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运 发表于 2006/9/30 21:34:25

《众生的类别 》

众生相种种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众生”一词,本是佛典中梵文“萨埵”(Sattva)的意译,正译“有情”,《唯识述记》卷一释为“有情识”——即所有具情(感情、情绪、性情等)和识(心识)的东西。用这个词来概括同属有情识的一切种类,要比现代通用的“生命”二字语义更为准确。本书中多处用“生命”,是不得已随俗而已。众生,梵语称“膳那”,有众多共生、五蕴和合而生、在众多生死之中等释义。实际上,人们大概都作“众多生灵”理解,更近“有情”之原义。
   佛典中所描述的众生种类,要比古代诸家学说和现代自然科学所涉及者多得多,不仅包括肉眼可见的人和动物,而且数说了许多人肉眼不见的有情类,并对其生存状态、形相、生活方式、寿量、业因等,作了颇为详悉的介绍。浏览一下佛教对众生种类和情状的描述,起码可以使人开拓眼界、放开思路,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大概会有所启迪。

   众生的类别

   佛典中将一切众生按生存状况,从不同角度分为各种类别,常见的类别有三界、四生、五道、六道、七道、九类、十二类、二十五有。
   三界,是按性欲的有无和身体的物质形态所作的粗略划分,界,乃界限、类别之义。一欲界,此界众生的共同特征具有有质碍的固定物质身体,有男女雌雄之性别,有饮食、男女、睡眠(食、色、睡)三种根本欲求或需要,故名欲界。欲界之“欲”,主要指性欲而言。欲界众生包括六道中的人、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五道和天道中的六重欲界天。二色界,色乃形相质碍义,色界众生的特征,是无食、色、睡之欲,而有有形的身体,唯属天道中的色界天,按其精神状态分为四层禅天。三无色界,此界众生不但无食、色、睡等欲,而且没有有形有碍的固定身体,为天道中的无色界天,按其精神层次也分为四种。
   四生,是从出生的方式,划分所有众生为四类:一胎生,如人及哺乳动物等,经在母胎中孕育而生;二卵生,由卵所孵化,如鸟类;三湿生,凭藉湿气而生,如昆虫等;四化生,由变化而有,“诸根顿具,无而(灸+欠)有”(《俱舍论》卷八),如诸天。
   五道或五趣,是从众生死后去处的角度,分为五类:天、人、饿鬼、畜生(傍生)、地狱,简称天人鬼畜狱。轮回五道,乃早期佛典所说,《大智度论》卷十云“佛亦不分明说五道,说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说”。标明五道,当是说一切有部的僧人从佛经中所归纳。
   六道或六趣,是在五道中加阿修罗《大智度论》卷十说:“婆磋佛妬路部(意译犊子部)僧说有六道”,该论也主张立六道。六道中天、人、阿修罗称“三善道”,鬼、畜、地狱称“三恶道”,又名“三途”。
   七道说唯见于《楞严》一经,是在六道末,加上神仙。因神仙并非生就,由人修炼而成,故立为一道,为余经所不取。
   九类众生有二说。一指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无色界)、有想、无想(色界中的无想天)、非有想非无想(无色界中的非想非非想天)九类,见《金刚经》等。其中前四类从生的方式而观,中间两类就有无形色而言,后三类从有无想(观念活动)来区分,实际上并非一种分类体系。二指天、人、阿修罗、鬼、畜、地狱、声闻、缘觉、菩萨“九法界”,为中国天台宗所立十法界中的前九(除第十佛法界)。其中前六法界为未出三界生死轮回的凡夫,称“六凡法界”,后四法界为已出三界生死的圣人,称“四圣法界”(佛家区分圣、凡,系从是否超出生死轮回着眼)。四圣法界中的前三声闻(罗汉)、缘觉、菩萨。虽已出三界生死,但尚未超出三界外的“变易生死”,故划归众生阵营。十法界之“法界”,为类别义,既包括主体众生,又包括所依止的世界。
   十二类众生,出《楞严经》卷七,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其中有色类指“休咎精明”(被认为能示吉凶之兆者)等,有想类指神鬼精灵等,无想类指“精神化为土木金石”,非有色类指水母、虾等(身体透明),非无色类指“咒诅厌生”等,非有想类指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非无想类指“附块为八”'的土枭、“以毒树果抱为其子”的破镜鸟等”此经所说十二类众生,包括未必有情识的精神所化的土木金石,与其它佛书中一般说法有所不同,关涉对生命(情识)与无生命之间界限的看法,值得注意。
   二十五有,即二十五种生存形态,“有”,为生存、存在之义。将三界众生作进一步细分,则总计有二十五种:欲界有十四有:四大部洲(佛经所说有人居作的四大洲)人,六欲天、阿修罗、鬼、畜生、地狱;色界七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及初禅中的大梵天、四禅天中的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四有,即四无色界天。

[ Last edited by 任运 on 2006/10/1 at 15:07 ]

任运 发表于 2006/12/23 06:54:49

阿弥陀佛,善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众生的类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