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智亦无得 发表于 2007/7/1 21:41:36

净宗析疑之二:怎样才是一心不乱

二、怎樣才是「一心不亂」(净宗法师讲述)
兩種解釋    接下來,《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四個字,是第二關,往往讓我們很多淨土的修學者望而生畏,望而卻步,「哎啊!一心不亂,做不到啊!」甚至最終放棄淨土法門。    雖然說念佛是多善根,但如果說必須達到禪定一心的功夫才能往生的話,那麼,這樣的多善根還是不容易。    「一心不亂」,有兩種解釋。依聖道門的解釋,就很難了,禪定的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你夢都夢不著。事一心不亂是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不亂是登地菩薩的境界,我們做不到啊。    淨土宗的解釋「一心不亂」就是「專心念佛不雜亂」。「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行雜修。這樣的解釋就是「易行」,很容易做得到。淨土門別有規矩      為什麼出現這兩種不同的解釋呢?那是因為立場、觀念不一樣。      按聖道門的觀念,「如果不能夠降伏煩惱,進而斷除煩惱,要出離生死輪迴是不可能的」,以這樣的觀點,對「一心不亂」的解釋,必然會說「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清淨,降伏煩惱」等等。如果這樣的話,淨土法門就不是「易行道」,也就不能叫做「特別法門」,跟一般法門就沒有區別了。印光大師說:這是以通途的教理、一般的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來衡量淨土法門,這個叫「以橫超法做豎出之用」,淨土法門本來是以佛的願力橫超三界,結果變成自力修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像聖道法門修行一樣,這個就大錯特錯了,這是受一般自力修行法門觀念的影響。      來到淨土法門之內,應該放下原來修行的觀念,按照淨土門的規矩,按照淨土宗祖師的傳承來解釋、來理解才正確。
         (一)由道理推論

凡夫一定做得到      本來《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特別為我們凡夫所講的,是易行安樂之法。既然是為我們這樣的眾生所講,就一定是我們能夠做得到的;如果「一心不亂」是那麼艱難、那麼高深的功夫境界,五濁惡世的凡夫都做不到,那麼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門就沒有意義,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咸收」就成了一句空話。      龍樹菩薩《易行品》說:念佛法門是易行的法門、安樂的法門、必定的法門。我們很多人念佛,念得很苦,念得很不容易,覺得往生不定,沒有把握,這就不是念佛法門的特色。      有的蓮友跟我講:「師父,我經常參加打佛七。」      我問:「好啊,參加過幾次?」      「我全國各地參加十幾次了,就是想得到一心不亂。」      「哎呀,難得啊!怎麼樣?」      「沒有得到啊!」      「沒有得到?總得到了一點點吧?」      「一點點也沒得到!」      「一點也沒得到?那旁人呢?」      「我在私下悄悄問了很多人,一個都沒得到。老張你得到一心不亂了嗎?沒有。老李?沒有。」      他到處參加打佛七,四川有打,就跑四川;福建有打,就跑福建,全國走遍了,他所訪問的人,沒有一個人得到一心不亂。      釋迦牟尼佛講法,契理契機,祂為五濁惡世眾生所講的法門,居然全國走遍了,沒一個人得到,這個就是不契機啦!不是佛說法不契機,是有人把「一心不亂」給解釋錯誤了,偏了,我們聽了就覺得難了,做不到了。搭橋喻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容易在哪裡呢?就容易在有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力可以依憑。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正是這一條「念佛往生願」的願力。所以念佛一定是容易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如果《阿彌陀經》裡「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定要解釋為如何深入禪定不起妄念的話,那也就自然不容易。      各位,阿彌陀佛為我們設定的往生方法,是難的好呢?還是容易的好,你們說?
      (容易的好!)      那肯定是容易的好啦!容易我們才能做得到,才會有安樂;如果難的話,我們做不到,就苦惱了。阿彌陀佛瞭解我們的心思,祂是同體大悲,以我們的苦惱為苦惱,以我們的安樂為安樂,經中說「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祂不會因為眾生罪業重,又很懈怠,就要故意弄一個艱難的方法來治治他,讓他修得死去活來,然後才度他;反而會事先瞭解我們的狀況,預先為我們準備,說:「五濁惡世眾生,愚癡無明,罪惡深重,懈怠放逸,完全不能修行,我要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很容易地把他們度起來。」      宇宙法界之內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比如說,這裡有一條河,很寬,河東窮,河西富,河東的人想到河西去,但沒有橋,水又急,下水過河的人個個都被淹死。有一個人發了慈悲心,建一座大橋,方便人員車輛暢通無阻。他既然是從慈悲心出發,所以考慮的都很周全,任何老人、小孩,甚至殘疾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上橋,任何車輛都可以很自然地開上橋,很順利地過去。不可能在橋頭弄得很難上來,更不可能在橋中間又設一道高牆,攔腰隔斷。      六字名號就是從娑婆世界到達極樂世界的橋樑。阿彌陀佛就是建橋的人,釋迦牟尼佛就是站在橋頭喊我們上來的人。我們只要空著手走過來,順腳步就踏得上去,很簡單,很容易。不管什麼人,只要他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願意往生,就會很方便、很容易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有人把「一心不亂」解釋得很難,說:「雖然念佛,如果不達到禪定屏除妄念就不能往生。」那等於是在這座大橋當中攔腰又起了一道好幾丈的高牆,把所有的人啊、車啊,通通擋住了。釋迦牟尼佛說念佛要「一心不亂」,難道是在名號大橋當中又攔一道牆嗎?不可能!對不對?釋迦牟尼佛說念佛要「一心不亂」,是要保護我們,怕我們念念又不念了,念念又是雜行雜修了,所以「一心不亂」等於是名號大橋兩邊的保護欄杆,保護我們不要掉下去,等於是說:「你要走好啊!留心啊,不要亂了腳步啊!不要離了這座橋啊!」所以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囑咐我們說:「你念佛要專心啊!不要雜啊,不要亂了主張,丟了念佛唯一一道又去修其他行不通的道啊!」

[ 本帖最后由 无智亦无得 于 2007/7/2 14:48 编辑 ]

无智亦无得 发表于 2007/7/1 21:58:24

         (二)三經對照以明
      下面我們就引用有關的經證,來說明「一心不亂」的真意。 1、《阿彌陀經》      先看《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先說:「執持名號」,然後說「一心不亂」,意思就是說,執持名號,應當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是執持名號。 險道火把喻      「執持」兩個字都有提手旁,「執」就是抓住不放鬆,「持」就是相續不間斷。比如在黑暗中走險路,拿一支火把照明,四週一片漆黑,只能靠這把火把,必然我們會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馬馬虎虎,也不可能半路上就隨隨便便把它扔了。我們這一路拿著火把,就是一心不亂。為什麼?只有這一支火把,我們的生命安全全部靠它,必然是一心一意,再不可能三心二意,所以是「一心」;也不可能半路上放棄,隨便亂抓一件別的什麼物品,所以是「不亂」。要是二心了,亂了,隨時就要掉到懸崖深坑,所以不敢二心,不敢亂。      「執持名號」,也是這樣。名號就是這支火把,信心就是手,善導大師《觀經疏》說「常以淨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輝」;彌陀名號就是智慧火炬,要通過三界六道的黑暗險道,我們只有完全靠定這一句光明名號,從生到死,一路執持,絲毫也不敢捨了去學與我們的根機不相應的法門。這樣才是執持名號,這樣就是一心不亂。      反過來講,心不執持,心有旁騖,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續,念有間斷,念佛不專,念念佛,又放一放學學別的,就亂了,就不是不亂了。 不動亂、不雜亂      亂有兩種,一是動亂,一是雜亂。「一心不亂」,就是一心靠倒名號,專修念佛,不動亂,不雜亂。什麼叫「不動亂」呢?聽到人家說「哎呀!某某人哪!你念佛沒達到功夫成片,沒有清淨心,你還有煩惱,你還有罪過,你這樣怎麼能往生呢?」雖然聽到這樣講,心不動搖,心不慌亂,不會因為他這樣說就覺得「完了,往生不了啦。」因為我們明瞭阿彌陀佛有這樣的威神功德,有這樣的弘誓願力,念佛決定往生。可一般人聽到這個話,就動搖了,就說:「是啊!」心就亂了,就不是一心了。什麼叫「不雜亂」呢?心不動亂,行就一定不雜亂,既然內心很穩定的話,我們就會老老實實地專念這句名號。外相雜亂的人,內心一定是動亂的,他念一句名號,覺得有所不足,別人一說,「對啊!是啊!不行啊,那你看看怎麼辦?」      「怎麼辦?先跟我去誦《地藏經》消業。」      「好好好,你教我。」然後就誦《地藏經》。      誦《地藏經》好不好?當然好!然後誦《金剛經》開智慧,好不好?也好,都很好。好來好去,最後往生怎麼樣?他自己就沒有底,動亂,雜亂。      我們專修念佛的人只有一條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心,這個就是「一心不亂」。 2、異譯本《阿彌陀經》      再看《阿彌陀經》異譯本,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將《阿彌陀經》中「執持名號」與「一心不亂」八個字合在一起,譯作四個字    ——「繫念不亂」,繫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亂,這就很明白,很容易。這也證明我們前面說的「執持名號」與「一心不亂」本來就是一體,分不開,是一個意思,專持名號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是執持名號。 3、《無量壽經》 彌陀親定標準      問大家一個問題,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娑婆世界,是哪一位告訴我們的?知道嗎?
      (釋迦牟尼佛。)      哎,講對了!除了佛,沒有人能告訴我們。      再問第二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念佛往生,和阿彌陀佛自己所設定的念佛往生,會不會不一樣?
      (不會!)      不會不一樣!阿彌陀佛說「你只要這樣念佛就能來往生」,釋迦牟尼佛說「你必須那樣念佛才能去往生」,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佛佛道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念佛,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所設定的念佛,一定是一樣的,決定不會不一樣。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條大願,叫做「念佛往生願」,這條願規定了我們應該怎樣念佛往生,是阿彌陀佛親自定的標準,釋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諸佛也好,諸大菩薩也好,只要宣說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決定不可能離開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往生的本源      《阿彌陀經》當中所講的念佛往生,當然是源自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凡是釋迦牟尼佛在一代佛法當中說到極樂世界的莊嚴,說到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等等,都不可能離開《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尤其是淨土正依三經,更是一味的經典,是一個味道、一個性質。像《阿彌陀經》當中的「臨命終時,佛與聖眾,現在其前」,這一段經文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九願的內容,「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對不對?因為有這第十九願,在《阿彌陀經》當中就說臨終來迎;還有,《阿彌陀經》說:「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這就源於四十八願當中的第一願:無三惡道願,以及第十六願:國無惡名願。四十八願當中的第一願說:「我成佛的時候,我的國土如果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我不成佛!」所以在《阿彌陀經》裡面就說「國無三惡道」。第十六願說:「我成佛時,國土純善,連不善之名都不會聽到。」所以《阿彌陀經》說「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總之,對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景象的描述,都和四十八願密切相關;只要是講到念佛往生的地方,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的內容。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經》的宗旨說:「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的內容。      所以,我們學淨土宗,我們學念佛,不能離開阿彌陀佛的誓願,道理很顯然。 推銷商喻      比如一件產品,有生產廠家,有推銷商。推銷商推銷的產品,就是生產廠家所生產的,不可能說推銷商推銷的產品,跟生產廠家的不一樣。如果不一樣,就是推銷商做了假,搞假冒偽劣產品坑害消費者。這是個比喻。      阿彌陀佛,是生產廠家;釋迦牟尼佛、六方恆河沙諸佛,都是推銷商。推銷什麼?推銷六字名號。祂們所講的念佛方法,不可能離開阿彌陀佛本人所發的第十八願,決定是一源一味,毫不摻假的。      所以,善導大師解釋《觀經》、解釋《阿彌陀經》,都是站在阿彌陀佛念佛往生本願的立場。      作為一個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們也時刻緊緊地以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為標準,探求我們的往生之道。 第十八願文      第十八願說眾生只要「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十念」,善導大師解釋為「十聲」,是口稱名號,持名念佛;《阿彌陀經》也說「執持名號」,《觀經》也說「持無量壽佛名」,這些都是一致的。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說持名要「一心不亂」,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說稱名要「至心、信樂、欲生」。兩個一對比,就知道「一心」就是「至心、信樂、欲生」的心,是信願之心,並不是要怎樣禪定的心,所以善導大師有時說「一心信樂」,有時說:「一心願生」。也就是說,你一心一意信順阿彌陀佛的救度,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懷疑,不退轉,這樣就是「一心不亂」。這也一點都不難。 三輩往生文      《無量壽經》下卷〈三輩往生文〉上輩、中輩、下輩都說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善導大師解釋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可知「一向專念」是釋迦牟尼佛勸導一切眾生念佛的總綱領、總要求,不管你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一向專念」。《阿彌陀經》所對的根機不可能超出三輩之外,那麼「一心不亂」,也就是「一向專念」。一心向著阿彌陀佛,不向餘佛餘菩薩,所以「一向」就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不雜餘行餘法門,所以「專念」就是「不亂」,不雜亂。「一向專念」就是「一心不亂」!這也絲毫不難。 4、《觀經》      再看《觀經》。《觀經》雖然說了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業,但是在最後〈流通分〉釋迦牟尼佛付囑阿難,卻不付囑十三定觀,也不付囑散善三福,而是順著《觀經》開顯的次序,付囑最後一觀、最後一品,也就是下下品的稱名念佛,說「阿難!汝好持無量壽佛名」。下下品的持名念佛是怎樣的持名呢?經文說:「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和《阿彌陀經》「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和《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都是同一個涵義。因為同是淨土三經,同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同是說的持念彌陀佛名,同是源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互相之間不可能不一致。      相互對照的話,《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念」的「念」,《觀經》下下品「稱南無阿彌陀佛」的「稱」,《阿彌陀經》「執持名號」的「執持」,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方式,口稱佛名,所謂持名念佛,不是實相、觀想、觀像、參究等等念。      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觀經》下下品「至心」,《阿彌陀經》「一心」,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心理,也就是信願之心,不是禪定、清淨、除妄等等心。下下品的眾生,臨命終時,地獄相都現前了,他哪裡還有什麼禪定心、清淨心等等,他就是一心求救,一心投靠,就是一個仰救的心。      第十八願「乃至」,《觀經》下下品「令聲不絕」,《阿彌陀經》「不亂」,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相狀,也就是專一不雜,相續不斷。善導大師解釋「令聲不絕」為「聲聲相續」。      同時,「乃至十念」、「具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時節,也就是一輩子念佛,並不限在十念、一天、七天,只不過因為眾生遇到念佛時間不一樣,壽命長短不一樣,所以表達不一樣。善導大師就總的解釋為「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這樣三部經所說的念佛時節,雖有長短不一,但通通涵概在內了,實質所指都一樣,都是一輩子的念佛,所謂:「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這樣,比較《阿彌陀經》與《觀經》,「執持名號」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就是「至心不絕」,就是一心歸投阿彌陀佛的救度,相續稱念彌陀名號,不間雜。也很容易,不難。      下下品的眾生雖然臨終死苦來逼,心中恐慌萬狀,絲毫也沒有禪定,但他念佛一心不亂,為什麼?求救啊!求人救命的心就是一心,哪有二心!一心望人來救,絲毫也不會雜有其他個人想法。「是不是不用人家來救,我自己救自己?對方能不能救得了我?救不了我怎麼辦?是不是我自己另外再想辦法?」這些想法都不會有的,自然就是一心不亂。下下品臨終苦逼的眾生都做得到,還有誰做不到?真有做不到的,不是功夫不夠做不到,下下品有什麼功夫?是求救的心沒有,不歸命,不老實,驕慢,這樣就是二心,就雜亂,就達不到一心不亂。所以善導大師教導我們要「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們能這樣深信,我們就是下下品的眾生。

无智亦无得 发表于 2007/7/1 22:15:19

         (三)祖師的解釋1、善導大師《法事讚》      對於「一心不亂」,善導大師也有他的解釋。善導大師在《法事讚》裡用「專復專」三個字來解釋「一心不亂」,說:教念彌陀專復專。      前面我們也學習過了。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怎麼念?教你「一日七日,一心不亂」。那麼「一心不亂」,善導大師就解釋為「專復專」,教我們專復專地念佛,專,還要再專。心專、行專,內專、外專,人前專、人後專,現在專、將來專;總之,一個「專」字。「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不雜修雜行其他的法門,所以,很簡單,「一心不亂」就是「專」。2、善導大師《觀經疏》~一      《觀經四帖疏》的第一卷〈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48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
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      這一段善導大師的解釋,很明顯地看出來,「一心不亂」就是「一心願生」,你一心一意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就是「一心不亂」。      在「執持名號」前,善導大師加了「即應」二個字,是顯示釋迦牟尼佛教勸我們的意思,所謂「教念彌陀專復專」的「教」。3、善導大師《觀經疏》~二      《善導大師全集》250頁,《觀經疏.散善義》:一切凡夫,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      善導大師把經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合在一起解釋為「一心專念」。難不難呢?
      (不難。)      「一心專念」,一點不難嘛!除非你不願意念這句名號。      當然,也可以說不難,也可以說很難。有很多人,他就是不能夠專念。這個難,不是難在法門難,而是難在我們自己不願意接受。專念一句名號有什麼難?你從早到晚就這六個字;如果讓你一定要去背誦《法華經》、《華嚴經》,那個難。但是六個字,再怎麼難,你都會背,只要專就好了,一心專念。4、善導大師《觀念法門》      《觀念法門》(《善導大師全集》355頁):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來迎接,
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與前面一樣,善導大師同樣用「一心專念」來解釋持名「一心不亂」,也是一個「專」。5、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往生禮讚》(《善導大師全集》539頁):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
即應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
一心稱佛不亂;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      善導大師在經文「一心不亂」中間,加了兩個字——「稱佛」,「一心稱佛不亂」,這樣就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意義非常明顯。一心做什麼?一心稱佛。稱佛怎麼樣?稱佛不亂。就是:一心一意稱念佛的名號,不雜亂。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瞭嗎?哪裡有那麼艱深複雜呢!一個字——專      我們看上面善導大師對「一心不亂」的解釋,都非常簡單,毫不複雜,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沒有一處說到要怎樣的禪定息心、不起妄念,處處都說的很懇切:「你要一心專念,專啊!專啊!」總之,善導大師解釋「一心不亂」就是突出一個「專」字。「專」就是「一心」,「專」就是「不亂」,這個就符合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裡所說的「一向專念」。西方淨土不嫌亂      不僅如此,善導大師還特別說明,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在《阿彌陀經》裡特別指示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往生,就是因為極樂世界不嫌「凡夫亂想」,在《法事讚》(《善導大師全集》420頁)裡說:一切佛土皆嚴淨
凡夫亂想恐難生
如來別指西方國
從是超過十萬億      一切諸佛國土都非常莊嚴清淨,但凡夫亂想紛飛,不能往生。要想往生諸佛國土,必須澄心凝慮,悟入聖者之境,這對於末法五濁惡世凡夫來說,不可能做到。所以釋迦牟尼佛才特別指示十萬億國土之外的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往生,正是因為極樂世界不嫌凡夫亂想,不要求息心除妄,只要專稱彌陀名號就可以了。      善導大師不愧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的解釋,我們能安心!其他的,千解萬釋,越說越複雜,越說越玄妙高深,既不符合彌陀本願,也不符合我們的根機,搞到最後,往生無份。三經宗旨一致      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念佛完全一致,都是持名,都很容易,都是以阿彌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作為核心。      不然的話,我們會覺得:「哎?《無量壽經》裡邊講往生很容易,《觀經》裡邊講得就很難,要觀想,而《阿彌陀經》講得也難,要達到禪定息妄……」這樣,就不一致了。      善導大師解釋這三部經的思想,完全一致。「一心不亂」也就是《無量壽經》裡邊所說的「一向專念」。施麵包給餓人喻      善導大師的解釋,能讓我們安心。念佛安心就對了。還有很多人念佛不安心,我們也有很長的時間不安心,「念佛真的能往生嗎?萬一不能往生怎麼辦?那豈不是糟糕哩?」      能安心,不容易。      請問我們是靠什麼安心呢?      我們安心,要有個安心的東西,我們自己給自己是安不了心的。      比如說這個人餓得要死了,如果你不給他一顆蘋果,不給他一塊麵包,不給他吃的,他能安心嗎?空說:「哎,某某人,你要安心哪!你肯定不會死!」但是你就是不給他麵包吃,他不會安心;要他安心很簡單,你把麵包給他,他就安心了。      從「擔心」走向「安心」,有兩種。      有人想靠自己的功夫,說:「等我念到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的時候,我就安心了。」這樣只能越來越擔心,因為我們做不到。一開始還以為差不多能達到,好,努力了三年,三年之後更加擔心,「哎呀!三年還沒有達到啊!」又經過三年,到最後就放棄了。當初是擔心,現在反而成為害怕的心。      那麼,怎麼樣才能安心呢?是阿彌陀佛的誓願讓我們安心的。阿彌陀佛給我們保證說:「某某人,你只要念我的名號,你放心大膽,臨命終時我來迎接你,決定往生我的淨土。」      我們還要問:「萬一不能往生呢?」      「萬一不能往生,我負責!」      「你怎麼負責?」      「你不往生,我誓不成佛。我以成佛的功德來負你往生的責任,我負得起你這個責任。」      各位!只有阿彌陀佛才能負得起我們這個責任。我們如果不能往生,祂全權負責,別的,都負不起這個責任,我們自己也負不起,我們不能往生還是不能往生。      所以,往生這件事情是由阿彌陀佛所操辦的。6、源信大師安心法語      一般的人,雖然念佛,但總是擔心說「有妄想,有妄念,心不清淨,這樣怎麼能往生呢?」我們來看下面這一段源信大師念佛法語: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
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來迎。
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
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厭妄念多,應歎信心淺。
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      法語很好懂,我想這樣念誦下來,可能有的人已經知道它的意思了,很好懂,很讓我們安心。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說明我們凡夫的狀況,我們是什麼樣的眾生呢?不管是經文,還是祖師的解釋,「凡夫」前面往往會加一些修飾語,「罪業」的凡夫、「輪迴」的凡夫、「妄念」的凡夫、「亂想」的凡夫、「不淨」的凡夫——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凡夫就是以妄念為本質,為體性;「妄念之外,別無心也」,除了妄念之外,沒有心了;所以「直到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從一生下來直到死,你不能離開妄念,你就是妄念的凡夫。離開妄念就是聖人了,肯定不是凡夫了。泥塑與木炭喻      好比一個泥巴做的塑像,它是泥巴做的,泥巴就是它的本體,你怎麼樣去洗它,能洗乾淨嗎?      龍王廟裡用泥巴做的龍,上面有灰塵,你想把它洗乾淨,無論你怎樣洗,洗到最裡面的龍筋,還是泥—— 它就是泥土做成的,所以,不論怎麼樣,它還是脫離不了泥土。      我們凡夫就是妄想所組成的,妄念是我們的本體,我們不管怎麼樣也離不了它。有時候會出現假相,感覺清淨一點,但那是粗的妄念少了一些,微細的妄念還是很多。如果有這個覺照,我們就會發現,它總是存在著的。      又好比一塊木炭(城裡現在見木炭的機會可能不太多,農村還有很多人靠木炭來取暖),它怎麼都是黑的,你再洗也洗不乾淨,你不可能洗出一塊白的木炭,你怎麼洗下去,它還是黑的,你拿它來畫,還是一條黑線。      我們的妄想心就像木炭一樣,我們再怎麼樣都是黑暗、無明、造罪的眾生,對這一點,我們要有深切的認識,不要在那裡做無用功,「你看,我大概這樣修修,到時候可能會好一些,那個時候再說……」如果以淨土法門來講,不要抱這樣的期望,是要認識到我們是一個造罪、必然墮落的凡夫,唯有仰靠彌陀的願力。自知病重喻      所以,善導大師就強調兩種深信:第一點是相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沒有辦法出離,只有死路一條。在這個前提下,你才能完全信靠阿彌陀佛的誓願。你如果不相信自己是這樣造罪、墮落、沒有出離之緣的凡夫,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就沒有力量。      就好像一個病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病重將死,他對醫生講的話就不會重視,就會飄飄渺渺,「哎呀,我很健康啊!好像不錯……」他一旦知道自己大命將終,人家說:「這是神醫,可以救你的命。」那醫生鼻子哼一下他都會仔細聽,「哎!剛才說的是哪一味藥?」其實醫生是打了個噴嚏,他都要仔細聽了。      我們如果悠悠散散的,覺得說「我靠自己大概也可以解脫生死輪迴」,很高慢的心,那樣,對這個法門就不會尊重,就容易忽略過去。《無量壽經》說:「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所以,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通身放下      印光大師有兩句話,他說:通身放下,
徹底靠倒。      通身放下,就是要老實,要認識到自己是個造罪的凡夫,這樣,就會把自己那個高慢的心完全放下,「通身」,我們的身體完全放下——不光指身體,還指我們的心。你「通身放下」才能「徹底靠倒」。      大家晚上都要睡覺,那每天晚上睡覺,我們怎麼樣?就「通身放下,徹底靠倒」,你不可能身子半放半不放,半靠半不靠,那樣怎麼睡?那樣子很累啊,堅持不到兩分鐘就不行了。      「通身放下」,放在哪裡呢?放在阿彌陀佛的誓願裡,唯有阿彌陀佛的誓願可以依靠,可以有保證。阿彌陀佛以祂的大悲願力說:「十方的眾生,我來救度你:你的罪業,由我承擔;你沒有功德,我為你成就;你要墮落,我來濟拔你;你不能往生,我來迎接你,你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妄念翻成覺心      既然我們體認到自己是這樣的凡夫,我們就以妄念凡夫的身份來念阿彌陀佛,「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來迎」,知道我們是這樣的一個造罪的凡夫、妄想紛飛的凡夫、時刻不間斷妄念的凡夫,你只要念佛,臨終阿彌陀佛就會來迎接。      「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哎!阿彌陀佛來迎接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坐上了阿彌陀佛的蓮花台,這個時候,剎那之間,善導大師說:「臨終聖眾持花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一坐上蓮花台,當下即得無生法忍,當下朗然大覺,所有的妄念當下粉碎,成為朗朗的正覺之心。以我們凡夫,哪裡有覺心?是被阿彌陀佛所接引,「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蓮花不染污泥喻      下面幾句話尤其讓我們覺得安慰、感動:「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我們雖然有妄念,但是我們在妄念當中所發出的念佛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的心雖然是妄念,像污泥一樣的染污,但是,所稱出來的這一句名號,它卻是像清淨的蓮花一樣不染污泥,微妙香潔。      這一點大家有感受嗎?我們的心是骯髒的,是染污的,是妄念的,可是,這句名號不被我們的妄念所染污,所以,淨土宗就叫「蓮宗」,蓮花的特點就是「出污泥而不染」,從哪個地方出污泥呢?從我們的心哪!我們的心像污泥一樣骯髒,有貪瞋癡的煩惱——誰沒有貪瞋癡的煩惱呢?沒有的,就是阿羅漢了。      我們這樣貪瞋癡煩惱的心,反而成為念佛的動力。我們為什麼念佛?因為有罪業,我們要求解脫,所以要仰靠彌陀的誓願、稱念彌陀的名號。就好像蓮花池中的污泥,它反而成為蓮花的養分,這樣,一支清新的蓮花就從污泥當中獨立出來,飄散著微妙的香味。我們的心雖然是染污的,可是我們念的名號是清淨的。六字名號的功德、香味,可以說遍滿法界。所以說「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不要被自己的心騙了      這朵不染污泥的蓮花,這句六字名號,它能救度我們,所以,我們念佛是念佛!我們的眼睛要看著蓮花,我們的鼻子要聞著蓮花的香味。大家來到蓮花池邊,不要把我們的鼻子扎到泥土當中,那樣聞出來的就全是臭味,對不對?我們的鼻子要聞蓮花的香味。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念佛,想到說:「雖然我的心染污、有罪業、不清淨,但是我所念出來的這句名號,它卻像蓮花一樣的香,是名號讓我往生的。」      我們幹嘛要考慮自己的心呢?這個心是我們要拋棄的東西,這是我們要扔掉的東西呀!我們不是靠這個生滅虛妄心去往生的,我們不是把這個心拿出來擦乾淨了再來往生,我們是依靠不生不滅、真實不虛的名號。      有的人,他的方向、觀念錯誤,他老是把自己妄想的心在那裡修飾雕琢,就好像不是關注這朵蓮花,而是把他的心放在污泥裡,然後把這個污泥在那裡洗啊淘啊,在那裡做成一個蓮花的樣子——你就是把污泥做成了一朵蓮花,它也沒有香味。      心有兩種,一個是真,一個是妄,妄心用事,驢年馬月也不得解脫。凡夫雖然都有真心佛性,但不到大徹大悟,大悟等佛,真心佛性不能現前,日常用事的都是妄心,這一顆妄心,你怎樣地壓制它,你怎樣地凝定它,它仍然不是解脫之因,除非你已經是大徹大悟,消除了一切煩惱,粉碎了真妄差別,徹證妄本來是真,那才是解脫了。不然的話,僅僅是禪定的功夫,或者是一種比較清淨的輕安的狀況,那個,差得太遠了,與解脫根本毫無關係,不是解脫的因,反而是輪迴的業。      能解脫我們的,能讓我們出離生死的,就是我們所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是兩件事情。污泥裡面出的蓮花,蓮花能救我們;妄想心中出的佛號,佛號能救我們。佛號就是來救這個妄想心的。      因此,大家不用擔心,不用害怕。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在口口聲聲地吐出蓮花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多麼自在啊!你何必管自己那個心呢?      所以,在《無量壽經》裡邊,釋迦牟尼佛就用四個字告訴我們念佛的秘訣:一向專念。      「一向」,就是唯一向著佛的方向,不向著自己的方向。我們不要顧及我們的心是妄想還是清淨,如果那樣想的話,我們的眼光就不是看著佛了,就又回到我們凡夫這一邊,念我們的心了。      大家能夠體會嗎?如果我們不是在念佛,而是在念我們的心,那個怎麼能往生呢?我們的心不管是清淨還是染污,我們都不要被它騙了。      各位,我們之所以這麼長的時間都在輪迴,就是因為被這個心騙了,我們會覺得說,「你看,現在它比較安定啦!這是一個好心,我要你……現在很煩惱了!動盪啦!這是一個壞心,我不要你!」你這就被它騙了。      我們不管它是動盪、妄想、雜念,還是比較安定,這個都是妄念,這個都是煩惱心,都是要拋棄的東西,我們唯一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以全副的身心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不顧。煩惱來了,也不顧;煩惱去了,也不顧。隨風雲彩喻      煩惱對我們來講像什麼?就好像空中隨風而過的一片雲彩,你念佛就念佛,何必管這片雲彩呢?它來了,「哎呀,這塊雲彩是白的,嗯!白雲彩來了,我念佛大概能往生。哦!又來了一朵黑雲彩,嗯!黑雲彩來了,大概不能往生……」      錯了!      在我們內心裡邊,什麼叫做白雲彩呢?感覺「我念佛念得比較清淨一點。」這是一朵白雲。「我的心不清淨,哎呀!孩子啊,家庭啊!工作、事業……很多事,很煩。」這是一朵黑雲。但是,這些在我們心中了無障礙,來了就來了,去了就去了,跟我們的往生毫無關係呀!你停下了念佛的腳步,你停止了念佛的心,來關注它,錯了!      所以,不要管你這個心,你再怎麼管它,它都不能替你爭口氣,而且你會被它騙。你越管它,它越得勢,它越是覺得自己了不起,你就越拿它沒辦法;你徹底地看透它,你徹底地拋棄它,你徹底地冷落它,它就乖了,它就聽話了。      大家有做奶奶的,小孫子在那裡哭,奶奶去哄他,越哄,他就越哭,越哭,她就越哄,越哄,他就越哭,後來奶奶就沒辦法了,乾脆不管他,哎,哭一會兒他就不哭了。      我們的煩惱也是這樣。其實,我們的煩惱是我們自己養大的,我們每個人都養著一個胖胖的煩惱娃娃,我們天天養它,洗啊、摩啊,你拋棄它,不要理它!      怎麼不理它呢?我們有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一向專念」。「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念佛放光的故事      在這裡,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很感人。      台灣有一位法師,他在美國弘法的時候,就有一位大鼻子的美國人來聽經。聽完經之後,這位美國人就來跟法師說:他是專門學神通的,他也有一定的神通,他看到念佛的人,只要念佛,就能吐出光明,念一聲佛,就吐出一道光。      我們知道,唐朝的善導大師念一聲佛就放一道光,想不到我們自己也能放光!不過善導大師是證得三昧的聖者,他念佛放光,所有的人都看得到。而我們念佛放光,有神通的人、靈界的眾生、佛菩薩看得到,我們看不到。      放的光怎麼樣呢?虔誠心的人念佛,光很大,大到什麼程度?大到好像要把整個地球包起來的感覺。      各位,你們想不想抱一抱地球啊?你們想不想放放光啊?那就誠心地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沒有誠心的人念佛呢,也放光,但光很小,噗一下,噗一下,像油燈一樣,閃一下就滅掉了。      那麼,什麼叫有誠心,什麼叫沒誠心呢?誠心,就是信,就是專,你懷疑,雜,這就不夠誠心哪!相信,信順,專修念佛,信順不疑!很專注地念佛,那這樣的光就很大;如果只是結結緣,「別人念,我也念一句,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也不曉得。能不能往生?哎呀!碰運氣啦!」那這樣就不夠誠心,念佛的光就很小。      所以,你想一想,我們雖然是造罪的凡夫,但是我們念一句佛就能出一道光。所以剛才說了,「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念佛的功德無量無邊,任何眾生,你真的願意往生,真的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醫生與病人喻      所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厭妄念多,應歎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我們剛好倒過來了)。大師瞭解我們心,他說:你不要討厭你的妄念多,你討厭也沒有辦法,它從生下來就跟你跟到死,所以你不必討厭它,你應該反過來換一個方向,應該悲歎我們的信心很淺,因為阿彌陀佛沒有說「你妄念多,我不救你」,恰恰相反,阿彌陀佛說:「你妄念多,我才要救你!」      大家能聽懂嗎?我們妄念多,阿彌陀佛才要救我們;我們沒有妄念,就不需要阿彌陀佛來救我們啦。如果我們是阿羅漢,都已經出離生死了。      就像醫生,醫生是給病人看病的,不是給健康人看病的。「因為你是病人,我才要給你看病。」      阿彌陀佛是大醫王,我們有貪瞋煩惱,我們有妄念,所以阿彌陀佛說:「我要救你,你念我的六字名號吧!」      所以,不必討厭我們的妄念很多,應該悲歎我們的信心很淺。妄念多,並不障礙往生;信心淺,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信不過,對稱名往生抱懷疑,就障礙往生。      如果到醫院去看病,你不是在那裡抱怨:「你看,我得了這麼多病,很討厭」,你應該去找高明的醫生就好了,你的病反正已經得上了,這個時候呢,就要請一位高明的醫生。      有的人因為自己內心有妄念、雜想,就懷疑說「我這樣念佛能不能往生?」這樣對念佛懷疑,對不應當懷疑的事反而懷疑,是應當悲歎的,因為這樣的人念佛,正好往生!      「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那麼,就以我們深信不疑的心而常稱南無阿彌陀佛。大街行人喻      大家從今天回去之後,把所有的妄念抖下來,丟掉,不要管它。      大家知道什麼叫不要管嗎?你說:「我不管它,可是它自己來了。」來了就來了,來了就不管它嘛!你管它,它才來。你不要管它,並不是叫它不要來,來了就來了,「來就來了,去就去了」,這個叫不要管它。      大街上那麼多人來來去去,與你有什麼關係呢?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善惡賢愚,應有盡有,有必要放下自己的正事,倚在窗戶上盯住看嗎?富貴的生羨慕,貧賤的看不起,論醜說美,評東道西,把自己的正事忘得一乾二淨。叫他不要管外面的行人,只管做自己的事,他反而起煩惱,說:「我不想管他們,但他們老是在那走來走去,讓我的心靜不下來。」你這就不講理了。      念佛也一樣,心中妄念紛飛,自是它的事,與你何干?妄念自妄念,念佛自念佛;念佛是正業(主),妄念是街客(賓),不要盯住妄念的街客看,更不隨著他走,更不要說他耽誤你念佛。念佛的正念一提起,就是有千千萬萬妄念,也好像沒有一樣,就好像那個人在房間裡一心做自己事,大街上人來人往,千千萬萬,都與他無關,好像不存在。      對付妄念,就一條,絕招,只管念佛!不要管它!路邊花草喻      不要管它,並不是我們把它扼殺掉。比如說我們在一條大路上行走,路邊有很多花,也有很多草,甚至於這草會往路中間長,會覆住我們的腳背,但是,我們的目的是要走路對不對?我們不要停下來,拿一把刀去割這個草——沒有必要,它長它的,我們走過去就好;我們也沒必要停下來聞聞這朵花香不香,「呀!這朵花很臭,真是麻煩!」趕快回去拿把鋤頭鋤掉它,在這裡栽上一棵鮮花——你是無事找事!你走過去就好,它香也好,臭也好,草覆住你也好,你跨過去就行了。      這個香花、臭花、香草、毒草,就是我們心中種種的念頭;這條大路就是我們往生的道路,我們只管念佛走過去。      昨天的妄想已不存在了,你何必管它呢!不要管它!這叫不管(不是說我們拿鋤頭把它挖掉),這個才叫真正的不管,它長就長,它不長就不長。      很多人念佛,他不是去念佛,他是回來挖這個草,他不是在走路,他說「哎呀,你礙我的事」,你說這個人是不是在無理取鬧?他在大路上走得好好的,卻認為旁邊的花礙了他的事,一定要把它除掉才甘心。      我們在念佛的大路上,我們會覺得妄想礙我們的事情——礙你什麼事呢?      我這樣講大家能聽懂嗎?我們的妄想雜念絲毫不礙我們的事,我們只管走過去就好了。它是很自然的。比如說,我們吃到辣的東西就覺得辣,辣就辣吧,這是因緣;我們聽到不好聽的聲音,耳朵感到不舒服,這個都是很自然的反應,生理的反應,心理的反應,很自然,凡夫就是這樣子的。就是這樣的眾生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好了,這樣就能往生了,所以,不必管它。      如果這樣念佛,就會很輕鬆,很自在,你會覺得我們一個人分成兩個了,念佛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另一個我其實就好像影子一樣,就好像一種……怎麼說呢,「影子」這個詞稍微貼切一點,像一個虛的影子一樣,它在做它的事情,我念佛往生啊!也可能聽到不好聽的話它會感到不舒服,那也不管它;也許因為某些事情它會感到心裡難過、悲傷,或者歡喜等等,有種種的情緒波動,這個都不要管它,因為我們的妄想本來是沒有根的;妄念本來沒有根,因為你執著它,它就有了根、有了業力,它就讓我們六道輪迴。那我們現在轉過來,一心靠倒南無阿彌陀佛,根本就不管它,根本就不理它,它就拿你沒有辦法。如果你把它當做大爺,管它理它,你就被它所控制。7、印光大師的呵斥      一般人念佛,都有「念好、沒念好」的觀念,認為到什麼樣的程度就是念好了,沒有到就是沒念好。如果說以此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念佛,精進念佛,專心致志,更加仰靠阿彌陀佛的本願,更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那麼這種想法可以說是好的。如果說,「唉呀!我這樣佛沒念好,怕不能往生。」那就錯了。我們看印光大師的一件故事。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到普陀山拜見印光大師,就跟大師講了自己的一段經歷,說他一年前得了一場大病,病重的時候,人都快死了,吐血,奄奄一息了。回憶當時的情景,他說自己一不慌張,二不害怕,內心是很安定的(這個已經很難得了,一般我們到那個時候就慌張害怕了),但他還是感到一點點遺憾。他遺憾什麼呢?他說:「哎呀!我念佛沒念好。」因為他是修行人,淨土宗念佛的,他說:「我覺得我念佛沒念好,感到很遺憾。」      印光大師聽他講到這裡,當下如雷霆般地呵斥他:「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汝做此念,西方去不得矣!」當下就批評他、呵斥他說:「念佛,什麼叫念好?什麼叫沒念好?十念就可以往生!你如果抱有『我念佛沒念好,怕不能往生』這樣的想法,西方你去不了啦!」      我們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標準」,「念佛念好了」,哎,什麼叫念好了?以什麼為標準?他又說不出來,「我念得口中有口水了,我念得身上發熱了,我念得心裡蠻清爽的,這個叫念好了。」這都是自以為是,似是而非。要說標準,也有,就是阿彌陀佛的誓願「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所以印光大師說:「十念當往生」。一心不亂很容易      念佛很簡單,隨著我們每個人根性做得來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心比較靜定,就靜定念佛;如果當下是煩煩惱惱的心,就以煩煩惱惱的心念佛,同樣往生!      印光大師這段話對我們很有警惕作用,「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十念當往生」的原因在哪裡呢?是阿彌陀佛的誓願。什麼叫念好?什麼叫念不好?你念十句就能往生;什麼叫念好?你說《觀經》下下品那個人,他能念好嗎?他那個時候如果說有「念好」的心,那他就不能往生了。「哎呀!某某人哪!你現在快死了,你念佛一定要念好啊,如果念不好不能往生啊!」他怎麼做得到呢?應該這樣跟他說:「你只要念佛,口稱彌陀名號,決定往生!」他自然就往生了。      印光大師又說:「不論功德大小,功夫深淺,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我們念佛往生西方,跟我們的功夫深淺沒有關係。你功夫深也往生,你功夫淺也往生。      這樣說起來,「一心不亂」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專修念佛。      大家能聽明白了嗎?
      (明白!)      你們還怕不怕「一心不亂」四個字?
      (不怕!)      如果不是這樣理解的話,我們讀誦《阿彌陀經》讀到這裡就會害怕了,「哎啊!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越來越亂,越來越亂……」亂到後來不可收拾了。      如果知道是「一心念佛不雜亂,不動亂」,就會越念越歡喜,「我就是如此」。

无智亦无得 发表于 2007/7/1 22:17:48

          (四)舉例說明
宋朝黃打鐵的故事      再跟大家說一則宋朝黃打鐵的故事(在《念佛感應錄》第一集第65頁),對我們很有啟發。      他姓黃,叫什麼名字也不知道,他是打鐵匠,所以就喊他黃打鐵。他邊打鐵邊念佛,一錘下去,「阿彌陀佛!」再一錘,「阿彌陀佛!」他老婆就很可憐他,說:「你打鐵本來就很累了,再念佛不是更累嗎?」      他說:「哎,這個你就不懂啦!本來打鐵胳膊很酸,念佛反而就不酸;本來打鐵很累,念佛反而就不累。」他打鐵要拉風箱啦,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這麼打一錘念一句,拉一下念一句,這樣過了幾年。有一天,他身體好好的,沒有生病,突然深有感悟,但他不會寫字,只會打鐵,便請了鄰居寫了四句話,他寫了哪四句?(也跟他的生活有關係,和那個崔婆一樣,崔婆「上無條嶺下無坑」,她寫的也是她的生活;給人家做奶媽,補鞋補襪子,所以寫「去時不穿鞋和襪」,和她的生活很貼近。黃打鐵也一樣,他做了四句,他說什麼?)叮叮噹噹,
久煉成鋼,
太平將近,
我往西方。      講完這四句話,把錘子一放,往生了。多麼殊勝,多麼瀟灑!      什麼叫「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呢?他天天打鐵,叮叮噹噹,叮叮噹噹,天天打,對不對?打鐵是久煉成鋼的,慢慢打,這個也反應他自己的修行,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像錘子一樣,一錘一錘地打在他的心上,把他的心打得越來越軟,習氣越來越少,從凡夫打成了佛了    ——    到西方去成佛了,所以「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太平就要來了。如果不往生西方,不解脫生死輪迴的大事,那沒有太平日子好過啊!閻羅王在那裡等你,哪有太平呢?他不一樣,他說:「太平將近,我往西方。」到西方成佛去。      你說黃打鐵,他有禪定一心的功夫嗎?他能邊打鐵邊入禪定嗎?不可能啊!他沒有所謂的深入禪定、不起妄念,他還要出大力流大汗,邊打鐵邊念佛,但是,他往生了。他雖沒有禪定,但是他做到了一心不亂——一心一意念佛求生西方,一點不夾雜,真正的一心不亂!他不識字,沒時間,要為生活忙,只能一邊打鐵一邊念佛,要他雜也雜不了。      我們向他學,洗衣服的時候也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切菜的時候也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早上作操的時候——我們這幾位台灣蓮友做念佛操,甩手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念佛,就能往生。      所以,不管我們的心有沒有達到禪定,有沒有這樣的功夫,都沒有障礙,只要念佛,決定往生。輕輕鬆鬆念      當然,話說回來,我們念佛的人,總是希望內心清淨一點,妄想雜念少一點,那個也是有方法的,就是說我們要比較專注,除非我們出門、走路、搭車、辦事,不能那麼專注,自己一個人坐在那念佛,還是要專注一些。      專注的方法就是自己念自己聽,可以採用印光大師提倡的「十念記數法」,一邊念一邊記數,能夠攝心多少算多少。      不要用心過猛,很累,也不要說:「你看看,又跑了……」又煩惱了。跑了,抓回來再說,再跑,再抓,抓回來就看住,就像做遊戲一樣,你這樣心很輕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穩穩當當念      還有關於記數,記數是很好的方法,歷代的祖師大德都提倡;老老實實記數念佛的,都會體會到它的妙處與受用。不過念佛也不要只是圖數量,為記數而記數,是為了念佛而採取記數的方法,可以一句一句穩穩當當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就一句一句地念。如果數定得太多,為了趕數,念得太快了,年紀大的人有時候會比較受不了,心臟不好的人更受不了,比如說每天給自己定了三萬聲,又沒有時間,然後在那裡使勁趕,就趕一個數字,太累了!把心臟念出了毛病。還說:「你看,念佛,把我的心臟病念出來了!」那不是念佛念出來的,是你自己不會調整啊!      我們就很穩當地念,念不了三萬聲,就不必定那麼高,定二萬聲、一萬聲就好,就一句句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很好啊!

无智亦无得 发表于 2007/7/1 22:20:02

          (五)總結反顯
六大過失      關於「一心不亂」我們總結一下。      從一開始就說明一心不亂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一般人理解的禪定一心、不起妄想雜念;一種是按淨土宗經教的理解,一心不亂就是一向專念,這也是善導大師的一貫解釋。      只有按善導大師的解釋才是正確的,如果一定要解釋為如何禪定一心不起妄念,而且又堅持認為不這樣就不能往生的話,那過失就太多了。      第一,那等於是說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淨土三經,相互矛盾。為什麼?因為《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說「上中下三種根機的人,只要一向專念,通通往生」;《觀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說「下下品的人臨終苦逼,精神惶恐,十聲念佛,即得往生」;這兩部經,往生都很容易,而同樣是釋迦牟尼佛說《阿彌陀經》,卻說要如何的禪定一心,說的很難,那不是相互矛盾嗎?       第二,等於說釋迦牟尼佛不僅自相矛盾,而且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矛盾。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本願說的很容易,眾生只要「乃至十念」念佛,但釋迦牟尼佛卻說的很難,說要達到息心凝想,這不是矛盾嗎?等於說釋迦牟尼佛背開阿彌陀佛,自己另開往生極樂的條件,加高了門檻。這怎麼可能呢?      第三,又等於說釋迦牟尼佛說法不能對機。為什麼?因為《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對五濁惡世凡夫所說的經典,結果說的那麼高超,我們沒有人能做到,那不等於是法不對機嗎?      第四,等於說龍樹菩薩判釋淨土法門是錯誤的。為什麼?因為龍樹菩薩說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適宜下劣根性眾生的「易行道」、「安樂門」,而現在要達到事一心、理一心等等,那就不是易行道了,那等於是說龍樹菩薩判錯了。      第五,也和古今見聞記載的事實相矛盾。為什麼?因為我們看到從古到今,許許多多的往生人,並沒有到達怎樣的禪定凝心,他就是老實念佛,一向專念,不懷疑,都往生了,而且往生的都很殊勝。      第六,最大的過失,我們自己不能往生。      如果依善導大師的解釋,上符彌陀本願,下契眾生根機,淨土三經宗旨完全一致,釋迦佛語誠諦不虛,人人安心念佛,個個都能往生。

无智亦无得 发表于 2007/7/1 22:41:02

附:莲池大师<<往生集>>

 △恶人往生类(举此是以恶摄善义,非是鼓励造恶,智者明鉴)

  张善和

  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作人语索命,于是大怖。唤其妻云:“速延僧为我忏悔。”僧至,谕之曰:“《观经》中说临终恶相现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云:“地狱至急,不暇取香炉矣。”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自言:“佛来迎我!”即化去。

  赞曰:观其地狱至急,手作香炉。盖势迫情极,恳苦精诚,更无第二念矣。虽云十念,宁不远过悠悠者百千万亿念?决定往生,理实如是。或疑菩萨示现者,容有之,而不尽然也。

   张钟馗

  唐,张钟馗,杀鸡为业。病革,见绯衣人驱群鸡啄之,血流被面,痛不可忍。有僧为设佛像,教令念佛。顷之,香气满室,恬然而逝。

   雄 俊

  唐,雄俊,寓成都。胆勇过人,不守戒律。尝罢道从戎,寻复为僧。因闻经言:“一称佛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乃大喜曰:“赖有此耳!”自是虽为恶,而念佛不辍。丁未二月暴亡,经宿忽苏,言至冥司,主者曰:“误追汝。然汝念佛,本无深信。今还人世,宜倍精进。”人以为地狱漏网。既而入山,斋戒念佛。越四年,辛亥三月,缁辈咸集。告曰:“吾时至矣。尔辈还城,见吾亲知,为吾语曰:俊以念佛得生净土,毋以为地狱漏网人也。”语笑之间,端坐而化。

  赞曰:薰莸不同器,宁有且造恶且念佛,而得往生者乎?噫!观“赖有此耳”之一言,其于称佛灭罪之语,盖信入骨髓矣。即此一念,力重万钧。临终转业往生,又何疑哉!

  惟 恭

  唐,惟恭,住法性寺。慢上凌下,亲狎非类。酒徒博侣,交集于门。暇则念佛。寺僧灵岿者,同恶相济。里人为之语曰:“灵岿造恶,惟恭继迹。地狱千重,莫厌双入。”恭闻曰:“我虽积业,罪无所逃。然赖净土教主悯我愆尤,拔我涂炭,岂复堕恶道耶?”乾宁二年病革,岿自外还,见伶人数辈,少年丽服。问所从来,答曰:“西来迎恭上人耳。”一人怀中出金瓶,瓶中莲花,其合如拳。俄顷增长如盘盂,光彩交映。望寺疾驰,而忽不见。岿至寺,闻钟声,恭已逝矣。

  莹 珂

  宋,莹珂,受业霅川瑶山。酒炙无所择。忽自念梵行亏缺,恐从流转。令同住取戒珠禅师所编《往生传》读之。凡读一传,为一首肯。既而室中面西设禅椅,绝食念佛。越三日,梦佛告曰:“汝尚寿十年,且当自勉。”珂白佛言:“设有百年,阎浮浊恶,易失正命。所愿早生安养,奉事众圣。”佛言:“汝志如是,后三日当迎汝。”至期,命众诵《弥陀经》,乃曰:“佛及大众俱至。”寂然而化。

  仲 明

  宋,仲明,居山阴报恩寺,素无戒检。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教以随息念佛。明如所教,至七日,力已困惫。宁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复见佛,瞑目而逝。

  吴 琼

  宋,吴琼,临安人。先为僧,退道返俗。前后两娶,生二子。屠沽之事,靡所不为。尝庖厨,杀鸡鸭等,则持而唱云:“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连称佛号乃施刃。每切肉,念佛不辍。后目上生瘤如鸡卵,遂大忧怖。构草庵,分散其妻子,念佛礼忏,昼夜如不及。绍兴二十三年,告人云:“琼来日戌时去也。”人皆笑之。次晚,以布衫换酒饮毕,书颂云:“似酒皆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月清风。”端坐合掌念佛,叫云:“佛来。”即化去。

  金 奭

  宋,金奭,会稽人,网鱼为业。忽猛省,持戒精进,日课佛号万声,久而弗替。后无疾,语家人云:“阿弥陀佛与二菩萨俱来迎我,我归净土去也。”焚香端坐而化。邑人闻异香天乐,终日不散。

  赞曰:奭之事与善和、钟馗异。彼则生平造业,临殁输诚。此则预革前非,久修善业。往生品位,必过于二人矣。

  总 论

  无边苦海,岸在回头。积劫幽宫,明存一炬。净土之不遗恶人,无惑也。虽然,悟迁善之有门,而痛自怨艾可也。恃带业之犹生,而安心造恶,侥幸于万一,不可也。古之恶人以此为药,今之恶人执此成病。是故古之恶人,恶人之善人也。今之恶人,恶人之恶人也。悲哉!

净土莲花 发表于 2007/9/25 00:16:50

不可不读:

关于本愿念佛的一些帖子(16楼及以后增补内容)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7747

知恩 发表于 2007/9/25 00:34:46

原帖由 净土莲花 于 2007/9/25 15:16 发表
不可不读:

关于本愿念佛的一些帖子(16楼及以后增补内容)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7747

一定要读!知净宗法师其人其事再观其言!

谢谢师兄供养!

南无阿弥陀佛!

知恩 发表于 2007/9/27 01:56:49

关于本愿念佛的一些帖子(16楼及以后增补内容)17楼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7747


伏惑事一心不乱是往生的最低条件

隆   盎

内容提要

信愿念佛一心不乱是往生的条件。伏惑事一心不乱,是一般未法众生念佛往生的最低条件。凡夫平时老实念佛,不必要求达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必须达到的伏惑事一心不乱,却是在蒙佛接引时,佛力加被而完成的。

近来在《台州佛教》上华定漠、张秉全两位大德对“念佛一心不乱是不是往生的条件?”,这一关系净土宗重大的原则问题展开了争鸣,王善信和智敬等大德也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正常的佛教徒内部的辩经讨论,对正确信解佛教甚深教义,是很必要的,应当大力提倡,这不应是个人意气的诤斗。我们在弘法中早就在讨论这个问题。末学认为各位的见解都有可取之处,但仍不够明确全面。现将个人浅见供养出来,作为补充,敬请法师大德斧正。

第一、首先要明确坚信“一心不乱是念佛往生的条件”。

世尊在《阿弥陀经》中明确开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佛所说经是绝对真理,是圣言量。佛教徒只能依教奉行,理解的要奉行,不理解的在奉行中加深理解。对佛经可以注、疏、讲解、论议,却不可篡改、割裂、否定、攻击。世尊的这段经文,讲了四件事:

1、“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 ,是讲念佛人必须要有信愿,若无信愿就不叫“闻” 。藕益大师讲:“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 (《弥陀要解》)。信愿是往生的必要条件。

2、“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讲的是念佛正行。念佛要念到什么水平呢?“一心不乱”的水平。因此可以绝对恳定地说:一心不乱是往生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这一点不应有疑义。

3、“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是讲临命终时的往生。念佛人老实信愿念佛,“因念佛故,诸罪消灭” ,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一般众生,欲得往生,必蒙佛菩萨接引。自已能信愿念佛,只要佛菩萨接引,就是往生的保证。

4、“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受佛力加被,一心系念弥陀极乐,“心不颠倒” ,而“令心不乱。”这时才达到真正的一心不乱,瞬间往生极乐净土。真正的一心不乱,一般不是念佛人在平时单靠自力达到的,而是临命终时全靠佛力加被才可以真正达到的。

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坚定确信:信愿念佛人,达到一心不乱是往生的条件。

第二、 要明确什么是“一心不乱”

未学在2001年曾在拙文《一心不乱的次第》(见《普陀山佛教》)中指出,一心不乱是有次第的,不同根器的众生的往生,对一心不乱有不同的要求,往生的净土也是不一样的。一心不乱可以分为理一心不乱和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又可分为三昧事一心不乱和伏惑事一心不乱。

1、理一心不乱是上根大士往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的条件。

理一心不乱的信愿念佛人,以真心念佛,藕益大师说:“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由于见思断灭,乃至无明断尽,往生后可以达到登地至等觉菩萨果位,所以华严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乃至文殊、普贤都要发愿念佛往生极乐。理一心不乱,就是上根大士念佛往生的条件。

理一心不乱,不是下根众生的往生条件。一般念佛人在五浊恶世念佛,达不到理一心不乱的水平。

2、三昧事一心不乱是中根圣人往生方便有余土的条件

藕益大师指出:“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土。”“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决志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因念佛已达到基本上断除见思烦恼的圣人水平,往生后可以达七住甚至登地菩萨果位。三昧事一心不乱的念佛人,是用清净心念佛的。因此三昧事一心不乱是中根圣人生往生的条件。

在末法时期的众生,绝大多数人修行,不能断见思烦恼,不能用真正的清净心来念佛,念佛也达不到念佛三昧的一心不乱的水平。因此,三昧事一心不乱不是下根器众生的往生条件。

3、伏惑事一心不乱是下根器众生的往生条件

伏惑就是折伏现行见思烦恼,即不为见思所乱。藕益大师指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定或散,於同居土分三辈九品,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花托质,永离退缘。” ,“事一心不乱,不为见思所乱” 。伏惑事一心不乱的念佛人,是用散心妄心念佛,以妄治妄,“以佛号投妄心,妄心不得不佛” 。

所以,只有伏惑事一心不乱,才是下根器众生,九品往生凡圣同尽土的最低条件。当然,伏惑事一心不乱也是一切众生往生的最低条件。

第三、平时老实念佛,如何争取达到伏惑事一心不乱

平时老实念佛,如何能达到伏惑事一心不乱的标准呢?首先要明白应折服哪些见思惑业。

1、要真正解决不怕死这一关键问题

伏惑的关键问题是不为死亡所恐惧,所干扰。一般人多怕死,死亡时如乌龟脱壳是很痛苦的。念佛人应看破生死,厌离娑娑,欣求极乐。应明白,往生不是死,死是六道众生一期生命的完结,六道众生死后即进入中阴身,随后会随业力再投生受报。往生是活着去极乐世界七宝莲池,莲花托生的,是瞬间往生的,不经过中阴身阶段。因此念佛人应彻底看破、放下生死,方可自在往生。要破除生死的断灭见和常见。

善导大师在<<答往生念佛文>>中指出:“命终欲往生净土,须得不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此秽身超生净土,能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敞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著。”

2、不为世间事所乱,不得有恋世之心

一般人颠倒梦想,认为有一个确实永恒的我和我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损人利已,造下种种恶业而在六道中轮回无期。念佛人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世间情欲得失要看得破,放得下,不为所乱,才可真正老实念佛,一心系念弥陀极乐。念佛时不要想老伴儿孙财物美食,方可伏住惑业烦恼,逐步达到念佛的伏惑事一心不乱。

善导大师指出:“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咛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困难之语,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需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之语。’ 若病重将临终之际,家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若有丝毫恋世之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

3、老实称名念佛,是折伏惑业的最好法门

折伏见思惑业,不为见思所乱,念佛是最好的修行法门。“学佛就是修心,折伏现行烦恼是修心要务。” (昌臻老法师开示)。“南无阿弥陀佛” 是万德洪名,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威力量。称名念佛就是将佛的功德转为自己的功德。老实念佛,不但能消除宿业,也能折伏现行烦恼。老实念佛就是“是心作佛” ,即是“是心是佛”,与佛必定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必蒙佛菩萨接引。有佛力的加被,当然就可以完全达到真正的伏惑事一心不乱这一凡夫往生的最低标准。

第四、凡夫平时老实念佛,不必要求达到一心不乱

巳如上述,凡夫平时念佛,不必要求达到理一心不乱,也不一定要求达到念佛三昧事一心不乱,未真正达到伏惑事一心不乱,也可以往生。往生的最低条件,只要蒙佛菩萨接引,在佛力加被下,即可达到真正的伏惑事一心不乱而瞬间往生。伏惑事一心不乱,是自力的老实念佛和佛力的慈悲加被共同完成的,而且主要是蒙佛接引时由佛力来完成的。所以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易行法门,是当生成佛的无上法门,是万修万人去的特别法门。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印光大师的平时信愿念佛,“未得一心,仍可往生。”的开示了。凡夫平时只要有信愿能老实念佛,至诚恳切,就可以达到功夫成片,一念十念,系念弥陀极乐,从而体验到伏惑事一心不乱的境界。定课个人念佛,打佛七集体念佛,由于伏惑念佛的水平不同,所达到的伏惑事一心不乱的水平也不同,往生的品位也不同。只要老实信愿念佛,都有“入品之功” ,也就是说念佛人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

总之,往生的条件并不高,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因为有佛力的住持呵。我们在弘法中不要用对法身大土或圣人往生的条件来要求一般凡夫,切不可把易行道讲成了难行道。

另外,高水平的人往生时能预知时至,有各种不同瑞相,但是我们切不可反过来说什么没有预知时至,没有瑞相,就一定没有往生。刻意追求瑞相是不合佛法的。

只要我们按照印光大师的做人纲领:“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事,作好人” ,并且按照彻悟大师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这一净土宗的十六字纲领,老实念佛,逐步地达到伏惑事一心不乱。在临命终时,必可蒙佛接引,在佛力加持下真正达到伏惑事一心不乱,而九品往生。我们要坚信“老实信愿念佛是成佛之因,蒙佛接引佛力加被必定往生净土,究竟成佛是果” 这是佛教的出世的大因果。

我们要坚信:老实信愿念佛,今生一定往生,当生必定成佛。

知恩 发表于 2007/9/27 02:08:05

关于本愿念佛的一些帖子(16楼及以后增补内容)17楼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7747



念佛一心不乱之精辟诠解


张秉全 (原载《浙江佛教》2003年第三期)

[按]:张秉全大德对末学的学佛心得“伏惑事一心不乱是往生的最低条件”一文过誉了。此文是在昌臻师父的指导审定后撰写的,是对昌臻老法师多年对净土法门开示的体会。如有可取之处,皆是昌臻师父专弘专修净土法门的无量功德中的一滴。末学学佛十分惭愧,今后应在老实念佛上更加精进努力,备好往生资粮,以期与莲友同登极乐国。 末学 隆盎 谨记

=======================================================

读了2003年第三期《台州佛教》署名隆盎,题为“伏惑事一心不乱是往生的最低条件” 一文,使我获益匪浅,钦佩不已。对一心不乱鞭辟入理的诠解,扫尽了有关一心不乱念佛往生的种种误解、歧见,诚为近时修学念佛法门的一盏指路明灯。

我始终觉得过分强调一心不乱才能往生的说法,对上根人或有其鞭策、促进作用。但对中下根人而言,则损多益少,且有悖于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是“易行道” 的圣训,故竭力反对一心才能往生之说,而主张信愿持名为宗,临终仗佛愿力摄持,正念分明,伏惑往生。我常引用印光大师的话,加以佐证。由于说理不够透彻、圆满,难以令人完全信服。隆盎大德将“理一心”和“事一心”作四种透彻分析,我认为完全可以消除对一心不乱往生之种种误解。

隆盎大德说:“一心不乱,可以分为‘理一心不乱’和‘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又可分为‘三昧事一心不乱’和‘伏惑事一心不乱’”。他认为理一心不乱是上根大士往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的条件,并引证澫益《弥陀要解》:“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隆盎又说:“事一心不乱,是断见思者生方便有余土的中根圣人的条件。”并引《要解》说:“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土”。他所讲的理事一心,断惑往生,完全按照澫益大师所判,完全正确。

第三种是三昧事一心不乱。这是隆盎大德的创见,是从事一心不乱,但还达不到断见思惑程度而引伸出来的一心不乱,称之为三昧事一心不乱。或许有人会问:既事一心不乱了,为何不能断惑呢?我以为这并不奇怪。据《仁王般若经》说: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至极细微。但凡夫心粗不觉,往往貌似一心,实则潜意识里,仍是细微流注,未能断见思惑。按通教论,尚不能顿脱三界樊笼。故即使念佛念到三昧事一心地步,若无信愿,也不能往生。所以《弥陀经》在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经文之后,又告诫行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澫益《要解》中又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印光大师亦说:“只知念佛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两师说法相同。” 又据澫益大师解释:“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之经文时说:“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保持不乱,钝根仅一日,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此种行人,临终决定能心不颠倒,弥陀圣众现在其前,接引往生。这些均约平时说的。《要解》设问云:“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又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往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更无起惑造业之事。”故可断其定得往生。我等念佛同修,大都有过参加打佛七的经历,有的甚至参加过多次,试问有哪个达到这一心不乱的境界,不要说七日一心不乱达不到,连一日保持一心不乱,半日几小时保持一心不乱无有妄念也难达到。可见此三昧事一心不乱,也不是我等障重凡夫所能企及的。

第四是伏惑事一心不乱,也是从事一心不乱中分离出来的。所谓伏惑事一心不乱,就是行人在临命终时仅念一句佛号,无有别想,烦恼惑业,霎时被伏,即达到刹那一心不乱。若此行人,平时信愿真切,八识田中自然现出弥陀圣众行至行人前接引往生之境象。智者大师《十疑论》中说:“临终在定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这就是伏惑事一心不乱的最妙注脚。但此伏惑事一心不乱,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而必须在平时往生愿望时时在怀,一句洪名常不间断,则临终之时自然心不颠倒,正念分明,伏惑往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澫益大师说:“此事一要信得及,二要时时发愿,三要念佛功夫不间。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印光大师也说:“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印光文钞三编卷二》第527页)。如能依两大师所说去念佛实践,临终决定能伏惑事一心不乱,往生西方。

“一心不乱”有以上四种诠解,涵盖了上中下根往生修法,真所谓“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澫益大师又说:“於此简易直截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佛金口诚言,己为我等保任此事,更有何疑。亦惟有信愿持名一法,身体力行,临终定可仗佛力摄持,刹那伏惑事一心不乱,往生西方。须知伏惑事一心不乱往生之成效,固在于临终,而得生之真因,端在平时信愿持名,操持之有素。说难说易,均是戏论。莫管他散心、一心,只要自己信愿坚固,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一句洪名,不间断地去念,自然水到渠成,临终仗佛接引,伏惑事一心不乱,往生西方。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净宗析疑之二:怎样才是一心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