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自己执爱的东西,可以换来一片无私的天地
无 私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人们,都有维持生存的欲望。但生存的目标却千差万别。心灵高尚的人,活着是为了利益更多的人;平常的凡夫,活着是为了自己、亲友和家人;心胸狭隘的人,却一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即使是博览群书、智慧超群,即使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即使是受过无数贤人圣哲的教育,让他放下自私之心,也难于上青天。无始以来,我们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活着,要放下这难以割舍的习气,只有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点滴滴开始。
《大师在喜玛拉雅山》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喇嘛尊哲与上师在一起修行。每天他们只有一顿午餐可以享用,午餐也成了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一天,上师告诉他:“今天来了一个老和尚,你要将自己的食物让给他。”
“不行!我也很饿,就算出家人,也不能剥夺我吃饭的权利,我今天只有这一点食物。”
“你不会饿死的,应该把食物让给他!”
“可是我也很饿!”
“你必须给!”
就这样,尊哲心爱的午餐属于了别人。但从此以后,他却学会了忘我,无论多么珍爱的东西,他都能轻而易举地布施。此时,他才体会到上师让他舍弃食物的一片苦心。放下自己执爱的东西,可以换来一片无私的天地。
释迦牟尼佛当时在遇到一位只会说“给我”的乞儿时,也是先让他说“我不要”,种下一颗无私的种子,才将食物布施于他。要清除自私的深厚积习,就要遵从“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从一分钱、一碗饭、一尺布做起 说得真是太好了!最近正想这问题,其实生活中很多细微处都有我执的影子,以前总以为不去贪婪别人的东西就是放下了,可现在才发觉困难的是把已有的东西放下,甚至是很多很多个念头!不学会放下我执,甚至生病的身体也不会好!儒释道都有说这个问题,如何养精神气,不就是放下嘛!把自己的让给别人!所以说布施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基督不也说:施比受更有福!
[ 本帖最后由 pennyp 于 2008/11/24 12:58 编辑 ] 基督不也说:施比受更有福!
佛法和外道不是一回事。
佛法修行要放下我执和法执,有甚深微妙内容,是任何外道都没有的。 是,师兄说得很对,只是许多事是讲佛缘的,有些人也许并没有佛缘,但他信基督,都是向善的,那也没有什么不好,我比喻的只是最粗浅的道理是相通的。否则生病的身体好不好,又有什么相关!
象庄子说:“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吾生也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而随无涯,已殆。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孔子也说:少年戒之在色,中年戒之在得,老年戒之在利
而心经里,观自在菩萨在修行般若般若蜜时,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他形容:是诸法空相,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亦无意识界。。。。。。
我觉得都是说了如何修身养性。这与佛家的放下我执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我是初学佛法,深奥的道理对我是只能远观的了,呵呵,咱只能从浅入门了!还请师兄不要见笑啊!
页:
[1]