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盲 发表于 2008/1/26 21:15:42

松与旋

本来医盲并未在拳学上用心,也无力作相关探讨,但诸多大德在论坛上对内家拳术进行了很多有益的讨论,让医盲眼界顿开,也不禁技痒,想把过去对拳学的一点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今天要说的是内家拳术的一个共通点(这似乎成了医盲学习某门学问的特点了^_^),那就是松与旋。

内家拳有一个非常特出的特点,那就是放松的锻炼。这是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技击锻炼的锻炼方法。而且,因为这个锻炼方法,他才有"几近于道"的功能。
因为松,造就了内家拳锻炼人体本能的功能,因为松,造就了内家拳开发人体潜能的功能,因为松,早就了内家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内家拳另外一个特出的特点,就是旋,对,旋转的旋,不是玄乎的玄。

当遇到攻击的时候,人的本能是后退和侧闪,一般外家拳术把退、闪研究到了极致。而内家拳术别开一面,以圆弧运动来化解危难,并在化解的同时蕴藏着随时反击的机会和能量,在拳术锻炼上通常表现为走弧、走圈,最为典型的是大家知道的八卦圈,这是身法上的旋。

同样的道理,当肢体和外力接触的时候,我们的肢体呈现出圆弧运动,不管是身体的旋转、四肢运动的旋转,都可以起到以小搏大,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并在来力因为突然改变方法而努力控制平衡的时候,把握力点和方法,轻微的力量就足以使对方失去平衡。这时肢体运转上的旋。这种旋转,我们在内家拳的拳术套路以及单操的锻炼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比如常说的太极是弸劲,运动走螺旋,就是生动形象的表述。

更进一步,是肢体的空间位置不动,就地旋转。比如手臂的旋转,别小看这个微小的旋转动作,如果应用得当,作用在上面的外力,一样可以被卸去,试想当你用手去攻击一个旋转的轴,只要轴的速度足够,你是无法把力点牢实的作用在轴上的。同样的道理,到一个内家拳高手的手臂遇到外力攻击的时候,他旋转手臂的时机、速度和尺度把握的恰到好处,外来的力量就会落空,并且这种旋转,在即化即攻的作用上,表现的更为鲜明。这是肌体上旋。比如八卦掌的旋臂锻炼,比如形意钻劈。

更高深的功夫,是局部肌肉的旋,你看不到肢体的运动,但你若是有机会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种高手在受力点的局部很小范围内,肌肉产生旋转震颤,把外来的力量,转化于无形。

最为高深莫测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内气的旋。这是实证自验的觉受,不为外人所知,通常老拳师会用形象的语言来形容它,比如体内如水银般流动的感受,比如行气如九曲珠,比如肢体和大气的摩擦感排斥感等等,或随心念或随本能的内气旋转,你看不到肢体肌肉的运动,却已将外力消弭淹没。

更有近乎玄乎的凌空劲,俗话说的外气伤人之类的,目前也能在网上找到演示的视频了。但是对于科学莫解的神秘,见仁见智吧。

我们看到锻炼内家拳的,一般讲究锻炼从大到小的锻炼,就是这种循序渐进的直接体现。就好比太极拳,从大圈到小圈的锻炼过程,也就是功夫深入的过程。一羽不能落,一蝇不能加,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都是旋的功能表现。我们也可以从推手比赛表演中,看到拳手目前所处的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阶段虽然是递进的,但是在某个阶段上也是有不同层次的,比如同样是肢体的旋转运动,对于来力的把握,转动的时机、大小、方向乃至把握反击的时机、力点、技巧等,都可以反映出同一阶段不同的水平。

松,是培养自身敏感之必须,也是培养内劲之必须,而锻炼中肌体的旋扭,则是强化内劲通达的必须,也是使内劲达布于表的必须,同时,也是通过旋扭的锻炼,拉长肌肉纤维、拉长筋腱,锻炼内家劲力的必须。

讲了这么多,只是一种总结类型而已,并无实际指导意义。下面讲点实际的东西,也许感兴趣的多点。

松,首先的效验是身体的柔软。当你能够有意识的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才能说练习内家拳有点味道了。按照现代生理来说,你把身上的很多不随意肌的随意度锻炼的提高了。

一种检验松的方法:你让你的师兄弟给你做全身按摩般的试验,就是你放松在那里,让师兄弟在你全身点按,人一般遇到外力会自然的绷紧肌肉来抵抗的,那么现在,你试着不要抵抗,而是放松,他点按到那里,你用意的放松那里,来体会自己是否能够有意的局部放松。如果,你的全身都能够有明显的放松动作的了,恭喜你,你有进步了。

在你能全身各部都放松后,可以进行另外一个试验:还是请你的师兄弟在你全身点按,这次的要求是,你全身放松的,他点按到那里,你那里用意紧张(也就是肌肉紧张)来对抗他的点按。然后你体会,你紧张的范围有多大。比如一般人,自己点按自己的大腿,如果大腿肌肉紧张来对抗这个外力,体会一下,是不是整个大腿的肌肉都紧张?好了,经过内家拳放松锻炼的人,你的全身各处在受到外力的时候,不但能放松,还应该都能紧张,但是,你应该体会你紧张的范围,随着你的功夫进展,这个紧张的范围应该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受力点紧张,而周围依然是放松的,这个范围小到什么程度?你的师兄们,你的师傅,可以做你的榜样。
这个紧张,在实战中,不但体现在“防御”上,也能表现在进攻上,你紧张的范围越小,放松到紧张变化的速度越快,说明你的功夫越高。

经常在故事中看到,师傅伸手在弟子身上捏捏,来判断这个弟子的身体素质是否适合内家拳锻炼或功夫进展情况,就有这个意思在内。

外行说内行的东西,肯定会让内行见笑了。希望民秋等武学高手不要见笑为好。

33333333 发表于 2008/1/26 21:32:08

一看题目,觉得不同寻常,果然又是医盲杰作

医盲 发表于 2008/1/27 02:37:07

两种整劲

习练拳术,首求整劲,非唯内家。

整劲是拳术是否入门的标志。没有整劲,拳术不能称之为术,更不能称之为艺。充其量称之为搏杀,用俗话说,叫博傻也很恰当,就是一味比蛮力比抗力比天生的机敏。

整劲之为劲也,可以其羸弱为刚强,可以变弱小为强大。

外家拳也讲究整劲,在一定程度上以整劲的应用熟练程度为极致,而内家却以整劲为入门。当然同为整劲阶段,并不是说内家的初级整劲就比外加的熟练整劲高明,就好比你用刀我用棒,刀虽锋利,棒亦勇猛,并非刀用小力即可伤人就一定打得过用大力才能伤人的。

具备整劲的人,在和不具备整劲的人,在揉手时最容易观察出来,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把另外一个人发劲打飞出去的时候,有一种是化劲后攻其失衡,有一种是直接接发,这种就是整劲的典型表现。

当然,通常外家的高手习惯直接用整劲打人,而内家拳手,通常都是化而后打或化打同时,不会直接去“浪费”整劲去发人,不是不能,是不为也。

今天聊的两种整劲,通于内外两家,也就是说,在锻炼和应用的时候,内外两家都有类似的方法,只不过锻炼和应用的方式不同。

一种是由根到稍的整劲,通常外加用此方法居多。少林的发于足、形于背、达于手,就是一种典型。这种整劲要求人体的肌肉、骨骼、气息乃至内脏气血,都适应这个力学传送的要求,不管是发力还是防守。大家通常看到的表演,比如推碑之类,就是这种劲力的进攻性演示,而千斤坠之类的则表现为稳若磐石般的坚固。

这种劲力的锻炼方法,被民族英雄岳飞兼收并蓄,发明了中国拳术史上有名的岳氏双推,进而影响到少林拳术向内家拳术的转换过程,形成内家拳术的一大流派。在拳学的互相学习发扬过程中,少林心意把,就明显的带有它的痕迹,而成为少林的看家秘传。

陈式太极的一身备五弓,也明显的带有这种交流的痕迹。

还有一派的整劲,是以腰腹为中心,劲力由中向四稍,由四稍向中心的聚散方法。不管内家外家,都有此类锻炼的方法,过去流传于河南济源一带的少林俗家一派的大周天功,这种方法表现的尤为明显。现今流行的内家拳法,也大多以此种方法为锻炼手段。只不过,不是用医盲的这种说法而已,但是习练过的人,可以贯穿的回忆一下,你所习练的内功心法或者说用劲心法,是不是这样的。

再简单的说一下,也许更好明了。

当你要发力的时候,应该明显的感觉到劲力有腰腹而起,上达于臂,下撑于足,身如劲弓,当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往往不知道怎么回事对方就出去了。当你的这种感觉迟滞的时候,不是没有发出对方,就是已经被对方发出去了。

当你受到来力的时候,你的臂松足松,继而丹田空松,配合旋的作用,你会发现外力变得轻飘明晰,你很容易感受、把握他的来势及去向,这时候你要反击也只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了。

似乎这种由中心而末梢的运劲方法教由根达稍的来的快捷,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这只是锻炼方法和拳术风格不同而已。练习拳术,就是通过锻炼养成周身整劲的姿势和劲力习惯,练拳亦然,平时起居亦然,一旦养成,即成习惯,并非打拳的时候身体完整,练习完了就松懈的。当你整劲形成,习惯养成,时时处处保持正确的身形,即便不起心动念,浑身完整依然。曾经听一位老拳师说过,锻炼太极拳就有一点不好,就是逛街逛商场的时候,不小心被人家碰到,结果撞到的反而是对方,要学会赶紧赔礼道歉,免得惹些不必要的麻烦。信哉此语也。

这里闲聊的是整劲,不知道会被拳学大家怎样笑话呢,好在医盲脸皮厚,胡说八道一番,让大德前来盘剥一番,得益的应该是论坛的同道好友了。

[ 本帖最后由 医盲 于 2008/1/27 17:38 编辑 ]

民秋 发表于 2008/1/27 04:16:41

薛傳形意六合劲的第一个劲就是要练横劲,所谓横劲就是周身的螺旋力,门内叫“骨力”。
杨家太极内功老六路对“松”的理解分:送、散、通、空。

民秋 发表于 2008/1/27 04:30:12

医盲对武学一道还是很有研究的,要不是闲暇胡乱点了一下你的帖子,真就错过去了。有内功者是丹田气打(形意大师郭云深的绝技),由丹田上下通达,至足反弹回上身与向上的劲力相合,类似核爆炸的效果,由丹田开始。说的过程好像很复杂,其实速度是很快的,一瞬间的事。所以薛颠在《形意拳讲义》写道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力源核心是腰腹,所以内家都在练丹田气。

清清黄河水 发表于 2008/1/27 05:11:01

一个功夫锻炼的疑问:

记得小时侯在家常听老人讲起一件关于前人习武复仇之事。所讲习武之事,现在能记得有两事:一为腿上绑铁瓦以练腿力,这个好理解,按现在的说法叫负重练习。其二为关于睡觉,人不睡床上,而睡一种农家物中(具体是什么一直没搞的很清楚),身体应当是蜷曲的而不是直的。对于睡觉一事一直不得其解,当时也小,只是听故事,后来就慢慢淡忘了。

小王子的肉丝 发表于 2008/1/27 07:45:41

卷曲睡觉,不就是躺着站桩吗,呵呵。

原帖由 清清黄河水 于 2008/1/27 20:11 发表
一个功夫锻炼的疑问:

记得小时侯在家常听老人讲起一件关于前人习武复仇之事。所讲习武之事,现在能记得有两事:一为腿上绑铁瓦以练腿力,这个好理解,按现在的说法叫负重练习。其二为关于睡觉,人不睡床上, ...

医盲 发表于 2008/1/27 08:55:33

为了丹田之气能够迅速生发乃至“爆炸”,形意门有丹田拍打功。简单的看,就是小腹放松后,用掌猛击的瞬间肌肉紧张抵抗,但因为其中蕴藏着养气运气之功,所以并非外家拍打锻炼抗击之功。但是此功稍加练习,既有小腹肌肉松软但是遇外力则自然反应的功效。

医盲 发表于 2008/1/27 09:24:20

原帖由 清清黄河水 于 2008/1/27 20:11 发表
一个功夫锻炼的疑问:

记得小时侯在家常听老人讲起一件关于前人习武复仇之事。所讲习武之事,现在能记得有两事:一为腿上绑铁瓦以练腿力,这个好理解,按现在的说法叫负重练习。其二为关于睡觉,人不睡床上, ...

有很多外门功夫,练功方法甚至是匪夷所思的。

比如医盲年轻时曾遇到鄂西一派的地方武师,其门类蹲马步,要求站在装满石灰的大簸箕上练,不能在平地上锻炼。遇到一个湖南鹰爪门武师,从小穿铁瓦,十年日夜不脱,那年他40余岁,已多年不练功了,但是轻轻一蹦,可以蹦上两米外的八仙桌上。再比如江西字门练习点穴,要求食指日夜不能弯曲,睡觉的时候用竹篾把食指撑起。等等这些,或有其道理在内,但是也不排除是传承过程中的误传错传。

医盲 发表于 2008/1/27 10:03:44

关于肢体的旋,习练过八卦掌的人应该有更直接的体会。

整个八卦掌的锻炼过程中,莫不是对周身的旋扭锻炼,而且在这种锻炼过程中,放松又是必须的。经过这样长期的锻炼,其筋骨皮肉产生特殊的变化,锻炼的人只要留心,一定会发现。

中国内家拳术各大流派,除了八卦掌,都有长期的积淀流传演变,而八卦掌在董公海川之前,似乎少见记载。虽然不能否定董公海川有其奇遇和传承,但是八卦掌一门,确是不同凡响。

董公海川教授弟子,绝无雷同,根据弟子不同特点教授,所以门下大弟子都能形成独特的风格,开宗立派。

从这两点看,董公海川实为中华武术数百年来一人也。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松与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