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粉丝 发表于 2017/6/24 15:28:05

钟知霖品老子(五色使人目盲十二)

第十二章   原文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耳此。〖经文——译文〗 五色,使人目盲,【着迷于世间五色,就会使人的眼睛慢慢失去功能。】(五色即青赤黄白黑,古人讲颜色归为五种,以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盲:字取帛书乙本。读到这里,令我再次想起“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这一句。关键在于“于相离相,看而不看”。就是不要执著于看。这里的“目盲”,还不仅仅是近视或者老花甚至变瞎这么简单,虽然这里也包含这样的意思,但这都是低级的解读。如果真是这样,恐怕你还不清楚什么叫做“看而不看”,赏花的时候,你不要盯着认真看,类似走马观花就可以了,你不要看花,要让花看你。为什么,谁认真看,谁就损失能量。外在损失的能量多了,内在的能量就会不足,慢慢的损失,待能量耗尽之时,也就是人生寿命完了之时。按佛家所说,即是轮回的一个终结,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佛祖在《金刚经》里有提到,除了我们都很清楚的肉眼,我们其实还具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总共五种眼通。肉眼是我们一般人都具有的一种眼通,其实也算是一种特别的功能,至少一般植物以及有些动物就没有这种功能。肉眼就是看物质世界的,见明不见暗。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晚上从光线很强的地方突然进入比较黑暗的地方时,眼睛会一下子的发黑,觉得看不见任何的东西。但是,过了一阵子,等眼睛适应了这个环境的话,也会看清这相对黑暗环境内的东西。但是眼睛看东西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一定要有光,微弱的光环境下,我们的眼睛仍能发挥作用。但一旦绝对的黑暗环境,也就伸手不见五指了。换而言之,我们的眼睛是因五色光明而设,假如没有了光明,就没有了肉眼的功能。但是没有了眼睛的功能,其他的功能会被加强,或听觉更好,或手感更佳等等。)(什么叫做天眼?其实这相当于民间所说的“第三只眼”,就是《西游记》里面二郎神所具有的那一只眼,其具体位置在西医所说的松果体处,依托人脑百会穴之下,双眉之间,印堂之后深处。我们人类先祖,其实一般都具有天眼,当时的人类和动物的松果体不在脑内,而是长在眉心。生物学家早就发现,早已绝灭的古代动物头骨上有一个洞。起初生物学家对此迷惑不解,后来证实这正是第三只眼睛的眼框。研究表明,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蛙鱼龟蛇,甚至人类的祖先,都曾有过第三只眼睛。这天眼具有内视、透视、微视和遥视等诸多功能。这就是为什么5000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能描述人体十二经络,气候运行甚至天体运行规律,以及疾病发生规律的五运六气,现代人又怎么能够理解呢!是以后天因五色光明而设的肉眼用得多了,天眼功能就会退化,所以就说“五色,使人目盲”,因为肉眼功能用得多了,除了损失能量,更重要的是心也被污染了,于是就说“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南怀瑾说:“天眼的能力是超乎物质世界,譬如说看到鬼魂,看到天神,甚至于看到其它的世界。现在人讲的千里眼,是根据道家的传说而翻译的。天眼能够看到欲界系统里面的东西,包括太阳、月亮,其他星球等的人事;也可以看到银河系统外面的东西,这是属于真正的天眼。”有些人对天眼这种神通很感兴趣,于是用尽各种办法来修,这恐怕是本末倒置了。所有的神通,都仅仅是修行的副产品,拥有的神通高并不代表修行的层次高,反之亦然。倘若一味追求神通,那真是离正道越来越远了。这就是佛家之所以不强调神通,甚至要求即便有也要藏而不用的缘故。老子何尝不知道这个?所以他甚至连提也不提一下。特别是不具备道德基础的人,强行打开天眼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一切的一切,还是顺其自然的好。更何况有的打开的是阴阳眼,更何况除了天眼,后面还有更高级别的慧眼、法眼和佛眼呢!)  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策马打猎,常余腊肉,就会使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世间有难得之货,就使人的行为走偏走暗。】   五味,使人之口爽,【着迷于世间五味,就会使人的味觉败坏。】  五音,使人之耳聋。【着迷于世间五音,就会使人的耳朵慢慢失去功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上述五色一样,分别对应五行。爽:丧失,失去。《国语·周语》:“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不要着迷于世间五味,难道是说连饭都不要吃吗?当然不是这样。圣人“为腹而不为目”呢,怎么会是这样的意思呢!其实,真正对人体有益的食物,是淡味类食物,比如谷物、泉水这些东西,而酸苦甘辛咸这五味,具有偏性,以为药物而以偏纠偏为用。小孩子会喜欢辛辣的东西么?当然不会。而越是爱好辛辣物品的人,其实是“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非正常状态了。烟酒,是属辛味的常见物品,佛祖为什么要求修行的人戒烟酒?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战国策·魏策》中记载,梁惠王请鲁共公喝酒,鲁共公说,当年天帝的女儿让仪狄造美酒献大禹。大禹饮后觉得甘甜,就疏远了仪狄,“绝旨酒”,就是不让再酿酒,因为他看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是大禹第一次喝酒后得出的结论与态度。而在修行上,即有后世必有以酒亡其“修行”者。但话又说回来,酒是无辜的。于是活佛济公,也就是南宋高僧道济禅师,却是一个爱喝酒的修行人,为什么呢?济公喝酒不会醉,酒不能乱其心性,倘若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修行的重点就不在于戒不戒酒。倘若着迷上瘾,酒后乱性,自然就需要谨守戒律。至于“五音,使人之耳聋”,这里的“五音”,主要指的是音律,而不是概指声音,于是庄子有云:“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  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因此圣人的修治,只为实实在在填饱肚子,而不为虚浮的感官享受,因此抛弃表象而重视根本。】(除了这里的“故去罢耳此”,帛书类似的结尾,还有《德篇第一》的“故去皮取此”以及《德篇第三十七》的“故去彼取此”,三者意思基本相同。鉴于圣人“为腹而不为目”,所以老子在描述五味的时候,只是说“口爽”,而没有像描述五音的时候说会“耳聋”,而没有用“耳背”或者其他词语,其实我们先天的耳朵已经“耳聋”很久了,我们曾几何时还听到过天籁之音了呢!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经常大鱼大肉,你会发现越吃越不觉得好吃,而一旦清茶淡饭一段时间,然后再吃肉类,顿觉美味至极,这就是“五味,使人之口爽”的表现了。老子在这里当然不是提倡素食,其实佛祖也仅仅是说“不杀生”,而没有强调一定不能吃肉,即便是佛祖化缘,也是化到什么就吃什么,汉传佛教,也是从梁武帝开始才统一素食的,藏传佛教至今还是可以吃肉的嘛。老子强调的是,实实在在填饱肚子是可以的,但是为了追求口欲而吃,就是为了吃而吃,甚至还色香味美俱全的话,就是有些偏颇了。味道味道,味也是道的一个演绎呢!至少,要知道臭豆腐的味道,除了自己亲自品尝,难道别人可以替代吗?当你自己吃过臭豆腐,然后向一个没有吃过的人描述臭豆腐味道的时候,请问你有可能用语言完全表达到对方体会臭豆腐的味道吗?是臭呢,还是香呢,还是又臭又香呢?老子在本章的主旨,主要是说明沉迷声色犬马,刺激享乐,会使人失去真我本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钟知霖品老子(五色使人目盲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