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大国者下流”》
国家不论大小,主权一律平等,这个概念是近代国际法的基础。然而在国际关系中,还是承认大国与小国之间是有区别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五大国一致的原则,就是在法理上承认大国权利的一个例子。近几个月来,这问题又讨论得热烈起来,我们最近见到一篇份量很重的长文,其中特别提到了反对大国沙文主义与小国民族主义的偏向。文中说,我国在汉唐明清四代时是大帝国,常去欺侮国境四周的外族,虽然近一百年来我国经常受外国侵略,经济文化又极落后,然而条件改变之后,我国又强大了,那就得特别提防大国主义。我想,这种胸怀和想法,那才真是所谓泱泱大国之风。《老子》中有几句话,现在想来还是很有意义。我国这位古代的哲学家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牧。牧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言人,小国不过欲人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这样:最低下的地方,才是众川汇归的地亢大国谦下,天下自然归附。谦逊和平的经常以安静战胜嚣张赎武的。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大国不过是要领导小国,小国不过要大国不来侵犯它,只要大家谦下,就会各得所欲。但小国素在人下,不患不谦,所以大国要特别注意谦下。
老子的哲学向来受到极大的注意,据任继愈先生说,我国从古到今关于老子的著作不下几百种,关于老子的译文和论述,单是最近五十年来,用英、德、法各种文字发表的共一百多种,日本的还不在内。苏联哲学家们对老子的哲学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我国古代唯物论思想的代表人物。我国近代学者如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吕振羽、马叙伦等对老子都作过相当深的研究,大家的结论还不一致。侯外庐和吕振羽认为老子是唯心论者,但目前的趋势,认为他是唯物论者的人较多。至于他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这是古今中外没有人有任何怀疑的。
《老子》全书不过几千字,它的字数大概只相当于几篇《三剑楼随笔》,然而其中所包含深刻的思想,却令后人钻研不尽。他认为国家要谦下,个人也要谦下:“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尽了力而不自以为了不起,做成了而不自以为有功劳。正由于不居功,他的功绩也就不会失去。)老托尔斯泰有一个巧妙的比喻,意思也有点相若。他说,一个人如同一个分数,分子是他的实际价值,分母是他自以为的价值她越是自以为自己大,他的真正价值越小;他如咱以为无穷大,他的真正价值就等于零。
历史上自以为无穷大的人并不少,尤以帝王为多。公元四零一年时,我国历史上却发生了一件难得的趣事:南燕的君主慕容德与群臣一起饮酒,酒酣,问群臣道:“我可和古代什么样的帝王相比,”青州刺史鞠仲道:“陛下是中兴圣主,可比得上中兴夏的少康和中兴汉的光武。”慕容德命左右赏一千匹绢给他。鞠仲听说赏赐这么多,吓了一跳,连忙辞谢。慕容德道:“你会开我玩笑,难道我不会开你的玩笑吗?你的话不实在,所以我也骗骗你,你以为真的赏你吗?”韩范道:“天子无戏言,今天的话,君臣两个都错了。”慕容德大喜,赏了韩范五十匹绢。
鞠仲乱拍马屁,哪知慕容德颇有自知之明,而且十分幽默,不接受他这顶高帽。慕容德是少数民族的鲜卑人,他们向来住在我国的北方(据近人考据,西伯利亚的意思就是“鲜卑之地”,“西伯”是“鲜卑”的音转)。后来鲜卑人虽然人据中原。建立了繁盛的元魏,但在慕容德那时,所受的文化陶冶还很浅,他竟然有此识度,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读金庸先生的文章总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老査前半生作品是以华夏汉情结来图名利,后半生的作品就以名气夹杂私货了,刻骨刻画了其本色嘴脸!
只是在LZ行文中,半点看不出老査跟老聃扯得上半毛钱关系啊!是传说中的标题党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