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经》的研究初步
中国天文体系、物质体系、文字和气功的同生同源性
——《灵宝经》的研究初步
[关键词]气功 天文考古 物质体系 文字起源
[摘要]当今中国各界已有多人对中国文化起源从《易经》、天文、神话史诗、文物化石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但均有碎散支离之感,未能综论中国文明的种种异于其他文明的本质特点,而《灵宝经》的全面认识,为所有的中国文明现象提供了源头依据。
《灵宝经》由唐初钟离权从终南山石壁间发现并注成《灵宝毕法》。《灵宝经》由三部分组成,上部《金诰书》,元始所著。中部《玉书录》,元皇所述。下部《真源义》,太上所传。该经以天地为研究对象,直接探索天地运行之道,以及天地的起源,提出了以阴阳气为天地动因的天文体系;建立了完整的道、一气、阴阳气和万物的物质观,相应透露了文字的创造和修真信息。
本文试图证明中国天文体系、物质体系、文字和气功是同生同源的。
。
1.《灵宝经》的首创性
《灵宝经》的所解释问题的源远性、概念含义的本原性和整体性突显了其首创性。
1.1 天地何以长久
“一升一降,运于道,所以天地长久”,表明天地何以长久的问题的最后完全解释。
1.2 天地如何运行于大道
“天地行道,万物生成”,天地是作为一个运行着的、卵形的整体来看待的,道是相当于现代轨迹的含义,还解释了万物生成原因。
“天得乾道而积气以覆于下,地得坤道而托质以载于上”,对地球从冬至到夏至的乾道,和夏至到冬至的坤道,作了分别认识。
1.3 天地之源
“资道生形”则表明物质认识的最伟大的飞跃。彻底解决了天地万物之源的问题。
1.4 大道之源
“希夷玄微,尚未为道,则道亦不知其所以然也”,作者深邃无尽地问起道之源。此只能作为唯一不得不留给后人解答的根本问题。
《灵宝经》内容具有纯粹面向自然的整体特性,更难得的是,大多深刻体现中华文明特征的词汇,比如太极、乾坤、五行、五帝、时节气侯等,都在原文中显现原创性含义。这一切都表明了其初创性,而后人一般只需从一个点上着手研究问题。
2. 《灵宝经》的物质体系
《灵宝经》提出了极其清晰的“道--气(阴阳)--万物”的物质体系,尤其要注意日月是气凝聚而成的观点。
“天地者,大道之形。阴阳者,大道之气”,这是在定义物质关系。
“希夷玄微,尚未为道”,再微小的粒子都不是道, 如果将粒子当作道,那么粒子又行于什么道(物质)之上呢?
“大道本无体,寓于气也,其大无外,无物可容”,大道寓于万物,维系万物,存在而无显现,可见体道之难。
“大道无形”,创立者面对的是难于常规认识的对象。
“阴阳者,大道之气”,阴阳是大道的产物,阴阳是气,不仅仅是现代人们所理解的哲学对立意义。场概念与道是有本质区别的。场,是由实体物质产生的,附属于实体物质而存在。而道是与实体物质无本质区别的、相互可转化的物质。
“积真阳以成神,而丽乎天者星辰。积真阴以成形,而壮乎地者土石。星辰之大者日月,土石之贵者金玉。阴阳见于有形,上之日月,下之金玉也。”解释了从属关系的物质生成,这是彻底的唯物理论。
以前不少人以为中国的五行说是由五种物质组成元素,这不符合《灵宝经》。
3.《灵宝经》的天文体系
《灵宝经》的天文体系是独特完整的,是以前我国天文考古学家所没有注意到的。
一般在探索中国天文起源的论著里,没有将阴阳和道考虑进去,这样一来中国天文被分为几大块来研究:天地形状说、天地起源说、二十八宿、节气与年历。道家之说甚至未被包含于天文研究内,阴阳既未当作气来看待,也没有与节气联系起来。《灵宝经》的出现,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华文明是由统一的物质和天文的理论源泉所分化来的。
《灵宝经》的天文体系是以天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起源、运行和运行之道,用上达天、下及地的阴阳之气这个生动的物质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天地的功用)。节气等名词是度量阴阳之气的关键运行点的,这样就突出了道、天地、阴阳这些一级概念,而象乾坤、日月五行、时辰节气侯、太极、两仪等是二级概念,是用来细分说明一级概念的。“一岁以冬至节为始”,这是我们完整理解《灵宝经》的关键。而且作者正因为把气与日月分开看待,所以就屏蔽了地日的真实关系的再探讨的必要。
由于作者的初创性,也表现出其粗糙性,比如对一年360日这个数字的强化,由于其与12月的倍数关系,用360来当作一种单位进制了,如360步为一里,这应该可确立其为现代360角度制的发明权。
阴阳说起源于元始对地球上最大的气象--日相对于地的周年运动的解释,自然就包含了并体现了现代正弦波的特性(周期性、两极性和渐变性)。正弦波在现代数学中的重要性举世皆知。不过阴阳本身主要表征两种对立的气,而其运动的一升一降体现了周期性和渐变性,但周期性和渐变性主要又用五行来表现了,所以阴阳说和五行说其实表征的是同一周期变化规律。
“太元初判而有太始,太始之中而有太无,太无之中而有太虚,太虚之中而有太空,太空之中而有太质。太质者,天地清浊之质也,其质如卵,而玄黄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这是一个完整的天地起源演变说。
“天地之形,其状如卵。六合之内,其圆如毬”这解答了天地的形状。
“天地行道,万物生成”天地是作为一个运行着的、卵形的整体来研究的。“东生西没,日行阳道。西生东没,月行阴道。”,这里可以得出,《灵宝经》所研究的道主要是地球运行之道--赤道,日运行之道为阳道。“一气初判,大道有形而列二仪。二仪定位,大道有名而分五帝。”从含义来讲,五帝就是28宿和中央北极。
“日月之状,方圆八百四十里。四尺为一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凡八刻二十分为一时,十二时为一日。一月三十日,共三百六十时,计三千刻,一十八万分也。”详细定义了“里”、“刻”、“分”等字,这表现了首创性,这里三百六十时又人为契合360。
“且一岁者,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侯,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定义了我们现代还在使用的节气等概念。
4.《灵宝经》的文字体系
《玉书录》:“资道生形,因形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
“因形立名”是异常重要的汉字创造原则,是《灵宝经》四百来名创立的根本原则,此原则比“比物取象”更简练,是中国象形字的最初创造原则。
《灵宝经》四百来名的特点是几乎完全面向自然,应该说,这些名正是因为是主要的研究对象,才有必要确立。所以这些名(字)成为中华文明的根基,与天地共长久地生存下来了。可以想象,如此面向自然的客观唯物的文字,是一定有永存的生命力的。
5.《灵宝经》的气功基础
“道源既判,降本流末。悟其真者,因真修真,内真而外真自应矣。识其妙者,因妙造妙,内妙而外妙自应矣。......天地之间,万物之内,最贵惟人。”是从物质产生的顺序上解释修炼的理论根据,也突出识别了人在自然的地位。
“以一心观万物,万物不谓之有余。以万物扰一气,一气不谓之不足。一气归一心,心不可为物之所夺,一心运一气,气不可为法之所役。心源清彻,一照万破,亦不知有物也。气战刚强,万感一息,亦不知有法也。”是描述作者的修炼状态。那时用的心字,没有用神字表达意识,需要区别。“一心运一气”是符合现代气功理论的,是很高的意识运行规律认识。
“一升一降,运于道,所以天地长久”,表明天地何以长久的问题的最后完全解释。更隐含了作者探索的根本原因:人如何同天地共长久--也须按道的规律修练。
以上引述证明,气功修炼是《灵宝经》作者创作实践基础和认识工具。
6.《灵宝经》的正确性
“天地之形,其状如卵”,正确认识了地球形状。
“既有形名,难逃度数”,度出“十二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节气概念至今也在指导中国农业生产。而且度数的需要开创了十进制数学。
“东西南北中,道之列而有位”,天文学证实天体运动,是都有“中”轴的、旋转“列而有位”的星体星系运转运动。就是说五方位的强调也就是对太阳系以及银河系星体运行共面性的认识。太阳系、银河系的很多规律都体现在位的含义里了。
“希夷玄微,尚未为道”,再微小的粒子都不是道, 如果将粒子当作道,那么粒子又行于什么道(物质)之上呢?
“大道本无体,寓于气也,其大无外,无物可容”,大道寓于万物,在原子论归于万物自身本有的“万有引力”,从而否认无形的道,肯定原子之外是真空。但真空又能传递万有力,原子有感知它物、预知距离、计算力、调整力、发射力、记忆力(惯性)的约束自己运动的智慧与能力的万能,其结果是超出原子所能承受的。运动的无形的道的对有形物的实时融合与推动作用才是一切运动产生的唯一物质解释。
“盖金玉之质,虽产于积阴之形,而中抱真阳之气,又感积阳成神之日月真阳之下射,而宝凝矣”,该句描述了有形物质的普遍特征: 万物负阴而抱阳,是以中心高能阳气为主周围为阴的场形式存在的,现代原子结构论与之类似。
“一心运一气”,心,即意识,这句是描述意与气的相互作用,对意识完全物质的认识将由现代人通过气功彻底实践在螺旋轨道上回归证实。
7.《灵宝经》时代推证
7.1 《气功与科学》刊登山东刘宪贵所习天宗气功为元始真传。
7.2 《道德经 》不仅阐扬的道德与《灵宝经》有极大共通之处,而且确认了太上的存在: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这句话极其明确地说明,文明缔造者是如何被后人遗忘直到畏侮的。
7.3 四千六百年前的黄帝时代,有《黄帝内经》传世,下证之:
《内经.素问》“卫气行第七十六”中的“房卯为纬,虚张为经”,这是当时天象记录,以现代天文确凿的岁差推证必为四千多年前的二十八宿位置,反过来,从《黄帝内经》的远古性,再回溯《灵宝经》的更远古性,也就比较合乎道理了。
7.4 “人民受之而为英杰,鸟兽得之而生奇异。”,将人民与鸟兽并列,说明当时是人民少的原始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应该认为《灵宝经》开创时代与28宿的初创时代相当,这要通过天文推算来确定。
8.《灵宝经》的思想深刻性
探索《灵宝经》研究问题的思想,是我们全面理解中国文明的精要,为此,本人提取了其中的三个最重要的思想,称为元始循道三思想。该思想是始终贯穿、指引中华文明进展的。
8.1 无限溯源的思想
元始无限溯源地叹曰:“希夷玄微,尚未为道,则道亦不知其 所以然也?”。
这就是元始无限溯源的思想。
无限溯源是包含物质转化和物质不灭的思想的,是包含和超过物理学物质不灭定律的思想。暂时终止于某一有限时间或量度的物质认识,都不符合无限溯源思想的。
8.2 物行有道的思想
道的思想直接源于有形之道,早于无形之道的认识之前而有、推广运用于天地运行之道的探索的指导思想。执着的天地行必有道的思想是认识道的唯一正确指导思想。
物行有道的思想是彻底的、任何大小形体物质都必遵从的物质作用反作用思想,是整体的、全面的、运动的物质认识思想。
这一思想引导了中国文化以“道”为主的思想文化特点。
原子论的原子需要力和场,或者干脆让毫无物质的时空弯曲左右原子。这不也是物行有道的思想的表现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对等定律是物行有道的思想的表现之一。
8.3 物有生化的思想
物质有源则必有生,有生则必有化。
《灵宝经》广泛用“生”的思想联系各层次物质:大道、一气,阴阳之气,形(包括神与质)和光。
“资道生形”解释了有形物质是由道转变过来的。
“万物生成,虽在阴阳,而造化亦资于日月”表明万物还可以造可以化。
以上三种思想在《灵宝经》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徐兆仁 主编 《全真秘要》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岐伯传 《黄帝内经》
刘宪贵 “天宗气功揭密” 《气功与科学》1988年9期
郑文光 著 《中国天文学源流》
庞明 著 《智能气功科学基础--混元整体理论》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老子 著 《道德经》
[ 本帖最后由 mmmb 于 2007/6/11 03:09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