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2/16 18:08:12

道 教

道 教
太上正一道士 劉大稔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2/16 18:08:35

道教乃一中國土生土長之宗教,其修持、其方術皆深深植根於中國文化土壤當中。考其思想淵源,實來自道家學說,神仙思想及民間巫術,方術再結合華夏傳統的思想形態、社會風習儀式而來。

中國古代社會,人對日月星晨、河海山嶽及祖先甚為崇拜,皆視之為神靈。這些社稷祠神,如天帝演變而成的玉皇大帝,天、地、水三神變成四海龍皇、城隍土地,皆由民間信仰之神靈轉化為道俗共祭的偶像。又古代殷人巫卜可決疑惑、斷吉凶,巫師可交通鬼神,依仗巫術可為人祈福消災,此類巫術亦為道教吸收繼承。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2/16 18:08:53

戰國之際,燕齊一帶出現了神仙方士。神仙是現實世人個體生命的無限延續,神仙崇拜乃道教信仰之核心。燕齊兩地,因海市蜃樓而盛傳渤海中有蓬來、瀛洲和方丈三神山,引起人們對神仙的聯想,典籍《楚辭》、《莊子》亦提及神仙,時人認為神仙有長生不死之仙術,便有追求突破生死大限之願望。一些自詡能追求神仙境界及仙藥的方士,教人煉丹長生,後亦為道教所汲取。

起初方士和巫師都只有術而沒有學說,乃竊取齊人鄒衍所倡之五德始終說,以其五行德性、陰陽變化之結合附會神術與仙術,以增強說服力。武帝時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一書,以五行陰陽附會儒家學說,儒生與方士開始合流,讖緯之學興起。讖為一種宗教預言,緯是以宗教迷信觀點對儒家經典進行解釋。儒生集合一切古今神怪說法與妖妄言辭,加之以讖緯,為方士創立道教提供大量方便。

道家思想中與道教確有相通因素使其成為附會對象。老子本身不信鬼神,但《道德經》本身有不少可供道教利用的思想。「道」為天地萬物資根源,其無色、無味、無形,更超時空存在,此種抽象的法則被道教誇大、神化。道家主清靜無為、重視養生,更有助鞏固道教思想。漢初黃老之術大盛,道教由起初巫術及神仙方術之民間迷信,一躍成為與儒佛並列的大教,實靠依從道家學說形成道教之獨特神學體系,並神化黃帝老子成為信服的權威。

道教之起源雖可上溯於久遠的時代,其醞釀於漢代、誕生於漢末,實有著深刻之社會因素。經過戰國這無神論高漲的時代,統治階層為加強對社會控制,大力提倡宗教神學與世俗迷信王莽用圖讖篡漢。秦始皇時,曾派人到蓬萊求不死之藥。至漢武,大儒董仲舒以陰陽五行附會儒家經典,尤敬鬼神之祀,神仙方士更受重用,王莽用圖讖篡漢,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社會瀰漫著濃厚之宗教氣氛。迄至漢末,天下大亂,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以神仙方術之長生不死、煉丹服藥作為慰藉,動亂社會遂成為道教滋生之土壤。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2/16 18:09:09

漢代發展概況

西漢後期,賦稅徭役繁重,豪強大族之土地兼併,嚴重之自然災害,使社會動蕩不安。迄至東漢,桓靈荒殆,兩次黨禍,正士誅逐幾盡,疫病天災未止,於是神仙讖言,狂惑黎庶之道教隨之興起,其中產生與農民起義相結合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太平道以《太平清領書》作為理論根據,太平經內容頗為龐雜,將老子道德經、陰陽讖緯、五行災異及至神仙系統、修煉方術等混合起來。後張角得經書,於靈帝間創立太平道。其傳教方式以「符水咒語以療病」,道徒以酒能亂性為戒,《太平經》云﹕「酒者,水之王,水王當剋火,火者君德也,急斷酒以全火德」,此外亦主順時令,「心與天地同,不犯時令也」。經張角之綜合,太平道具有明顯之宗教傾向。

太平道聚眾數十萬,合信仰及政治革命運動為一,發動黃巾之亂,勢力遍及青、徐、幽、冀、荊、揚、袞、豫八州,並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分信眾為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皆各立渠師,以宗教力量起黃巾之亂。朝廷鎮壓之,至張角兄弟死,餘黨遭曹操之痛剿及招降,太平道遂無形解體。

漢另一舉足輕重之道教派系為五斗米道。其始創者張陵修道於西蜀鶴鳴山,云得太上老君授予《老子道德經》,因以創教。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教法,除以符水、符籙為人民治病外,亦為病人祈禱,更以金丹、扶占、捉鬼、治邪等法吸引教徒。入門者必先付出米五斗,因而得名。五斗米道借宗教力量推行教化,其為防人貪心多取,乃下咒多取者必致疾病;又據當時「月令」定期敢殺生及禁釀酒。五斗米道亦帶濃厚之宗教意識。

張陵死,子張衡續行其術,於西南及陝南一帶傳道。衡死,子張魯承繼之。五斗米道傳之張魯,組織日趨嚴密,徒眾分為二十四治,自稱「師君」,初學道者為「鬼卒」,入道較久已受籙者為「祭酒」,祭酒各領部眾約干,人數較少者稱「鬼主」,多則稱「治」,需嚴守之戒條為「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山首其過」、「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

張魯仗劉焉之勢佔據漢中,後再取巴郡,雄霸漢川凡三十年,實行政教合一,地方「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領十萬大軍攻取漢中,降服張魯,魯被拜為鎮南大將軍,張魯自立五斗米道譜系,稱張陵為天師、張衡為嗣師、自稱孫師。及曹操攻入漢中、張魯死後,子張盛率領部眾,移至龍虎山傳教,成為流行江南之天師道。然於曹魏末年,原授職之舊祭酒身故,新祭酒及道民又不服舊法,道教發展呈衰息之象,至魏晉始復盛。

觀乎道教於漢之發展,太平道與五斗米道皆上承神仙巫術,再以經典加以附會創教,經吸引信眾、發動政治動亂,道教之組織、理論日趨嚴密,下啟魏晉之道教。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5/12/16 18:09:25

魏晉南北朝發展概況

迨晉武王天下,對道教仍採曹魏以來的限制政策。然武帝以後,道教勢力復盛,東晉時北方作亂,天師道徒流入江南,其籍掀起政治叛亂而得以發展。如八王之亂,趙王倫與琅琊山天師道關係密切,參謀孫秀更為天師道徒。當時道教於道術收煉與整頓教務組織方面皆有發展。東晉葛洪撰有《抱朴子》,其獨創一套煉丹術,提出神藥金丹服食成仙(外丹) ,又主導引行氣內修養生(內丹) ,稱丹鼎派之宗師。此外又求積善正行、實踐宗教仁信為成仙修養之內,去除部份荒誕神仙學說,轉化道教之發展路向。

及至劉宋,有陸修靜繼起。陸氏得《上清經》,並整理《三皇經》及靈寶系經典,整理各類經典之傳盛、教派及經系,編成《三洞經典目錄》,建立道書分類體系「三洞說」,發展完備經典系統。又提出道教由上而下之固定教會組織,置24治、36靖盧,內外道士2400人,明確申明道士之升降制度。陸氏上承三張二葛,廣制經典及齋醮科儀,豐富道教儀式,得當時士人及統治者信任。

陶弘景為陸修靜再傳弟子,其編注《真誥》,雜用釋家之言,綜合道教前期理論,如神仙故事、修煉方法、宗教戒條及地獄理論等,甚至將佛教輪迴轉生說融入道教教理,可見其儒、釋、道三教互參思想,陶氏開闊之宗教觀對儒、釋均能兼容並包,隨其習道者不僅道士,亦有僧侶。陶弘景撰《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其將道教諸神分為七部分,每部分有一位主神,左右各列數神至數十神,又被劃分為多種等級,既對早期道教之神仙學說作總結,又確立整套神仙世界譜系。陶氏習道教理論之大成,後創立茅山宗,為中國歷代一主要道教宗派。

稍早於陸靜修有北魏寇謙之,對改革北方道教貢獻至大。寇謙之信奉天師道,自言其於嵩山修道時,得太上老軍封為天師,賜以《雲中音誦新科之戒》及《錄圖真經》,令其改革三張之偽天師道,糾正張陵以後各地祭酒傳授被任意歪曲之符籙、徵收稅錢及男女規矩紊亂等現象,又定《戒經》為教團根本規範,必需誠心崇拜。寇謙之之新天師道,著重齋醮科儀,其力主簡便,信徒只需在家立壇,朝夕禮拜,不必出家,對天師道一向重視之符籙,寇氏則認為可召鬼神。又採佛教教義,出現三世轉生及輪迴說及規定撞禮儀法。道教經寇氏發展,得北魏政府承認,宰相崔浩為之說,太武帝亦崇信道教,改年號為太平真君,於京城東南建天師道場,以後凡北魏君主即位,必在道場受籙。北魏亡,道教於北方地位一落千丈,及至隋朝始有復興之象。

道教經魏晉南北朝陸修靜、寇謙之等人發展,於理論及組織方面都日趨完備,以消除漢代巫鬼迷信之氣息,成為一純粹之宗教信仰。後更得君主採信,道教遂漸脫離民眾,走向統治者或王公貴族路線,依仗其力量以宏揚道教。


太上正一道士 劉大稔

歲次丁丑年恭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