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知行 发表于 2006/1/8 05:42:27

快乐的回归——记“农疗”中的精神病人

 一来到绿丰农场,小罗就陶醉在芥兰菜花的香味里。他摘下一朵芥兰花,放在鼻子前不停地闻,显得十分兴奋。两个月前,当他第一次被医护人员带到农场时,还很抗拒,认真地对带队的护士说:“不能走开,镇上还有两个镇长的职位等着我去做,出去外面很容易被抓……”

  2005年12月下旬,广东省中山市,冬日的阳光驱散了寒冷的空气,慢慢地将气温升高,和小罗一起在地里干活的人们,也纷纷脱去身上厚厚的外套,露出印有“埠湖精神病院”的住院服。小明,这个从没在地里干过活、流过汗的城市人,现在一口气就收获了10多棵青菜,还喃喃自语:“这个给熊姐,这个给韩护士。”



病人和护士之间的感情,已经超出了看护和被看护间,有点像亲人一样

  这批正在干农活的人们,是参与“农疗”治疗计划的精神病院的病人。

  用“农疗”为精神病人治疗的方法,是埠湖精神病院康复科主任吴瑞萍副主任医师首创的。据介绍,如何有效治疗精神病一直是一个医学界的难题。“农疗”方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就是让精神病患者在劳动中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

  记者了解到,从开始的农业知识到田间操作,再到最后的收获,整个“农疗”过程需要三个月。小罗和小明这批病人是第一批参加“农疗”的病人,他们一共上了23节农业知识课,参加了15次田间劳动,在康复科医护人员和农场专家带领下,锄草、松土、施肥、播种,现在又亲手收获自己栽的黄瓜、番茄、玉米和青菜。三个月下来,这些精神病人自信心和成就感看上去大大增强了。



  阿英背着阿明到户外晒太阳。由于同住一间病室,阿英整天照顾阿明的起居,两人的关系如同母女,被称为医院的模范老友。

  计划的设想者吴医师解释道,许多精神病患者,往往自小就生活在自卑和歧视中,加上得不到进一步治疗,病情得不到控制,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农疗”即是让他们中的部分人,通过在广阔田野上的劳动,享受优美的田园风光,学会在劳动中友好协作,放松紧张的心情,最终在劳动果实的收获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吴医师表示,这是治疗心病的最好方法。在60多名参加农疗的精神病患者中,有18人将可以回到社会。



  病人收获自己种下的菜,他们都显得很高兴。据有关方面介绍,“农疗”方法的实施,让病人增加了自信,也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他们回归社会

  中午11时,收工了,20多名“农疗”人员收拾好自己的工具,拿着收获的果实,准备离开。他们像小朋友一样,互相攀比着,看谁的收获最多,直到接他们回医院的巴士开来,才礼貌地和农场的专家告别,走上归程。

  当天下午,在精神病院的康复隔离区内,病人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和“农疗”不同的是,康复训练的娱乐色彩更浓些。记者看到,医护人员还没来得及打开电视,一群精神病患者就站在漆黑的屏幕前,热烈地唱起了卡拉OK.病人老陈看来是个歌迷,拿起麦克风就不肯撒手,还喜欢边唱边转呼拉圈,特别是听康复师说,他玩上呼拉圈后,腰围减了10厘米,就离不开呼拉圈了。11年前,老陈因为老和村里人吵架,患上精神分裂症,经常怀疑有人谋杀他,有一次洗澡时,竟光着身子跑出马路,大喊救命。11年来,家里人虽然会定时来看望,但不敢和他直接见面,都是通过康复师转交钱物。多年下来,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感情,甚至超过了和家人的感情。



新年来到时,病房里洋溢着快乐的气息

  不参加卡拉OK的部分病人,在熊护士和韩护士的带领下,到院子里晒太阳。医护人员表示,让病人尽可能地和大自然接近,也是治疗计划的一部分,毕竟整天呆在室内,没病也憋出病来,精神病患者在户外活动中,能激起一些常人的感情。43岁的阿英背着年龄看上去和她差不多的阿明走向球场;阿志则像牵小孩一样牵着阿珍,边走边喂她奶和苹果。医护人员介绍说,阿明因为小时候就精神分裂,被家人锁了10年,脚的功能退化了,不能直立行走,老是需要人照顾,和她同住一间病室的阿英,日久生情,把阿明当成自己的女儿,背上背下,还经常喂她吃饭。另一个病友阿志则喜欢照顾阿珍,也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据医护人员介绍,她们现在堪称为医院的模范老友。



在自由活动时间,很多病人都沉迷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晚上,病人们终于吃到了自己亲手从田间摘回来的青菜。此时的小罗,还惦记着田埂小溪里的鱼儿,缠着护士问,啥时能再去田里干活。这是一个好现象,医护人员表示,这说明“农疗”计划使患者意识到劳动的快乐,心胸开朗了起来,这意味着他们中的部分人,有可能回归社会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快乐的回归——记“农疗”中的精神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