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知行 发表于 2006/6/26 23:03:55

“民国医宗”张简斋嫡孙回宁寻根

盼望系统整理祖父医学思想并发扬光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日前,南京云锦织造、秦淮灯会等四个项目正式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悉,南京白局等将作为第二批申报项目。

  其实,作为文化古都,南京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数不胜数。上周,晨报“人文南京”版就刊出了还要保护南京传统情歌及民谣的报道,一些读者还来电提出,除了这些著名项目外,金陵楹联、秦淮灯谜、秦淮风筝等项目都应该列入保护范围,此外,“一代医宗”张简斋传下的金陵中医流派也是南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简斋是民国时期南京的著名中医,曾任中国中医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专修科学校校长,与北京名医施今墨合称“南张北施”,享誉全国。昨天,记者采访了张简斋的嫡孙、美籍华人张继凯先生,张先生从美国回到南京后,对整理祖父留下的医学思想可谓倾尽全力。他表示,如果能将祖父的中医学术思想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那将是造福子孙的好事。

 民国政要曾以结交“张国医”为荣

 说到张简斋,我们并不陌生,去年,年过九十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干祖望老先生推选“秦淮八杰”,其中就有张简斋。

  对众多生活在解放前的老南京来说,张简斋“张国医”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即使没有见过这位妙手回春的大夫,也一定会听到坊间流传的张简斋众多逸事:如几帖中药治好宋美龄久治不愈的胃病;蒋介石特许其抽大烟等。在圈内,张简斋也是大名鼎鼎,尤其擅长内科、妇科和儿科,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诊断方法。

  抗战之前,张简斋在南京行医时,因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而名声显赫,当时国民党政要都以结交张简斋为荣。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于右任等人都是他的主顾,其中陈果夫因为肺疾,更是张简斋的常年病人,因此张享有“国医”的美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笔题写“当代医宗”的匾额相赠,而程潜在张简斋64岁寿辰之时,特意题词“国无良相,唯公独尊”。良相良医是中国读书人最为推崇的职业,程潜的题词可见张简斋影响之大。

 逃离南京,张简斋珍贵医方多失散

 既然张简斋医术高深,医学思想也自成一派,名震全国。那为何今日已经很少有人知晓呢?昨日记者采访到了张简斋的嫡孙、美籍华人张继凯先生,试图解开这个疑团。

  张继凯先生1945年出生在重庆。1949年后,张先生一家先后迁居香港,最后前往美国发展。

  据张继凯先生回忆,1949年5月,祖父举家自上海迁居香港,并于1950年在香港病逝,其时他才5岁。祖父家底殷实,在南京的房产就有六七处之多,但自大陆迁往香港时,祖父没有携带什么家产,因为他坚信靠自己的医术肯定能站稳脚跟,然而,1950年祖父突然病逝,导致张先生一家的生活变得非常艰难,靠着祖父生前的余荫和友人的帮助才渡过难关。从香港到台湾,最后前往美国发展,张先生始终记得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也始终没有忘记精瘦的祖父为众多病人望闻问切的情景。

  由于祖父生前忙于诊治病人,一直未能将多年的医方医案系统总结流传后世,几十年来,很多珍贵医方都已失散,因此,系统整理研究祖父的医学思想就成了他多年的夙愿。这些年来,他和祖父嫡传弟子的后人们一直致力于祖父医方医案的收集保护工作。

 江东“四大弟子”传承祖父中医思想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得知,虽然张家世代悬壶济世,但张继凯先生并没有继承家族传统,而是选择了另外的职业。原来,张先生的父亲身体不好,祖父认为学医伤脑,故不让儿子跟随自己学医。祖父去世时张先生才5岁,自然也就未能继承祖父的绝学了。因此,要系统整理祖父的医学思想,他只能求助于当年祖父嫡传弟子们的后人,幸运的是,祖父当年在南京有四大弟子侯席儒、汪六皆、濮青宇和傅宗翰,他们后来都成了南京的著名中医,其后人都继承了祖父流传下来的中医理论,也一直在努力弘扬祖父的中医学术思想。此外,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对此也非常重视,1994年还专门开会,讨论开展海峡两岸及海外对张简斋中医学术思想的研究工作。侯席儒的传人侯俊医生等人还一直在南京筹备“张简斋国医研究中心”,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当年不顾自己95岁高龄,欣然题写了“张简斋国医研究中心”的匾额。张先生表示,“研究中心”即将在南京成立,这对传承和发扬祖父留下的中医思想,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来源:新华报业网作者:胡成效

梁知行 发表于 2006/6/26 23:04:57

”医宗“张简斋传人珍藏戴季陶亲笔题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离开南京已半个多世纪的游子张继凯先生,重新踏上家乡的土地后,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幼年时曾生活嬉闹过的鞍辔坊5号老宅。然而,由于鞍辔坊一带早已经拆迁,50余年后物是人非,已经找不到老宅的影子了。

  民国时期,张简斋医术高明,家境殷实,在南京成贤街等地置有多处房产,那么这些地方的老屋境况又会如何呢?昨日,张继凯先生在祖父嫡传弟子的后人陪同下,来到成贤街原张家宅院的所在地寻访,他曾记得祖父在这里购有六七幢小楼,或许在此还能找到当年老屋的蛛丝马迹。

  "寻访老宅,盼建张简斋纪念馆"

  民国时期,张简斋的医术名震全国,病人很多,除了在家诊治来求医的穷苦百姓外,还经常要外出会诊,请他出诊的很多都是当时首都的社会名流、政府高官,诊费自然不低。由于收入丰厚,几十年的积累让张简斋置下了殷实的家产。据张继凯先生回忆,张家是当时全国最早拥有汽车的家庭之一,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外出诊疗方便,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张家的富裕程度。

  张继凯先生表示,祖父虽然只是在鞍辔坊5号的老宅居住并坐堂治病,但在其他地方还置办了几处房产,如在三江考棚一带拥有好几家商号,抗战胜利后又在成贤街购买了一处大宅院,有六七幢独立的小洋楼,其地址就在今日南京图书馆一带。不过他记得祖父并没有到这居住过,应该是作出租之用。

  南京解放前夕,张简斋迁居上海,后来又迁居香港并病逝。张继凯先生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再次回大陆探亲。在此之前40多年的时间里,张家的房产基本上都处于挪作他用。加上城市建设中大规模的拆迁,鞍辔坊5号的老屋和三江考棚的商号都被夷为平地,再也找不到一点痕迹了。张继凯先生还曾去房管局查询过,发现祖父几处房产曾登记在册,但由于城市的变迁,具体的道路门牌多已改变,现在也只能实地去寻访可能留存的老屋了。

  昨天中午,张继凯在祖父嫡传弟子的后人陪同下,来到位于成贤街的南京图书馆所在地。由于50多年来变化实在太大,已经很难看出当年的模样了,不过在南图的大院里,正对着图书馆大楼有一幢三层楼房让张继凯先生停住了脚步,这幢楼房虽然已经粉刷一新,但墙角的陈旧青砖和小通风口还是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的痕迹。但到底是不是祖父当年留下的楼房呢?张继凯也不能确认。

  张继凯先生表示,如果在南京还幸存祖父的房产,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将宅子改建成"张简斋纪念馆",毕竟祖父在民国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而且在西医几乎一统天下的今天,成立"张简斋纪念馆",收集与"一代医宗"张简斋有关的所有遗物、墨宝,将极大地促进人们重新认识祖父的中医理论,有利于促进南京中医传统的保护。

  戴季陶亲笔题词

  据张继凯先生介绍,由于历史原因,祖父的遗物大多在鞍辔坊的祖宅里,在南京的亲戚说,当年鞍辔坊老宅里有数套古色古香的红木家具,还有很多病人家属送给祖父的牌匾,大拆迁时这些遗物就不知去向了。

  在这些遗物中,最珍贵的当属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当代医宗",当年祖父对这块牌匾也十分珍惜。离开南京时,祖父的一个义女珍藏了这块牌匾,并逃过了文革浩劫。可惜的是这块牌匾后来不小心被白蚁蛀坏了,实在令人遗憾。

  不过,记者从南京老中医汪季直大夫处获悉,他珍藏了一块另一位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亲笔题词。汪季直大夫是张简斋嫡传弟子汪六皆之子。汪六皆当年跟随张简斋行医,深得其真传,也因此结交了很多政要名流。戴季陶就亲笔题写了" "相赠。

  

  张简斋以医道接近权贵,但始终不受政治的干扰,以治病救人与爱国爱人为心志,受到个方面的尊重。1944年冬,章乃器在重庆组织救护伤兵的机构,经熟人介绍,登门敦请张简斋出任中医大队长,张简斋欣然允诺。又如1947年5月,南京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 二○"爱国学生运动,张简斋曾掩护学生运动的领导人,躲避国民党的逮捕。

  周恩来同志很关心张简斋,在重庆时,曾数次登门访晤。1947年冬,国共和谈破裂,周恩来在从南京撤回延安前,特意到张简斋的家中话别辞行。事后张简斋对亲友弟子们说:"周恩来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张简斋能双手同时分别搭两个病人的脉,而嘴里却报给另一患者的处方,由人代记。有的老病号,只要问问病情变化发展,无需搭脉。但患者总想医生仔细点,病早日痊愈,在这种情况下,搭脉不过为形式,对患者起一种安慰作用罢了。张简斋每天门诊百余人,午饭(在一般人是晚饭)在医案上就食,四碟小菜,二两面条,很简单。门诊、出诊终年兴旺,收入也就丰盛了。那时币值变化很大,难于用绝对币值计算他的月入。以他在重庆论,大致他一天的收入,相当于中央部会十个科长的每月工资的总和。对于那些有交情的高级官员不收诊金,但到逢年过节,收的礼仪就更可观了。收入虽丰,但家中食之者众,大小三十多口人几乎全靠老头子十个指头的财源供应,确实苦坏了张本人,他忙得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来源:新华报业网-南京晨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国医宗”张简斋嫡孙回宁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