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磷酰胺频出供货断档:一个廉价好药断档背后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文/邢少文
据近期媒体报道,自去年年底以来,环磷酰胺在北京、上海的各大肿瘤医院全面告急,出现供货断档现象。
据悉,作为一种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抗癌药物,环磷酰胺对恶性淋巴瘤、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具有确切的疗效。“我不知道怎么办,天天像讨饭一样。80%的儿童肿瘤、白血病病人,环磷酰胺是他们的主药,就像米饭一样重要。”上海一位医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北京多家肿瘤医院的专家也纷纷表示该药对病人的重要性.
此药的断档现象也引起了北京和上海市卫生部门的重。
环磷酰胺属于国家医保目录甲类药品,国家限定最高零售价是4元/支(200mg),在北京,该药的中标价是3.1元/支,医院的零售价是3.5元/支。在同类的抗肿瘤类药物中,环磷酰胺几乎是价格最便宜的。同类替代药物进口的环磷酰胺价格是32元/支,异环磷酰胺是100多元/支。
按照常理,如此重要而又价廉的药品,应该会非常畅销,但现在却出现断货,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
来自生产企业的说法是,这一药物的生产成本太高,利润太低,难以忍受亏本,所以停产或者减产。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人士透露,环磷酰胺的断货现象早就出现,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生产企业一直是忍受亏损,但市场价格一直提不上去。因为这是国家定价药品,几年来都一直保持国家最高零售价4元/支不变。
其实,类似环磷酰胺这样的例子并不少,长效青霉素、土霉素、更生霉素、门冬氨酸钾镁、后马托品等“经典老药”,如今都已难觅踪影。这样的反常现象,不能不引人反思。
按第一个常理,老药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了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替代药物的出现。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众多医生认为,环磷酰胺在有些治疗方案中是无可替代的药物。再如长效青霉素,这种第一代的抗生素虽然因用法和用量的不恰当,不良反应的例子比较多。但抗生素不断更新换代的一个负面结果不但加剧了医院抗生素的滥用,反而是将这种便宜、疗效确切的老药迅速推向没落。
在这背后,经济利益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价格便宜,利润低的药品,不但对药厂,对医院也缺乏吸引力。而对企业而言,放弃无利可图的生意,完全合情合理。在占据药品销售垄断地位的医院,“以药补病”格局之下,用高价药就成了“本能的冲动”,“薄利多销”的规律在医院并没有市场。
那么再来看看第二个常理,既然物是好物,则物以稀为贵,这是市场规律。利润太薄,医院又有需求,生产企业本可以提价,但由于是国家定价,几年不变,想提提不了,也就只有放弃生产。由于价格不具备弹性,价格杠杆所发挥的作用便完全丧失,并不以市场的供求为转移。
在6月初公布的抗肿瘤药调价方案中,环磷酰胺也考虑将价格调高至6元/支。来自生产企业的意见是,照样亏本,调到8元/支比较合理。但相关部门认为,一下子调高一倍的价格,调幅太大,要分步进行调整。这也就意味着,环磷酰胺的断货现象仍将继续。
这是一种颇费思量的举措:价格的高低由相关部门牢牢掌控,该不该调,该调多少,却不是由市场说了算。
如何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问题又回到体制层面来,不解决“医药分离”,难。 ?工人日报:廉价药断档与国家药物政策的完善
据近日《人民日报》报道,在北京儿童医院,一些白血病患儿家长为治疗孩子的病的必需药物巯嘌呤时时断档而心急如焚。该院医生反映,该药经常断档,最长的一次断了3个月,“关系到白血病患儿的有效治疗,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
??
而类似临床急救和必用的经典药出现缺货的现象并不是孤立的。一项名为《医院常用药品供应短缺现状》的研究在调查了全国5个地区后发现,有200多种药品短缺。短缺药包括临床常用廉价药和临床必需的小品种药。其中无可替代药物的断档,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
??
廉价药和小品种药的紧缺、断档原因,首先是这些药的价格太便宜,企业不愿意生产。相当多的廉价经典药已经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近年来生产成本大幅上涨,药价却没有相应调整,利润空间大大压缩,厂家逐渐减产、停产,或者更改包装、品名,然后以新药的面目申报。其次,即使厂家能够坚持生产,这些廉价药也大多被医生打入“冷宫”。在以药养医的现行体制下,一些医疗机构偏爱同类高价药,而弃用临床用了多年的廉价高效药。另外,药品流通领域混乱,一些医药公司只对利润高的品种感兴趣,不再薄利经营基本用药,导致一部分药品无人经销,从而人为造成供货短缺、临床上只能用贵药的现状。可见,在利益驱动之下,生产厂家不愿生产,经销商不愿经销,医院不愿使用,共同导致廉价药的断档。
??
经典廉价药紧缺问题,单纯依靠市场手段很难解决,当务之急是尽早完善国家药物政策,政府相关部门对药品生产、供应和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在定价、税收等相关政策上确保临床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供应,从而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
??
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国家药物政策总体框架,是指导各国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和价格等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倡议会员国积极实施、推进。其主体内容包括药品的立法与管理、基本药品选择、药品供应、药品合理使用、药品经济学策略、药品资源与评价、药品的研发以及国家间的技术合作等,以保障基本药物的生产与供应,确保向公众提供的药品符合安全、有效和质量合格的基本标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
我国于1979年着手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工作,1997年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作出了建立并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规定。但由于这一制度的落实工作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缺乏整体协调力度,各个部门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由于对整体目标的认识、理解不尽一致,以致出台的措施与措施之间时有冲突,影响了这一利国利民政策的顺利实施。目前,我国基本药物政策的执行更多停留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上,而对廉价药断档现象缺乏强制性约束措施。据报道,上海市为此正着手建立一个由卫生、医保、物价、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临床紧缺药品协调机制”。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
破解经典廉价药断档困局,确保患者用药安全,首先要进一步统一各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推行国家药物政策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政府要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入手,积极完善国家药物政策,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早日实现。
(稿源:工人日报)
(作者:姬薇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