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 发表于 2007/11/24 22:11:29

明空医话---论人的整体观,脏腑的阴阳及经络气化(1)

<P>生命的起源就是一个力争上游的过程. &lt;&lt;易 系辞&gt;&gt; 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男女构精,千万个精虫奋勇向前,为首获能者进入卵细胞的透明带,受精的过程宣告开始。其他精虫晚来一步,也会吃闭门羹(双胞胎,多胞胎暂不详述)。到卵原核和精原核的染色体融合在一起,受精的过程宣告结束.</P>
<P>&nbsp;</P>
<P>&nbsp;孔子在《易 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个受精卵泡可以看是作个太极,是父精母血(男女的精虫)合而为一。北宋周敦颐画的太极图就是个空空的圆,说明他明了太极是个混沌的状态。 </P>
<P>&nbsp;</P>
<P>受精卵在输卵管有丝分裂,36小时后分裂成为2个细胞,72小时分裂成16个细胞,这个时候叫做桑椹胚。边分裂边在输卵管移动的这个细胞团,在第4日进入子宫腔。在子宫腔继续发育,分裂为48个细胞,成为胚泡,同时胚泡自身分泌激素,协同自身埋入子宫内膜。在6-7日胚泡着床,开始形成胎盘,孕育胎儿,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P>
<P>&nbsp;</P>
<P>&nbsp;中医的教学,讲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我们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特点。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整体呢?当精子和卵子混而为一,形成一个新的单细胞,不断的分裂,“…..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经过胚胎的不同的时期,以至于形成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仍是一团元气而已。 </P>
<P>&nbsp;</P>
<P>“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当我们评价西医是“清晰的局部”;中医是“模糊的整体”时。我们对“模糊的整体”是认识不够的。模糊可不是模糊不清。而是要理解为我们的身体,以至我的身心是浑然一体。后世的医家在辩证论治,用医用药形成各个流派,再有西医学的混杂,现代中医药的教学轻视经典,本末倒置,呜呼!对中医药的认识越来越“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P>
<P>&nbsp;</P>
<P>〈〈内经〉〉中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就是内向性运用意识的过程和达到的境地。在恬淡虚无的状态体会到真气从之。在我们的典籍中有很多“气”的概念。真气,元气,卫气,营气,经络气,脏腑气等等。 </P>
<P>&nbsp;</P>
<P>〈〈灵枢 刺节真邪篇〉〉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意思说真气是天空之气,先天之气,和后天水谷之气混合充斥周身。《内经》里人为人的生命活动关键在于真气。真气是个总的称谓,“经气者真气也”,经络之气也是真气。元气呢,是秉受于先天,受后天与先天水谷荣养之气,融化而成。</P>
<P>&nbsp;</P>
<P>&nbsp;《灵枢》中对营气和卫气也作了描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行脉中,有营养作用,主内守;卫行脉外,有捍卫功能,主外御。营气和卫气均化于水谷精微,两者是一分为二,又是合二为一的。在《灵枢》中说,老年人为什么“昼不精,夜不瞑”呢?就是白天精力不充沛了,夜间睡的少,或者睡的不踏实呢?是“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人老了,卫气不足,向体内已经衰少的营气争取补给。在这里要说的是营气卫气是一体的。营气卫气相互依赖兼容,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也是个有机的整体.</P>
<P>&nbsp;</P>
<P>&nbsp;在《内经》中讲藏象,经络,气化,运气。古人为何对主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体会的如此的精细呢?这要谈到方法论的问题。在《素问 八正神明论》记载:“歧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P>
<P>&nbsp;</P>
<P>怎么理解呢?歧伯说,让我说说守形的医生,他们没有超视觉的功能——透视的功能(目冥冥,冥,昏暗的意思。),就要问病,切脉。对病在人体的真实情况是不清楚的。而守神的医生呢?目明心开,不用问病,可以察知病在人体的真实情况。神明内得,又用言语不能表达是如何察知到的。俱视若昏,独见独明。别人看不见,而能守神的医生能慧然独悟,昭然独明,清清楚楚,故曰“神”。 </P>
<P>&nbsp;</P>
<P>怎么理解“神”呢?我们看1999年建国五十年庆典时,静空老法师给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的解释,有些真意。 </P>
<P>&nbsp;</P>
<P>&nbsp;</P>
<P>“神”用篆字写,左面是个“示”字,上面两横,两横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古字叫“上”。是指上天,下面三条,表示“上天垂相”。用现代的话讲叫“自然现象”。人生也是自然现象。右边这个“申”字,用篆字写,等于三个“口”,一条线贯通。意思很明显,你通达宇宙现象的这个人,就叫做“神”。“圣”跟“神”是一个意思。“圣”是明了,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 ,称为“圣人”。 </P>
<P>&nbsp;</P>
<P>&nbsp;</P>
<P>在中医学里,“神魂意魄志”还代表人的不同层面的意识活动。“神”为主宰。在传统的道学中强调“知内达外”,要感知人的内在的生命活动,进而了解外部的自然世界。古人的天文历法已如此的精确,都是智慧开发的圣贤了解自然世界的结果。儒讲“内盛外王”,是说要旺盛内在的生命活动,外在的社会生活生产中才会有旺盛的,有效的控制力。“王”做名词讲,也可以理解为各行业的领袖。如我们称孙思邈为“药王”。</P>
<P>&nbsp;</P>
<P>&nbsp;近来我在指导巴西学生LUCAS练习站庄时,体察到身体内外的光感和气的流动。形体觉的无比高大伟岸,内心充实,有战无不胜的勇气。这只是功夫的入门感受。慢慢体会到很多内景。在范晔《班彪列传第三十下》中讲:“外连混元,内浸膏茫”。什么是混元,混元,有时也写做“浑元”。颜师古注:“浑元,天地之气。”当在练功夫中,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皮肉筋脉骨融为一体,此时,心虚神静,内外相和。就会体会到形体无限高大,顶天立地,周身的毛窍腠理和外界虚空中天地之气的交换,可以浸透到膏茫之中。膏茫是不是可以做膏肓讲呢?还没有考证。 </P>
<P>&nbsp;</P>
<P>现代的医学家,哲学家不能准确的理解道统的学问,是缺少了内证的环节。医学家把“气”当做哲学的概念,是没有体会到“气”。而哲学家不能理解前人的理念,也是因为缺少了内证的过程。</P>
<P>&nbsp;</P>
<P>&nbsp;在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大纲》人生论中有对明代理学家陈白沙观念的论述。 </P>
<P>&nbsp;</P>
<P>陈白沙讲自然自得之学,以致虚守静为本。在其《与林缉熙》中说:“终日乾乾,只是收拾此理而已。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始终,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把柄人手,更有何事?往古来今,四方上下,都一齐穿纽,一齐收拾,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充塞。” </P>
<P>&nbsp;</P>
<P>张岱年先生这样评论:“收拾此理之说,亦与象山(指南宋理学家陆象山)为近,修养到此境界,则觉‘我大而物小,物尽而我无尽’,整个宇宙在我范围之内。所谓天地我立,万化我出云云,实只表现了唯心者狂妄自大。” </P>
<P>&nbsp;</P>
<P>陈白沙在致虚守静中体会的“理”,就是“元气”,或者说是“混元”。是有其物质性的。班固在《通幽赋》中云:浑元运物,流不处兮。也是讲,浑元随时随处,充塞宇宙。曹操在&lt;&lt;陌上桑&gt;&gt;中:“绝人事,游浑元”。指的就是修炼内容。在《黄帝内经》有类似的“。。。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在近代武学名家王芗斋先生在传授其大成拳中讲述,功夫达到相当程度,可自觉顶天立地,有身耸云端,精神放大之感,芗斋老称其为“身如云端宝树”。 </P>
<P>&nbsp;</P>
<P>陆象山,陈白沙在做学问中,有内求的过程。只是他们讲述的是沿途的风景,尚未到达智慧的彼岸。象朱熹,主张“半日静坐,半日读书”。要体察内在的生命活动,要开发智慧。不然是不会理解古人感受和理念,这也是我们文化出现断层的缘由。 对中医的学习,要有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的理念。</P>
<P>&nbsp;</P>
<P>2007年8月回珠海小住,一病人求诊,男,32岁。自述胸闷,头晕。观其面色,眼白略有血丝,唇暗红。细询问,两年前曾被殴打,伤及过胸背。为其针刺腋下大包穴,顿觉胸中舒畅,头脑清晰。这也是整体的理念,当针从大包刺入时,医者的意念要贯通患者整个胸部以至于全身。为什么取大包,这也是思维的整体性。我们讲感应,有所感,有所应。象武学的技击,接招换式,法无定法。当然,这时,取背腧穴,去心经,心包经的学亦可有效。</P>
<P>&nbsp;</P>
<P>&nbsp;古人云,以通为补。对治疑难杂证,有时用王清任的活血化瘀可应刃而解。在临床中,可用针灸畅通冲任这些大经脉,对“气街”的理念增进认识,结合内服汤剂,对人体的疾病自可高屋建瓴亦。</P>

[ 本帖最后由 明空 于 2007/11/25 13:18 编辑 ]

崇仲圣堂主人 发表于 2011/3/3 18:25:33

善,吾之师也

liuzhenbin72 发表于 2011/3/3 20:25:45

本帖最后由 浔峰村夫 于 2011/3/4 13:56 编辑

很好,理明,意难解.
我之良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空医话---论人的整体观,脏腑的阴阳及经络气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