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中医 发表于 2014/11/3 19:25:57

治慢性肝炎有奇方

本帖最后由 铿锵中医 于 2014/11/5 19:13 编辑

治慢性肝炎有奇方
    乙肝患者被称为“乙等公民”。这是由于传染性强而主流医学治疗束手无策而引起的,人们往往淡肝色变。祖国医学把肝炎归于肝著症。因邪热湿浊淤积于肝,肝脏气血郁滞,著而不行久成疫毒而为慢性传染性肝炎。
我早年的师傅是一民间草药郎中。专冶肝炎,方圆闻名。曾追随他一年多,别无所学,只传得一方,治肝炎效如桴鼓。才知浪费一年时间也不算虚此行。许多所谓中医师承的陋习就是不学无术。抱一秘方终守一生不轻传,我不愿做这种啃方族。现把药方帖上来,供有缘人参考。也算是发扬光大中医添一砖瓦。方如下:Q942939252
玄参20克、川贝30克、麦芽30克、郁金15克、枫斗30克、余甘子10克、桑堪20克、青叶胆15克、功劳木15克、蛇胆3个阴干,金盏菊8克
上药共研磨成粉,做成药丸如梧桐果大,一日三丸。3、5月必良效。不再复发。

铿锵中医 发表于 2014/11/3 19:26:24

本帖最后由 铿锵中医 于 2014/11/5 19:14 编辑

妙方 !治流行性出血热


一日翻看验方书籍 ,忽见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药方,其辨证施治之精确、用药之精炼、药量之适中,不禁慨然赞叹,如此妙方,当进入高等院校教材以普及之。


      方药组成:石膏120克 、知母10克 、水牛角60克 、生地30克 、丹皮10克 、赤芍10克 、白茅根60克水煎服日一剂,重则二剂,日夜连服。注:经治疗30例,退热时间最长三天,短者一天,且能打破后期的次序,跃过休克期及少尿期,直接进入多尿期或恢复期,减少并发症,特别减少出血倾向,没有死亡病例。


    方解体会:方中用大寒且量大生石膏、配以知母以清阳明气分之热,为白虎汤之意;用水牛角代替犀牛角、并配加生地、丹皮、赤芍,以清血分之热,为犀角地黄汤之意;重用白茅根以止血。诸药合用,共奏清气分、血分之邪热并止血之功,如此阳明气分之热得清,营血之热得除,再加以量大之止血药,使凝血时间正常,何惧一“流行性出血热”乎!

铿锵中医 发表于 2014/11/3 19:27:29

本帖最后由 铿锵中医 于 2014/11/5 19:16 编辑

放血救命法






中风,遇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患者无论在什么地方 (不管是浴室、卧房或客厅),千万不可搬动他。因为,如果移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所以要先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稳以防止再摔倒,这时才开始(放血)。家中如有专为注射用的针,当然最好。如果没有,就拿缝衣用的铜针,就在患者的十 个手指头尖儿(没有固定穴道,大约距离手指甲一分之处)刺上去,要刺出血来 (万一血不出来,可用手挤),等十个手指头都流出 血来(每指一滴),大约几分钟之后,患者就会自然清醒。如果嘴也歪了,就拉他的耳朵,把耳朵拉红,在两耳的耳垂儿的部位,各刺两针,也各流两滴血,几分钟以后,嘴就恢复原状了。 等患者一切恢复正常感觉没有异状时再送医,就一定可以转危为安,否则,若是急着抬上救护车送医,经一路的颠跛震动恐怕还没到医院,脑部微血管,差不多已经都破裂了。万一能够吉人天相,保全老命,容得勉强行动,那得要靠祖上的庇荫了。

放血救命法,是经多次应用有效。某学院任教的教师,有天上午正在开会忽然中风了;当时同事见他气色不正,语意模糊,嘴也歪了,很明显的是中风了。立即叫学生到校门外的西药房,买来一支注射用的针头,就在十个手指头上直刺。等十个手指尖儿都见血了(豆粒似的一滴),大约几分钟以后,教师的气色就变过来了,两眼也有神了,只有嘴还歪着,这时便拉搓其耳朵,使之充血,等把耳朵拉红,就在左右耳垂之处,各刺两针,待两耳垂都流出两滴血来,奇迹就出现了,大约不到三五分钟,他的嘴形,恢复正常了,说话也清清楚楚了。静坐一阵子,喝了一杯热茶,才扶下楼,开车送到医院,打一瓶点滴,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就出院回学校上课了。一切照常工作,毫无后遗症。反观一般脑中风患者,都是送医院治疗时,经过一路震荡血管急速破裂,以致多数患者一病不起,所以脑中风,在死因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位,其最幸运者,也仅能保住老命,而落得终身残废。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病症。 如果大家都能记住这(放血救命)的方法,立刻施救,在短短时间它能起死回生,而且保证百分之百的正常。

铿锵中医 发表于 2014/11/3 19:29:53

本帖最后由 铿锵中医 于 2014/11/5 19:16 编辑

秘方治脑震荡


家兄习武摔伤,脑震荡头痛难忍久治不愈。人传一方:用黄鼠狼脑袋瓦片焙干,黄酒冲服。
三个而愈 。

铿锵中医 发表于 2014/11/3 19:30:26

本帖最后由 铿锵中医 于 2014/11/5 19:17 编辑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记载枫斗“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成书于一千多年前的道家医学经典《道藏》将枫斗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价枫斗“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益智除惊,轻身延年”;民间称其为“救命仙草”。
  枫斗生长于悬崖峭壁之阴处,古人常悬索崖壁或射箭采集。枫斗常年受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作为养生极品,自古以来深受皇宫贵族的青睐。
  取枫斗的茎经加工炮制,边炒边扭成螺旋形称为铁皮枫斗。

 《中国药学大词典》称枫斗“专滋肺胃之气液,气液冲旺,肾水自生,“说他善于养阴生津,治疗阴虚津亏诸症。

铿锵中医 发表于 2014/11/3 19:30:46

本帖最后由 铿锵中医 于 2014/11/5 19:17 编辑

余甘子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果实,别名油柑子,橄榄子(四川),滇橄榄(云南),青果等。《唐本草》称之为庵摩勒,余甘,《南方草木状》谓“树叶细,似合昏,花黄,食似李,青黄色,核圆作六七棱,食之先苦后甜”,《本草纲目》称之为庵摩落迦果,载有“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余甘”。  余甘子为一种常用藏药,与诃子,毛诃子三者在藏药中常被称为“三大果”使用频率很高 ,在《藏药标准》所载的 290 种藏药成药中,含余甘子的  有 72 种,占总数的25%,卫生部药品标准1995年版藏药标准所载200 种成药中,有 59 种含余甘子,占29%,1990年余甘子被载入《中国药典》。  余甘子果实味酸微涩,清热凉血,消食健脾,生津止渴。主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及维生素C 缺乏症。在藏药中,余甘子主治培根病、赤巴病、血病、高血压病等。近年研究结果表明,余甘子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衰老,保肝等作用,。

铿锵中医 发表于 2014/11/3 19:31:07

本帖最后由 铿锵中医 于 2014/11/5 19:18 编辑

青叶胆【别名】青叶丹、青鱼胆、走胆药、肝炎草
  【来源】本品为龙胆科植物青叶胆Swertia mileensis T. N. He et W. L. Shi,的干燥全草。秋季花果期采收,除去泥沙,晒干。
  【制法】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晾干。
  【性状】本品长15~45cm。根长圆锥形,长2~7cm,直径约0.2cm,有的有分枝;表面黄色或黄棕色。茎四棱形,棱角具极狭的翅,直径0.1~0.2c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下部常显红紫色,断面中空。叶对生,无柄;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条形或狭披针形,长1~4cm,宽0.2~0.7cm。圆锥状聚伞花序,萼片4,条形,黄绿色;花冠4,深裂,黄色,裂片卵状披针形,内侧基部具2 腺窝;雄蕊4。蒴果狭卵形,种子多数,细小,棕褐色。气微,味苦。

铿锵中医 发表于 2014/11/3 19:31:31

本帖最后由 铿锵中医 于 2014/11/5 19:19 编辑

诸病主药

中风卒倒不语,须用皂角、细辛,开关为主。

痰气壅盛,须用南星、木香为主。

语言謇涩,须用石菖蒲、竹沥为主。

口眼 斜,须用防风、羌活、竹沥为主。

手足搐搦,须用防风、羌活为主。

左瘫属血虚,须用川芎、当归为主。

右瘫属气虚,须用参、术为主。

诸风,须用防风、羌活为主。

伤寒头痛,须用羌活、川芎为主。

遍身疼痛,须用苍术、羌活为主。

发汗,须用麻黄、桂枝为主。久汗不出,须用紫苏、青皮为主,表热,须用柴胡为主。

止汗,须用桂枝、芍药为主。

里热,须用黄连、黄芩为主。

大热谵语,须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为主。

发狂大便实,须用大黄、芒硝为主。

发渴,须用石膏、知母为主。

胸膈膨闷,须用桔梗,枳壳为主。

心下痞闷,须用枳实、黄连为主。

懊 ,须用栀子、豆豉为主。

虚烦,须用竹叶、石膏为主。

不眠,须用枳实、竹茹为主。

鼻干不得眠,须用葛根、芍药为主。

发斑,须用玄参、升麻为主。

发黄,须用茵陈、桅子为主。

中寒阴症,须用附子、干姜为主。

中暑,须用香薷、扁豆为主。

中湿,须用苍术、白术为主。

泻心火,须用黄连为主。

泻肺火,须用黄芩为主。

泻脾火,须用芍药为主。

泻胃火,须用石膏为主。

泻肝火,须用柴胡为主。

泻肾火,须用知母为主。

泻膀胱火,须用黄柏为主。

泻小肠火,须用木通为主。

泻屈曲之火,须用桅子为主。

泻无根火,须用玄参为主。

内伤元气,须用黄 、人参、甘草为主。

脾胃虚弱,须用白术、山药为主。

消食积,须用麦芽、神曲为主。

消肉积,须用山楂、草果为主。

消酒积,须用黄连、干葛、乌梅为主。

消冷积,须用巴豆为主。

消热积,须用大黄为主。

六郁,须用苍术、香附为主。

结痰,须用栝蒌、贝母、枳实为主。

湿痰,须用半夏、茯苓为主。

风痰,须用白附子、南星为主。

痰在四肢经络,须用竹沥、姜汁为主。

痰在两胁,须用白芥子为主。

老痰,须用海石为主。

肺寒咳嗽,须用麻黄、杏仁为主。

肺热咳嗽,须用黄芩、桑白皮为主。

咳嗽日久,须用款冬花、五味子为主。

气喘,须用苏子、桑白皮为主。

疟疾,新者宜截,须用常山为主;疟疾久者宜补,须用白豆蔻为主。

痢疾初起者宜下,须用大黄为主;痢属热积气滞,须用黄连、枳壳为主,里急后重者,须用木香、槟榔为主;久痢白者属气虚,须用白术、茯苓为主;久痢赤者属血虚,须用当归、川芎为主。

泄泻须用白术、茯苓为主∶水泻须用滑石为主,久泻须用诃子、肉豆蔻为主,(或加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气,其泻自止,)霍乱,须用藿香、半夏为主,呕吐,须用姜汁、半夏为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治慢性肝炎有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