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养生思想
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和方法,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古代养生思想体系,它对现代人类健康长寿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顺其自然,趋利避害 自然界植物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人与天地相应,故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人的生命活动也应遵循时令的变化规律而调节,才能维护体内阴阳平衡。正如《素问》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不能不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善于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在于能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发生疾病。
《吕氏春秋》:“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发天地也”、“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天数”是指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们通过观察来了解自然、掌握自然、适应自然的发展,才能健康长寿。《灵枢》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其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必然影响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病理变化,只有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使其身体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才能避免邪气侵害人体,防止疾病的发生。《素问》:“贼风数至,暴风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惟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指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吕氏春秋》:“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斋戒,处必革,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生阴阳寒暑燥湿风,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教诲人们要谨守形性,静心养神。论述了顺时循物,调适阴阳是一种必要的养生原则。《素问》:“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病安从来。”“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皆给我们指出了避之病害,保健养生的方法。
调理欲求,舒心畅情 人世间名利权欲,人事纷争,社会冲突,直接影响着人体身心健康,因此要精神内守,恬惔虚无,志闲少欲,节制嗜欲,不狂喜暴怒。正如《素问》所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此,则早衰之节也。……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内无思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使志无怒,使志安宁。”从而增强健康,使之长寿,否则给人带来损伤,就如《灵枢》说的“喜怒不节则伤脏,背哀愁忧则动心。”《吕氏春秋》说的:“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于桀纣同。”“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宜也,圣人之于声色滋味,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圣人修节以适欲,故不过行其情也。”主张情合乎养生健身的要求。《素问》说:“忧恐悲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稽康《养生论》说:“神气以醇泊独著,旷然无忧患,寂寞无思虑。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无为自得,体妙心弦,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吕氏春秋》曰:“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故凡生养,莫如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因此,《素问》要人们“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不妄作劳,行劳不倦,气从以顺,壮健无疾。”《老子》也指出“修身于道,爰气养神,益寿延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这些论述给我们指出了养生大法,要求情绪安定,精神愉快,做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使人体气血调顺,气机畅和,正气旺盛,健康长寿。
调节饮食,充沛精力 调节饮食是养生益寿的重要方法。《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辟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要求饮食要有规律,不能过量伤身伤气。《吕氏春秋》:“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反对暴饮暴食或摄食不足,要“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就能百节虞欢,咸进受气。”如果“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也。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大,中大则气不达。”现代家庭的饮食标准,不能以食物的高能量和精的程度来衡量,而应不同质量的食物搭配组合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整体性。就是用谷肉果蔬菜食养调补,是现代人类饮食营养、保健养生的最佳方法。同时还应该“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灵枢》)要求饮食不能太热也不可太冷,避免脾胃伤害而影响健康长寿。
劳逸适度,保育正气 劳逸结合保育精气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也是养生的准则,尤其紧张的高度连续工作,会出现紧张综合征,表现为疲乏、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胃溃疡、冠心病、高血压等病。我国古代很早就重视劳逸结合,保育正气。《灵枢》:“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劳则气耗,久劳所病。”劳作过度,直接伤害人体,滋生百病。“不妄作劳,形劳不倦,气从以顺。”(《素问》)应是人们日常劳动的适度。《素问》:“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悲则气消,百病生于气也。”《灵枢》:“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收。”明确地指出了虚能致百病。导致体虚的原因是过度劳累,消耗正气而致。所以要求人们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要劳逸结合,掌握劳动强度的适度,保育正气,邪不可干。正如《素问》:“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气血正平,兴有天命。”指出了人的正气旺盛,阴阳平衡,就能抗病防病,健康颐养天年。
保精养生,健康长寿 合理的性生活能保证人体精神充沛,身体健康。《素问》告诫人们不可“醉以如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说明性生活过度会伤害人的身体,性生活应该是:“能知七损八益,则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天下至道谈》也指出:“令之复壮者道,去七损以振其病,用八益以贰其气,是故老者复壮,壮者不衰,故善用八益,去七损,五病者不作。”《素女经》还说:“交接之道,男不致衰,女除百病,心意娱乐气力强,女快意,男盛不衰,以此为节。”《素问》:“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医心方》:“阴阳之合也,而取其精,待彼合气,而微动其形,能动其形,以致五声,乃人其精,虚者可使充盈,壮者可使久容,老者可使长生。”指出了合理的性生活,性生活的程度,性生活的养生方法,按此而养生,一定能保育精气,健康长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