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复兴之忌:被西方理性文化侵染了的“中国经典解读”
本帖最后由 兮招天 于 2014/11/14 13:47 编辑3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其义蕴广远,不易简约叙述,以下章节,言之极精要,[君友会 王爱君]著述引录于下:
「中国自唐虞以来,即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敬天即所以爱人,爱民即所以尊天。所谓天人合一,实包含了“天定胜人”与“人定胜天”两个观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卦大象)中国的思想,不偏于天定胜人,亦不偏于人定胜天。中国无宗教,但中国人极富于宗教精神,此为中国文明的特征。
左传载:『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六六二年)史嚣之语,代表中国古来之人文主义,即天人合一的宏旨。历代圣哲,莫不为继续宏扬此天人合一之道而努力。
以中国与西方比较,中国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合;而西方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分。故中国哲学,以人生观察宇宙,使人与天合而为一。
《周易『乾元资始』》说:“不涵神学气氛,以天道贯通人事,正性命以明道德,修身之原。”此说明中国正统哲学之“天道”思想,纯是合理化的形而上学。
《易乾文言》说:“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非与天合德,其孰能如是哉?”西方哲学,则伦理哲学、精神哲学与自然哲学,各有领域,分送发展,源远而未益分。中西治学方法之不同,其所成思想体系亦迥异。
吾人确信,在古今各民族,最能了解人与天地宇宙之关系,因而企求保持天人和谐者,为中华民族。
中国哲学里不包括宗教信仰,但也不反对宗教信仰,骨子里隐藏着对『 上天』信仰的观念,却不显露出来,所讲的对象乃是『人』。这种以人为重点的天人之学,可以称为人文哲学。
【编者按:有了本系列的西、中文化大观铺垫,在区分了西方“理/择性”、东方“神/道性”四大天命观下,在摆托了(马哲)唯物论、(基督)唯心论后,想必会产生一种“貌似正理,实无干货;似懂非懂,庞征博引”的心理龃龉之感……复兴中医的达人们,在诠释经典时,最忌讳犯此一偏颇的“夹生饭”】
“究天人之际”,先秦至两汉的显学(中国版“人文觉醒”)
本帖最后由 兮招天 于 2014/11/14 14:35 编辑4
“天人”概述
中国人最基本的 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 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
天人合一: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 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
儒家
在儒家来看,天是 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 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 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禅宗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 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程度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道家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 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 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编者按:本段评介,非常精辟有味,原因就在于作者从始至终,从纯粹的西方理性哲学出发,梳理并涵盖了中国主体文化的大概范畴。无论你是否建构起自我专属的『×××天命观(主义又或观念)』,都不影响最终的一份新的思想收获────但如何高效而清晰地建构个人『×××天命观』,敬请参阅本人(兮招天)在『博客日报』网站里的一系列发文,因为涉及到了诸多政治、宗教的问题,不好在本站上重新发布,作揖见谅】
国学大师与实践中医的观念碰撞
本帖最后由 兮招天 于 2014/11/14 14:41 编辑5
资料阐述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季老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的补充明确地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 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 易经》中强调 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 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但《 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
李阳波同时认为 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 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譬如,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 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 素问·脉要精微论》)。
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 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 生态环境,即天地( 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 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李阳波《宇宙事物观》——玄易学和西科学的杂糅式解读2
本帖最后由 兮招天 于 2014/11/14 14:56 编辑【科学阐述】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即天体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体的缩小。【按:秦汉~浑天说】
古代天文学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轴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夹角均成66.5度,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天地感应的最本质的表现。
而且,此理论也得到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的支持,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认为: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
《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在中医名之曰"气"。
天地气交
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气交皆指求气之本。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同上)即,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
气交的产生是因为地之寒热与天之阴阳之节气相差三节。按理说,一年中冬至日为阴之极,应该气候最冷,夏至日为阳之极,应该气候最热,故天之太阳为夏至,天之太阴为冬至。但事实上大地有一个白天吸热,夜间散热的过程,所以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立春三节气达到积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后三节气,立春一到,气候便开始温暖……
此三节之差,张介宾十分重视,其《 类经图翼》云:"然一岁之气始于子,四季之春始于寅者,何也?盖以建子之日,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生化之功及其自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即天之温起于子,而地之温却始于寅,天地之气相差三节。由于气交相差三节,便产生了天地之气的"升降沉浮"、"气交易位"等变化。
所谓"气交易位"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导致气交的位置发生移动,由于阴阳之气与寒热之气相差三节,"时有定位,气无必至",即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次序和时位,温热寒凉的秩序是不会错的,但气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现象却是经常发生的。
李阳波《宇宙事物观》——玄易学和西科学的杂糅式解读3
本帖最后由 兮招天 于 2014/11/14 14:56 编辑天地同律
天地同律也就是时空合一。律学本属于声学,由于古代天文学在制定历法过程中需要数学运算,便借用律数来完成这一过程,而产生了律与历的结合。律历一体思想首先是与古代气论紧密相关的,反过来又促进了《黄帝内经》对"气"的规律性研究和人体生命节律的研究。
⑴音律与天之气相应
《史记·律书》,其中说道:"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古代以"同类相动"理论推想互相感动的事物之间通过气传递着它们的相互作用,从而把律吕与"气"密切联系起来。
汉代有"候气之法",据《后汉书·律历志》记载,在一个密闭的室内,把端部塞上葭莩灰的律管按一定的方位加以布置注意观察就可以看到,每到一定的节气,与该气相应的那支律管中的灰就回逸出。这种把律管的长短和天地之气联系起来的实验,对我们理解五气、五藏与五音相应等问题至关重要。就这样,人们把不同音频的乐音同一年中的不同时令,同该时令的气候、物候联系起来。
所谓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过是天"气"在一个回归年中有二十四种或七十二种表现,同时造成了不同季节中声色味的不同。因此,五音、十二律可以说是关于"气"的量化的另一种表达。
十二律的名称表示着"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作用。如:
『黄钟』:黄者,中之色,钟者,种也。…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也。(《汉书·律历志》)
『南吕』者,言阳气之旅入藏也。(《史记·律书》) 蕤宾者,言阳始导阴气使继养物也。(《汉书·律历志》)
『夹钟』者,言阴夹助太簇,宣四方之气而出物种也。(《汉书·律历志》)
⑵时间周期(历)与天地之气的运动相应
古人早就发现,地球特有的时间周期与地球在太阳系的特定位置相关,如昼夜、24节气、四季、年等。昼夜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节气和四季的变化是由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造成的。这些时间节律的背后,是地球所受太阳能量辐射的周期性改变,人的生命节律也是由地球的这种特性造成的。因此,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有着相动一致的特性,人体生理功能节律也随天地四时之气运动变化而改变。
由此,《黄帝内经》依据天地同律的原则创建了的独特的"五运六气"历。这种历法特别注意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现象与时间周期的关系,是《内经》学术中时空合一理念的集中表达,从非常广泛的时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之统一,反映了人与天之间存在着随应而动和制天而用的统一。
就一年四时而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人的生理功能活动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更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
就一年十二月而言,"正月二月,天气始言,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问·诊要经终论》)随着月份的推移,人气在不同部位发挥作用。
就一日而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消长变化,人体的阳气发生相应的改变。
李阳波《宇宙事物观》——玄易学和西科学的杂糅式解读4
本帖最后由 兮招天 于 2014/11/14 15:01 编辑医学内涵
《内经》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运而相通"指运动过程中的相通关系,而不是静态空间里的结构联系。"总而为一"指运动方式的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
即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主要是指人作为"小宇宙"是如何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应的,其中,人天同构是《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次,人天同象与同类则是中医取象比类思想的具体体现,人天同数则是人与天气运数理的相应。总之,这是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 系统理论。
“人与天”的关系
【人天同构】
人天同构是《 内经》天人合一观的最粗浅的层面。《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
例如《灵枢·邪客》说:"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 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 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这里把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一一对应起来。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其目的在于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
【人天同类】
我们知道,大谈天人、古今,并寻求其中相通而互感的共同律则,是汉代的时代精神。《汉书·董仲舒传》曰:"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天人合一
在 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与古今总连在一起,这种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合起来的现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
但《内经》所强调的人天同类与董仲舒辈的神秘的 天人感应不尽相同。《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中的五行归类,是根于事物内在的运动方式、状态或显象的同一性。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应四时,上为岁星……其臭臊。"是将在天的方位、季节、气候、星宿、生成数,在地的品类、五谷、五畜、五音、五色、五味、五臭,在人的五藏、五声、五志、病变、病位等进行五行归类,这样就可以通过类别之间"象"的普遍联系,来识别同类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
另,《灵枢·通天》还以 阴阳为原则将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类,认为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少阳之人"多阳少阴",阴阳和平之人"阴阳之气和"。这种将先天阴阳之"气"作为人性的基础,是先秦诸子人性论所未涉及的。
作为医学著作,《内经》并不太关注人性的社会性以及人性是否可以改变等问题,而是以气论人性,从先天生理因素寻找人性的根据,关注 五态之人的发病及其治法,为养生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李阳波《宇宙事物观》——玄易学和西科学的杂糅式解读5
本帖最后由 兮招天 于 2014/11/14 15:22 编辑【人天同象】
从"天人合一"观念出发的传统文化与中医学都表现为重道、重神、重无、重和谐、重势,其核心则是"象"与"数",如果对"象数"无知,则意味着对华夏文明的无知,更不能全面地理解和诠释中医学。
所谓"象",指的是经验的形象化和系统化。"象"的特征是动态的,不是单纯地模仿其形,而是模仿其变。象还是全息的,万事万物息息相关。就《内经》而言,藏象系统就是通过生命活动之象的变化和取象比类的方法说明五藏之间以及与其他生命活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
其中,"象"又分为法象、气象、形象。"法象莫大乎天地"(《 周易》),举例言,"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六节藏象论》),为法象;阴阳四时,"其华在面"(同上),为所见气象;"其充在血脉"(同上)为所见形象。藏象理论作为《内经》理论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将五藏联系六腑、 五官、五体、五志、五声、五情,以五行理论进行阐释的五大"象"的系统,并完全表现为一种天人合一的综合功能。"这是一种自觉的而不是自发的努力,旨在指出人体内部与人体外部都是按照" 阴阳五行"这一基本法则统一、整合起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 藏象是一个含有哲学与科学双重意义的概念。
总之,《内经》中关于人天同象的描述旨在通过已知的自然现象推知隐藏的内藏功能。如借助对天动地静的认识,以象天动的胃、大肠、 小肠、三焦、 膀胱为腑,主泻而不藏;以象地静的心、肝、脾、肺、肾为藏,主藏而不泻。
【人天同数】
象与数的关系,正如《左传》言:"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内经》认为生命运动与自然一样,有理、有象、有数。通过取象比类,可知气运数理。《素问·六节藏象论》先论数理,后论藏象,深意寓在其中。
"数"是形象和象征符号的关系化,以及在时空位置上的排列化、应用化和实用化。它不同于西方的数学概念,不是描述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而是以取象比类的方式描述时间方式和运动关系。
《内经》中的藏象理论则以五元序列来表现。自然界以四时阴阳为核心,四时阴阳涵概了五方、五气、五味等自然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人体以五藏阴阳为核心,五藏阴阳涵概了五体、五官、五脉、五志、五病等形体、生理、病理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与人体的五藏阴阳相互收受、通应,共同遵循阴阳五行的对待协调、生克制化的法则。
因此,人天同数是《内经》把时间的周期性和空间的秩序性有机地结合观念的体现。强调人体自然节律是与天文、气象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节律,故有气运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周年节律等。其基本推论是以一周年(四季)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四季有时、有位,有五行生克,因此,以一年分四时,则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月节律则与该月相和所应之藏在一年之中的"当旺"季节相关。其昼夜节律也是将一日按四时分段,指人体五藏之气在一天之中随昼夜节律而依次转移,则肝主晨,心主日中,肺主日入,肾主 夜半。(见《素问·藏气法时论》)
实质上,"人身小宇宙"在《内经》中绝非泛泛而谈,《内经》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上的一致性。如《内经》论述人体呼吸完全与太阳的运行联系起来,将呼吸与天地相通、 气脉与寒暑昼夜相运旋的规律,与太阳的周日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如《灵枢·五十营》将人体气血运行与日行28宿直接挂钩,认为太阳一昼夜环行28宿一周,人体 气血运行人体50周(白天25周、夜晚25周),如此太阳每行一宿,血气行身1、8周,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6寸,270息,气行16丈2尺,即行人体之一周。由此再进一步,太阳每行一宿,(此指28宿均匀分布的一宿,实际上28宿不是等长的),人呼吸486息,据此推算人一昼夜有13500息。
《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即平常人一息,脉跳动五次,一次脉的跳动,气行1寸2分。如此用气运行的长度表示脉搏的频率,从而表示一种时间周期。这种以大气贯通一切为基点而形成的人体与宇宙的相互模拟,在《内经》理论中比比皆是,强调了天人一致的内在本质。
李阳波《宇宙事物观》——玄易学和西科学的杂糅式解读6
本帖最后由 兮招天 于 2014/11/14 15:23 编辑总的来说,《内经》的天人之间的取象类比,是超逻辑、超概念的心领神会的类比。比如五行作为一个大象,它在《内经》中的成功,就不是 物理学家的概括,而是哲人对世界的感觉分类,是哲人对世界上的物质及其性情的感觉分类,是"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而感觉的相似、感觉的类同、感觉的相通,必然有着深刻的生理学、心理学乃至物理学的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直观生命的体验,是我们领会《内经》文字的真正出发点。
事实上,现代物理学已充分体会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可贵性,正如 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中言: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它们说明了原子和亚原子的实在超越了经典的逻辑,我们无法用日常的语言来描述它,而 东方神秘主 义并不顾忌对逻辑概念的超越,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构成近代物理学的哲学背景来说,东方哲学关于实在的模型,要比西方哲学的模型更为适当的主要原因。
【饮食养生】
与西医的“有病治病”理念不同,中医倡导“上医治未病”,也就是现在说的 养生。那么传统饮食养生理论,其精髓何在呢? 张国玺认为,传统饮食养生学,是指在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质,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或促进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传统饮食养生学特别强调天人相应、调补阴阳和审因用膳的观点,在营养保健学方面独具特色。
天人相应,是指人体的饮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例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所以说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常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例如,人们在冬季常喜欢吃红炯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调补阴阳,是指通过合理饮食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传统养生学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保持在“ 阴平阳秘”的健康状况,如果机体失去阴阳的平衡状态就会产生疾病,并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阴阳以保持健康。例如,人们常用甲鱼、龟肉、银耳、 燕窝等来养阴生津,滋阴润燥以补阴虚;常用羊肉、狗肉、鹿肉、虾仁等来温肾壮阳,益精填髓以补阳虚。这些就是饮食调补阴阳的体现。
审因用膳,是指根据个人的机体情况来合理地调配膳食。我们知道人体需要全面而均衡的各种营养成分,所以《 黄帝内 经》提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在保证全面营养的前提下,还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适当地调配饮食结构。如阴虚者多进食补阴的食品;阳虚者多进食补阳的食品;气虚者多进食补气的食品;血虚者多进食补血的食品;体质偏于实症者多进食一些有清泻作用的食品。
【编者按:这是一部很优秀的中医“科普”式著作,布局宏大,视野超群,但是目今只能当作“民间畅销读物”来看。因为,它通盘是立足于玄学思维上,前提条件就是业已认定“中医是一门科学,并且是超科学的”。
从本系列前面几帖中,我们在欢欣之余,更加得忧心忡忡——它既无证真(逻辑实证主义)又无证伪(理性批评主义)】,只能絮絮叨叨地抓住个例疗效、悠久历史不放(历史解构主义),悲乎吁哉。
复兴中医,须要创设大量的物理实证命题、临床检验设计,中华学仁任重而道远,时不我待!】
道性天命观下的『天人合一』,玄乎其玄的一个现代案例,懵懂然地不想多说了
本帖最后由 兮招天 于 2014/11/14 15:32 编辑东方阳熹对天人合一的解释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高山、草原、森林、河流,因为这些是自然演化的形式,而不是自然真空纯至净的本质。自然的形式有变化、有生灭,人与形式合一,不是就会随同自然的形式变化和生灭吗?有变化,有生灭,人的精神不就会随同事物的变化和生灭而痛苦吗?
自然的形式有变化、有生有灭,自然的本质没有变化和生灭。人的精神与自然同一性,是高于一切形式的存在。所谓的“天人合一”,也就是自心不被一切形式所迷,回归自己的本性,达到无善无恶,无佛无魔,不生不灭的永恒境界。“归根复性”、“返本还原”、“西方极乐”等说法不一,但其内在本质指的都是同一种精神境界,也是同一种精神成果。
记住:万物的根源只有一个,人的精神本质只有一个,精神的最高境界和归宿只有一个。如果你听到不同的说法,不同的理论,就要用你的理智和智慧去分析判断。
总结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以" 仁"为核心," 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等。
在天人合一价值成就系统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了事物的矛盾变化以及反应进程与指向的观察工具、思维模式。天与人各代表了万物矛盾间的两个方面,即内与外、大与小、静与动、进与退、动力与阻力、被动与主动、思想与物质等等对立统一要素。
我们用天和人来代表万事万物中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如无人,一切矛盾运动均无法觉查;如无天,一切矛盾运动均失去产生的载体;唯有人可以运用万物的矛盾;唯有天可以给人运用矛盾的资源!总之,以天与人作为宇宙万物矛盾运动的代表,才能最透彻的表现天地变迁的原貌和功用。
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 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
天人合一构成了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矛盾对立统一体,在万物诸矛盾中,又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存在着四大层级矛盾!而人类活动的一切起点、指向与归宿,又全在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运动之中!
其他——生命核能层级图
引爆生命核能的原理即在于:依据“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与动力源泉”,主动的、瞬间的(即最短的时间)将这些矛盾融于一体,引爆事物间的所有能量,并将之聚集于一个方向、使能量运用和目标达成实现效果最优化、成就最大化。
层级 生命内核 导入 产生 实现 得到 引爆
第一层级 本我 超我 本我与超我矛盾本超合一自我 自信
第二层级 自我 外物 自我与外物矛盾物我合一规律 角色
第三层级 规律 原理 规律与原理矛盾律理合一一心思想体系 价值观
第四层级 一心体系 现实世界 一心思想体系与现实世界矛盾心世合一一心世界 成就
瞠目结舌:中国玄易文化大观
【编者按:搏君一笑,中国人从来不缺大智慧,而匮乏的是“×××引领观念下的科研选题”,但是官方机构太忽视、中医协会不作为、医师子徒思想乱,积弊既久,殆尽消亡医】推荐书籍
《天人合一》依照天师管辂1800余年前遗留的管氏心法编著,结合作者管泓钧多半生实际应用的添加与完善。2012年简体版是在1997年港版基础上,从2007年起历时5年修缮而成,文字比较通俗,更适合大众阅读。
《天人合一》为管泓钧代表著作,分为1997年港版、2012年简体版。
作者 管泓钧,1937年生于广西百色,天师管辂第63代传人、香港易学应用研究会副会长。
内容概要
全书分为五卷,分别从财富、福缘、官运、寿数、功德五个方面,运用风水、名号、八字改运、奇门遁甲的方法,作以详细讲解。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并配有灵兽、灵符图解和详细的技法延伸,被誉为“当代最具实用价值的易学应用教科书”。
目录
第一卷 生财有道
第一章生意场——财源广进秘籍
第一节办公室、住宅风水招财布局9法
第二节姓名学之五格数理催财技法
第三节八字命理改运兴财
第四节陶朱公(民财神范蠡)盈财法
第二章博彩术——赢得十亿身家
第一节赌局风水之正财、偏财、横财
第二节姓名学之五格增财笔画调配技法
第三节八字与五行相配之运通财来
第四节奇门财路28局
第五节何鸿燊秘法之《无需出千》
第三章转运祛祟——永避“败财运”的困扰
第一节姓名学五格数理中的败财运规避
第二节八字改运:纳音之金非钱财之金(五行正论)
第三节李嘉诚“一枚硬币”莫败财
第四章招财灵符、灵兽图集
第二卷 五福临门
第一章修身缘——积善迎福之法
第一节办公室、住宅风水福缘布局7法
第二节姓名学之五格数理增福技法
第三节八字命理改运积福
第四节“百蝠图”纳百福的传说
第二章家庭论——夫妻和睦十三方
第一节居家风水配饰之夫妻缘强化布局6法
第二节姓名学之夫妻缘分五格匹配与调整4法
第三节夫妻“八字不合”之改运3法
第四节奇缘莫入:勿羡牛郎织女
第三章借运进学——文曲星易位时的学业补救之法
第一节姓名学五格数理中的艺能运调配
第二节奇门遁甲之求学局
第三节不学无术也能《 连中三元》
第四章祈福灵符、灵兽图集
第三卷 官运亨通
第一章乌纱帽——飞腾纵横官场
第一节办公室、住宅风水官威布局11法
第二节姓名学之五格数理求官技法
第三节八字命理改运添官
第四节苏秦走马观碑配六国相印
第二章首领运——成为团体核心
第一节办公桌风水之物品摆放及随身“主印图腾”
第二节姓名学之领导讳(以字代名之法)
第三节普京“尤里心术”——苏联克格勃“领导力训练”精要
第三章一呼百应——晋级开运方法详解
第一节加官:巧借喜用神转化命中八字
第二节会议讨论(谈判)中的奇门技法
第三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四章显官灵符、灵兽图集
第四卷 寿比南山
第一章岁为尊——延年增寿正法
第一节住宅风水益寿布局15法
第二节姓名学之五格数理延年技法
第三节八字命理改运增寿
第四节彭祖积寿800载
第二章天伦乐——恭贺五世同堂
第一节祖坟风水之传世阵法
第二节族谱的力量(姓名中字传承族数)
第三节九世单传之不夭奇门局(弱子续命法,不适合女婴)
第四节周文王为姜太公拉辇868步,稳传子孙江山
第三章折寿仙方——溢出寿数之三星转借法
第一节多余寿数转为福运,多余福运转为官禄、财运
(寿数未增至满溢时不可单独借运求官、求财,以免折寿、折福)
第二节逆天改运需要折罪的供奉之法(寿数未溢之时求官、求财的“补救”)
第三节旁门借寿——损人也不利己的左道法术揭秘(莫中邪术)
第四节甘罗十二为上卿,转即夭折;韩信八罪称王侯,不得善终
第四章至寿灵符、灵兽图集
第五卷 功德无量
第一章风水学入门提要
第一节阳宅布局基本法
第二节祖坟选址注意事项
第三节常见灵兽(吉祥物)之相冲相克
第四节办公室及铺面风水
第二章姓名学通理解析
第一节百家姓对应天格数表(以《康熙字典》笔画为准)
第二节吉名常用300字,笔画数对照表
第三节艺名、字号与主人八字之对应起法概要
第三章四柱八字推算技巧
第一节四柱纳音表
第二节五行相克、相生、相泄之循环图解
第三节八字的天干、地支推算原理
第四节八字批解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奇门遁甲之天人奥义
第一节三奇、八门、遁六甲原理
第二节九宫格飞排入门
第三节奇门遁甲经典应用案例详解——诸葛亮八阵图
第五章功德榜
附:大师亲笔信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