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对于忏悔的说明
作者:刘欣对于忏悔的说明
对于忏悔,希望大家不要错解。忏悔不是一遍遍去想自己犯了什么错误。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的清楚: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这个恶业是无量无边的,如果你一遍遍去想自己的错误,可以保证你这辈子都找不完。也忏悔不清静。为什么呢?核心没有找到。经典中说的很清楚。忏悔是什么?是我们知道自己的恶业是哪里来的?是贪嗔痴来的。因为这个贪嗔痴,而带动身口意做的种种恶业。这个恶业可以无可计量的。你要一件件找,那麻烦大了。《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个找不全的。这辈子的你能找,上辈子的你能找吗?
忏悔是忏悔自己的贪嗔痴造作恶业,忏悔自己的贪嗔痴,这个是可以通三世的,涵盖身口意三业,为什么经典说,“我今悉以清净三业......”,为什么是把这些全部都忏悔?因为这都是贪嗔痴造作的身语意三业,我一起忏悔。忏悔自己这个贪嗔痴害了自己、害了别人。今天我认识到了,这个贪嗔痴我不要了,以后远离,恒住净戒功德。这是忏悔的核心,也只有如此才能清净忏悔。
如果我们平时忏悔,仅仅是,啊,这个事情我错了,以后不犯,那个事情没有搞对,忏悔忏悔。没有太大作用。因为没有触及到忏悔的核心。以后你要是能够这样忏悔,嗯早晨说话的时候还是有嗔恨心,刚才心里有贪念,你可以不管那是什么事情,可能什么事情你都不记得了。但是你的忏悔是逐渐清净的。
一遍遍想自己的错误,羞耻啊。难过啊,后悔啊。这不是忏悔。每个人天天都后悔很多事情。那不是忏悔。更不是《普贤行愿品》所教导的忏悔。而且这样的后果是增加自己罪责。
为什么?因为你贪嗔痴没有忏悔,问题出现后还会连带新的问题,比如我要是犯了邪淫,后面恐惧来了、害怕呀,害怕果报呀。接着我得找个方法,念个什么佛,灭罪。贪!我怎么就不能戒呢?自己跟自己生气、较劲。这是嗔。这个贪嗔痴可是和一张大网一样,你要是找不到根,那就会被它网死在里面。
《维摩诘经》里讲了一个故事: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说有两个比丘,犯了戒律,认为这是耻辱。不敢去问佛。于是就去问优波离,这是佛的一位弟子。这两位比丘就说:我们犯了戒律,深以为耻,不敢去问佛,愿您为我们开解疑悔,免予这个错误。你看,按说这两位弟子深以为耻。应该是已经忏悔了。那么优波离就为其解说。而且是如法解说。也就是这个戒律不能犯,因为有什么害处。有什么问题,戒律怎么说的。按照世尊讲的说。但是维摩诘居士看到了。
这位大居士第一句话是:不要再增加这两个比丘的罪了。这个大家就注意了。优波离可是如法解说。按说可没有什么错误。但是维摩诘居士说他是增加人家的罪过。
为什么呢?下面维摩诘居士说:你应该直接除灭其罪,不要扰乱他们的心。这个罪性是没有体相的。这个和《普贤行愿品》说的一致吗?一模一样,《普贤行愿品》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这样的恶业你怎么一件件忏?
接着维摩诘居士有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我们为什么有罪业,有业障?一句话,心垢。有妄想执著,有贪嗔痴。如果我们熟读经典,就会发现,这么多经典翻过来调过去,就是讲这么几件事情。没有心垢自然清净。大居士接着问:如果我们的心得到解脱,那么还会有罪业吗?优波离回答,没有。
维摩诘居士接着讲:一切众生,心无污垢也是如此。有妄想、颠倒、我执,这是污垢。没有是清净。一切法本来无生无灭,如同幻影电光,水中月、镜中花,和梦境一样,都是妄想所生。知道这个才是真正的受持戒律,知道这个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这个和《普贤行愿品》中说的重点一致吗?完全一致。忏悔怎么忏?知道问题的根源在哪,是在贪嗔痴,在妄想执著,在我执颠倒。要忏这个,悔这个。不是说你昨天做了件错事,后悔半天,那是忏悔了。你要忏悔的是,你为什么会有这个事情,当时心里是什么作祟,是我执?是贪欲,是嗔恚。要是这些都没有,放心,你作的肯定不是错事。做什么事情都有大功德。
这个是真正学习佛法,这种忏悔是很严格的,绝非口头禅,看到大闸蟹,你不要说,我心里清净,吃了没关系。想想自己是否口水直流?那个贪心是否起来了?不吃你放得下吗,心里痒痒吗?
忏悔不是说,啊,我上次忍不住,吃了大闸蟹了。以后不吃。要从根上找。否则下次你忍不住还吃。看看为什么自己要吃,这身口意三业从哪来的,这贪嗔痴,从哪来的。找的到吗?对于自己这个贪嗔痴,自己是否是当真了,认为不是梦境、不是水月镜花。是不是认为就是真实的。从这里下手忏悔。忏悔这个贪嗔痴发身语意。这个忏悔要随时随地,永不放弃。 这篇文章令我突然明白了很多道理,学佛后我知道自己从前所做所为罪孽深重,真是不知道造了多少业,甚至还包括两次杀胎五逆重罪。我真是不知道要如何向佛忏悔才能赎清我从前所犯的罪业。想想我的孩子有可能因为我的罪过而得不到人生,在恶道受苦,我觉得我真是罪该万死。我学佛时间不长,一直不知道该如何真正的忏悔,只是在心中忏悔我所能记得的、我所造过的罪业。今天看拉楼主的文章我才知道我的忏悔不透彻,没有找到自己犯错的真正根源,贪嗔痴才是我无量劫以来所造诸罪的根源所在。感谢楼主!
也希望有经验的同修能指点一下我,你们平常都是怎么样忏悔的! 是啊,真正的忏悔发自内心,是要从中去悟道的。
想那些罪业并不明智,那不是自己亲身悟到的,助缘而已。放下自己那个贪念才是真正的解脱,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如果内心没有完全的放下。暂时放下的刀,也许有一天就会拿起来。所以,在于放下拿刀(杀人)的欲念,不是在于刀本身。心明,则刀不杀人。
好比吃素,从某个角度看,吃素是果不是因。只有内心的真正清静,达到一定的境界,吃素就成为自然而轻松的事情。
但是,执着于吃素本身,或者执着于吃素所带来的身体变化,都流于偏执。是心的清静,由心理而致生理的变化更大,不是吃素的变化更大。两者有主次,有前后。最后,才能互相为用,互为其根,心为枢!
拉杂几句,请大家正之!
[ Last edited by 火木子 on 2006/6/8 at 07:39 ] 所以任何人进行忏悔﹐尽其所能具足四种对治力极为重要。
四种对治力分四﹕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现行对治力。
所依对治力﹕在这里是指皈依金刚萨埵(以金刚萨埵作为皈依境)后具足愿行菩提心。余处也有其他忏悔的对境。譬如《三聚经》中的三十五佛或者于佛像﹑佛经﹑佛塔等前进行忏悔都属于所依对治力。此外发愿行菩提心是一切忏罪中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则即使具足四力忏悔堕罪也只能稍许减轻而不能彻底清净。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菩提心﹐则往昔所造的一切罪业自然清净。如《入行论》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依靠何者速解脱﹐彼者善人何不依﹖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毁诸重罪。”
厌患对治力﹕对往昔所造的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如果既没有将罪业视为罪业也没有以强烈的追悔心进行发露忏悔﹐则不能清净罪业。如《三聚经》云﹕“发露忏悔﹐不覆不藏。”此外大成就者噶玛恰美仁波切也说﹕“若无悔心忏不净﹐往昔罪业如服毒﹐当以大惭畏悔忏。”
返回对治力﹕是指忆念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发愿从即日起纵遇命难也不再造这样的罪业。如《三聚经》云﹕“今后必断﹐且受律仪。”又《极乐愿文》云﹕“若无戒心不净故﹐发誓今后遇命难﹐亦将不造不善业。”
现行对治力﹕是指尽力行持一切对治往昔所造恶业的善业。尤其顶礼佛及佛子﹑随喜他人福德﹑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发愿行菩提心﹑护持无伪实相之本体等都是现行对治力。从前﹐无等塔波仁波切的一个修行弟子问他﹕“我往昔以贩卖佛经为生﹐如今想起十分后悔﹐应如何忏悔呢﹖”仁波切说﹕“造那些经典吧﹗”结果造经典的过程中他经常心思外散﹐于是又怀着十分沮丧的心情前去上师面前问﹕“造经典时心思也经常散乱﹐对于忏悔罪业来说﹐没有比护持本性更甚深的吧﹖”上师异常欢喜地说﹕“实际上即是如此﹐纵然往昔所造的罪业堆积如山王﹐也可于现见本性之剎那获得清净。”因此净除罪业的方法没有比修菩提心及恒时护持无伪之实相二者更甚深的。这里也应在不离此二者的基础上﹐观修金刚萨埵﹑降下甘露﹑净除罪障﹑念诵百字明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