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
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善现就是「须菩提」,是中文的意译,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须菩
提表现出来的是长寿,另有舍利子这些人也比佛的年龄大。所以,有些经典把「须菩
提」翻译为「具寿」就是长寿的意思。等于我们中国人所称鹤发童颜,南极仙翁,老寿
星。不过须菩提不仅是老寿星,他的道德修持,他的智慧,以及他生活的仪轨,都足以
领导当时佛的弟子们。他年高德劭,威仪气度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是非常有名的。
佛教一般知道须菩提谈空第一,这一本经就是空和有的研究。后世佛教,称须菩提
为尊者,连中国民间对他也非常熟悉。怎么熟悉呢?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
宫及七十二变的本事,都是从须菩提那里学的,这是小说上写的。孙悟空找到尊者,小
说上把六祖见五祖那个故事,影射孙悟空访道访到了须菩提。西游记中这一段,描写得
非常有趣,因此,须菩提尊者的名字,就在中国的民间十分流传了。
善现须菩提
善现须菩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一段文字,好像给我们写了一段剧本,描写当时的现场。「时」就是当时,就是
佛把饭也吃好了,脚洗好了,打坐位置也铺好了,两腿也盘好了,准备休息。可是我们
这一位须菩提老学长,不放过他,意思是你老人家慢一点休息吧!我还有问题,代表大
家提出来问。时长老须菩提,所谓长老,照佛学解释「长老」的内涵,还有许多意思。
总而言之,就是中文的年高德劭。前面我们提到过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在心经里,向
佛提问题的主角是舍利子,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刚经的主角则是须菩提,另如楞
严经的主角是阿难,每人的问题不同,所以佛的答覆方式也不同。本经是从须菩提问问
题开始的,因为他谈空第一,在大众中,在所有同学里,他要起立发言。我们现在发言
要举个手,佛时代的规矩,是从座位上站起来。当时,大家都在坐著,须菩提站起来,
偏袒右肩,这也是印度规矩,披著袈娑,一边膀子露出来。
关于偏袒右肩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右手空著好做事,在跟佛走路时,可以用这
个手膀,把年纪大的扶持过去。另有说法,认为右手是吉祥的手,左手不是吉祥的手,
所以用袈娑盖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杀人等坏事,都是这右手去做,所以,在佛前上
香时,要左手去插,不许右手近佛。但是另外也有一说,插香要用右手,因为右手是吉
祥之手,总之,这些都是后人的解释。上古的许多礼节,有时代及地区的意义,后世把
那些习惯又加上各种解释,有花招之嫌,我们姑且不管。
现在,须菩提「偏袒右肩」,披好袈娑,「右膝著地」,就跪下了。单跪右腿,
「合掌恭敬」,合掌是印度当时的礼貌,中国也有合掌,也有作揖。印度是伸开十指合
掌,有空心的合法,有实心的合法。顺便给青年同学们也讲一声,许多人写信给我,有
的称我「南法师」,我不是法师啊!我没有出家。许多人写信用佛家的规矩「合十」,
合十就是两个手合拢来,合十问讯,也是一种礼貌。还有些同学来信问「和南」是什么
意思?和南是译音,意思就是跪拜顶礼,五体投地跪拜,叫做和南。结果有一位同学就
对我说:老师也姓南,南无阿弥陀佛也姓南,拜拜也和南,好像你投胎的时侯,是选一
个南字来的。我说那我不知道,我当时也许选错了呢!这是有关与年轻同学们的趣味对
话,由合掌顺便提到。
现在须菩提合掌,就是向老师先行个礼,「而白佛言」。白就是说话,古文叫道白,
是南北朝时侯的说法,后来唱戏的也有道白,唱的时侯是唱,不唱的时侯说几句话,就
是道白。「希有世尊」,佛经上记载印度的礼貌,向长辈请示以前,要先来一套赞叹之
辞。等于我们中国人看到老前辈就说:「唉呀,你老人家真好啊,上一次蒙你老人家照
顾,你老人家给我启发太多了!」我也经常碰到年轻人对我这样说。金刚经已经把赞叹
的话浓缩成四个字了,其它的经典中,弟子们起来问佛,都是先说一大堆恭维话。佛是
很有定力的,等你恭维完了,然后才张开眼睛说:你说吧!这里的浓缩就是鸠摩罗什翻
译的手笔,只用四字:「希有世尊」,世间少有,少见不可得的世尊。前面提到玄奘法
师也翻译过金刚经,还有其他人的翻译,我个人的观点和研究,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本,
扼要简单,妙不可言。
古代翻译的规定是信、达、雅,我们看到很多佛经的翻译,信则有之,很忠实原典;
达,表达的清楚也有,但文字却不大雅。像鸠摩罗什的翻译,信、达、雅,皆兼而有之,
非常难得。所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译本。
须菩提接著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现在我们先来解释两个佛
学名辞,一个是如来,一个是菩萨。
如来 菩萨
如来 菩萨我们晓得「如来」也是「佛」的代号,实际上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是一种,佛
是一种,世尊也是一种。不过,中国人搞惯了,经常听到如来佛的称法,把它连起来也
蛮好。现在我们先说「如来」,这是对成道成佛者的通称。释迦牟尼就称释迦如来,或
者称释迦如来佛,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阿弥陀、释迦牟尼,那是个人的名字,就是特称。如来及佛是通称,等于我们中国
称圣人,孔子也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文王、尧舜都是圣人。圣人就是通称,而孔子、
周公就是特称。「如来」二字翻译得很高明,所以,我经常对其他宗教的朋友说:你们
想个办法把经典再翻一翻好不好?你们要弘扬一个宗教文化,那是离不开文学的啊!文
学的境界不好是吃不开的。
佛经翻译的文学境界太高明了,它赢得了一切。譬如「如来」这个翻法,真是非常
高明。我们注意啊!来的相对就是去,他没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
学了,一学就跑掉了。翻译成「如来」,永远是来的;来,终归是好的。佛已成了道,
所以就叫如来。金刚经上有句话,是佛自己下的注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
来。」无来也无去,换句话说,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当然无喜亦无忧,不高也不
矮,都是平等,永远存在,这个道理就是如来。用现在的观念说,他永远在你这里,永
远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这里。所以后世我们中国有一首诗,描写得
非常好:
佛在心中莫浪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只向灵山塔下修
浪字是古文的说法,就是乱,浪求就是乱求。不必到灵鹫山求佛,不要跑那么远了,
因为灵山只在你的心头。每一个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就行
了。也有人另外一种说法:「不向灵山塔下求」。总之,这只是说明佛、道都在每一个
人自己的心中,个个心中有佛,照后世禅宗所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
以佛法来讲,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
另外一个佛学的名辞是「菩萨」,这也是梵文的翻译,它的全称是菩提萨缍。菩提
的意思就是觉悟,萨缍是有情。如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那就一点味道都没有了。采
用梵文的音,简译成菩萨,现在我们都知道菩萨啦!如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年轻人
会以为恋爱经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译。
所谓的觉悟,觉悟什么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这个
觉悟。借用孟子的话:「以先知觉后知」,就是先知先觉的人,教导后知后觉的人。一
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功名富贵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
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
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
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
有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说,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
情。古人有两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一个人不俗气很难,能够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牺牲自我,
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觉悟有情。「菩萨」
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
佛的出家弟子们,离开人世间妻儿、父母、家庭,这种出家众叫做大比丘众。在佛
教经典中的出家众,归类到小乘的范围,他们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
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这在中文叫做自了汉,只管自
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禅宗则称之谓担板汉,挑一个板子走路,只看到这一面,看不
见另一面。也就是说,把空的一面,清净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于烦恼痛苦的一面,
他拿块板子把它隔著,反正他不看。
佛教里表现实相叫示现,为表达那个形相,大菩萨们的示现都是在家的装扮。譬如
大慈大悲观世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以及一些菩萨等,都是在家人的装束
示现,除了大愿地藏王菩萨。出家人是绝对不准穿华丽衣服的,绝对不准化妆的,可是
你看菩萨们,个个都是化妆的啊!又戴耳环,又挂项练,又戴戒指,叮叮当当,一身都
挂满了,又擦口红,又抹粉的,这是菩萨的塑像。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说他是入世
的,外形虽是入世的,心却是出世的,所以菩萨境界谓之大乘。罗汉境界住空,不敢入
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见心不烦,只管自己。
但是菩萨道是非常难的,一般说来约有几个路线,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
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前两句说,有些人自己并没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热忱,愿意先来救别人,帮助别人,
教化别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这样的人,自己虽没有得度,没有悟道,却先去救助
别人,这是菩萨心肠,也就是菩萨发心。
所谓「自觉已圆」,自己的觉悟,修行已经完全圆满了。「能觉他者」,再来教化
人,「如来应世」,这是现在的佛,现生的佛。
菩萨是如来的前因,成了佛如来是菩萨的果位,成就的果位。现在我们把如来及菩
萨,大概简单的解释了,我们再回转来看本经的原文。我们不要忘记了,现在须菩提还
跪在那里,替我们来提问题,我们多讲了一下,他就又多跪了一下了。(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