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的角度看待颈椎病
中医学理论上虽然没有“颈椎病”的病名,但是由于颈椎病的症状和中医的“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等很近似,医书中也有所谓“骨错缝,筋出槽”等描述。中医根据症状和部位,还将痹证分为筋痹、脉痹、骨痹、皮痹和肌痹。在这些描述中也包括了对颈椎病的描述。在中医学上,颈、肩、臂痛等症基本被视为“痹证”,通常认为其病因是由于外伤、气血不和、风寒湿邪侵袭、经络不通等所致,头晕、目眩、耳鸣则和痰浊、肝风、虚损相关。中医认为,颈椎病的主要病机是肝肾亏虚,精髓不足,气血衰少,盘骨失于濡养,风寒湿邪易于骤袭,痹着经络,气滞血瘀。
中医还认为,对颈椎病的治疗不仅要着眼于颈、肩、背、臂等身体局部,还要有机地联系经络、脏腑、气血等,进行整体的辨证施治,并将脾、肝、肾等内脏的功能和肌肉、筋骨、关节功能有机结合,注重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故而中医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痹、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经络受阻、痰湿困阻及外伤等不同类型。基于中医对颈椎病的上述认识,在治疗颈椎病上形成了外用药物、针灸疗法、外治手法以及内治疗法等一整套措施。中医师会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脉象和证象,采用不同的施治原则、不同的用药以及不同的施治方法,尤其是中医治疗中内外并重的原则区别于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即不但注重局部、整复错位、松弛肌肉、伸展筋脉,而且更加注重疏通经络、调节内脏的整体康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