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知霖品老子(戴营魄抱一十)
第十章 原文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槫气至柔,能婴儿乎? 修除玄蓝,能毋疵乎? 爱民栝国,能毋以为乎?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胃玄德。 〖经文——译文〗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营气互抱魂魄,彼此合成一个整体,能够做到不离散吗?】 (老子在本章,连续用了六个问句,每一句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其实都与修行有关。营魄抱一,可以说修行的第一步。问题是,营与魄,扩大一点说就是形体与魂魄,用现代的话语叫做肉体与灵魂,本来就属于不同层面的东西,要怎样抱一呢?这里指的是内外状态的一致性。比如打坐,一般人坐是坐得形体端庄了,静静的一动不动,但却是心意烦乱,思绪万分,这就是“离”了。自古修养家,无论道佛儒,都很强调打坐。儒家也强调打坐吗?当然,比如曾国藩,“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名,如鼎之镇”。曾国藩甚至还认为,静坐赋予了他第二生命。庄子把这个叫做“坐忘”,孔子把这个叫做“心斋”,《庄子·人间世》如是记载,“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照。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炁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问什么叫做“心斋”?孔子回答说,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观照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不起作用了。炁的本质是虚空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也就是说,静坐最初从“听息”开始。) 槫气至柔,能婴儿乎? 【把元气聚合以达到软柔的状态,能做到像婴儿那样吗?】 (槫:甲本缺,从乙本。槫通“抟”,本义是把东西拧成一块。上面说到“营魄”,这里主要讨论“气”。气是道家以及中医乃至中华文化经常说到的重点,如果广义地说,类似于今天的能量,在这里是狭义的,是说人体里面的阴阳二气,“槫气”,就是这阴阳二气互抱有情,就像太极图里面的那两条小鱼一样,紧密地交互在一起。后世道家在这里出发,有专门的炼气法门,而又从炼气法门产生不少分支,什么太极啦气功啦等等。这些都是方便法门而已,都不是根本性的东西。即便你“槫气至柔”,能做到像婴儿那样吗?即便能够做到像婴儿那样又如何,这难道就是得道的表现么?如果是的话,那么所有的婴儿都得道,如果不是,那么这又有多大的意义呢?当然,炼气也是修行的其中一步,慢慢的回到先天的状态,出现诸如胎息、至柔等现象,也是一个很好的表现,“骨弱筋柔而握固”,这是身体的表现,但更重要的是修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婴儿无论怎么哭都不会伤心,更不会动情,所以即便大哭一整天,嗓子也不见得作哑,神情也不见得黯然,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地方。) 修除玄蓝,能毋疵乎? 【将蓝色的东西从混合着的深黑色的物体上修除掉,能做到一点瑕疵都没有吗?】 (玄:这里不作本义解,因后面跟着“蓝”,表达的是一种颜色,因此这里作深黑色解。《说文》: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小尔雅》:玄,黑也。老子无端端在这里说什么“修除玄蓝”呢?他在这里想比喻一些什么呢?在修行的角度,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很像老子所描述的情况了。“自净其意”,不断做减法,是修行当中很重要的一步,但是老子也提醒,任你怎么修除,都不可能做到一点瑕疵都没有,毕竟这还是在有为的境界上打转。真正的本我之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起心动念,发现自己起心动念后立即加以修除,请问这是不是又是一念呢?神秀与六祖,是属两种境界,器根差一些的,刚开始要向神秀学习,但功夫做到某种程度,自己一定要清楚,这其实还没有入门呢!) 爱民栝国,能毋以为乎? 【怜爱人民管理邦国,能做到不以有为的心态吗?】 (毋以为:甲本原缺,乙本为“毋以知”,通行本作“能无为”,參照通行本校,意指不依赖自己的主观作为。老子在这里虽说是“爱民栝国”,好像在教大家怎么治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果落实到修行上来,老子再次强调了“毋以为”这个重点。《黄帝内经》有将人体比喻为宇宙,是以天人合一的道理。也将人体比喻为国家,其中心为君主,肺为相傅,肝为将军,皮肤为边疆,是属外围第一道防线,有如万里长城,如此等等。有时间大家不妨看看《黄帝内经·素问》第八篇《灵兰秘典论》,里面最后说到,“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里面同样提到“主明”,也就是作为君主的“心”明,对于自己的“养生”以及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古人从来都把修心与治国在道理上的一致性。这是由于,道这东西,“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心性之门一开一关,能做到为雌那样守弱守静吗?】 (《庄子·天运》:“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庄子这里所说的天门,即是指心性之门,与老子这里所说是同一个意思。心性之门会一开一关的吗?当然。正如六祖所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又说“一念迷佛是众生,一念悟众生是佛”。这一念迷即天门关,一念悟即天门开。但是无论是迷还是悟,“能为雌乎”?老子这里用“雌”实在是太妙了,仅仅用一“静”字,是不能概括“雌”的,“雌”的含义至少包括:守弱,守静,不主动。天门关时,能够守静吗?能够的话,天门自然就会开启,而天门开启的时候,能够不主动,即不按主观意识而动吗?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弗宰”吗?能够的话即是顺其自然。修行达到这种境界,即是天人合一。)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四方深远的事物都清楚明白,能做到不凭借知识吗?】 (如果要做到“明白四达”而又不凭借后天学习的知识,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通过修行而开悟了,至少也得像诸葛亮那样,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高级的当然就像佛祖那样了,圆通万物而具无上智慧。那什么叫做智慧呢?六祖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说白了,真正的智慧在于自性的开悟,而不在于后天的学习,但后天的学习也不能去否定,重点在于学习什么。什么叫做悟?“悟=忄+吾”,直译就是我的心。说来说去还是内在的那个心的修行,但是千万不要把这个心与现代西医认为的心脏等同起来,而真正的心,是中医强调的那个心,肝心脾肺肾,唯独心字中空而没有“月”旁,其实这个“月”,即是“肉”的演变。我们一直讲的那个心,不是肉质的心。而我们强调的这个非肉质且中空的“心”,为什么有两点在内,而有一点在外呢?而且六祖所说的自性,虽然可以用本我的心来解读,其实这个本我的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间。那么它在哪里?各位,如果你真是这样考虑问题,那么就像问佛祖西天在哪里一样,其实都是一样低级的问题。)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胃玄德。 【道生一切有无,德养天地万物,生而不有为,养而不主宰,这就是玄德。】 (有人把本章说是老子设了“生活之道六问”,事关安魂、养气、修身、行政、运思、开悟等六个方面的情况,总体来说,老子也有这方面的意思,但老子的中心思想,在最后总结处其实也很明显了,所有那些都是通过现象而描述本质,也就是要说明什么叫做“玄德”,继续强调“为而无为”。当然,这里只是引入“玄德”的概念,在《德经》部分专门有此一章详细论述“玄德”。很多很多的修行人士,把得道成佛看成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是,佛祖的一生告诉我们,得道成佛仅仅是人生的开始。佛祖在成佛之后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不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吗?佛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不正是“生而弗有,长而弗宰”的演绎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