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知行 发表于 2006/5/30 20:35:52

国术:没落或复兴?

国术:没落或复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05-29 16:47:25




  本报记者 梁唐 广州、上海报道
  
  “太极张”,徐州人氏,与张三丰并没任何宗族血缘上的关系,因在广州中山三路的烈士陵园教习太极拳而得名。两年前的厦门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上,他曾代表广东获得中年组42式太极剑冠军。
  本指望征战全国武术锦标赛夺冠后,政府和协会能介绍稳定工作,但一句“锦标赛作为国内专业比赛不同于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不涉及为民族、国家带来荣誉,所以不考虑安排工作”的言论成为重挫。硬着头皮去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偶然听楼下擦皮鞋的师傅说,擦鞋一个月可以赚两千多块,顿时动心……
  无冕之王发现了这个故事,“太极张”于是成为新浪上一条高点击率新闻的主角。标题触目惊心:《全国武术冠军改行擦鞋》。
  事实上,这只是曾无比辉煌的中华武术圈在进入21世纪后,众多具悲情色彩故事中的一个。
  
  尚武精神的逝去
  以出过著名武师霍元甲、大刀王五、张占魁、赵道新、吴秀峰和韩慕侠的天津卫为例,曾经的全民习武,现在变成了搞经济一条心,年轻人争着读大学、拿文凭,开宗开派的武学大师们的后代,也基本上是弃武从文。
  霍元甲的曾孙霍自正,读报时也看到了“武术冠军擦鞋”的消息,反应是同情式理解。他说他儿子在做服装贸易,自己也好长时间不练了。“练有什么用呢,又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
  而即便从社会效益来看也是日渐势渺:“过去练武,是为防身侠义、教训霸道的外国人,但现在是法治社会,打人犯法,杀人要偿命。公开大场面,还讲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让霍家扬名的独门绝技迷踪拳,现在已是有谱没人会的尴尬境地。
  霍自正觉得时代变了,变得让武术失去了群众基础。城市化的推进,大、中城市的开放交流,使得年轻人的追求更加多元、国际。“在有选择的前提下,父母多不会让孩子习武,钢琴和小提琴是首选,即便孩子好动,送去踢足球也被认为是比送到武校强。”
  五一期间在上海举办的武术博览会也间接印证了霍自正的叹息无奈:博览会的比赛现场,观众席上冷冷清清,个别场次观众甚至还没有参赛选手数量多;而在器械套路比赛中,观赛的外国观众甚至超过了中国人,让人尤生“墙内不香墙外香”的怪怪情感。
  冷兵器时代的终结,叠加上全球政经趋同的波澜不断,于是,就像望向机动船舰的李鸿章发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震撼感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武林人则在落寞里仰天长啸:尚武精神逝去兮,一如沙漏。
  
  曾经的堂皇国粹
  国术的没落,也伴随着诡异怪现象:破碎的武学精神以及嬗变了的招式,被掺杂进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竟十分红火。
  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于仁泰和袁和平的《霍元甲》、甄子丹的《杀破狼》……
  局外人一眼望去,武学江湖依然繁荣:李连杰在电影里十八般武艺耍得精彩;即便是吴京,也功架十足。
  音乐秀场,周杰伦靠《双截棍》和《龙拳》叱咤风云。周天王在MTV里挥舞着双截棍,把一堆史密斯模样的黑衣男子打得翻飞哀号。一时间,大街上“哼哼哈嘿”的声音不绝于耳。
  而现代、当代的武侠小说,以金庸、古龙和梁雨生等作家为代表,也持续影响着一代代新生年轻人。即便学业繁重,在业余时间里看《射雕英雄传》和《七剑下天山》,仍是中国年轻人仅有的“类传统文化洗礼”。
  中国武术协会的王筱麟主任也参不透个中缘由。他说武术其实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交织的,儒、道、佛诸般学问与武术,其实互为影响因子。但现在,受世界竞技体育的莫大影响,散打还有人问津,套路和社会武术已经失去了长久茁壮的土壤。
  商业化经营的压力,媒体的眼光只会被柳海龙以“柳腿劈挂”撂翻普京保镖,或者俄罗斯21岁神奇小伙塞利赫夫横扫整支中国国家散打队(首回合便两次击倒中国骄傲薛凤强),并放话“若功夫皇帝李小龙复活也可再将其击入坟墓”的喧嚣吸引。
  少林寺的方丈永信担忧异常:“若只是与他人一比高低的搏击之术,武术就不成其为凝聚哲学、美学、戏曲、医学、文学的综合艺术,降格为寻常物。”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说武的,“内可治身、外可防身、君子比德”,即一种技、身、心的价值体系。
  但现实社会不顾传统,只重经济学的供需:套路和社会武术的就业机会只产生于武校等机构,多数需求仍然在于已日渐减少的兵营、警校、安保公司里,这也使得散打成为各地武术院校最受欢迎的课程。贫富差异加大后,一个新职业诞生———保镖———而在一些不好的司法个案里,武校出身者最后成为帮派鹰犬,威胁城市和乡村的社会治安。
  
  拯救,以奥运之名
  春节前后,在山东师范大学开了个“奥运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人士就借力奥运,复兴中华武术道统唇枪舌剑。主要议题为“运动宣传、武术博物馆的建设、学校武术的开展、赛场的设立、比赛观摩以及武术旅游的开发等”。最后,还签署“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一封信”,表达期盼。
  王筱麟感言,武术运动复兴的根基在于人们抛除偏见,兴旺起广泛的群众参与。其还引用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报告,体育产业归属于娱乐产业,有很高的市场前景,未来,无论是市场销售总额,还是人均消费水平以及发展速度,都可能成为热点。
  就像曾热火一时的“散打王争霸赛”,已摸索出了一条竞技武术市场化的道路,利润来自门票、广告、品牌产品和版权贸易。就赛事包装而言,借鉴日本“K-1”搏击赛的某些形式,突破传统体育竞赛的单调,用流行音乐及演唱会的表现手法,将灯光、舞美、音乐导入比赛现场。一批知名武师也是被造星成功,如那顺格日勒和苑玉宝等,并由此行进大众武术启蒙。
  鼎盛时期,比赛由全国各地方有线台、电视台和国外电视台联合直播,甚至在香港、台湾、东南亚和欧洲、北美市场也收获攀升的收视率,节目覆盖区域人群有5亿之多,收视人群有3000多万。
  多半圈内人士认为,艺术与时尚元素的添加并不会进一步把套路和社会武术边缘为体操、杂耍和舞蹈表演,“只会让武术运动更加普及,更受欢迎,这也是一种运动文化存续繁荣的数量基础。”
  太极王子王二平在十运会期间也说,他的追求是“把传统文化现代化,把古典文化时尚化”。没错,武术的未来取决于已有全球化心性的中国年轻人,要吸引他们并把习武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必须要与足球、篮球竞争,或者说开掘出自娱自乐和悦人悦己的一面。毕竟,当今城市年轻人习武,多不再是为光宗耀祖,或者“报杀父之仇”了。因此,让武术在他们中间产生亲和力和可接近吸引,也变得尤为重要。
  
 

支持你 发表于 2006/5/31 06:14:19

【国术】啊,这个名字比【武术】更加规范。

就凭这一点,我要支持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术:没落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