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本布衣 发表于 2008/8/26 19:30:42

转帖 :《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篇 1-5 》

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篇<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8-27 来源: 广州日报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8/27/B7/res03_attpic_brief.jp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8/27/B7/res05_attpic_brief.jp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8/27/B7/res07_attpic_brief.jpg重庆出版集团   新书摘
  (1)
  郝万山
  著
  著
  医圣之路
  张仲景是我国的一代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的医学名著,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经典。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不但影响了中国和中医,也同样影响了世界医学界,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么,张仲景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一代名医?张仲景到底为中医做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
  张仲景和曹操、刘备,以及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他比曹操大5岁,比刘备大11岁。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字。他生活在东汉末年,生卒年份大约为公元150年到公元219年。
  在历史书上,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中,都没有张仲景的传记。宋朝时,国家组织校正医书局校订了《伤寒论》这部张仲景的著作。校订过程中,校正医书局的医官们写了一个序,这个序引用了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中的一段话。《名医录》现在我们看不到了,那么,这段序是怎么说的呢?曰:“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张仲景,《汉书》无传”。我要说明的是,这个《汉书》应该指的是《后汉书》。“见《名医录》云”,就是唐代甘伯宗所写的那本书。接下来又说他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即仲景是他的字。然后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等等。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是东汉末年三国前期的人,他的家乡在现在的河南省邓州市境内。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写的序,说他拜师学中医,他拜的是谁呢?拜他的同乡张伯祖,张伯祖也是很有名的医生。从对医学的贡献来看,张仲景的功绩要远高于他的老师,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孝廉是当时社会授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廉洁奉公的优秀青年的一个荣誉称号,不是官职。政府在选拔官吏的时候,就从孝廉中,也就是从这些优秀青年中选拔。张仲景在年轻时被乡间推举为孝廉,这件事情是可信的。
  至于“官至长沙太守”,历史书上没有记载。长沙在东汉的时候,是归荆州所管。长沙太守,在史书上都有记载,比如孙权的父亲孙坚做过长沙太守。史书上没有记载张仲景什么时候做过长沙太守。有人就推测了,因为这个长沙太守的记载,曾经有几年空缺,所以就有可能在这几年空缺之中由张仲景做了太守。而且人们接着又推测了,张仲景又写书,又看病,又做官,他怎么能忙得过来呢?张仲景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不办行政上的事情,打开大堂,让百姓到大堂看病,所以现在把药店的医生叫做坐堂医,就是从张仲景那儿流传下来的。张仲景后来觉得做官不如当医生能够直接为百姓们服务,于是就不再当官,去当大夫了。
  正因为在历史上有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的传言,所以后来的医生都用“长沙”作为张仲景的代称,或者作为张仲景著作的指代,这一点我们应当知道。所以以后要是看到某些医学书上说“长沙”怎么说,“张长沙”怎么说,大家就应该知道这里指的是张仲景。
  关于张仲景治病的故事,有不少传说。有一次,张仲景在河南桐柏山采药,碰到一个山民找他看病,张仲景给他摸完脉就问他,先生,您的手腕为什么有兽脉?张仲景够大胆的,这个人因为被大夫看到了底细,就如实以对,他说,我是峄山山洞里的老猴子,这些日子身体实在不舒服,所以请你给我看看。张仲景听完之后,把脉,看看舌相,就从药包里拿出一丸药给它吃了,老猴子吃完这丸药就好了。第二天,这个山中的老猿猴扛了一块大木头来,对张仲景说,非常感谢你治好了我的病,我没有什么回报,这块木头是生长了一万多年的桐木,是很珍贵的木材。桐木能做乐器,于是张仲景就请人用它做了两把古琴,又给古琴取了名字,一个叫古猿,一个叫万年。在中国音乐史上,这个故事和两把古琴的名字就记载在一个叫虞汝明的人所写的《古琴疏》里。
  关于张仲景,有不少故事和传说流传于后世,这些故事不但流传于民间,在一些医学专著里也有不少记载,并且还有不少的证据。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个人叫徐中可,他写了一本书叫《金匮要略论注》,《金匮要略》也是张仲景的著作之一。这本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个读书人叫冯应鳌,他得了重病,身上一阵冷一阵热,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把他烧得晕晕乎乎的。一天夜里,他觉得晕晕乎乎的,眼看就要不行了,慢慢地进入了梦乡。在梦中,飘飘悠悠地来了一个神人,这个人穿着黄色的衣服,戴着黄色的帽子,然后就用手摸他的全身,摸完了之后,冯应鳌顿时觉得全身特别舒服。他又惊喜,又害怕,就问,您是谁啊?为什么来给我治病啊?那个穿着黄衣服、戴着黄帽子的人就说了,我是南阳汉长沙太守张仲景。
  他是神人嘛,没有名片,不是先递给他名片介绍介绍,而是自己口述,说我是南阳人。古人介绍自己,先介绍是什么地方人。是什么朝代的?是汉代的,当然是后汉的了。做过什么官?长沙太守。叫什么?张仲景。冯应鳌问,那你为什么来给我治病啊?神人说,我今天给你治病是因为也有尴尬的事情需要你帮忙。冯应鳌说,什么事情我能帮得上你呢?张仲景说,南阳城的正东4里处——所谓4里就是四华里——有个祠堂,这祠堂的后面走77步有我的墓,过几年会有人在墓上挖井,你要到那儿阻止他们,那是我的墓,你同时把墓和祠堂整修整修,就算是对我的报答。说完他飘然而去。
  冯应鳌醒了之后,出了一身大汗,烧也退了,身上也舒服了,他非常高兴。梦中神人的嘱托不能随意忘记,过了几年,他真的到南阳城东去了,真的发现了这个祠,这个祠的北边,就是后边77步远的地方正有几个园丁,原书说叫园丁,也就是农民在那儿打井。他走过去一看,正好挖出个石碑,石碑上写着: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
  这个石碑现在就放在河南南阳的医圣祠。从发现石碑到现在有500年了,遗憾的是这个石碑没有署立碑的年代,也没有署立碑人之名。1981年,医圣祠在整修的过程中,发现下面埋着个碑座,碑座的一边写着四个字:咸和五年。咸和是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和五年就相当于公元330年,离张仲景公元219年去世也就是110年左右。如果这个墓碑真是那个时候立的话,那张仲景做长沙太守之事,这就是个物证。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08/10/5 12:22 编辑 ]

臣本布衣 发表于 2008/8/27 23:54:11

转帖: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篇(2)

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篇(2)<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8-28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郝万山
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8/28/B10/res03_attpic_brief.jpg  重庆出版集团
    《伤寒杂病论》
  晋朝有一个叫皇甫谧的,他写过一本书叫《针灸甲乙经》,是针灸著作的经典。在这本书里,他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说张仲景遇见了侍中王仲宣。侍中是什么人?就是皇帝的贴身随从,是皇帝的秘书,可以出入宫廷,可以参与政事,所以是一个重要官员,但是这个王仲宣这时候还不是侍中。
  张仲景见到他的时候,王仲宣只有20岁。张仲景一看见他就说,哎呀,小伙子,你身体可有病啊。张仲景说,如果不治,20年以后你的眉毛会掉光,眉毛掉光了再过半年你就死了。
  可是谁愿意让人一见就说有病啊?王仲宣想,我年纪轻轻的,你是咒我,还是忽悠我呢?张仲景接着说,你要想免除这个病灾,需要喝我的五石汤。王仲宣更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了。张仲景随后从药包里把五石汤给他,也没有收他的药费。王仲宣心里很不高兴,没有吃这个药,心想,我好好的,二十来岁吃你这个药干什么?
  过了三天以后,张仲景又遇到了王仲宣,就问他,我给你的药你吃了吗?王仲宣吞吞吐吐地说,吃了吃了。张仲景说,看你的气色,就知道你根本没吃我的药,你这个小伙子啊,对自己的健康,对自己的生命这么轻视。王仲宣没有听张仲景的话。过了20年,他的眉毛真的掉光了,眉毛掉光了之后过了187天,半年稍稍多点,他就真的死了。
  王仲宣是什么人?此人名粲,就是王粲,字仲宣。他开始的时候投奔刘表,刘表没有重用他,后来又转投曹操,曹操对他很器重,后来他一直做到侍中。王仲宣生于公元177年,比张仲景小27岁,所以张仲景当时说,小伙子,你身体有病,如何如何。王仲宣不敢当着张仲景的面直接发作,他比自己大27岁啊,是父辈。王仲宣死于公元217年,死的时候真的是41岁。
  但是这个事情也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是什么病,会让张仲景预测王仲宣二十年后眉毛会掉光?王仲宣虽然确实是41岁死的,但是很多人认为他是死于传染病。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不是因为战争而死,就是因为疾病而死。史书上还说,中原大地,“白骨委积,人相食啖”。广阔的中原,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到处可以见到白骨。
  张仲景正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中。那么,他是怎样记述自己的这段经历的呢?他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说我的家族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曾经有过两百口人,“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说建安元年以来,就是从公元196年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两百多口人死了三分之二。
  这些人是怎么死的呢?“伤寒十居其七”,仲景这里所说的伤寒是指传染病,是外感病,十分之七的人都是死于这个病。张仲景作为一个医生,他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看到众多的亲人和百姓被疾病、传染病夺去了生命,而他在救治的过程中,发现力不从心,难以挽回他们的生命,所以他就发愤图强,立志钻研医术,来创立一种防治传染病的方法和途径。
  眼睁睁地看着众多的百姓不断死于战争和瘟疫,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被病魔夺去生命,作为医生的他却无能为力,张仲景感到了自己的平庸和无能。
  动乱的年代呼唤名医,于是张仲景下定决心,钻研医术,凭着过人的毅力和智慧,终于写成一部医学名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那么,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过程,张仲景自己是怎么说的呢?“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对古人遗留下来的医学经典理论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当代和古代人们防治疾病的这些经验、方子,广泛地收集,这就叫“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他自己接着说,写这本书参考了很多书。他把书名都列上了,有《素问》、《九卷》。
  这些书名也许大家都没听说过,但是大家肯定听说过《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是《黄帝内经》中的两大部分。《九卷》后来更名为《灵枢》。还有《八十一难》,就是《难经》,这些书现在都可以看得到。还有《阴阳大论》,这本书现在看不到了,但是在张仲景所写的书里,引了一大段《阴阳大论》的内容。《胎胪药录》,从名字来看好像是妇科与儿科一类的书,或者是包括了药物治疗一类的书。
  他参考了大量的古典书籍,同时自己又亲身参加实践,并平脉辨证,然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共16卷。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因为在这之前,中国的医学分了两大门类。一大门类是基础理论的著作,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黄帝内经》,它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讲人的生理、病理,讲致病的因素,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上及天文,下及地理,包罗万象。在张仲景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这部书。
  另外一部分,是古人治病的一些经验。那个时候把它叫做“经方”,就是经验用方。当时的医生跟着感觉走,病人来了,说,我头疼,身上发冷,发烧,咳嗽,喘。医生就认为他应该用点麻黄,应该用点桂枝,应该用点杏仁,应该用点甘草。那个时候又没有纸张,医生就把这些药写在竹板上,写完之后都是医生自己采药给病人包好了,甚至给病人煮好了药,病人拿走喝了。
  第二天病人来了,说,喝了你的药我的烧退了,身上也不疼了,也不喘了,你的药可真好。医生就说了,哎,这是我的经验。于是就把这个竹板放在这儿。经验用方,是通过检验而确认有效的。
  又有病人来了,全身浮肿,尿不出尿来。从今天的角度看,可能是尿毒症吧,他凭着感觉也开了个方子,给了病人。过了几天,家属来了,说,大夫,我们家那个病人死了。他一看这个经验不灵,不能流传于后世,就把这个竹板烧了。所以流传下来的都是经过临床检验而有效的东西。
  那个时候,就把这些用方叫做“经方”。而张仲景就收集了大量这样的东西,又把临床治疗的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这就开创了中医临床医学新的里程。所以,我们说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而今天人们把张仲景著作中的方剂称为“经方”,则是“经典”方剂的意思了。
  时代的呼唤和个人的努力,造就了一代名医张仲景,也造就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臣本布衣 发表于 2008/8/28 19:31:33

转帖: 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篇(3)

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篇<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8-29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郝万山
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8/29/B9/res11_attpic_brief.jp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8/29/B9/res13_attpic_brief.jp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8/29/B9/res15_attpic_brief.jpg  重庆出版集团 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8/29/B9/res17_attpic_brief.jpg
  (3)
  郝万山
  著
  著
  新书摘
  天人相应
  如果患者在看中医时,中医大夫告诉你,这个病会在哪一天哪一个时辰痊愈,你会相信吗?如果这个预言还真的实现了,你会感到惊奇吗?其实,这种神奇的预言是有根据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写道,如果外感风寒,即使不治疗,只要不发生合并征或并发征,一般7天就可以自行痊愈,如果7天不好,病程就会延至7的倍数,14天或21天,这种规律被称为“七日节律”。现代科学也证实了,人体确实存在着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但却始终找不到控制这个节律的因素是什么。而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探明了这个答案,这就是天人相应!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那么这种观点是怎么形成的,这其中的科学道理在哪里?又能给我们现代人什么重要的启示呢?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有个医生,看肠伤寒特别有名,那时候北京肠伤寒流行。肠伤寒是怎么回事呢?它是伤寒杆菌感染以后导致的一种传染病,这个病的特点是第一个星期热度一天比一天升高,第一天也许是37℃,第二天就是37.5℃,第三天成了38℃,第四天38.5℃,第五天可能是39℃,第六天可能是39.5℃,第七天成了40℃。这叫“阶梯热”,热度一天比一天高,这是第一个星期。第二个星期、第三个星期持续处于高热的状态,40℃左右,甚至昼夜体温差不超过0.5℃。有的人第三周结束的时候就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就有可能导致死亡。那个时候肠伤寒的死亡率很高。得了这个病的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对这个病都非常担心,于是纷纷来找这个医生看。医生摸摸脉,问问病史,看看病情,就告诉病人,你一天吃我一剂药,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忌口,只许吃煮得稀烂的粥,不许吃任何含纤维素的东西,鸡鸭鱼肉蛋这些东西一概不许吃,只能吃点小量的、剁成碎末的咸菜,再喝点粥。你要照我这个方法去治疗,你将会在几月几日退烧。
  当时人们都很吃惊,这个病弄不好是要死人的,这个大夫这样胸有成竹地告诉病人几月几日退烧,于是家属和病人就盼着这天到来。结果在这一天,或者差一两天,得这个病的人就好了。经过这个医生的治疗,没有出现一个死亡病例。这个医生是谁呢?就是我们解放初期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先生。那么汪老为什么能够这样准确地预测这个病人会在哪天好呢?他就是得益于张仲景的关于七日节律的认识。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说过这样一句话,“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他说一个外感病,通俗地说,感冒,头疼,发烧,怕冷,没有汗,甚至有点轻度的咳嗽、喘,如果你没有去治疗,没有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到第七天的时候它自己就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这个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张仲景对一个一般的病毒性感冒几天可以好进行了预测,而且他还可以知道,这个病是在哪一天的什么时辰会好。张仲景说:“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样一个病,到第七天要好的时候,哪个时间段能好,容易好呢?从上午9时,到下午3时,就是中午前后这段时间,正是汗出热退的最有利的时机。
  在张仲景的著作里,不仅谈到了外感病的七日节律,也谈到了外感病的十四日节律,如果14天没有好,那可能就要21天才能好。这是不是又有点神了?
  节律就是有节奏的时间规律,例如患了感冒,即使不治疗,一般7天也可自行痊愈。如果病程延长,痊愈之时或许是7天的倍数,要么是14天,要么是21天。这就是“七日节律”。但继发感染,发生了合并征、并发征,就不在此列了。那么人体为什么会出现七日节律?张仲景所说的七日节律有科学道理吗?
  现代医学、现代自然科学对这种时间节律有没有研究呢?美国有一个教授叫哈尔贝克,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致力于人体和动物体的生理时间节律的研究。他的研究方法说来简单,但需要持之以恒。他让被研究者留下他们的尿,每次的尿,每天的尿,每个月的尿,每年的尿都留下来。然后哈尔贝克测试被研究者的尿中激素含量的变化有没有时间节律,结果发现,一般人尿中激素分泌的含量变化有昼夜节律,就是24小时一个变化周期,也有七日节律。
  哈尔贝克在1982年到中国讲学的时候,给我们讲了一件事情:当年测试的一个小伙子,把自己每次、每天、每月、每年的尿都留下来了。这个小伙子配合哈尔贝克的实验,做了近30年,留了整整两大冰库的尿液。他说我们从尿样中检测出了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检测出了激素分泌的七日节律。参加这个试验的小伙子严格遵照哈尔贝克教授试验合同里的要求。结果接近30年的时候,有一天哈尔贝克教授发现他保持了近30年的七日节律消失了。哈尔贝克就问他,你能不能跟我说说你最近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你保持了近30年的尿中激素分泌含量的七日节律最近消失了?这个五十岁的男子脸红了,说,教授,真对不起,我按照您合同的要求,每天要早一些睡觉,所以我的前几任女友都认为我不能陪她过夜生活,纷纷离我而去。最近我交了个新的女朋友,她认为我的性机能低下。我就用了一片雄性激素。正是用了这片雄性激素,这个人的尿样中保持了近30年的激素分泌七日节律紊乱了,消失了。
  当他讲完课以后,我就站起来了,我说,请问教授,您认为控制生物体的内分泌活动的昼夜节律和七日节律的因素是什么?或者说机制是什么?他说,这个问题我们研究了很长时间,人体的内分泌活动存在着昼夜节律和七日节律,动物体内的分泌活动也存在,于是我们做了大量的动物试验。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很遗憾地告诉你,我没有在人体内和动物体内找到生物钟所存在的位置,我不知道控制人体和生物体内分泌活动的昼夜节律和七日节律的因素是什么。
  我告诉他,1800年前中国有一个人叫张仲景,他写过《伤寒杂病论》,在《伤寒杂病论》里提出了疾病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更早,在2100年前甚至2500百年前的时候,中国有本书叫《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昼夜节律、月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甚至更长的六十年节律。哈尔贝克教授一听,有点困惑,说,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实验,也就发现了七日节律和昼夜节律,中国医学这么早就提出生理、病理的这么多节律了?他就问我,你认为控制生物体的这些时间节律的机制和因素是什么?我说,非常简单,天人相应。

臣本布衣 发表于 2008/8/30 07:01:41

转帖: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篇(4)

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篇<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8-3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郝万山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8/30/B20/res03_attpic_brief.jp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8/30/B20/res05_attpic_brief.jp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8/30/B20/res07_attpic_brief.jpg重庆出版集团   新书摘
  (4)
  郝万山 著
  昼夜节律
  天人相应是古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古人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的父母,大自然中有什么,人的身体里就有什么,所以大自然日月星辰的运动节律,也就是人体和生物体内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的根源。那么,人体内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真的是由大自然所控制的吗?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有些病上午轻、下午重,到了晚上更重,第二天又轻了。我曾经遇到一个帕金森氏综合征的病人,他特别有时间节律,每天晚上6时到9时这段时间是他的魔鬼时间,这个时间段他的症状就加重了,浑身颤抖,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还有精神抑郁症的病人,常常是晨重夜轻,早上一醒,心情郁闷,全身酸痛,哎呀,我怎么又回到这“苦难的世界”了。心理的痛苦和身体的痛苦那真是难耐。一到傍晚,太阳一落山,全身都轻松了,心情好一点了,甚至能下地给孩子做饭了。有些病人发烧上午轻,到了下午体温就高了,这就是昼夜节律。
  其实,我们的呼吸,我们的血压,我们的心率,我们的内分泌活动,我们胃肠的蠕动,我们的消化机能都有一个昼夜节律。很多人都是早上起来排大便,不就是消化系统昼夜节律的表现吗?那还需要在人体内找控制昼夜节律的生物钟吗?当然不需要。我们的身体为什么有昼夜节律呢?就是地球母亲自转一周的结果。
  女性的卵巢活动为什么会有月节律呢?一个月来一次月经,一个月有一次排卵,这是因为月球绕地球一周给人打上的烙印。
  月球绕地球一周,一个恒星月和一个朔望月,它的平均天数是28天多一点。所以一个月是28天,有的女性的月经比28天少,可能是25天,有的可能比28天多,可能是35天,在这个范围内都是正常的。
  我的一个朋友的女儿是练健美的,每次见了我,都向我展现她的一身“疙瘩肉”。后来,她结婚了,生了小孩。生了孩子的第二天,她给我打电话说,郝叔叔,你快来救我啊。我说,怎么了?她说,我的肉都没了,我一听吓坏了。我心里嘀咕,肉怎么能没了呢?我就到医院去了。一到医院,她看见我就哭,说,叔叔,我是练健美的,可是现在我的肉呢?摸不到了,没了。她以前伸出胳膊一绷劲儿,肌肉都有,她现在怎么绷都是软的。我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就安慰她,生小孩的过程中消耗了很多的力气和气血,肌肉的张力下降了。她说,郝叔叔,那什么时候能好啊?我说满月就好了。其实我当时心里并没有数,第29天的早晨,电话响了,我一听是她打来的。她高兴地说,郝叔,我的肉回来了。真是28天,第29天就恢复了。为什么要“坐”月子,为什么坐月子的妇女不要太劳累?因为她那个时候肌肉太松弛了。
  中医讲脉象,春天的脉以弦为主,夏天的脉以洪为主,秋天的脉是毛浮的,冬天的脉是沉实的。也就是说,从脉象上来看,它有四季的变化,有四季的不同,这叫“四季节律”。那么我们把四季节律叠加起来,那不就是年节律吗?为什么有四季节律呢?为什么有年节律呢?那不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给我们人类打上的烙印吗?所以,地球上的生物体的生理活动,人的病理变化,之所以有昼夜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与我们的生态环境、地球以及和地球相关的日月星辰的运动周期有关。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时间节律,是由大自然控制产生的。但是昼夜节律是24小时,月节律是28天,四季节律是1年,为什么人生病的节律却是7天呢?这个七日节律是怎么产生的,又意味着什么呢?
  七日节律是月节律的四分之一,因为黑月的时候和满月的时候,月象对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上弦月就是初七,下弦月就是阴历二十三,这两天月象对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个月内,江河湖海的涨潮就出现4个周期,出现了4次强天文潮汐现象,这样就把一个月28天多一点点分成4份,一份正好是7天。其实呢,七日节律实际上是普遍存在的,我们都知道,受精的鸡蛋放到暖箱里多少天能孵出小鸡?21天,三个7天。有一次我问我太太,猫的怀孕时间是多长啊?我太太说,都说猫三狗四,是不是3个月啊?我说,不确切。
  正好我们那个时候住在一楼,我们阳台上老有只野猫,它跑来就不走了,我太太给它喂些食。我说,那我们就收养了吧,你把这只猫放进来,咱们就养着看,看看是公猫还是母猫,要是母猫,等它怀孕了,咱们看它到底怀多长时间能生小猫。这是只很漂亮的波斯猫。我们后来找了个公猫给它配种,我们发现,不多不少,它怀了63天生下了小猫。这是多少个7天?正好是9个7天。
  小猫生出来之后,我们都特别高兴。我太太问我,怎么让老猫的奶水多一点啊?我说你也给老猫炖鸡汤喝吧。她真实在,从市场买了一大只鸡,还是肉鸡。她炖完了汤以后给猫喝,结果这猫不喝汤啊。我说,它吃肉吗?一试,它果然吃肉。我说,就给它吃肉吧。从此以后,我们家的老猫天天吃鸡肉。奶水是不少,没想到第21天早晨,老猫出去玩去了,到晚上还没回来,把5只小猫饿得喵喵叫。我太太说,这可怎么办?我说,老猫不回来,咱们就用牛奶喂小猫吧。于是就拿眼药瓶把眼药水挤出来,吸上牛奶喂小猫,5只小猫我们一块儿喂。到了深夜老猫还不回来,我太太说,夜不归宿这不大对头啊,它怎么这么没有责任感呢?它自己的孩子都在家里啊!我说,这恐怕不是责任感的问题,可能是我们这些日子给它吃鸡肉,或者是营养失衡,或者是营养过剩,它就提前发情了。
  直到第三天早晨,老猫回来了,拖着疲惫的身体,一脸憔悴,躺在窝里动都没劲动了。我跟我太太说,不能喂鸡肉了,赶紧改成以前我们给它吃的猫粮和正常饮食。这个猫就在家里老老实实地喂小猫,喂了2个月,小猫一个个都非常漂亮和健壮了。
  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我们人为的喂养能够干扰猫的正常的生理节律。后来我就跟我太太说,母鸡孵小鸡是21天,猫怀孕是63天,兔子怀孕多长时间啊?她说,28天。我说,那老虎怀孕时间是多长啊?她说,你想让我养老虎啊?我说,那是不行的。于是我给动物园打了个电话,动物园的人告诉我,老虎怀孕是105天,15个7天。人怀孕是多长时间啊?40个7天。都是以7日为节律的,所以七日节律是普遍存在的。七日节律是月节律的四分之一,我们刚才从人体生理、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月节律、四季节律和年节律的角度来看,人和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运动周期是密切相关的。

[ 本帖最后由 臣本布衣 于 2008/8/31 09:29 编辑 ]

臣本布衣 发表于 2008/8/30 18:30:49

转帖: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篇(5)

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篇<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8-31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郝万山
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8/31/B7/res11_attpic_brief.jp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8/31/B7/res13_attpic_brief.jp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8/31/B7/res15_attpic_brief.jpghttp://gzdaily.dayoo.com/res/1/1/2008-08/31/B7/res17_attpic_brief.jpg
  阴阳本源
  如果有人长了脓疮,西医会认为是细菌感染,一定要用抗生素,而中医却认为,这和患者体内的阴阳气血失衡有关,需要用中药调整体内的阴阳。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由于大自然有阴、阳二气协调稳定的消长变化,才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所以阴阳是生命的本源。大自然阴阳协调则风调雨顺,阴阳失衡则灾害横生。人体的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衡则疾病缠身。中医是如何根据这种阴阳学说治病的?太极阴阳图为什么把阴阳交界线画成了反S形曲线而不是直线?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辨别阴阳呢?
  我高中主要学的是数理化,到了大学之后,老师讲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这些名词想起来抽象,听起来玄妙,是怎么回事呢?第一个学期,我就像坠入云里雾中,不明所以。寒假我回家了,我对我爸说,您让我学中医,我现在觉得,我都不知道中医的语言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呢!我怎么对这个学科发生了动摇啊?他说,你不是从小在家里就看我治病吗?我说,我觉得你看病就是凭经验嘛。我爸说,凭经验?这是有理论的。我说,怎么证明啊?
  有一天,来了个三十五六岁的人,整个下巴长满了须疮,有的刚透出脓头,有的已经是破溃流脓了,有的刚肿起来,有的已经变成黑疙瘩,整个下巴肿得烂乎乎的,非常难看。我父亲说,我这个孩子现在读中医学院,你让他先给你看。我说,这不就是感染吗?打打青霉素。这个人说,我都打了一个多月的青霉素了,屁股都打硬了,针都扎不进去了,结果我这病还是那样。我说,那我正在学中药,我给你开点清热解毒的,凉血活血的。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大青叶,所有寒凉的中药,我都给他开进去了。黄芩、黄连、黄柏,我一边写,他一边说,这个药别的大夫也给我开过,我吃得胃疼,也没效。
  我父亲看完我这两招,他就笑了,说,你的中医没学到家啊。我说,我刚去一学期,根本就没摸着门啊。他说,你辨证啊。我说,老爸,这怎么辨证啊?他说,你学诊断没有?我说,诊断还没学完呢。他说,脸是不是分区啊?我说,我们诊断书上说了,脑门的眉心这个地方属于心肺,鼻区属于脾胃,下巴属于肾。我说这属于肾啊。他说,你在诊断书上是不是这样学的?我说,书上是那么说的。他说,你接着往下分析,你说他是实证还是虚证?我说,他是实证。他说,你凭什么说他是实证?你问问他得病多长时间了?他说,我这个病有两年了,开始比较轻,近三个月越来越重,我下巴疼啊,说话吃饭都困难。
  我父亲说,都快两年了,你说这病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我说,是慢性的。我父亲说,你知道不知道,久病多虚,新病多实。那你说什么地方实,什么地方虚?我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能不能辨成“肾阴虚,虚阳上亢,虚火上炎”。我父亲说,行,有门儿。我说,那要开方子的话,我也会。不是养阴泄热吗?我开个知柏地黄汤,补肾阴,加知母黄柏,清泄虚阳。我开完了之后,我父亲看完了,给我加了两味药,一个热药,肉桂。那个时候还没有用克来计量,还是用钱,用分,他加了5分肉桂,相当于1.5克。又加了一个麦冬,加了1两,相当于30克。我说,你加肉桂干什么啊?他是炎症,你怎么加热药啊?他说,我这叫引火归源。我说,你加麦冬干什么啊?麦冬也不补肾阴。他说,现在肾阴虚了,虚火上炎,所以我们在补肾阴的基础上,重用麦冬,养肺阴。
  母大则儿肥。为什么我们家的老猫生完小猫,我们要给老猫吃鸡肉?就是希望它奶水多,把小猫养好啊。这叫虚则补其母。开完这个方子,我心里还有点疑惑:凭这么一个理论,就能治下颌的须疮?
  西医治病,治的是病。无论什么情况,只要是感染,就用抗生素,但病菌很快就会产生抗药性,所以有些感染很难治愈。而中医治病,治的是人。根据中医理论,人的很多病证,都可能和阴阳失和有关,所以要利用药物调整阴阳。那么这个抗生素治不好的脓疮,用中药能治好吗?
  很快,一个学期过去了,暑假我又回家了。我在马路上走着,一辆吉普车很快地开过去,突然来了个急刹车。我心里很奇怪,它急刹车干什么?车停住后,车上跳下来一个人。我一看这个人好面熟啊,可是我忘了是谁。他说,郝医生,你寒假回来的时候给我治过病,你现在看看怎么样?我说,您就是下颌须疮、下巴肿的那个人吗?他说,现在我下巴光溜溜的,你不认识我啦?我说,我觉得面熟,可是又觉得有点不认识。你的病怎么好的啊?他说,不就是你开了方子,你爸爸加了两味药,我后来也就是吃了几十服,然后就好了。我说,还真是有效啊。
  这个病例里头涉及肾阴虚、虚阳上亢,涉及阴阳的问题。在这个病例里,涉及虚则补其母,涉及金生水的问题,这就涉及了五行的问题。那阴阳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仲景在他的书里,用阴阳对脉象进行分类,用阴阳对证候进行分类,用阴阳来判断疾病的预后。阴阳失调就会产生疾病。那么治疗疾病呢,就是运用各种方法,使人体的阴阳重新达到和谐的地步,这个病就好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阴阳几乎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一个家庭,如果女士在事业上、在名望上成就比较大,男士稍稍差一点,人家就说,这个家阴盛阳衰。一谈天气,今天阳光明媚,或是阴天下雨,也有阴阳的问题。一谈人的性格,说这个女孩是阳光女孩,性格开朗活泼。或说这个老家伙,阴险毒辣,也有阴阳的问题。
  有一次,一个50岁左右的女士,到我的门诊看病。她说,大夫,我阴虚阳亢。我说,你怎么知道自己是阴虚阳亢啊?她说,我眼干,嘴干,鼻子干,到处都是干的,所有的孔窍都是干的,这不是阴虚吗?我说,阳亢呢?她说,我有时一阵烘热,脸红了,胸口一阵热,随后出汗,心里头烦,急躁,看谁都不顺眼,到单位还忍着,回到家里骂先生,骂孩子,不能控制,到了晚上睡不着觉,这不是阳亢吗?
  人体处处有阴阳。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颜色一样吗?结构一样吗?不一样,这就是阴阳打上的烙印。我们肺呼和吸,我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我们细胞的同化和异化,也都是阴阳打上的烙印。
  什么叫同化?我们吃的饮食变成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吸的氧气变成我们细胞能用的东西叫同化。细胞通过代谢以后,把一些废物排出来叫异化。我们的内分泌活动,常常是有两种激素,既对抗又协调地完成某一项功能。肌肉的收缩和伸张,人体精神状态的兴奋和抑制,清醒和睡眠,都是阴阳给我们打上的烙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 :《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篇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