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一滴--黄念祖老居士
黄念祖老居士:《金刚经》一滴(转贴)2007-01-28 08:31
以一九八七年在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
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一起研究释迦牟尼
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今天所要谈的《金刚经》中
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说是讲经。
《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顿入光
明无际的宝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尊成道日,绕念圣
号直达次日凌晨。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
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从他们的言行可以
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勾心斗角,争名好利,
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于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于
是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
束,不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注解的《金刚经》和一部《灵魂
论》,每本厚约一寸,我一夜之间读完两书,在读经时,产生了空前的稀有情况:如闻惊
雷,醒人长梦;如沐春风,身心调适;如饮甘露,遍体清凉;如闻妙乐,顿忘俗味。当时只
感觉一阵阵清凉与光明,自头至足,遍灌全身,一夕之间二三十次,其殊胜安乐不是言语所
能形容。这才恍然明白,不是佛法辜负人,而是人辜负佛法。这才端正了自己对佛法的认
识。当时体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经中的核心。凡夫下手最好是持名念佛,但当老实
念去,便可望暗合经中妙谛。
二、三般若
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
导,以净土作为归宿。(般若是梵文,在华文中没有确切适当的辞可翻,勉强可译为大智
慧,以别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
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练。修持归向,当如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
严》,经中之王,普贤是华严长子,求生极乐世界,正是引导六道众生,同归极乐。再从当
代情况来看,不管你修什么,如果说希望在这一生内解决问题,若不求生净土,那就不可能
了。不管哪一宗,想在这一生出生死,愿意今生出轮回,你又不求生净土,那就要落空。我
们当前这个地方的道场叫莲华精舍,是密宗,共同的愿文是同生极乐。所以不管哪一宗,都
要以净土作为归宿。
在菩萨道场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前
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禅定,这样的五度不能成为波罗蜜(波罗蜜应
译为彼岸到,我国语法则为到彼岸,生死是此岸,了生死是彼岸。)因为前五度如盲,跟瞎
子一样,有般若才是眼目。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极重要。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为波罗蜜,
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般若,若分而言之,则为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个般若像
(伊)字的三个点,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超出众生的情见。粗浅说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
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从文字般若的启发使人体会了佛法的深意,
成为自己思想的定盘星,来看待身心内外一切事物,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就称
为观照般若。在观照般若之中,一旦突然了达契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证
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无相无不相。无相者: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
小,任何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开了这四句,遍
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实相无不相?因为实相虽远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遍为一切诸
法作相。也即是说遍能显现一切相。蕅益大师《破空论》说:“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
聚。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实相是般若的本体,怎么能够证入本体呢?我们要从
观照般若入手。观照两个字,《心经》中说得很清楚。第一个是观字,密宗叫观想,想就比
较粗,观就比较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
字,即观照的照字。照字和想字就更不同了。有心叫作想,无心叫作照,“观照”就应该如
“观自在”之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这才是真正的观照。《破空论》曰:“如理而
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理是本体,如实相般若是实际理体而起照用。如珠发光,
光是从珠本体而生,发光是照用,珠之发光,先照自体,这就是“如理而照”之义,光照本
体,不必安排,没有造作,没有举动,自然而照,故曰“照不异寂”。也就是虽在照用之
中,而本体仍是清湛不动,照用与寂灭没有分别。文字般若浅近说来,那就是大乘经论中,
有关于般若的文字啊,言论啊,所有这些都是文字般若。引申一步,就如《破空论》说:
“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如理”就是后文中“如如”之义。经云“如何
为人演说,如如不动”。如如是第二个如字,是真如,是实际理体。说法时要如同真如而
说,这正是此处“如理”两字。如同真如的本体,来表达寂灭的妙谛。这就是“如理诠
寂”。在了达时,自心仍是寂然不动,这是“寂诠”。这个“寂诠”正是本体的照用,故曰
“寂诠即照”。这就是说,所表达的是真如的本体,能表达者,正当表达时,仍是寂然无
动,全由本体的照用,这叫作文字般若。可见文字、观照与实相般若,三者之间关系密切。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本体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实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与观
照般若的体。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就是要表达实相般若与你如何去观照。观照般若所照的
就是文字般若与实相般若。三般若说是三,而实际又是一体。虽然是一体,而又可分别为二
个。所以是即三即一,微妙难思。
文字般若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它是从实相般若所流现,而这个文字所告诉你的,是如何
进行观照,证入实相。文字般若虽然可生起观照,而证入实相。但我们不可认为文字般若就
是实相般若,更不可认为了达经文便已契悟实相。《金刚经》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
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大乘无量寿经》说:“非语言分别之所
能知。”《法华经》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可见实相般若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
达。学人也无法从意识分别中真实理解实相般若的真谛。文字般若的重要性,在于指示门
路,指示如何去观照,如何去认识实相。所以一切经论,文字言语,都是作为一个指路牌。
例如昨天我们去开会,在指路牌上写着:“华府佛教会”,如果没有这些指路牌,到的人可
能更少一点。这是指路牌的重要作用。但是,你不能认为那个指路牌所在之处就是“华府佛
教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比方。指路牌告诉你方向,你要依着方向去找,文字般若正是如
此。佛经上说“因标指月”。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是月亮啊?经文里用文字告诉你。现在本室
之内,拿灯当做月亮,我用手指着它说:“这个是月亮。”这就是标指一下。文字般若就起
这样的作用。昨天如果到处都没有贴着“华府佛教会”,那我们也找不到。可见标很重要。
所以不可以弃指求月。若不要这些指示去求月亮,那茫茫华盛顿很难找到佛教会。所以指出
方向,你就可以看到。不可以弃指,不要它。这些文字,经典,我们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我们更不可以“执指为月”。我用手一指,这个是月亮。你就误认我的手是月
亮。你看到我的手,就可以看到月亮了。一般人多是这样。执着所看到的手,误认为就是所
愿见的月了。这样的话,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并且还生出一个极大的错误,以为月亮是我
手这个样子。所以学习般若要从文字、经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观照,专精勤久,一旦相应,方
能契入实相,仅在文字上得了一点理解,就以为是实相般若,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见实
相。
三、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总题。“经”字是通名,佛所说都称为经。“经”字前的七个
字,本经独有,这是别名。开头“金刚”两个字是形容词,称赞般若如金刚。金刚是喻,金
刚有不同的解释,但涵义是一样的。现结合实际,金刚即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
明,最坚硬,也最珍贵。金刚石做的刀子可以裁玻璃,硬度最高。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
切所坏。所以它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以这个金刚石做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
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爱见所
侵犯。金刚能裁切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永明大师《心赋
注》说:“夫般若者是诸佛之母。故净名经颂云‘智度菩萨母,能生一切导师’。所言般若
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之性耳。”因为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自
心,自性清净心与实相般若,真如实相,中道等,只是一法的不同名称。般若是诸佛之母,
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心赋注》又说:“离此一心别无殊胜。”又“此一心,大中
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
中不可思议……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所以经中释尊宣说:本经“如来为发大乘者
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
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有为福德不是
般若,也不是波罗蜜。相似般若,名为般若,但不是波罗蜜。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
若波罗蜜。
四、离相修善
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华意是觉有情,也就是度众生。经里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经中说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发的
心,不但是有此心,而且要实践要落实。“灭度一切众生已”,众生都灭度了,这个愿已经
成就了,可是怎么样呢?经中说:而是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这就很奇,要度一切众
生,而这些众生已经得到了灭度,可是没有一个众生是真实灭度了。这就不是凡夫而是通达
般若的菩萨度生的境界了。所有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彻底都灭度了,为什么又
说,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呢?这就因为释迦牟尼佛得道的时候,第一句话:“一切众生
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就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啊。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
啊。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现在成了佛,他只是恢复了本来而已,他不是得到什么,
变成什么,制造成了什么,变换了什么。他不增不减,只是恢复他的本来。那么你这个度生
的人做了什么贡献?他只是恢复他的本来嘛。再者,一切众生既然同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即
是同具如来的法身。我与一切众生既是同此法身,本来同体,一体之中,谁能度?谁是所
度?所以说“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也就是《金刚经》中重要的指示:三轮体空。内不
见自己,外不见对方,中间不见所施之法、所施之物。外内与中间都无一物,称为三轮体
空。内是一方,外是一方,中间是一方,一般是内有我,外有人,中间有法有物,这三轮就
不空。若是三轮体空,就是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没有一个我,我在做事。内若无我,外也
就没有人啊。还有什么中间?一切都本空啊。所以本来无一物。再例如:我布施了一万美
金,我把钱给某先生了,若是三轮体空,内就不见我,外不见有某先生,中间不见这一万美
金。虽然不见能施与受施之人,中也不见这一万美金,但是这件事情还是做了。这就叫三轮
体空啊。这就是很殊胜的。这样的布施就可以称为布施波罗蜜,就可以到彼岸。一般是我有
一万美金给他了,老记得自己做了很大的好事,我把一万美金救济了某个人,老记着他曾经
得到我的一万美金。你布施是布施了,他得了一万块钱,但不能称为布施波罗蜜。两者的差
别就在这里。并不是不布施,是要在布施时不住于相。有些人读了《金刚经》之后,就一切
都落于空,都是无为、无相、无我,都是无了,就跑到偏空的一边去了。所以蕅益大师就写
了一篇《金刚经破空论》破这种偏见。所以终日度众生,终日没有度。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不是不度众生,是度而无度,无度而度。我在度众生,而没有度众生的相,我没有度众生的
相,而终日终生都在度众生。这样度生与般若相契,就是波罗蜜。
《金刚经》劝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最粗浅的说,我相就是自身。有
了我就有你,这就是人相。不但有你,还有种种的人,轮回中种种的生物,那就是众生相。
中间有长生长住的是寿者相。这是最浅说的四相。又如刚才说,有一个能度众生的我,这是
我相。我所度的某一个对象,这就是人相。而我所度的种种,就是众生相。而我所度的众生
他得到涅槃,这就是寿者相。这都是极粗浅的解释。再说得稍高一点,我就是以主宰为义,
误认为有一个能当家作主,主宰一切的我。实际上,实在是无我,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哪个
是我呀。像片上二十岁的我早就没有了。三十、四十岁的我也就没有了。再过些日子,今天
七十岁的也应没有了。到底哪个是我呀,我能作主吗?我能留住年轻力壮的我吗?这都是刹
那刹那生灭,都是被因缘牵引,哪有主宰!与我相对的是人相,而且对象之人有种种,就是
众生相。而这种执着有我的想法总是相续不断的,就是寿者相。更进一步,《破空论》说:
“主宰名我,形相名人,众缘和合名众生,相似相续名寿者。”能在自身内当家作主的是我
相。一切可见的形相是人相。因缘和合生一切法,是众生相。阿赖耶识相似相继是寿者相。
可见四相都从我相而生,所以经中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所谓
四相,般若就是要照破这四相,离开这四相。然而不是空无断灭。而是离相修一切善法。经
上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个地方
就不落有无两个边。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以上空边),可是修一切善
法。修一切善法之中(有边),可是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离开
了两边,契入中道。所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翻译过来是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是无上,没有更上的。正等:上至诸佛,下到蠢
动含灵,本性都是平等,是这样的大平等。正觉:这就是圆明普照一切,没有偏缺,没有亏
欠的大觉。所以叫做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所证最高无上的果觉。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就得佛的无上果觉。若人只重离相,而轻
视了修一切善法,有所偏呀。只知道修一切善法,而不能离相,也是偏啊。蕅益大师说:
“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
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唯以无我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这实
在是最重要的一个指示。
五、空假中
《金刚经》中:“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又说:“所言一切法
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经中这种话
很多,应如何体会呢?经中指示我们,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真俗二谛与假空中三谛,一个是假
(也称俗谛),一个是空(也称真谛)。真俗二谛是二谛法。二谛再加中谛便成三谛。世间
大地山河森罗万象,世俗认为是实有,佛教认为这是虚幻的有,名之为假。世俗以虚无断灭
为空,与有对立。佛教认为既是幻有,幻有就是空,实际理体不受一尘,万法皆空,这是空
谛,也称真谛。世间的看法,认为大地山河真实是有。悟道的人,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六
祖说无一物。这就合于真谛。这个道理过去是最难懂的。有人常发这样的问题,你面前这个
桌子是什么?不是明明在这儿吗?怎么说它是空呢?所以这个问题往往就成了一个拦路虎
了。好在现在科学进步,科学家替我们提供了好多有利的语言。科学家认识到:所谓物质,
并非实有,只是由于人类的错觉。没有具体的物质,只是人类的错觉。从科学语言说,宇宙
间就是场和物质,爱因斯坦接着补充,进一步说,没有物质,只是有场。在场的空间里,场
的强度特别高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物质。再仔细说明一下,世间一切万物不过是一百
多种原子所形成的。水,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化合就是水。二氧化碳,两个氧原子一个碳
原子就化合成二氧化碳。一个氧一个碳是一氧化碳气,你吸入多了就会中毒死人的。很简
单,不过是一百多种东西变来变去。这一百多种东西,你究它的根源,不过是电子、中子、
质子,没有别的东西。电子、中子、质子都有物质两重性,一种是波动性,光波、声波、无
线电波、电磁波,都是一些波动。只是波动并没有东西,但是光波有光,光波能传递讯息等
等。光波中没有什么物质。声波也是如此,声音传到大家耳朵里去了。这是我的声带鼓动空
气的变化,而波动达到你的耳朵里去,你就听到声音了,这都是波动。比声波更高一级的无
线电波,什么墙壁都挡不住,十方的,不管你是东京、莫斯科,还是伦敦、巴黎,旋钮一
转,在当地就出现了。很玄妙,就是波。但波你找不到的,看不见,摸不着,抓不到,没有
个实质。这一切中子、质子、电子二重性的第一个性质,波动性。再有一个是颗粒性。颗粒
性也只是能量的集中,并非形成颗粒。能量就是作用。所以说这些东西不过是波动和作用而
已。这样而形成物质。可见物质并不像大家头脑中那样的具有实质。这样说也许不能生信,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世间极浅近的比方,在夜里点枝香,香头只是一个明亮的光点,你在暗室
中把这枝香去转动,去画一个圆圈,你就看到一个发光的圈子,这就是由于一个光点的动
相,它在动。光圈是什么呢?是你的错觉。你确实亲眼看见一个发光的圆圈,到底有没有?
没有嘛!我刚才说的电子、中子都是在动。整个的宇宙在动,我们在这儿也没有静止。我们
动得好厉害呀,我们随着地球在旋转。坐地日行八万里,我们坐在这里不觉得。地球自己在
转,地球围绕太阳在转,一切都在动。身体里一切东西都在转,一切都是动相。动相就像香
火头在动。经中说:“如旋火轮。”旋火,有种表演节目叫火棒,两个点着汽油的火棒,表
演者挥舞双臂,可以做出各种悦目放光的图形,图形都是没有的,只是两个火棒在动。所以
大地山河,种种的皆是动相。到底什么在动呢?咱们再引一个禅宗的公案,六祖到广东的一
个庙里头,听见两个和尚在辩论,一个说:你看看,这个幡在动。那个说:不对,哪是幡在
动?是风吹得它动。这两个人就辩论起来。六祖说:两位仁者,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仁
者心动啊。所以动相之根呀,在于咱们的心动。所以错认种种大地山河,一切一切,说是有
啊无啊。从动相所显来看是有呀,若论其实际,只是香动,没有所看见的火圈。所以《起信
论》说:“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动,则一切境相灭。唯一真心遍一切处。”又“三
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即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永明
大师说:“是知心外见有境界,皆自妄念情想而生。”由上可见“一切境界唯心妄动”是俗
谛也即假谛。“心若不动则一切境界灭”是真谛也就是空谛。真心遍一切,不妨万法纵横种
种境界,万境纷然无碍于一心不动,清净本然。这即是中谛,又称中道第一义谛。《金刚
经》许多话都是此义。例如“众生者”,众生是假有,是世谛。“即非众生”,没有这个众
生,是真谛。“是名众生”,若说是有只是个假名而已,若说无何处来这个假名,所以有就
是无,无就是有,是中谛,不二了。不贪于有也不偏于空。所以一切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
法。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都是指出有无俱遣,不落二边,理事齐彰一心全显,
一体寂然,万用纵横。所以说,妙契中道第一义,“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成佛
啊。
六、见相非相见如来
离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成就佛果。佛乃离相修善之果,所以不可以色相得见如
来。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不可以色见声
求。这里一位蔡居士认为这四句还不圆满,她很有智慧。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简化了,原来是
八句。好几位古德,以及玄奘大师翻译的底下还有四句,玄奘大师的全偈为:“若以色观
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思,不能当见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
不能了。”后四句指出,应观导师的法身,法身即是佛的法性。(即佛真性,又称佛性,或
自性。法性所适用的范围最广。)如来的妙体即是法身佛的真性(法性)。但法身不可以世
智来见,所以说法性不可见。也不可以“识”知。故玄奘大师云“法性非所识”。不可见又
不可识“故彼不能了”。佛身只是众生不能见不能知,但绝不是断灭顽空。打个比方,有的
物质有磁性,它产生磁场,有极大的作用。例如电动机、发电机,种种设备都是利用磁场的
作用。但是磁场看得见吗?摸得着吗?连世间的磁性都不可见,何况法性,当然更是不可
见。只是有,法性是有而不可见。法体,如来法身的法体,用我们的思惟不能了知。也就是
说法性、真如、实相、般若种种,是如来的法身理体,众生的知见,是达不到的。所以说不
可思议。不可议,就是你说不出来,不是你的语言可以表达的。不可思,是你想不到的,不
是你脑子里所能想得到的。只有在离开这个思才可知。在妄想之中,你想去见,去知这个法
体,就等于你坐在这个椅子上。自己想举起这个椅子,是不成的。你只有离开这个椅子,才
能拿起这个椅子。“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遍一切,就是导师的法身遍一切处,
遍一切空间。但法性不是你的妄心所能认识的,猜测的。大家在这地方千万要小心。所以色
见声求,不能见如来。法身如来在众生的情见之中不可能认识到,知道,看到。我们所能看
到的只是一些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
所见一切相都是虚妄的,眼前所见本来没有,只是由于动相所生。再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倓
虚老人在香港刚刚圆寂,这件事是他亲口对我说的。有位董子明居士,原是吴佩孚将军的顾
问。吴佩孚下野后,他就到青岛湛山寺当教员。湛山寺是倓虚老人创建的,董居士在湛山寺
给佛学班的学僧讲国文,改文章。除了上课改卷子之外,他就是用功,把门锁起来闭关自
修。他与当时在湛山寺讲戒的弘一大师相知,只是这两个人彼此间才谈谈话。一天正在用功
的时候,念得很虔诚。动了一念,他想到大殿拜佛。这一念一动之后,人就在大殿中拜佛
了。拜了佛之后,他想我正在用功,我回我的房间用功吧。走回到自己房间,门都关锁着,
进不去。别人走过来,他就说:“师兄请你给我开开门,我进去。”那人说:“你叫我开
门,你怎么出来的?门都锁着,你怎么出来的!”于是这件事就这么传出来了,轰动湛山
寺。大家听明白没有,人是怎么出来的。我在北京听到了,我认为这事很重要,是对我们学
佛人一个很好的资料,是一个近代的实证啊。我问夏老师是否知道这件事,夏师说:“确有
其事。”这个董居士就是夏师的外甥。后来倓虚法师由东北经过北京到香港去,我当时是广
播电台台长,我请他在电台播音,我亲自招待他。我们谈得很愉快。我就问他,我说:长老
啊,你在湛山寺,当时有一个人从锁闭的关房中出来到大殿,你知道不知道这回事?他说:
怎么不知道,当时我就是方丈。倓虚法师自己著作里写了这个事情。所以这个事很能破我们
的执着。你心中没有离妄之前,墙壁都是障碍。你心中能有一念离妄,当下虚空粉碎大地平
沉,何处是墙壁。所以这一切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不是说没有这些相,而是看
到这些相不分别、不执着。自己不因见相而起心动念,就合于“若见诸相非相”。这四句经
文中,“凡所有相”是假谛,“皆是虚妄”是空谛,“若见诸相非相”是中谛,无相而相,
相而无相,(从无相的理体显现事相,是无相而相。虽有种种事相,万象森罗,可是论其实
无一物,故说相而无相。)真俗双融,事理无碍,所以是中道第一义谛。从容中道即是如
来。所以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又可以举一个古代的公案。释迦牟尼佛因为生下来母亲就死了,为报母亲的恩,所以
成佛之后就上忉利天给母亲说法。世尊上天后,大家很想念,就用旃檀木造了佛像。这是世
间有佛像的开始。等到佛说法圆满从忉利天回来,大家都去迎接。中间有一位比丘尼,她想
到如按正规,她只能排在比丘队伍后面,前面的人很多,见佛的时间较晚,于是她就变化成
一位转轮圣王,她就排到前面第一位了。佛从天降下,她头一个见到佛。可是佛一见就呵斥
说:为什么你越轨跑到大僧前面来了?(大僧是比丘,比丘尼是二僧,不能排到大僧前
头。)她说:我思念如来,想先见如来。佛说:你没有先看见我,是须菩提先看见我。实际
上须菩提没来,须菩提在山中静坐,他知道今天佛回来,先动了一念,是不是要去接呢?继
而想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既没有来去,又何必接送呢?因此他就安然不
动。这个没有来接的人,佛说是他先看见佛了,排在第一。肉眼亲见的比丘尼,倒没有见到
佛。就因为这个比丘尼犯的是色见声求啊。须菩提了达如来本无来去,所以先见佛。我们如
果体会这个道理,很多教义都可以融会。可以突破很多框框和束缚。所以经中说:“离一切
诸相,即名诸佛。”着相就是众生,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要离四相,首先从我相入手。
世间俗人的哲学: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相十分牢固,这样的人就不好办了。所以破四
相,首先破我。无我,四相就全瓦解了。所以经中又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
真是菩萨。”可见破四相先从破我起。我们不但不要自私自利,就是我的爱好,我的见解,
我的什么什么,只要上面有“我”字,“我的”,都是我相。都应首先破除。这就是《金刚
经》给我们的极宝贵的启示。
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是本经的心中心。蕅益大师说:“金刚般若大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足以蔽
之。”也就是说,这一句话可以包括本经的全部金刚般若的玄义,大师又说:生心无住非
二,“唯无住故生心”。经云:“应生无所住心。”“应如是生清净心。”故知所生的心,
即是清净无住的心。本文开头便引世尊成道时所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
相。”这就直指众生的本心与十方如来的妙明真心无二无别。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众生又
在昏昧颠倒之中,那就是世尊当时紧接着说的“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只因众生执人
(人我执)、执法(法我执)着一切相。妄念相续从无间断,所以虽有真心,但不能显现。
也就是不能证得。所以金刚般若首劝大家离相无住,若能生无所住心,便离一切垢染缠缚,
便是清净心,即是妙明真心。《心赋注》曰:“无住心体,灵知不昧。”又“心常寂是自性
体,心常知是自性用。”“故云寂知,亦云寂照,亦云无相之知,亦云无知之知。”“不知
之知,乃曰一切知。”“一切知者,此心即是一耳。”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
尘。”(也即是说,顿然脱出六根六尘,纯真不二的心光,炳然现前。)临济禅师所说的
“历历孤明”。(此处的“孤”字、“独”字,可与一真法界的“一”字同参。)都是指示
所生的心。蕅益大师又说:“唯生心故无住。”所生心既是清净心,无所住心,所以生心自
然无住。一灯之光可顿破千年陈暗。大师又云:“生心二字,尤为下手工夫。以凡夫不生出
世心,故恒住生死。二乘不生上宏下化深心,故恒住涅槃(有余涅槃)。唯菩萨不住六尘而
行六度,故能如所教住,名第一义住,亦名住于佛住。”又说:“言无住者,不住生死,不
住涅槃,不住二边,不住中道,故名无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
摄受心,遍于法界,穷于三际,故名生心。”上之无住生心,功德殊胜,不可思议。生心与
不住不二,故可终日生心终日无住,终日无住终日生心,此实深契不二的大乘菩萨境界。不
是凡夫与阿罗汉缘觉等所能了知。后世学人通病,常把本人的体会当作大乘深旨。而不知无
相生心,实非凡夫与别教的地前三贤所能行。幽溪大师在《般若融心论》中指示很详尽,现
在择要介绍:自有生心而不能无住者,事度菩萨是也。自有无住而不能生心者,藏通二乘
(缘觉与阿罗汉)是也。……自有无住非生心,生心非无住者,别教(天台宗判唯大乘之教
为别教)地前(指登地以前十住十行十向,地前三贤之位)是也。自有即无住而生心,即生
心而无住者,别教地上是也。可见这不是具缚凡夫所能办到的。凡夫举体在妄想执着之中,
曾无一念清净,怎能生起清净心。(唯有靠持名念佛法门暗合道妙。)世尊因须菩提问,发
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降伏?云何应住?如来的答覆:“应如是生清净心。”要生
一个清净的心,不是断灭。要生离相的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是约在经文的三分之一处。六祖当时到客店送柴,听客人诵经到此
处,他就猛醒,直奔黄梅,见到五祖。五祖叫他作务。他说:“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不知更
作何务?”后五祖专给他讲此经,又到此处,六祖当下大悟,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便
付衣钵。可见般若玄妙不可思议。六祖初听便超神秀(他当时是五祖会中的上首,后是武则
天时代的国师,不是凡流)。第二次再听到无住生心便彻悟本心,顿登祖位。五祖开始用
《金刚经》教导大家,到了六祖以后,《金刚经》就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了。
蕅益大师《金刚经破空论》跋曰:“金刚般若大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足以蔽
之。”大师指示无住生心这一句,可以包括全经紧要殊胜的涵义。又说:“而生心二字尤为
下手工夫。”由于无住生心不是凡夫与二乘境界,初机修习,则应从生心下手,从生心修六
度下手。大师又说:“若不生心修六度,则住断灭相矣。故余尝谓此实相为体,观照为宗,
文字为用。旧云无相为体,无住为宗者非也。”故经云,宁可有见如须弥山,不可空见如芥
子许。与此同旨。《金刚经》的极端殊胜与重要,可是大家常常误会,以为《金刚经》中迎
请了四位金刚,所以有威力。这是很大的误解。世俗有很多东西把佛教庸俗化了。我们要淘
汰这些庸俗化的内容,还它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印《金刚经》,请金刚的部份全不印。重要
的是你的自心。你的自心如何?先从生心下手,要如是生清净心。若单纯无相,是空的一
边,故须生心。自心、清净心朗然啊。所以就不落二边,不落俗谛,也不落空谛,合于中
道。
回想当我第一次读《金刚经》还不满二十岁。读到这句“无住生心”时,得到很大的加
持,得到无法形容的轻安。当时就感觉这句无住生心极殊胜,但是自己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境
界呢?想了一下,会心一笑,就体会到念佛是最好的办法。你一心的念,什么都不想,就是
无所住,而你念佛这个心相续,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念念相续,净念相
续,这不是断灭。念来念去,真正念到清净的时候,是谁在念也就忘了。念的是什么你也忘
了,可是这一句朗朗现前。自自然然,没有我,自自然然的这一句就出来了。如果相续,那
就是极殊胜的境界。所以我们只要念得绵绵密密,老老实实,就这样念,我们就达到了地上
菩萨才能达到的境界。只要诚诚恳恳,绵绵密密,老老实实,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无牵
无挂,这就暗合无住生心的道妙。(后来我又一想,可能念咒还要近一点,因为佛号还有一
个佛字。咒很像禅宗的无义味话头,离开一切思想。)所以古德说:以凡夫生灭心入诸法实
相,以持名念佛最为容易。就是这个道理。
八、最初方便的观门
一切行人的修持,都应该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所以必须善于学习般若,遵循指
示,直趋觉岸。学习之道就是:依文字般若的启示,按自己的正确体会来进行观照,一步步
深入。文字般若的体会越深,观照的境界就越高。这样循环不已,将来有一天触着碰着,契
入实相般若。开始下手的地方,就是下面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
电,应作如是观。”是全经中最容易下手之处。也是人人首须下手的地方。像《金刚经》这
样殊胜的经典,我们不是把经念一遍就完了,而是在生活中要能把它贯彻,观照起用。诵一
遍也有好处,得到加持和熏习,很多的功德。但是更重要的,念一遍之后要依文字般若而观
照起用。这四句很好嘛,各个人都用得上。有为法正与无为法相对。经中“一切贤圣皆以无
为法而有差别”。至于“有为法”,则“如梦幻泡影”矣。有为者,有求有作有成有得,皆
是有为。大乘妙谛全是无为法,但此无上胜妙甘露注入众生心田,因众生譬如垢器,污秽含
毒,甘露入内亦同混浊。所以不可不先破有为法。初起步时,始于足下,万里之行,在于初
步,故须先从最切己处下手。有为法包括很广,人们切身的是功名、富贵、妻儿子女,种种
这些很粗的,都是有为法。再高一点,名誉地位、学术成就、事业功勋,还是有为法。再说
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八定种种,还是有为法。都是有为法嘛。大家都存在
问题,从这里下手,如果都打通了,下面还有更深入的问题。有法可修、有果可证也是有为
法。这句经可以一直用下去。可以从干扰你最深的地方入手。有人爱生气,一句逆耳的话听
不得,这就是你下手的问题。有的人非常悭吝,稍微吃一点亏,很不愉快。有人情欲一关打
不破,等等。每一个人有他最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先下手。你想想这一切是不是如
梦如幻?实际就是做梦,转眼成空呀。梦是很好的比方。梦里明明有六趣,觉来空空无大
千。在梦里六趣都是有,朗然大觉时,本来无一物。例如害怕的梦,老虎咬自己,没有人
救,在叫喊啊,恐怖啊。你一醒,哪有这些恐怖啊,是个梦。现前一切,整个是个梦。是幻
术所变。像肥皂泡,很好看的,五颜六色,但是没有谁去抢这个肥皂泡,知道它当时就要
灭。像人的影子,哪有实际的东西,所以一切一切都是错认。于是自然而然对所执着的东西
就淡了。能把这些东西淡了,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修行就是两件事情,就是把生的东
西变熟,熟的东西变生。贪嗔痴、烦恼,无始以来我们太熟悉了。这个贪心很自然,有人一
心就想多赚点钱,他心心念念的,不用谁教给他,很自然的。一百万就想变为一千万,他是
自自然然的,这个方面他就是很熟。嗔、痴也是如此。大家都很熟,可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慈悲喜舍,自觉觉他,求菩提,发菩提心,无住清净心,这一切一切我们都很生。这句佛号
更是生。所以我们修持就是要把熟的地方变生,生的地方变熟。我们可以两处一齐下手。佛
号不是生吗?多念啊。贪嗔痴我们不是熟吗?叫它淡啊。两处一齐下手,效果就快了。只从
一处下手,就像一个轮子的自行车,不能快,也不稳当。两个轮子的车那就好多了,谁都可
以骑了。所以要把熟的地方变生,生的地方变熟。这些有为法,贪嗔痴,人世间种种可留恋
的,束缚自己的东西,我们看它如梦、幻、泡、影。这件事说来容易,做到也很不容易。有
位受了菩萨戒的老修行,因为一点小事,和邻居生气,谁知因此一病而亡。你若把这些看淡
了,至少你自己少生点气,对自己身体也好嘛,真的无所谓了,对方也就无所谓了。例如能
海法师讲《金刚经》,说了一个实事,他有一个修密的弟子很有钱,他有一个对头,两人仇
恨很深。他天天按照密宗修法的规矩,要把六道众生都观想在自己周围,有冤的众生更是离
自己最近,就在面前,自己在修法时加持他们,他天天这样修法观想,修了几年以后,有一
天在街上碰到这个人了,由于他天天作观,已经很习惯了,他看见他,那生气的印象已没有
了,只是天天修法时所见到的熟人,于是出乎自然的就招呼他,某先生,好久不见,你好,
那个人就很感动,他想到对方的地位比自己高,自己过去的不对还更严重一点,现在对方这
样和颜悦色地招呼我,我当然也更应该如此,于是两人从此就和好了。所以把贪嗔痴淡一
点,世法上也有很大的好处。这些本来是很熟的,我们叫它生。很生的是发菩提心,持佛
号,我们叫它熟。这样我们就可以早生极乐世界,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九、般若不可思议功德
经中多处校量功德,把持经与布施等来做比较。但其中以下文一段比较最深刻。是拿舍
生命来做比较。一个人最难舍的是生命,世人贪生怕死,谁不爱惜生命。但经中说:一个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上午是初日分,中间是中日分,晚间是后日分。)恒河有多少沙,以恒河沙那么多的生
命,早上以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都舍了,布施了。而中午还这么做,晚上还这么做。“如是
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劫这个时间就很长了,一块几十里的大石头,天人以极轻的纱
轻轻地在石上飘拂一下,几百年一次,等把这块石头磨光了,这个时间叫一劫。这个时间的
数字已经大得不可说了。但还不是一个劫,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一个人无量百千万亿劫,每
天三段时间都拿恒河沙这么多的生命去布施,这个功德真是不可思议的。另外一类,“若复
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若人闻此经典,能生正信,心中没有抵触,所得的
福报胜过前面无量劫以无量身命布施的人。这实是众生情见所不能相信的事。但释迦牟尼佛
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哪里能够有丝毫不真实啊。“何况书
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更何况你还可以写经、印经,自己信受奉行,念经背诵与为
人解说,功德就更加不可思议了。从以上的校量就可以知道金刚般若经的不可思议,也就是
般若的不可思议。
《破空论》中根据经文以八种殊胜来显示本经不可思议功德。(一)舍身是大事,无量
劫是大时,虽然这样大事大时的布施,还是不如持经功德。因为这样的大施,具有五神通的
菩萨也能做到,比不上本经“正断无明漏故”。以上菩萨虽得五通,能行大施,但未得漏
尽,无明之感犹存,故不如本经正断无明功德。无明断尽才是菩萨漏尽通,其功德远超于大
事大时。(二)本经不是大小乘共同的般若,而是“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
说。”大乘中推仰为圆顿菩萨的人,叫作“发最上乘者”。可见若人真能“信心不逆……为
人演说”,即同圆顿菩萨。(三)如是之人,就是荷担无上菩提,他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这就是续佛慧命,长保佛种不断。(四)乐小法的人,着于四相四见(我见…寿者见)对于
本经不能听受演说。(五)经在之处即是宝塔,具足法身舍利。(六)“受持读诵此经……
先世罪业即为销灭。”转重为轻,不再堕恶道。(七)当得菩提,夙业既销,菩提之体,自
然明净。(八)释尊在遇燃灯佛之前,虽遇多佛,但心中尚存有所得心,未达无相。所以持
经超过释尊昔时遇佛功德。(释尊遇燃灯佛后,才恒与般若相应。)经说:“末世有受持读
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那么我们对于佛所开
演的部份,实应衷心信受,不得狐疑。
十、信力圆时全成佛力
末后引证永明大师《心赋注》中一段,以巩固增长我们的信心。赋中问:“初心学人,
悟入此宗,信解圆通,有何胜力?”这正是大家关心的问题。答:“若正解圆明,决定信
入,有超劫之功,获顿成之力。”这四句中,前两句是因,后两句与以后诸句都是果。因:
(一)需有决定信心,永不动摇。(二)应生正解,不但毫无邪见,而且所解圆融,明鉴无
碍。这也非初学凡流造次所能行。只有以弘深誓愿,作为铠甲,奋力精进,才能真得如下妙
果。于是顿超三大阿僧祗劫之大关,刹那圆成无上菩提之力。
“虽在生死,常入涅槃。恒处尘劳,长居净刹”。虽是凡夫,常在尘劳世俗之中,轮转
生死海内,然而不离生死,常在涅槃三德之中,尘劳堆里无异清净佛国。
“现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见”。真实悟心之士,肉眼可当
佛眼用。(蕅益大师说自己是“名字位中真佛眼”,这比“当佛眼用”更进一步自肯了。)
因五眼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悟心的人不见得具天眼,但有法眼慧眼之用,所
以说“开慧眼之光明”。开慧眼,便悟入佛之知见。即是佛知见,即此凡心便具佛智。
“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断,菩提妙圆弗假修而自圆”。于是烦恼不断自断,菩提不圆
自圆。不靠修持不历阶梯,顿出苦轮,刹那成佛。如是不可说不可说之力,“亦名佛力,亦
名般若力……亦名无住力”。
《心赋注》又云:“若于一心,有圆信圆修,乃至见闻随喜,一念发心者,无不除八万
尘劳三障二死之病。”
由上可见,若于般若一心妙谛,能圆信圆解圆修,即得超劫顿成之力,刹那成佛。至于
初机,于此妙法,只要有缘“见闻随喜,一念发心者”皆可顿消尘劳业障。般若妙力真是不
可思议中的不可思议。前云老实念佛,即暗合般若无住生心的道妙。所以赞般若就是赞叹老
实念佛。
末后敬作一偈,虔诚祝愿。
普愿见闻者同沾菩提露
顿契本来心清净无所住
一九九一年元月黄念祖校于京华方便关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