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230
发表于 2008/3/21 00:50:05
素靈微蘊卷三
昌邑黃元禦坤載著
(鼻句)喘解
趙彥威,病駒喘,秋冬病作,嚏噴涕流,壅嗽發喘,咽喉閉塞,呼吸不通,腹脹嘔吐。得後泄失氣,稍差脹微,則病發略減。少時素患鼻淵。二十余歲,初秋晚食後,偶因驚恐,遂成此病,自是不敢晚飯。嗣後凡夜被風寒,或晝逢陰雨,或日昃飽啖,其病即發。發則二三日,或八九日、二十余日方愈。病十二年矣.
此其素稟肺氣不清。肺旺於秋,主皮毛而司收斂,肺氣清降,則皮毛緻密,風寒不傷。肺氣鬱升,皮毛蒸泄,涼風一襲,腠理閉斂。肺氣臉塞,逆沖鼻竅,鼻竅窄狹,奔氣迫促,出之不及,故嚏噴而下,如陽郁陰中,激而為雷。肺氣遏阻,愛生嗽喘。津液堙瘀,乃化痰涕。
此肺氣上逆之病也,而肺逆之原,則在於胃。脾乙太陰而主升,胃以陽明而主降。經脈別論:脾氣散精,上歸幹肺,是脾之升也。逆調論: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下行,是胃之降也。蓋脾以陰體而抱陽氣,陽動則升,胃以陽體而含陰精,陰靜則降。脾升則肝氣亦升,故乙木不陷,胃降則肺氣亦降,故辛金不逆。胃氣不降,肺無下行之路。是以逆也。
肺胃不降,病在上焦,而究其根本,則緣中氣之虛.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也。蓋太陰以濕土主令,陽明從燥金化氣,中氣在太陰陽明之間,和平無虧,則陰不偏盛而陽不偏衰,燥不偏虛而濕不偏長,故脾胃轉運,升降無阻。中氣虛損,陰旺濕滋,堙鬱不運,則脾不上升而清氣常陷,胃不下降而濁氣常逆,自然之理也。
飲食入胃,脾土溫燥。而後能化。陰盛土濕,水穀不消,中焦壅滿,是以作脹.脹則脾氣更陷而胃氣更逆,一遭風寒,閉其皮毛,肺氣鬱遏,內無下達之路,外無升泄之孔,是以沖逆咽喉,而病嗽喘。雨降則濕動,日暮則陰隆,病所以發也。日昃陽衰,陰停不化.中氣一鬱,舊證立作,故不敢晚飯也。吐泄去其陳宿,中脫沖虛,升降續複,故病差也。是其虛在中氣,而其起病之時,則因木邪。以五情之發,在腎為恐,在膽為驚。膽以甲木而化相火,隨戊土下行而溫癸水,相火蟄幹癸水之中,腎水溫暖則不恐,膽木根深則不驚。平日濕旺胃逆,相火之下蟄不秘,一遇非常之事,動其神志,膽木上拔而驚生,腎水下淪而恐作。己土侮于寒水,故脾氣下陷,戊土賊於甲木,故胃氣上逆。初因驚恐而病成者,其故如是。奇病論;驚則氣上,舉痛論:恐則氣下,上下反常,故升降倒置,此致病之原委也。
法當治中以培升降之用,燥土而撥轉運之機,所謂發幹鈞之弩者,由一寸之機,轉萬斛之舟者,由(木尋)之木也。
南齊·褚澄有言:上病治下。凡病水火分離,下寒上熱,不清心火,而溫腎水,較之庸工,頗為得矣,而總不如治中。中者,坎陽離陰交媾〔1〕之媒。此義得之《靈》、《素》,讀唐宋以後書,未易生茲妙悟也。
駒證即傷風之重者。感冒之初,內有飲食,外有風寒,法宜理中而兼發表。表解後,溫燥水土,絕其寒濕之根.蓋飲食未消,感襲風寒,濕土堙瘀,肺氣不降。風閉皮毛,內郁莫泄,表裏皆病,故內外兼醫,彥威病用燥土疏木、溫中降濁之劑,茯苓、甘草、幹姜、細辛、橘皮、半夏、桂枝、砂仁,十餘劑,不再作。
东湖野老
发表于 2008/3/21 08:35:04
楼上医案,五积散可以。
ww9188
发表于 2008/4/1 23:15:39
方子不错,发作的时候不要吃,外感的时候不要吃。
白冰
发表于 2008/4/8 05:28:34
虫草可否用紫河车代替?
65305
发表于 2008/12/10 20:37:11
太麻凡,根据马悦凌老师的方法很简单,大蒜泥小碗半碗加点开水,蒸熟吃。
大漠孤狼
发表于 2008/12/10 21:17:52
谢谢提供.
travelsky
发表于 2009/5/29 00:26:42
原帖由 还君明月心 于 2008/3/20 13:32 发表
我家传中医结合现代医学独创新疗法治疗哮喘,临床疗效颇佳。每次治疗可以保证1年不发病,并且恢复日常活动能力,治疗过程需要1小时。无需吃药,主要是穴位治疗。如有意可联系0543-2292590
你效果这般好,应该很忙吧。还有时间跑到网吧上网,还到这里发个小广告?
这般做广告之流,实在不敢恭维!!!
dongfangzhulin
发表于 2009/8/23 17:08:02
现在都有冬的人工品可以代用,较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