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者应认戒为师,还是认觉为师?
作者:东方阳熹来源:道德公益网http://www.daode.org/有的佛经言“认戒为师”,有的说“认觉为师”,哪种说法才算正确呢?本人认为,学佛者未悟之前,需要“认戒为师”;已悟之后,需要“认觉为师”。 学佛者在未开悟见性前,根本就分辩不清哪个是妄心,哪个是真心;哪个是幻觉,哪个是本觉;哪个是先天性,哪个是后天性。因此说,“认觉为师”这句话对于初学佛者来说,等于废话。
据《金刚经》记载,释迦牟尼佛临灭度时,弟子问:“以后该以何人为师?”。佛曰:“以波罗提木义为师”。“波罗提木义”是梵语,翻译成汉语,是戒律的意思。此是对未悟道的弟子说的,也是对大多数学佛者说的。
释迦牟尼佛临灭度时,弟子还问:“师父死后,应以何为住?”。佛曰:“应以四念为住。”即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不常;四、观法无我。这也是对未悟道的弟子和大多数学佛者说的。
对于已经悟道的弟子,佛则说“称觉为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见佛讲法是观根应量,随宜说法。
因为大多数学佛者不识自性,分辩不了真假,所以惟有借后天返先天,通过严格的持守戒律,才能够得以开悟见性。
宗教戒律所要戒除的,无一不是后天的东西,无一不是障蔽真如自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如同镜上的微尘,空中的云翳,这些东西不除,学佛者永远无法见性明心。因此,未开悟见性的弟子,一定要以戒律为师,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在临终时,反复叮咛和告诫弟子的。
宗教戒律所要戒除的东西是后天、是障蔽,戒律和佛法本身也是后天,也属于一种障蔽。因此,学佛者悟道以后,就必须把戒律和佛法舍弃。此谓:“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因此,佛对已悟道的弟子,就不说“以戒为师”、“应以四念为住”了,而是说“称觉为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在让人们放下一切后天的执著,本觉常照,常住如来的真心。
去除后天物欲难,去除佛法更难。去不了佛法,叫“法尘留碍”。许多学佛者修到最后,往往因为去不了法尘,而难以心空相灭,悟入甚深般若,获得真实的觉悟和解脱。一些大根基者,尽管目不识丁,反而能够很快开悟见性,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法尘的障蔽,也就是各种经典文字、理论说教所产生的迷惑。
东方阳熹
写于2007.10.16
当然是以戒为师,你以为当今世间已悟道的人有多少?....
随缘生法
觉者念念在觉,戒定在其中,未觉者以戒为师,戒成则定慧亦成,是为不二法门. 戒即是觉,觉即是戒。非戒无觉,不觉又何谈戒?印光法师文钞集后编
(五六)有慧无福慧不真 有福无慧福不纯
福慧具足成正觉 福慧俱无久沈沦
欲成无上觉道,必须福慧具足,欲得福慧具足,须入净戒华屋,法门无量,不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总名出世福德,般若一度,名为出世智慧。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五度无般若,便成住相福德,只获人天小果,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名为波罗蜜。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无五度,虽有觉照,了无施为,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名为波罗蜜,六度互资,法法皆到彼岸,如两手互洗,一一各得清洁,而持戒一度,通前该后,尤为切要,诸佛以能持戒故,福慧两足,得证究竟涅槃,六凡以不持戒故,福慧全无,沈沦生死恶道,欲出尘累,戒为第一,汝等佛子,各宜努力。(卓杖云)
福慧何曾离当念 持犯元只在一心 戒是必要条件。是最低限度的要求。觉是在此基础上的提升,是引导向上的。两者是和谐共存的,不是对立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