观之,愚谓仲景治黄胆原胆脾并治者,固非无稽之谈也。
[附录:]
徐××云:《金匮》硝石矾石散方,原治内伤黄胆,张锡纯氏之发明功效卓然大着。至矾石即皂矾,张石顽亦曾于《本经达源》论及,而先生则引《神农本草经》兼名涅石、《尔雅》又名羽涅,即一涅字,知其当为皂矾,又即其服药后大便正黑色,愈知其当为皂矾,可谓具有特识。又于临证之时,见其左脉细弱者,知系肝阳不能条畅,则用黄、当归、桂枝尖诸药煎汤送服;若见其右脉濡弱者,知系脾胃不能健运,则用白术、陈皮、薏米诸药煎汤送服,不拘拘送以大麦粥,此诚善用古方,更能通变化裁者也。友人史××,治一妇人病黄病五六年,肌肤面目俱黄,癸亥秋感受客邪,寒热往来,周身浮肿。史××与柴胡桂枝汤和解之,二剂肿消,寒热不作。遂配硝石矾石散一剂,俾用大麦粥和服。数日后复来云:此药入腹似难容受,得无有他虑否?史××令放胆服之:“倘有差错,吾愿领咎。”又服两剂其黄尽失。史××欣然述之于予。予曰:“仲圣之方固属神矣,苟非张先生之审定而阐发之,则亦沉潜汨没,黯淡无光耳。”噫:古人创方固难,而今人用方亦岂易易哉:
高树达
发表于 2014/7/27 01:44:48
内伤说
内伤之论多矣,诸书统以七情赅之。喜盛伤心,怒盛伤肝,恐惧伤肾,忧思伤脾,悲哀伤肺,是就五脏之性情而论也。而余则统以一心括之。夫心者,神之主也。凡视听言动,及五劳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体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忧思不能夺其柄,心阳不亏,何内伤之有乎?凡属内伤者,皆心气先夺,神无所主,不能镇定百官,诸症于是蜂起矣。此等症,往往发热咳嗽,少气懒言,身重喜卧,不思饮食,心中若有不胜其愁苦之境者,是皆心君之阳气弱,阳气弱一分,阴自盛一分,此一定之至理也。阳气过衰(即不能制阴),阴气过盛(势必上干),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不知病由君火之弱,不能消尽群阴,阴气上腾,故牙疼诸症作矣。再观于地气上腾,而为黑云,遮蔽日光,雨水便降,即此可悟虚火之症,而知为阳虚阴盛无疑矣。古人有称痨字从火者,即是内伤之主脑,惜乎言之未畅,而说之未当也。余故反复推明虚火之由,以为将来告。
【阐释】疾病的内因,一般都归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而且是五脏各有所主,更有分为五劳七伤的。郑氏统以一心括之,可谓精辟之见。其说谓:“心者神之主也,凡视听言动及五劳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体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忧思不能夺其柄,心阳不亏,何内伤之有乎?凡属内伤者,皆心气先夺,神无所主,不能镇定百官,诸症于是蜂起矣。”细察其所谓心,实已包括脑及神经系统而言,兼及生理因素和精神因素。故治内伤病,尤其不能见子打子,专治一处,必须从整体观点,就阴阳气血全面审察,而以心阳为主脑。其中由于心阳衰弱而致之阴气上干,元阳随着上浮而生的种种虚火证候,尤易被认为是阴虚火旺,而以滋阴降火之方去治,往往适得其反。即痨字从火之说,亦当解为由于心阳衰弱,始为得当。
高树达
发表于 2014/7/27 01:51:19
阴与阳是两相对立,同时存在并起的。倘如我们非要分别其先后,则应该是阴先阳后,如男女两性,若以阴阳划分,则男为阳,女为阴,二者似乎也是两相对立。在生物界,在没有雌雄之前,其生育机能应该说是存在的,生育是女性的特征,可见这是一个逐步转化的结果,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就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相争不下,我说也不是先有鸡,也不是先有蛋,关键在演化,这个演化规律是什么?这个答案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正如“阳出于阴,而复归于阴”。如此先阴后阳自不必说。
阴阳之序,远不是这个先后的问题,而是阳依附于阴而存在。因此,没有阴虚又哪里来的阳虚呢?
高树达
发表于 2014/7/27 01:54:46
古人对内伤也是见解不同 以后想清楚了再说 外感之湿 内伤之湿 具体有什么区别 现在那位网友知道的就说说好了
如果是外感湿邪,常见恶寒风热、虽然出汗但不热不退、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胸闷不舒、小便不利、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等症状。
1.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
2.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
高树达
发表于 2014/7/27 03:02:31
为什么我觉得《伤寒论》不适合初学者,不适合现代人:
1.崇拜《伤寒论》的人大多是因为他只接触过《伤寒论》,或者是自学,或者是专学。《伤寒论》本身相当复杂,相当精致,相当完美。如果你是天才,就会沉醉于《伤寒论》难以自拔;如果你是平凡人,就会迷惑于《伤寒论》一知半解,生搬硬套,偶见神效,多为不效(把不良反应当成起效,经方用错了也会有反应,不是有反应就是有效)
2.现代和汉代,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了,人的体质不一样了,五运六气不一样了,诸多不一样,不能滥用经方
3.关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觉得这个方法不适合学中医,学中医就要博采众方,不排斥别人的见解,古今中外都要看看,了解,如果都能解释清楚彼此,知己知彼,岂不更好
4.若是真心想在中医里深造,那就必须修道,中医理论来自于道家(不是道教),《黄帝内经》来自于道家的内证,如果不通内证,那就只能是遵从《黄帝内经》,而无法得知《黄帝内经》是怎么写出来的,今人为什么写不出来,如同《周易》今人为什么写不出来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