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中医 发表于 2016/7/6 19:44:56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中外都为之赞叹的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等等,这些都折射出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中国的长项就在于此。华文化源远流长,其显著标志是具有超时空的文字记载。这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雄踞于世、受到世界尊重的原因。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具有无可替代、不可磨灭的历史功业。而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而百十年来谈中华文化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就是汉字。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因为语言文字带着人们对于世界的一种体察,一种感受,一种思想,一种方法,它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是个怎样发音的问题。

即使是现在仍有些人认为汉字本身就是我们积贫积弱的根源,应该彻底不学中文,尤其是不能写汉字,因为中文太难学了。大多数国家的语言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是音本位的文字,一个字母只代表一个音素,本身没有别的意义。英语26个字母,维吾尔语33个字母,俄语也只有30多个字母。相比较而言,中文太难了。但论到汉字的灵性、弹性,别的语言文字是没办法相比的。如杜诗里有两句“幼子绕我膝,畏我复却去”,一个说法认为小孩子抱着我的膝盖,怕我又走掉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幼子认生,不知道是自己的爸爸,对我是怕的,所以又走了。这样的争论已经进行了上千年或者更多,但肯定永远不会有结果。我想这句话如果用英语或者其他语言来表达也许不会产生这种争论。比如,如果是“幼子绕我膝”,然后又走了,这是递进的两个谓语;如果是怕我走,后面的词就变成了修饰补充的从句。我相信用外语表达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中文上就是一样的。中国语言的灵动性表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学、传承、研究、数码化应用与审美化创造。我们应该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语言艺术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在世界上推广普及华文与汉学教育,为此加大投入。我们应该在语言文字上对各种媒体与出版物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少一点错别字,少一点洋泾浜,少一点文理不通。

      汉语又是一个诗性的语言,它给中国的政治家们提供一个极好的天地。政治家可以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中有很大的发挥余地。我们比较一下,苏联的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完全不同的结果,完全不同的选择。这里面我觉得也和汉语与汉字的许多特点是有关系的。俄文缺少可塑性,缺少灵动性。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汉字是表意的字理性文字,是声韵并茂的文字。它很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汉字如歌如画如符咒。汉字有六种构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使得汉字的信息量与某些不确定性和争议性无与伦比。在中华民族的整合与凝聚方面,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身份方面,在源远流长、一以贯之而又充满机变以摆脱困境方面,汉字功莫大焉。没有统一的汉字只有千差万别的方言,维系一个统一的大国,抵抗列强的殖民化是困难的。比较一下中国与亚、非、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被列强殖民统治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力量。比较一下社会主义的苏联与社会主义的中国命运,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特别是汉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传当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何其惊天动地。那时人们结绳记事,口耳相传,在山东凌河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就可见中国古文字与古文化。汉字的特殊的整齐性丰富性简练性与音乐性形成了我们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现在中国大陆的幼儿不会说话已经会背诵“床前明月光……”。武汉的黄鹤楼虽系后修,非原址,但是有崔颢与李白的诗在,黄鹤楼便永远矗立在华人心中。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赤壁、泰山……因诗文而永垂不朽。

    汉字多半是字本位的,字本位问题在语言学内部是有争议的,但至少可以肯定,华文的字比拼音文字的字母不知重大凡几,而词与句的组合,仍然离不开字。华文文学讲究炼字,这与拼音文字大不相同。

汉字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声音,它表达的声音并不是统一的,各种不同的方言可以用不同的声音念一个字。各个地区的人们说不同的方言,音不相同,但是字完全一样。汉字,克服了方言上众多的分歧,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整合。中国广东话和辽宁话的差异也许甚至超过了欧洲一些国家间语言的差异。但是,她有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汉字,是汉字挽救了这些方言。因为有了汉字,这些方言不会在某一个时期被一种强势文化地区的方言吞没。中华方言的丰富多彩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吴侬软语,三秦高腔,川语的刚嗲相济与粤语的铿锵自得,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样是我们的语言财富。它们影响着乃至决定着我们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曲艺和少数民族歌舞。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一声乡音,两行清泪,乡音未改鬓毛衰,万方奏乐有于阗,中华儿女的乡愁乡情永不止息,汉字文化便是中华儿女的永远的精神家园。

一些人曾经有一种观点就是汉语和汉字是和现代化相抵牾的,是不能并存的。但当国家机构改革的时候,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也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了。这个趋势最起码说明汉语和汉字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纯工具性、纯手段性的问题,而是带有根本性的文化问题。汉字是一定要要的。汉字给我们的信息量实在是太丰富了,它既是一幅美术作品,也表达着声音,还表达着历史的典籍,表达着已经不能够说话的那些人的智慧和感情。我曾经试想,如果真正用拉丁字母还能不能表达这种感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看这十个字,我们就有一种视觉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想象。相反,如果用汉语拼音来表达呢?虽然它有自己的读法,但你可能很难得到汉字给予你的文化的享受。

汉字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基础。现在中国和外界发生的许多矛盾,都和我们对汉字的理解有关。特别是现在我们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交流越来越多,有时就是因为各个国家的文字文化不同,才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汉字中“国家”的意思实在是太广了,有“国”的意思,有“家”的意思,在英语中又有好几个相对应的词语如country,nation,state。再如与“法”相关的词,英语中就有law,rule,legel,regula tion 等等。这对于理解中国的政治生活与政治语言大有帮助。越是有志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事业,越应该理解并善于运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传统,趋利避害,将大胆变革与稳定发展结合起来。这些,外国人并不一定明白,他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到中国来也许是讲不通的。汉字是我们文化的基础,更不要说我们的对联、诗歌、骈体、对偶等等,它们甚至影响到中国人一些特殊的辩证思想,比如“祸福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等,这些反义词放在一起造成一种互相循环的关系,也是妙极了。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花些时间学外语,这的确是有意义的。从根本上说,母语是进修外语的基础,外语是学好母语精通母语的不可或缺的参照。说起近现代中国,大概没有很多人的外语比辜鸿铭、林语堂和钱钟书更好,同时他们的华文修养也令我辈感到惭愧。设想未来的中华儿女个个熟悉汉语汉字华文经典,同时至少是它们当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熟练掌握一两门外语特别是英语,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中国人的大脑的聪明足以做到这一步。而做到这一步不会降低而只会提高中华文化的地位。

       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与面向未来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好自己的性格。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聪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以海纳百川、开阔明朗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开放与交流,而决不是鼠目寸光,抱残守缺。当然也不是民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要更加珍惜我们的汉字文化,相信这种文化会更加光辉灿烂。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字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