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峰 发表于 2007/8/3 21:40:01

气功的起源及内涵

气功的起源及内涵
据初步的研究表明,气功起源于原始人类的自我保健。古代的气功叫“吐纳”、“导引”、“按跷”、“行气”等等。“吐纳”字面上的意思是吐故纳新,实际上是调整呼吸的锻炼;“导引”的定义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把躯体运动与呼吸自然地融合为一体的肢体运动;“按跷”是按摩和拍打肢体的运动,在古代,导引、按跷常常互相包含而不分;“行气”是以意念配合呼吸,想象“气”沿周身经络运行。

气功起源的时间,至今未见直接文献资料,目前对气功起源的研究,是根据几个间接文献的互相佐证而推测的。其主要是:

根据古籍记载,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着,在4000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史记》、《孟子》 都有类似的记述。而另一部史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由于多雨潮湿,人们气血淤滞,易患筋骨拘紧,或周身及关节疼痛一类疾病,于是就用舞来宣导气血以治病。2000年前的古典医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在讲述各种不同治法的来源时说,中原一带,平坦潮湿,人们易患肢体寒冷,或关节红肿热痛以及四肢痿软等骨关节病,应该用导引按跷来治疗,所以导引按跷这种治法来源于中原地带。这说明唐尧时期曾有“宣导”作用的“舞”,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

《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记载;“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居住在野兽出没无常的大自然中,靠运动来加强新陈代谢,增加热量以避寒;找个阴凉处安静休息,降低代谢,减少产热以避暑热;内心不受七情干扰,外形不受名利趋求等奔波劳碌之苦;这是人们具有安静愉快淡泊心态的朴素社会,所以病邪侵犯也不会深入人体内。这正是对原始气功养生的一种描述,至今气功仍分动静两大类,与古人的动静养生是一脉相承的。

根据考古发现1975年,在青海省乐都地区柳湾三坪台,出土了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罐等文物。在彩陶罐上有一彩绘浮塑人像,二目微闭,口形近圆,微向前翻,腹部隆起,双手张开,放在腹部两旁,两膝微屈,双脚分开,略比肩宽,正是站桩吐纳的练功形象。经有关专家考证,该文物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练功人像正是古人服气吐纳的一种姿势。更有趣的是该人像为男首女身,即男性的上身,女性的下身,这虽然是古人的一种生殖崇拜,但是把男女合为一体,体现了调和阴阳,使阴阳合一的理论思维。这有力地说明了中华气功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1957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还发掘了一匹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其中有一个舞蹈纹彩陶盆,绘有黑色舞蹈人形,整个画面人物突出,神态逼真,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佩戴饰物,共有三组,据考证,也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由原始模仿动物发展为导引,称为仿生气功,如五禽戏、六禽戏等。

说气功起源于原始人的自我保健,除了古书记述和出土文物证明外,还有古代医籍和医家都十分重视气功疗法。从儒、释、道、武、艺等各家对气功的运用来看,虽然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是发挥气功的健身养生作用,这与气功源于人类本能的自我保健有关。

中国气功经历了漫长的原始萌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文化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由方术进入了学术的殿堂,这在诸子百家的学说中都有反应。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庄子•在宥》记述了黄帝向广成子求教养生之道的故事:黄帝慕名去拜见广成子,广成子毫不客气地叫他回去斋戒三个月再来;黄帝果然如此做了,广成子见他如此虔诚,于是概述了气功养生的秘诀:“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是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的经典《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儒家“八目”,很多类似于气功修炼,特别是提出“止于至善”的方法,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孟子》提倡“善养吾浩然之气”。

在《庄子》一书中以孔子和颜回对话的形式,具体描述了“心斋”与“坐忘”。如在《庄子•人世间》中,孔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则在《庄子•大宗师》中向孔子谈了坐忘的体会,谓“堕姿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回谓坐忘。”坐忘即为早期的静坐,故郭沫若在《静坐的功夫》中指出:“静坐这项功夫,……当溯源于颜回,……颜回坐忘之说,这怕是我国静坐的起始。”
《管子》还认为“能守一而弃万疴”。

《战国玉铭》又称《行气玉佩铭》、《行气玉铭》、《行气铭》,据专家考证,是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的文物,现藏于天津博物馆。这是一件珍贵的反应气功历史的实物,也是到目前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气功锻炼的实物,在这一中空未透顶的十二面体玉制饰物上,刻有四十五个铭文。文曰:“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兀舂在上,地兀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目前气功界对铭文所描述的为何种功法虽有不同意见,但这表明在战国时期气功功法确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华佗则根据《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思想和《淮南子》上提到的6个动物动作,结合自己的临诊经验,创编了一套动功,曰:“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能“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几件相当珍贵的气功文物,如《导引图》、《却谷食气篇》、《养生方》等,反映出当时气功发展的情况。
《导引图》是一张彩色帛画,绘有男女多种姿势,出土时有残缺,现存44幅图为4行排列,多有题记,但能辨认者仅28幅。据考,该墓墓主为当时长沙丞相利苍的儿子,葬于公元前168年。整幅图高50厘米,长约100厘米,原无总名序跋及作者,现用名为出土后依其内容而定。

《却谷食气篇》是以描述食气(即呼吸锻炼)为主的练功方法之专著,也是历史上首部专论却谷的著作。全书仅26行,刻在竹筒上,它对却谷食气的方法、适应症有明确的论述。此外,该书所述之如何掌握不同季节特点、不宜食气的4种气候等内容,则反映了中医养生思想中的整体观点在气功锻炼中的具体应用。

《养生方》专论养生尤其是气功养生的原则与方法。该书《十问》篇描述的治气方法是“吸必深而久,新气易守,宿气易老,新气易寿。善治气者,使宿气夜散,新气朝聚,以彻九窍,而实六腑。”强调了呼吸锻炼吐故纳新之作用。同篇论述的治气四时注意事项 ,与《却谷食气篇》中的内容互为补充,“食气有禁:春避浊阳,夏避汤风,秋避霜雾,东避凌阴。”

在长沙还出土了东汉前期的“仙人饮玉泉”青铜镜,除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仙人和瑞兽外,还有三句铭文:“尚方佳境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尚方是当时为皇帝制作御用器物的官,在黄帝用的青铜镜上,刻上神仙家修炼辟谷的方法,可见当时气功发展的程度。这与《内经 •素问遗篇 •刺法论》的吞津法是一致的。

从中国古典文化关于“气”的概念出发,我们来谈谈气功的内涵。要阐明这一点,还需从对人的生命运动的看法说起。

众说周知,人与一般动物根本区别在于他具有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活动。因此,人的生命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对此,古人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例如《淮南子 • 道原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这里形指肉体,神则是特定的物质,人的意识和精神活动是其功能体现。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活动都是靠周流于人体内的气来充养、维持的;而各个层次上的气化过程,则不仅以形体为基础,而受神、意控制。
根据上述以神为主导,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人体生命整体观,人有可能通过神、意的能动的锻炼,增强神、意对形体和体内气化过程及气机运转的控制,从而激发、强化人体的固有功能,并使心身臻于高度和谐。这种方法古人统称“修身”。                     
         
先秦诸子,对于社会问题,所见各不相同,但于修身之道都是十分重视的《管子》把这类修身方法称之为“心术”、“内业”;《庄子》认为有“纯素之道”和“养形之术”的区别;孟子提倡“存心”、“养气”,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故倡导“治气养心之术”;而养生家.医家则有“导引”、“行气”、“食气”、“养生”之方。战国时期的文物《行气玉铭》上刻的铭文就是“行气”的方法;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里,有《导引图》、《却谷食气篇》和《养生方》等。秦汉时期,以长生久视为目标的丹道开始流行,这又有内丹和外丹之别。东汉以后,佛教传入,道教创立,这类修身方法和宗教修持相结合,名目就更繁多了。明清以来,武术家有内功之说。

“气功”一词最初见于晋•许逊的《灵剑子》,但直到宋代的《云笈七签》里才成为一个术语。清末《少林拳术秘诀》中有一章名曰“气功阐微”,指出“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二练气,”但气功一词并未广泛使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刘贵珍先生的《气功疗法实践》一书问世,气功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才得以推广。

从先秦诸子的“修身”之道,到当今流行的“气功”,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据此,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国内在气功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有一定造诣的专家编写的《健身气功培训教程(试用)》中对“气功”的内涵,作如下概括:
气功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通过调心.调息.调身的锻炼,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开发人体潜能,使心身臻于高度和谐的技能。

上述关于气功内涵的界说,说明了气功的理论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体生命整体观;概括了古往今来各门派气功功法的共性是“调心、调息、调身”;指出了气功的基本功效是健全心身,开发人的固有潜能。

应该指出,气功不仅是强化自身生命运动的有效方法,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生命运动规律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本文来源:《健身气功培训教程》

逸湘 发表于 2007/8/3 22:24:47

道家功法是最完整的整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气功的起源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