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中医 发表于 2014/10/16 18:30:13

怎样自学中医

怎样自学中医


   学中医还是从阴阳入手比较直接,讲阴阳最直接了当的莫过郑钦安先生,所以《医理真传》不可不读。五行则宜从黄坤载《四圣心源》入手。《伤寒论》所示为万古不易之法,明其理方能得用,理在《内经》,开合枢为关键。
开合枢为阴阳二气三阴三阳转化之门户,如出入之从门。阳在外主入,阴在内主出:阳注于阴,阴满之外。在外则向内为合为开(阳明太阴,先合后开),在内则向外为合为开(厥阴太阳,先合后开)。枢为转动之轴(少阴主降,少阳主升: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枢机不转,则开合不利,升降不调。
    黄坤载实为有史以来学问最渊博、著述最丰富、学术最系统、医术最高明之大医家。可惜一直受到所谓正统的人多势众的寒凉派庸工的理论排挤,始终没有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以盲引盲,处处误导,致使中医水平每况愈下,释邪攻正,为虎作伥,终于沦落到了今天不堪入目的地步。悲哉!

铿锵中医 发表于 2014/10/16 18:30:46

    民间中医识阴阳。阴阳辩证仔细详。次分六经与脏腑。以证类病无处藏。阴阳体质是根本。疾病是标记心上。颠倒阴阳祸患藏。阴证就用温热药。阳证苦甘寒药商。阴阳错杂寒热药。湿盛还需阳药上。熟读《内经》作参考。《易经》也要知其详。临证就用《伤寒论》。神农本草心中藏。寒热温凉记细详。若要临床无闪失。钦安之书不可忘。变通用药有保障。正龙杂病要借鉴。古圣先贤智慧棒。一阴一阳一部书。万病不离阴和阳。离开阴阳无文章。圣贤真传一句话。愚者万卷藏书箱。何必它山求玉石。民间中医珠宝藏。不明阴阳谈医药。盲人点灯无用光。
中医本身按照《内经》理论治病很容易。张仲景大师根据《内经》六经结合《易经》创立的《伤寒杂病论》。是很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但是大多数经典医家。抛开易经理论去解释伤寒六经。又编出了大量撇开纯真易经理论的中医阴阳教材。致使从理论到实践错上加错。人民群众得不到纯真的中医治疗逐渐对中医失去了信心。而民间中医学习《内经》.《易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掌握了中医的真髓。可以说简(大道至简).便.廉。用药几十味。

铿锵中医 发表于 2014/10/16 18:31:27

普及真正的中医精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凡是想快速入门的,首先你要学好古文,尤其是医古文,学会比类取象,横向纵向思维。
------------------------------------------------------------------------------
学医三难
学中医有三难
一者,古文基础不好,读医学经典感到非常辛苦,此为无智之苦。刺骨悬梁可解。
二者,学医方向不明,没有明确目标便不能坚持,此为无德之苦。发心救苦可解。
三者,学习方法不对,被先前科学文化知识困扰,此为无明之苦。专心经典可解。

--------------------------------------------------------------------------------
续学医三难
1难于专
医书汗牛充栋,加上易经系列,佛道儒等和中医的相关内容,很难不贪多。
2难于精
读经典贵于涩而易于滑,能够深入,不浅尝辄止难。
3难于平和
学习中医后,看不惯的错误医学观念比比皆是,很难平和,面对十分缺乏中医常识的人很难不心生狂傲。对于先入为主的观念很难消除成见。所以烦恼反而多,能保持平和难。

这些提纲挈领的问题可为学习中医的人借鉴领会,则于道不远矣!
岳美中老先生《无恒难以做医生》语录:
1、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
2、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3、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
4、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
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求其病之所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名不同,而症状所由异,然而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
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要有恒,不可时作时辍;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

铿锵中医 发表于 2014/10/16 18:31:51

中医读书自学的几个方面:
择善本,苦奠基,追源而上。
勤于问,精于思,辨明泾渭。
重实践,究成败,累积心得 。

中医名家谈学医


无恒难以做医生——岳美中
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
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
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
要有恒,不可时作时辍。
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
要入细,不可知学皮毛。
戒玩嬉,戒嗜好。


治学门径和方法——任应秋
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凡学问都有一堵高墙,如不找到门径进得墙内,则比不能领略无限风光。——《四库》著录医书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二卷。
学习方法:
精读:这和岳老的宁涩勿滑一样,看来读书确实应该读进去。
勤写:不动笔墨不读书.列举了任老的不同笔记若干篇,可见读书之勤奋和用心。另外介绍了卡片的做法。
深思:弗得弗措。四善记,任老的编写药诗诀是一个好办法,好在现在的医类诗诀随处可见,不用自己编了。但是自己编的应该更加便于记忆,因为在编写的时候已经过了多遍大脑了。


我的学习过程——姜春华
做医生一定要有思路,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活用成规,创立新规,既创又破,既破又立。资料想一盘珠子,思路就是穿起这些珠子的绳子。


路,是人走出来的——金寿山
读书百遍,不如抄书一遍;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博“正是为“专“吸收营养。
金老在快结束时写了一则医案摘抄于此:我在青年的时候曾治过一湿温病人,病已多日,心下痞闷不舒,大便不通,舌苔黄,有可下之征,用小陷胸汤加味,服药后得利,胸腹宽畅,但随即衰竭而死。病家归咎于命而不归咎于医,但我终觉得小陷胸汤用的不对,有内疚之心,而不明其所以然。后来深入研究叶天士的《温热论》,读到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乃为无湿,始不可再攻也一段,才知道我的错误。金老之治学严谨令人佩服,医德的高尚就更加令人钦佩了。
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业精于勤荒于嬉——李聪甫

若要精,人前听,若要好,问三老。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不成。
中医读书自学的几个方面。
择善本,苦奠基,追源而上。
勤于问,精于思,辨明泾渭。
重实践,究成败,累积心得。
还必须注意,无论笔记、心得、医案,乃至每一张处方,都要书写工整,点画清晰,要培养严谨的作风。
育兴致,明志向,术要专攻。
须知有志才有兴,有兴才有专攻,有所专攻才有所识,有识才有成。
览群书,广学识,相得益彰。
医书一担,儒书一头。余还以为医道同源,所以道书更是要学习。
再有就是孟子曰:不直则道不见。


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刘渡舟
刘渡舟,伤寒专家。
自学的三忌: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
学习中医要从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学无捷径贵在恒心——彭履祥
恒心,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因为医所以寄生死。
陆士谔说: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尤难。
一曰信,坚定信心;二曰静,心静;三曰细,剔除错误,淘汰衍说,辨别讹字。更需扩大眼界,善于互参。
陈修园:读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当于无方处求方,才可谓之能读。
书宜读活,切忌拘泥呆板。剔错、辨讹,去伪存真,是读书必下的工夫。

长风一啸 发表于 2014/10/18 14:13:20

字字珠玑,学者明灯

灶心土 发表于 2014/10/19 16:57:35

本帖最后由 灶心土 于 2014/10/20 09:24 编辑

“黄坤载实为有史以来学问最渊博、著述最丰富、学术最系统、医术最高明之大医家” 楼主连用了4个“最”字,其中三个属于主观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关于著述是不是最丰富,不知道楼主是以什么标准来评判,如果说是以著作的种类,那么黄坤载是十一部,而陈修园的著作“坊本有题名二十三种、三十二种、四十八种、五十种、七十二种”的说法,以现在出版的《陈修园医学全书》来看,可以确定的至少也是十六部。如果是以“字数”来评判是不是“著述最丰富”,同样开本的《黄元御医学全书》是一千页多一点,《王肯堂医学全书》是2千多接近3千页。其他比黄坤载多的还有很多。

灶心土 发表于 2014/10/19 17:08:25

本帖最后由 灶心土 于 2014/10/20 11:43 编辑

另外关于什么派的问题,如果说“黄坤载实为有史以来学问最渊博、学术最系统的医家“了,那么其著作当包含楼主所说的“寒凉派”的内容,那么为什么“寒凉派‘的医家还要排挤他呢?

还有,不知道楼主觉得张仲景是什么派的?寒凉派的人排挤他呢?

灶心土 发表于 2014/10/19 17:21:57

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在郑钦安先生之前,古代医家是如何学习阴阳的?在黄坤载之前,古代医家是如何学习五行的? 如果说,这两本书已经完全超越了古代其他讲阴阳和讲五行的书,那么对于现在我们这些有幸读到这两本书的人来说,医术当超越之前那些没有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但现实情况如何呢?

guiqinli 发表于 2014/10/19 22:20:01

讲得太好了,学啥都应如此

赵新政 发表于 2015/5/5 04:16:50

本人认为黄,郑是近代医家,所著书比较易懂,而都偏重扶阳适合现在的流行病,初学容易入手,再学经典容易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怎样自学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