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liang 发表于 2006/9/3 22:49:22

<黄帝内经>成书于使用16.5cm尺的时代ZT

看到一篇文章,思路比较独特,我也比较认同这种研究方法,现在通用的方法都有点缺陷,比如采用避讳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有个严重的缺陷--它只能证明内经在该避讳字时已经存在了,但是并不能证明内经最早起源与该时,因为在宋以前,书籍的流传大多数依靠传抄,在传抄时人们很自然地根据当时的避讳字抄写典籍,比如我抄写了伤寒论,肯定是用简体字写的,如果我之前的和与我同时的伤寒论都已经流失了,过几百年人们如果根据我的抄本就断定伤寒论写于建国后,现在的人已经会笑掉大牙,不多说了,大家看看吧

<黄帝内经>成书于使用16.5cm尺的时代
qinwenqu

赵恩语


  中华百家之书,无有在学术水平上超过《易》、《神农本草》、《黄帝内经》的。《内经》因医理畅晓,医道深湛,向为医家所推崇。然而,有关该书的成书年代,至今仍定为“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赵恩语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判定,“你想,如此巨著,如为三代以下人所作,作者岂不署名?这只说明它是自古传来,人不得贪天之功。”赵恩语在花费数年心血精心研撰的论文《〈黄帝内经〉成书时代的探索》中写道:“《内经》必为上古经验之累积,决非一人一时之作,也非一人一时所能做得出来的。之所以语言文字较平易,必是经过古时历代名医之手,译为当时语言甚或有所增益,但骨架则必为上古之遗,不能因其中有后世用语而疑之。”那么,产生《黄帝内经》基本“骨架”的这个“上古”是何时代呢?
  赵恩语认为,过去考古判断年代依据地层,有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干扰,致使人难于作出正确的判断,自现代断代技术出现后,不论丸泥片瓦,皆可据以测定其绝对年代,因其本身就可以告诉人们它是产生于何时。这种方法如用于文献史料上,也是同样有效的,因为词汇、概念及某些特殊数据,实际上都带有它所产生的时代的痕迹,把它识别出来,一样可以确定其时代乃至具体的年代。《黄帝内经?灵枢经》中《骨度》和《肠胃》二篇,其中各有一组人体测量数据,只要弄清这两组数据的测量衡器的时代特征,自然就可以判断出其成书的年代了。
  赵恩语的论证是:
  度量衡古小今大,越古,变化越小而慢,越往后,变化相对大而快。近代中国的尺,一尺约相当于35cm,现在用的“市尺”为便与公尺换算,改为33.33cm。以市尺去量《灵枢》上的数据,无一适合;以汉尺量《骨度》篇中尺寸尚接近,但偏高。根据体质人类学,知道黄种人平均高度为165cm,食道长度在22~28cm这个范围内。即以汉代诏书和律令用尺寸(一尺为22.5cm)来量,体表尺寸仍然偏大;而以之测量食道、胃、肠等软组织,又显得太大了。如以所记食道数据“一尺六寸”为例:22.5cm的尺合36cm,超过今人的上限甚多。可见《内经》决不会是汉代的产物。
  中国人男性的平均高度万年来基本上在168cm左右,这从现代人的平均高度和半坡遗址发掘出的男性成年人的身高在168~169可知。因而我们可设中国古代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为168cm,则平人七尺五寸当是用22.4cm的尺测量得到的。这种尺不仅比汉代最小的尺还小,甚至周尺也没有这么小。但是,身高以外的其它体表尺寸,包括无须解剖即可测定的唇、口、舌长等,若用22.4cm尺去量,则又稍嫌大了一些。只有用20~21cm的尺去量,其测得的数值才能与今人所测的人体数值密近。而若用这个尺去测量内脏,也还太大。用20cm尺去测量食道,则―尺六寸合32cm,超过今人上限2~4cm。如果以今人食道的长度的上下限去反求原尺,可得出原尺在15.6~17.5cm之间的结果。再以今人食道的长度的中值26.5~27.5cm这组数值去推算,则可知当时用来测量人体的尺应该在16.5~17cm之间。所以,华夏最早的尺“原尺”,必在16.5~17cm这个范闹内。
  从食道到直肠的长度决不是古人臆想出来的,因为它们的比例与现代解剖学密合。可以肯定《灵枢》上体表尺寸和肠胃尺寸至少是同时测量的。至于出现现在的两组数据用两种不相同的尺来量,这是后世人“改动”过的证明。医学是个实用的科学.随着后世的尺越来越大,大到用当时的数据,已使人不能相信它的正确性而怀疑其理论,是以后世不得不用当时的尺对“平人”(即今人所说的平均身高的人)重新量过,而体内数据因其相对关系,即比例正确,既不会使人怀疑传统的医理,也不影响医疗的作用,所以依旧。正好是这样,才使今人有可能推算出它最初成书的时代,即使年代未必十分确切,但数量级是绝不会错的。
  中国人的平均高度万年来基本上在165~170cm之间波动,经过论证,体表数字用20~21cm尺量方较符合,用大于22.4cm的尺量就不符合,这说明《灵枢》在其流传过程中,最后改定的数据必是用20~22.4cm之间尺的时代,显然,《灵枢》成书时代也必在此以前。古人云“可托六尺之孤”,假如此言产生于22.5cm尺的时代,则“六尺之孤”便有135cm,是大孩子了,所谓“六尺之孤”,必言其幼冲,不能超过120cm。因此,这句话虽见诸春秋人之口,却来源于用20cm尺的时代。即使周初的尺为20cm,也比那用来测量内脏的尺大多了。所以,周代也决不会是《内经》的成书时代。《路史》上说“尧侔十尺”,又说“舜长九尺”。从情理上来推测,尧舜时代所用的尺当为20cm,这样,尧高九尺六寸合192cm,舜九尺合180cm;而如以16.5~17cm尺来量,则尧舜都成了矮子,显然不符那个“侔”了。所以尧时绝不可能用“原尺”,也不能用长于20cM的尺。这样,可知《内经》第一次对人体体表改测是在尧舜时代,而成书必然更早于尧舜。
  古人称成年男子为“丈夫”,该词必来源于用15.6~17.5cm尺的时代。我们取中值16.5cm尺为说,168cm高的人就是一丈零二寸,即成年男子正常的都在一丈上下。以16.5cm尺核算168cm身高的人,从体表到内脏,都与今之解剖学相符。因此将16.5cm尺称做“原尺”,理由充分。原尺的尺,必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这个标准最可能是以人体某一部份为单位,如以掌长作为一尺。一般人这个长度相当于自己食拇二指张开的距离。如以两臂平伸,两中指间距离为一丈,其十分之一为一尺,则一尺就在16.5cm左右。“尺”字之形直如张开拇指与食指而拳曲起其余三指这个形状的轮廓。
  至此,我们可以说,《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必是使用16.5cm左右尺的时代,而使用17cm的时代,是它成书时代的下限。故而,其成书在周代以前就是必然的了。至于再往上推,就是在尧舜之前了。《黄帝内经》虽托名于黄帝,其实可能大大早于实际的黄帝时代。
  关于自己的研究结论,赵恩语说:“这至少将现在公认的《内经》成书时间的上限即战国时代,要早六百多年。”“将《内经》成书的年代上限上推六百年以上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找到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赵恩语非常赞同宋健同志有关上古史研究所提出的“粗估”概念,认为这才是符合科学的。赵恩语认为,“《黄帝内经》不只是中医领域的宝典,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见证载体,探索其成书时代,对于华夏文明探源乃至黄帝存在时代的信息均具重大意义。
  

道法自然 发表于 2006/9/3 23:14:45

或许是上个文明世纪遗留下来的。

开怀 发表于 2006/10/1 04:30:25

这些内容来自第一批有自我认识的古人,他们能记得本能,之后的人本能就越来越简化了.文明是用来结束人类的.

steven2007 发表于 2006/10/11 17:47:48

我个人的感觉,就是上一个文明留下的产物。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文明一直没有超越内经的缘故。
当人类的文明可以到达内经的时代,估计又将有大灾难降临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帝内经>成书于使用16.5cm尺的时代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