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人
发表于 2007/2/19 00:47:37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二
道经下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绝有为俗学,则淳朴不散。少私寡欲,故无忧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唯则恭应,阿则慢应,同出於口,故云相去几何?而恭应则善,慢应则恶,以喻俗学。绝之则无忧,不绝则生患,只在心识回照,岂复相去远哉?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凡人所畏者,慢与恶也。善士所畏者,俗学与有为也。皆当绝之,故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若不畏绝俗学,则众生正性荒废,其未有央止之时。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众人俗学有为,熙熙逐境,如临享太牢,春台望登,动生贪欲。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我独怕然安静,於其情欲,略无形兆,如彼婴儿,未能孩孺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至人无心,运动随物,无所取与,若行者之无所归。乘乘,运动貌。
众人皆有余。
众人耽嗜尘务,矜夸巧智,自为有余,以示光大。
而我独若遗。
而我常若不足,有所遗忘。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我岂愚人之心,遗忘若此也哉?但我心纯纯,故若遗尔。
俗人昭昭。
矜巧智也。
我独若昏。
自韬晦也。
俗人察察。
立法制也。
我独闷闷。
唯宽大也。
忽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容貌忽然若昏晦,而心寂兮绝於俗学,似无所止著。
众人皆有以。
众人於代间,皆有所以,逐境俗学之意。
我独顽似鄙。
顽者无分别,鄙者陋不足,而心实了悟。外若不足,故云似尔。
我独异於人。
人有情欲,我无爱染。人与道反,我与道同。
而贵求食於母。
求食於母者,贵如婴儿无营欲尔。上文云如婴儿之未孩,下经云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如此所以独异於人。先无求、於两字,今所加也。且圣人说经,本无避讳,今世为教,则有嫌疑。畅理故义不可移,临文则句须稳便。便今存古,是所庶几。又司马迁云:老子说五千余言,则明理诣而息言,不必以五千为定格。
爱书人
发表于 2007/2/19 00:48:32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甚也。从,顺也。设问甚有德之人,容状若何?言此有德人所行,唯虚极之道是顺。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此明孔德所从之道,不有不无,冲用难名,故云恍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惚,无也。恍,有也。兆见曰象。自无而降有,其中兆见一切物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物者,即上道之为物也。自有而归无,还复至道,故云其中有物也。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惚恍有无,杳冥不测,生成之用,精妙甚存。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杳冥之精,本无假杂,物感必应,应用不差,故云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言道自古及今,生成万物,物得道用,因用立名。生成之用,既今古是同,应用之名,故古今不去。
以阅众甫。
阅,度阅也。甫,本始也。言至道应用,度阅众物本始,各遂生成之用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以此令万物皆禀道,妙用生成故尔。
爱书人
发表于 2007/2/19 00:49:23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
曲己以应务则全。
枉则直。
枉己以申人则直。
窪则盈。
执谦德则常盈。
弊则新。
守弊薄则日新。
少则得。
抱一不离则无失。
多则惑。
有为多门则惑乱。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圣人抱守淳一,故可以为天下法式。
不自见故明。
人能不自见其德,常曲己以应务,则其德全自明。
不自是故彰。
人能不自以为是,而枉己以申人,则其是直自彰矣。
不自伐故有功。
人能不自伐取,则其功归己矣。
不自矜故长。
人能长守弊薄,不自矜炫,则人乐推其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与物争,谁与争者,此言天下贤与不肖,无能与不争者争也。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古有曲全之言,岂虚妄哉?实能曲者,则必全理而归之。
爱书人
发表于 2007/2/19 00:49:56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希言者,忘言也。不云忘言而云希者,明因言以诠道,不可都忘。悟道则言忘,故云希尔。
若能因言悟道,不滞於言,则合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风雨飘骤,则暴卒而害物,言教执滞,则失道而生迷。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天地至大,欲为暴卒,则伤於物,尚不能久,以况於人,执言滞教,则害於道,欲求了悟,其可得乎?
故从事於道者。
故从事於道之人,当不执滞言教。
道者同於道。
体道者,悟道忘言,则同於道矣。
德者同於德。
德者道用之名,人能体道忘功,则其所施为,同於道用矣。
失者同於失。
执言滞教,无由了悟,不悟则迷道,自同於失矣。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方诸挹水,阳燧引火,类族辨物,断焉可知。
信不足,有不信。
执言滞教,不能了悟,是於信不足也,自同於失,失亦乐来,是有不信也。
爱书人
发表于 2007/2/19 00:50:46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跂,举踵而望也。跨,以跨挟物也。以喻自见求明,明终不得,何异夫跂求久立,跨求行履乎?
自见者不明。
露才扬己,动而见无,故不明。
自是者不彰。
是己非人,直为怨府,故不彰。
自伐者无功。
专固伐取,物所不与,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矜炫行能,人所鄙薄,故不长。
其於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自见等行,於道而论,是曰残余之食,疣赘之行。凡物尚或恶之,故有道之人,不处斯事矣。
爱书人
发表于 2007/2/19 00:58:05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将欲明道立名之由,故云有物。言有物混然而成,含孕一切,寻其生化,乃在天地之先。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有物之体,寂寥虚静,妙本湛然常寂,故独立而不改。应用遍於群有,故周行而不危殆。
而万物资以生成,被其茂养之德,故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吾见有物生成,隐无名氏,故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体,强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妙用无方,强名不得,故自大而求之,则逝而往矣。自往而求之,则远不及矣。若能了悟,则近在於身心而证之矣。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因其所大而明之,得一者天地王也。天大能覆,地大能载,王大能法地则天行道,故云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将欲申其鉴戒,故云而王居其一,欲警王令有所法,谓下文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谓王也,为生者先当法地安静。既尔又当法天,运用生成。既生成已,又当法道,清静无为,令物自化。人君能尔者,即合道法自然之性。
爱书人
发表于 2007/2/19 00:58:43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者制轻,故重为根。静者持躁,故静为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辎,车也。重者,所载之物也。轻躁者贵重静,亦由行者之守辎重,故失辎重则遭冻馁,好轻躁则生祸乱。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人君者,守重静,故虽有荣观,当须燕尔安处,超然不顾也。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奈何者,伤叹之辞也。天下者,大宝之位也。言人君奈何以身从欲,轻用其身,令亡其位也。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君轻易,则人离散,故失臣。臣躁求,则主不齿,故失君。
爱书人
发表于 2007/2/19 01:00:38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
於诸法中体了真性,行无行相,故云善行。如此则心与道冥,故无辙迹可寻求。
善言无瑕谪。
能了言教,不为滞执,遣象求意,理证言忘,故於言教中无瑕疵谪过。
善计不用筹算。
能了诸法本无二门,一以贯之,不生他见,故无劳筹算,自能照了,既无计算,非善而何?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兼忘言行,不入异门,心无边境之迷,境无起心之累,虽无关键,其可开乎?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体了真性,本以虚忘,若能虚忘,则心与道合,虽无绳索约束,其可解而散乎?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以圣人常用此五善之教以教之,故无弃者。
是谓袭明。
密用曰袭,五善之行在於忘遣,忘遣则无迹,故云密用。密用则悟了,故谓之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师,法也。资,取也。善人可师法,不善人可取役使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此章深旨,教以兼忘,若存师资,未为极致。今明所以贵师为存学相,学相既空,自无所贵,所以爱资为存教相,於教忘教,故不爱资。贵爱两忘,而道自化。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师资两忘,是谓玄德。凡俗不悟,以为大迷,故圣人云虽知凡俗以为大迷,以道观之,是为要妙。
爱书人
发表于 2007/2/19 01:01:46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雄者,患於用牡,故知其雄,则当守其雌,谦德物归,是为天下谿谷,则真常之德不离其身,抱道含和,复归於婴儿之行矣。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能守雌静,常德不离,德虽明白,当如暗昧,如此则为天下法式。常德应用,曾不差忒,德用不穷,故复归於无极。忒,差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德虽尊荣,常守卑辱,物感斯应,如谷报声,虚受不穷,常德圆足,则复归於道矣。朴,道也。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含德内融,则复归於朴。常德应用,则散而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圣人用之,则为群材之官长矣。
故大制不割。
圣人用道,大制群生,暄然似春,蒙泽不谢,动植咸遂,曾不割伤。
爱书人
发表于 2007/2/19 01:02:37
将欲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者,大宝之位也,有道之人,必待曆数在躬,若暴乱之人,将欲以力取而为之主者。老君戒云: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
大宝之位,是天地神明之器,谓为神器,故不可以力为也。故曰为者败之,此戒奸乱之臣。
执者失之。
曆数在躬,已得君位,而欲执有斯位,凌虐神主,天道祸淫,亦当令失之。此戒帝王也。
故物或行或随,或煦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欲明为则败,执则失,故物或行之於前,或随之於後,或煦之使暖,或吹之使寒,扶之则强,抑之则弱,有道则载事,无德则隳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睹或物之行随,知执者之必失,故去其过分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